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祖春山公传及译文

禺草号汉阳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三世祖春山公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卷之二分支一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先曾祖春山公,天姿颖异,学业精勤,弱龄为文巳见奇於乡老,比长,於诸子百家之学,无所不窥,而尤工调艺之文。应府县试,屡列前茅。卓卓有声,虽以数奇不遇,然食贫居贱,究未尝一日废学也。<br>平谨言慎行,善体祖宗忠厚之意。齐家课子,井井有条,尝手勒家范以示:“子孙安分守己,一字不入公门。”乡党中时有争竞,相质者公,每据理以平之。不为势利所夺、不为亲故有私、崇正黜邪、无稍假借,口碑至今载道。<br>而性情又极和平,从无忤人于,见忤於人之事,以故寿祖培金公与叔祖培元公、培丹公、达五公,均能友爱无閒,勤俭传家。父诫兄免,歴久不衰,盖禀承庭训有素也。<br>寿不才,学植荒落,三十年依然故我,不能克绳祖武,深滋内疚。谨将公之嘉言懿行,撮举以告后世子孙,俾知公之梗概焉。 公讳先啟,行四。生於乾隆丁未年七月初七日巳时,殁於咸丰庚申年润三月十四日申时,寿七十四、。葬中柏泉苏家湾后,甲山庚向。妣鲁太孺人,生於乾隆丁未年九月二十一日未时,殁於道光辛卯年正月二十四日戌时,寿四十五,葬上柏泉景德寺左首上,乾山巽向,倶有碑。<br>生子四,寿祖居长孙六,寿父居长曾孙十二、寿居次元孙三人则。寿兄仁义,寿弟仁贵所见也。並书於此,庶徵继继绳绳之未有艾云。<br> 曾孙仁寿谨述 【译文】<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三世祖春山公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族谱系卷二・分支一传)</div><br>我的先曾祖父春山公,天资聪慧卓异,治学勤奋专精。少年时撰写文章,便已让乡里长者称奇。及至成年,诸子百家的学问无不广泛涉猎,尤其擅长科举应试的制艺文章。参加府、县两级科举考试时,多次名列前茅,声名远扬。虽因命运多舛未能仕途显达,但即便身处贫寒卑微之境,始终未曾有一日荒废学业。<br>春山公生平言行谨慎,善于体察祖宗忠厚传家的深意。他治家有方,教导子女条理分明,曾亲手撰写家族规范告诫子孙:“务必安分守己,一生不与官府诉讼之事有牵涉。” 乡里间若有争执纠纷,人们常向他寻求评判,公总是依据情理秉公裁决,不被权势利益动摇,不偏袒亲友故旧,尊崇正义、贬斥奸邪,毫无妥协迁就。至今乡间仍传颂着他的美德。<br>公的性情极为温和宽厚,一生从未有过冒犯他人或被他人冒犯的事端。因此,我的祖父培金公,与叔祖父培元公、培丹公、达五公等人,皆能和睦友爱、毫无嫌隙,以勤俭持家之道传承家业。父辈训诫、兄长劝勉,历经岁月而家风不衰,这正是长期受家庭教导熏陶的缘故。 我(仁寿)才疏学浅,学问根基荒芜零落,三十年来毫无长进,未能继承祖先的功业,内心深感愧疚。谨将公的美言善行扼要列举,告知后世子孙,使大家了解公的生平大略。<br>公名先啟,排行第四。生于清乾隆丁未年(1787 年)七月初七日巳时,逝于咸丰庚申年(1860 年)闰三月十四日申时,享年七十四岁,安葬于中柏泉苏家湾后,墓向为甲山庚向。祖母鲁太孺人,生于乾隆丁未年(1787 年)九月二十一日未时,逝于道光辛卯年(1831 年)正月二十四日戌时,享年四十五岁,安葬于上柏泉景德寺左侧,墓向为乾山巽向,两人均立有墓碑。 公育有四子。我的祖父(寿祖)为长子,育有六孙;我的父亲(寿父)为长房长孙,育有十二曾孙;我排行次房,育有三元孙(此乃兄仁义、我仁寿与胞弟仁贵)。特此一并记载,期望家族传承绵延不绝、昌盛永续。<br><br> 曾孙仁寿恭敬记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