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老挝勐赛印象

祥云火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 无人机航拍的今日老挝乌多姆塞省首府勐赛市(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4月,云南省决定,由昆明市托管千里之远的勐腊县磨憨镇,如同春天一声惊雷,在国内外回荡。三年过去,站在中老边境磨憨口岸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尚勇分站后山的高地上举目四望,半个世纪前的偏僻边寨磨憨,今天已经是一个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的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家级口岸。昆曼大通道和中老铁路穿城而过,高楼林立,商场、货场、物流基地一应俱全,处处展现出现代化口岸城市的活力与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摊开中老边境昆曼公路和中老铁路图,一带一路巨龙向南直奔中南半岛,一条条蜿蜒的脉络,将中老两国紧密相连,国际班列往来穿梭,载货卡车络绎不绝……磨憨磨丁、南塔、纳堆、勐赛至万象,每一段距离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些线路不仅承载着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与信心,更承载着与东盟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切期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南腊河到南乌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今天的西双版纳勐腊磨憨,想起当兵之初的1975年初。记得春节刚过,勐腊的春天带着几分寒意,让人不禁紧了紧身上的军装。108兵站政治处副主任告诉我,要随工作组再次出国,任务特殊,需要换上寮式军服下部队采访。我们一行人先到了尚勇公社磨憨镇的第二供应站,那里简陋而宁静,与如今繁华的磨憨口岸形成了鲜明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第二供应站停留的两天里,我时常望着地图发呆。那些简略的路线图仿佛是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中国援老筑路与老挝人民的期待紧紧相连,这是一份责任与承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片土地的和平繁荣与发展贡献着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天一早吃过早餐,我搭乘的兵车经过用木头和茅草搭建的边防检查站出境,沿着老西线往勐赛前行。从磨憨到孟赛只有中国援建的约100公里新建公路,当年编号叫”老西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时分,到达老西线80公里处的纳堆第一供应站吃午饭。纳堆站往右经琅南塔省会可到达湄公河边的老泰边境。今天这里早巳成为昆曼公路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是老挝上寮一处重要交通枢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纳堆第一供应站后,我们继续向勐赛进发,沿途的风景虽美,却也充满了艰辛。山路崎岖,气候多变,一段是当地山民刀耕火种形成的弥漫烟尘,一段又是雨雾交加的泥泞路面。在勐赛的日子里,我们采访了许多基层部队普通战士,其中有炊事员、加油员、驾驶员,赶马兵等等。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的使命与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公路线、那些城市乡村、那些地名,都已成为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中老两国的友谊,也见证了这一代人的奋斗与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赶到勐赛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匆匆吃过晚饭,开始在108兵站第三供应站采访,同时参与部队的学习教育培训活动。虽然部队在境外,营房都是简陋的油毛毡房,但营区内外环境布局和国内部队没有太多差异,路囗外建有”中老友谊亭”,亭内并排悬挂着中老两国领导人画像和两国旗帜,桌上摆放着茶杯,书刊,药箱,针线包等。营区竹筏墙上“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坚决完成以援老筑路为中心的后勤保障等各项任务”等标语。