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茅山景区——以静默涵容万物,以不变应世变

德华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1日,对我个人而言是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日子,作为一名退休老干部首次参加退休人员的集体活动——参观江苏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暨游览茅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  镇江茅山景区,又称句容茅山景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东南26千米处,距镇江市区48千米,地处南京、镇江、常州三市腹地,核心景区面积11.51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茅山景区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和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是一个融道教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和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景区,国家级5A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茅山因山势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称“句曲之金陵,是养真之福境,成神之灵墟”。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到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泽世人。后人为纪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为三茅山,简称茅山。</p> <p class="ql-block">  茅山景区依靠茅山建立,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漫长的外力剥蚀,使茅山地区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飞来山体,支离破碎,走向不一。</p> <p class="ql-block">  根据行程安排,我们一行来到茅山后,首先参观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矗立在茅山北麓望母山顶,高达36米,由镇江市全体党员交纳特别党费,于1995年9月1日建成。</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宽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后刻有114字纪念碑文。纪念碑须弥座高3.13米,寓指镇江市全体党员31.3万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军一、二支队来自南方八省;碑前有6组共317级台阶,每组50级,寓指抗战胜利50周年;6组台阶寓指6月,最后17级寓指17日,即指韦岗战斗胜利纪念日(1938年6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碑身与牌坊、雕塑群共同构成宏大的纪念空间。‌‌周边松柏环抱的地理环境与"世界一绝"题刻,强化了神圣悲壮的氛围体验。‌‌</p> <p class="ql-block">  令人称奇的是,在这里还有着‌鞭炮与军号互动的声学奇观‌。在碑前燃放鞭炮时,空中会响起清晰军号声,这一奇特现象被誉为“世界一绝”,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特殊声学现象。‌‌</p> <p class="ql-block">  随后来到与纪念碑相邻的新四军纪念馆。纪念馆通过1600余件文物、400多幅照片,系统展示苏南抗战历程。既展示了陈毅、粟裕率部开辟根据地的战略智慧,又还原了"韦岗战斗""延陵大捷"等经典战役场景,还陈列了缴获的日军武器与自制的土地雷等。‌‌</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采用声光电技术还原了战场音效,采用多媒体互动技术再现了"苏南反清乡斗争"等历史事件。‌‌从历史维度诠释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警示意义‌‌,在当代语境中践行着"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协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和纪念馆的建成,不仅是对抗战英雄的缅怀,也是对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的铭记,引导人们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战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一行乘车登上茅山顶峰。进入茅山,恍若步入一幅千年未褪色的水墨丹青。云雾缭绕的峰峦间,道观飞檐若隐若现,钟声穿透林霭,将尘世的喧嚣一寸寸涤净。</p> <p class="ql-block">  山中蜿蜒的山径如同问道者的心路,时而陡峭,时而平缓。石阶上苔痕斑驳,踩过历代香客的虔诚,也印下问道者的踟蹰。</p> <p class="ql-block">  登上顶峰远眺,群峰俯首,田畴如棋,忽然懂了“一览众山小”不仅是眼界,更是心境——人间的得失,在此刻的山风中,轻若一片飘落的松针。</p> <p class="ql-block">  顶峰的九霄万福宫的香火袅袅不散,道士诵经声与檐角铜铃共振。驻足聆听,仿佛《道德经》中的字句化入呼吸:“致虚极,守静笃。”原来道家所谓的“无为”,未必是消极避世,而是教人如这茅山一般,以静默涵容万物,以不变应世变。</p> <p class="ql-block">  九霄万福宫(顶宫)是茅山影响力很大的一座宫观。东山门正面是“茅山道院”四个黄色大字,背面上是“紫气新辉”四个隶书大字,左右侧门分别写着“出玄”、“入牝”,“玄牝之门”就是说道生万物,万物由是而出。</p> <p class="ql-block">  西侧建筑的外面门框顶是圆的,内门顶是方的。这一方一圆的门形寓意宫观为圆,居家为方,告诉我们茅山道士是可以成家立室的。</p> <p class="ql-block">  乘车下行便来到座落于茅山积金峰山腰的绿树丛中的元符万宁宫(印宫)。该宫始建于南朝梁代,兴于宋朝,初名“潜神庵”,后易名“元符宫”,沿用至今。因宋哲宗赐给茅山八宝之一的玉印放在宫中,故又称印宫。</p> <p class="ql-block">  宫内有“天下第一”老子神像,周围自然景观秀丽,植被密集,人文景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是游客探幽揽胜,陶冶身心的最佳场所。每逢茅山香期庙会,前来朝圣进香的善男信女们,都要到元符宫请道士在其香袋或腰带上盖一颗“九老仙都君印”,意即能消灾进寿,遇难呈祥。</p> <p class="ql-block">  距离元符宫的山门不到百米处有“仙人洞”入口。“仙人洞”也称“蓬壶洞”,相传古时候曾有仙人在洞中潜心修炼,并且得道成仙,故此成名。仙人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形成已有6500多万年的历史,此洞总长920米,分为上、中、下三层,现已开发利用的为中、下两层。</p> <p class="ql-block">  清朝文人孙星衍曾写过一首诗赞美此洞:“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难触。心疑转仙境,旷荡见平陆。”</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遇一老妪,背篓里装满新采的草药。望此我忽然惊觉:茅山的灵性,不仅体现在宫观的庄严里,更体现在这草木枯荣、百姓劳作的寻常中。道法自然,或许便是教人看山仍是山,却比初见时多一分敬畏与慈悲。</p> <p class="ql-block">  回望茅山,细雨薄雾为茅山披上了紫袍,想起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的感悟大抵如这山中的云雾,抓不住,却早已浸透衣衫。山顶山坳中勾勒出的道观轮廓,远远望去倒真像是仙境一般,只是这仙境里塞满了太多人间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6月12日于金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