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耕:在信仰的井底打捞时代的清泉

晓云

<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职场上、创业路上遇到困难,走着走着觉得前面没路了,很绝望,于是想着换赛道、换职业、几年下来换了好几个项目和生意,路越走越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两个旧学员回到财商邦探访两位老师。聊天中了解到,过去5-6年,A换了号几个项目和赛道,现在处于失业和负债的泥潭里,B一直持续深耕在房地产二手中介服务,虽然这两年二手房不好做,但因为手上积累了大量的房源,一年下来还是能赚个20来万,用她的原话说:“现在Q房*倒了,合**煌也没了,只剩贝*了,贝*的系统是保护我们这样的老地产人的,大量房源业主信息都在我们这些老人手里,就算我们没有新租房的客源,但只要有人租出去,我们就能参与房源分成,钥匙分成……所以,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我们是能活下去的,只是没前几年那么好做而已。但新入行的人就不一定能活下去了,因为他们手上没房源,没客源,起码要重新累积个3-5年,才会有稳定的收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想我们这两年也是,当流量越来越难搞,增量市场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存量客户的服务成了我们在艰难环境下还能很好活下去的支撑点。对于那些沉淀了5-6年的老人来说根本不缺客户,还能年薪百万。反观那些经常换赛道,换项目的人,没有谁有好结果,基本都像A一样,负债累累,举步艰难。觉得这个时代像一个巨大的工地,人人手持铁锹,四处开挖。有人挖了三尺便弃坑而去,有人挖了五米仍不满足,唯有极少数人甘愿十年如一日地深挖一口井,直到清泉涌出。在这个注意力碎片化、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持续深耕一个行业、一件事的能力,已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耕需要时间的发酵。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用了十六年,期间不断修改完善,最终成就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微笑。中国古代铸剑师欧冶子铸剑,必待天时地利人和,剑成则"吹毛断发"。时间不是敌人,而是最诚实的见证者。当代人却患上了"时间恐慌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像采摘未熟的果实般掠夺式开发自己的精力。而真正的大师知道,任何值得做的事都需要与时间签订契约,让每一分钟都成为质变的积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耕源于内心的热爱与信仰。爱因斯坦在专利局做小职员时,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物理学,最终颠覆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他说:"我从未把安逸和享乐视为生活目的本身。"这种超越功利的热爱,让他在伯尔尼的专利局里也能仰望星空。中国陶瓷工匠们世代相传"汝窑天青"的烧制技艺,不为名利,只为传承那份对完美的执着。当工作成为信仰的表达方式,每一道工序都闪耀着精神的光芒。深耕能抵御时代的浮躁。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九十高龄仍站在料理台前,说:"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在中国云南,白族扎染艺人段树坤坚守传统工艺三十余年,用蓝靛书写着对文化的守护。在算法推荐制造的信息茧房里,在短视频引发的群体性焦虑中,深耕者如中流砥柱,用专注对抗时代的湍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时代不缺聪明人,缺的是傻子——那些肯为一个目标付出十年光阴的"傻子"。当众人热衷于追逐风口时,真正的智者正在静心挖井;当流行跨界多元时,大师们懂得专注的力量。深耕不是否定变化,而是在变化中锚定自己的坐标;不是拒绝多元,而是在众多可能性中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清泉终将涌出,但只属于那些愿意持续向下深挖的人。在这个全民挖坑的时代,愿你我都能找到值得用一生去深挖的那口井,在其中打捞属于自己的清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