那个时候,这些口号不仅经常挂在兵站领导的嘴边,在文件和墙报、黑板报上也随处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5年春节 108兵站磨憨第二供应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陶万成供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说我还只是个新兵,但各个供应站领导和老兵们还是把我也当成上级来的首长,这让我想起来就忐忑不安。勐赛供应站我一年前来过两次,住在原来的老地方,但这次感觉却不大一样。先是住进专为接待上级首长搭建的独栋小竹楼“宾馆”,尽管这“宾馆”是竹木隔墙草顶油毛帐,但与那些大通铺普通客房上档次,恐怕是当时勐赛最豪华的房间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密林深处的军供站,夜晚树影婆娑,虫叫蛙鸣,不时会传来零星狗吠马叫及汽车进出声。清晨推窗见雾,一股又一股浓淡相宜雾雨,不时飘落整个营地。这景致让我想起了那首有名的广东乐曲“雨打芭蕉”,望着眼前这湿漉漉美景,想那首曲子叫“雾打芭蕉”是不是更合适一些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当时的勐赛还是隶属琅勃拉邦的一个“大寨子”,据史书记载这里原先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荒芜芦苇沼泽水网地带。南宋时期,来自中国的老里人(傣族的一支)和生活在当地丛林中的土著克木人共同开发了这片土地,并建立起一个叫邦琅城的部落城邦。克木人和老里人共居一处,共同修筑和值守防御工事,并共同分享稻田、盐井等资源,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又有苗族和瑶族部落迁入。后成为老挝乌多姆塞省的首府,那是1970年代以后的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勐赛是上寮地区的交通中心,由中国援助修筑的老西线,老东线,新东线,北本线在此交汇。(多年后老挝官方重新命名叫13号公路)与1号、2号、4号公路)形成交通要冲。中国援老烈士陵园,当年就选址建在了勐赛城边上,还有老西线中段的纳莫烈士陵园。作为中国援建的7条公路中4条的起点或终点,勐赛的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span></p> <p class="ql-block">  因随同工作组深入部队,我不仅有机会常驻第三供应站,还需频繁来往于勐赛附近的143医院野战医疗所,南乌江畔的兵站第二供应站,繁忙的物资转运站、加油站,汽车运输分队等临时驻地。主要任务是,组织并检查各单位对中央文件的学习情况以及批林批孔等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p><p class="ql-block"> 其中好几次前往距离勐赛约十几公里的143医院野战医疗所参加学习整顿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1973年底,驻扎在勐赛附近的143医院医疗所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女护士寇小娜神秘失踪,随后被发现自杀。这一事件在医疗所内外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医生、护士以及住院的官兵们在一段时间内都笼罩在沉重的氛围中,人们对这一不幸事件保持沉默,不愿再提起。一位年仅17岁女兵的失踪,成了数万援老官兵们心中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 当时兵站临时派出约一个排兵力,负责加强野战医疗所的警戒。这些战士吃住等多数还在第三供应站,需隔天来往于供应站与医疗所之间,我也有好几次乘坐军车,与换岗换班战士们到医疗所参加学习讨论检查。</p> <p class="ql-block">舟桥横渡南乌江</p> <p class="ql-block">  远在异国他乡附近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野战医疗所,由于遭遇女兵失踪的重大事故,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从军区司政后机关部门到分部机关、筑路指挥部(五支队)机关,各级工作组频繁往来,驻上寮各基层部队,对部队安全进行篦梳式排查,基层领导一遍又一遍的表态严管严查,同时做自我批评和发动群众(战士)进行批判等内部整顿活动。一段时间,基层部队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干部战士不要说走村串寨看看风景,非集体活动一律不得出营门半步,包括部队施工,站岗执勤甚至于吃饭看电影等都必须枪不离身,唯恐再发生类似事件。</p><p class="ql-block"> 而勐腊108兵站作为援老后勤保障任务统领协调机关,每次各种工作组到访、基本要一一介绍情况,陪同调研,整理文字材料等。</p> <p class="ql-block">今日勐赛街头即景</p> <p class="ql-block"> 据老兵们回忆,1970年初,为加强援老筑路后勤基地保障建设,昆后22分部与筑指选址在勐赛县城郊,建立固定的军供站(仅次于国内勐腊县城的勐腊食宿加油站),108兵站抽调勤务连和骡马运输队及供应站官兵具体实施。一年多时间,经过艰苦奋战,自己动手割草伐木平地,建设简易仓储与接待营区,保障过往部队的基本食宿加油转运。