爹爹与车轮上的岁月

帅得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爹爹与车轮上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姚恩亮</p><p class="ql-block"> 爹爹生于1940年,一生经历过祖国解放前后,参与并目睹了不同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值今日,那些陪伴他的各种车轮,是他的人生轨迹岁月最生动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推独轮车的岁月,是爹爹记忆深处最沉重的篇章。18岁的爹爹撵上了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每两人一组,一人推一人拉。独轮车“吱呀吱呀”的声响,仿佛是那个时代的叹息,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从许孟到胶州130多公里,你想一想,用独轮车推着重500斤的煤,走那么远的路,路又坎坷不平,现在想想,是那么的不容易呀!爹爹他俩没有歪心眼儿,推拉轮换,风餐露宿,坚持不懈,完整地把500斤煤送达冶炼场,手脚都起了燎泡,累得浑身散了架似的,一连好几天歇不过来劲。</p><p class="ql-block"> 1960年前后“大饥荒”时期,建设小王疃水库爹爹也参与其中。和其他劳力吃住在工地,春秋季节住在工地搭建的简陋篷子,冬天就挤住在村子的社员家里,也不能回自己的家。小推车是当时工地上运送土石的先进运输工具,小伙子用镐抓、用锨铲、推推车,妇女们则夯土、旁牛,当时没有现在的先进设备和工具,但是干劲冲天、乐此不疲,还进行队与队之间展开打擂台比赛,看谁的进度好、快,那种艰苦环境中的坚强斗志定格在当时的热火朝天的建设中。</p><p class="ql-block"> 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牛车、马车渐渐出现在爹爹的生活里。初始和亲戚合伙买了头牛,置办上了地排车,牛儿慢悠悠地拉着,“哞哞”的叫声在乡间回荡。除了种地外,往地里走或回家的时候,赶着牛车双脚离开地面,优哉游哉地享受一阵子,算是休憩一会儿。后来,我家稍富裕些了,爹爹独资买了一匹马。马车的车轮滚滚向前,清脆的马蹄声与车辕的晃动声交织在一起。爹爹坐在马车上,看着路边的田野、村庄,眼神里多了一丝对生活的期待。地排车不仅是运输工具,更像是爹爹的伙伴,陪着他走过了好几个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拖拉机等农业机械逐渐普及,耕地大多不再使用牛马了,家里也买了辆手扶拖拉机,由哥哥驾驶,可种地可拉货的,较前比牛车效率提高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爹爹一辈子不会骑自行车,把骑自行车的享受待遇让给了我们。为了代步,就买了一辆脚蹬的天马牌人力三轮车。爹爹踏着它穿梭在大街小巷,做起了收废品的小生意。一根绳索耷拉在前车轮旁,遇到上坡时可以助力,车的踏板曾经的纹路早已磨平,一些斑驳的黑红色顺着它蔓延到车身。三轮车的车轮转动,仿佛也在为爹爹的新生活加油鼓劲。三轮车不仅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收入,还陪着老爹走亲访友、串门、赶集、购买小的生活用品等,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p><p class="ql-block"> 随时代发展,电动三轮车走进了爹爹的世界。二哥给爹爹买了一辆宗申牌电动三轮车,再也不用靠人力驱车前行了,只要轻轻扭动把手,车子就能平稳前行,让爹爹的出行更加轻松,也享受到了现代科技的福利了。他开着电动三轮车拉着老娘去赶集、走亲戚,甚至还会带着孙子孙女去兜风,欢声笑语在回荡,这大概是爹爹最幸福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在爹爹的人生里,却始终没有骑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和开轿车的身影,我觉得有些遗憾。在他眼里,轿车是一种奢侈的交通工具,与他朴实的生活格格不入。既有趣又令人心疼的是,爹爹坐二哥开的面包车还行,一坐起小轿车晕得够呛。记得正月给爹娘过生日,爹娘坐着二哥的专车来到我家,好不容易挽留他们住了一宿。第二天,我特意买了晕车药给爹先吃了,开着轿车拉着他们刚走到半路,爹爹就脸色发白,头晕目眩,路边停下车就呕吐不止,比生病还难受。或许,爹爹的身体早已习惯了那些慢悠悠的车轮节奏,对于轿车的快速与颠簸,反而无法适应吧。</p><p class="ql-block"> 如今,爹爹已值耄耋之年,那些曾经陪伴多年的车轮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们见证了爹爹的成长、奋斗与坚持,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每当忆起与车轮相伴的日子,爹爹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