</p><p class="ql-block"> 1971年7月1日,兵站王学礼政委一行带领工作组正在勐赛供应站驻站检查工作,炊事班准备了面粉食材和面板一起包饺子,共同欢庆七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官兵们拿出空酒瓶当擀面仗,</span>山东籍的王政委理所当然成了擀饺子皮的技术指导。正当大伙喜气洋洋开始包饺子时,突然传来空袭警报,王政委镇定自若,指挥大家立马拾掇好面板食材,钻进早已挖好的地下掩体,干脆在坑道掩体内摆开面板继续包饺子,待警报解除巳到晚饭时间,众人抬上包好的饺子回到地面,密林深处,炊事班烧了一大锅开水下锅煮起饺子,炊事班长拿出平时稀罕的酸醋辣椒油盐,全站官兵与住站人员,借着马灯举杯同庆中国共产党50岁生日诞辰。多年后,曾任首长警卫员的曲靖籍老兵李建国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搭建兵站简易营房的战友们</p> <p class="ql-block"> (上)兵站政治处何炳南、杜崇成干事在勐赛供应站</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勐赛,号称是乌多姆塞省首府(省会),却没有一点国际化都市的影子,而茂密广袤的原始雨林,奔腾不息的江河溪涧,挂在喀斯特地貌山崖间的飞流银瀑,还有树木竹林环抱的村寨,随处可见的佛塔、佛寺等。援老筑路施工构建桥道涵洞最多的老东线和新东线,多处穿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湄公河最大的支流南乌江,勐</span>赛就是留在我们年轻的心中一幅自然、淳朴,永不褪色的田园山水画。</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我与兵站电影组两人前往一个工程团驻地放映电影跑片,一辆军车载着我们穿着寮国军服的年轻人,行进在乌多姆塞省府勐赛广阔的大平坝上,我趴在军车大箱上,看到夕阳西下,周围的环境美得像一幅精美的油画。除了湄公河边中国筑路部队新修筑成公路外,目光所及,是一片片密不透风的热带雨林,原始森林之间那些如同开天窗一般的山地,是山地民族刀耕火种的后丢弃的荒地,他们会在大约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范围内进行轮歇耕作,我们眼前这些已经开了天窗,又无人耕种,开始长出高矮不一的灌木的山地,也许在几年之后又会长出金灿灿的山谷和玉米。</p> <p class="ql-block"> 蒙蒙雨雾,湿地草甸,仅见寥寥几户人家的村寨炊烟缭绕,牛猪鸡狗怡然游弋,它们像无人看管的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在树林草丛间漫步,到了晚上它们又会回到自己居住的竹楼的树上。这个省会其实也就是一个大寨子。不时可见身着民族服装的老人或妇女怀抱孩童,或拖拽简陋农具,步履蹒跚地穿行其间。看着他们近乎佝偻的身姿,如同菜色的面庞,我们知道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难和困苦,多年战争环境下能够活着就是他们唯一的奢望。他们得知我们来自中国勐腊,对我们充满了羡慕。我也听经常接触当地百姓的老兵们传说,当地老百姓认为中国除了北京,勐腊就是中国第二大城市。</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之后的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的开通,勐赛巳被打造成了连接内陆与海洋的重要节点。在这里渡过宽广的湄公河,能抵达泰国与缅甸交界的北部地区,继续南行,则是历史悠久的老挝古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朗勃拉邦;而沿着老东线可到丰沙里省,新东线则可穿越至南乌江和桑怒省,直至越南北部的战略重镇奠边府,向北是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p> <p class="ql-block"> 当地昼夜温差大,午间穿背心短裤都嫌热,早晚穿着秋冬服还想烧火烤。曾听上级机关下连队当兵锻炼的大学生自述,刚到勐赛供应站时,为了锻炼大学生们的胆量,连续几天夜晚都安排他们晚上值班上岗。只听得油库边的油桶,冷不防乒乓的一声巨响,吓得迅速蹲下举枪四处张望,看看是不是坏人破坏油库设施。看了半天,无任何动静。待有人来换岗时。大学生还非常认真地提醒换岗战友:“刚才油库有乒乓地巨响,你要小心。”接岗的老兵听了哈哈大笑,末了丢下一句话:“你还是大学生。油桶热胀冷缩的原理都不知道,也不知道那几年书是咋读出来的?”当兵锻炼的大学生一脸木然,不敢回应半句。多亏了天黑,不然脸上的窘迫表情,如果让他的同学看到恐会无地自容。</p> <p class="ql-block">中央慰问团文工团战地演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工团在施工现场慰问部队</p> <p class="ql-block">  (上)勐赛文工团慰问中国援老部队,受到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 关于援外部队的宣传,我也曾遇到过令人没齿难忘的遗憾,今天想来还如鲠在喉。记得有一年,军区《国防战士》报社副社长邹纯一,从昆明赶到勐腊兵站,采访我们援老后勤保障部队。分部政治部和兵站领导陪同着,一路走一路介绍情况,邹副社长身为昆明军区的资深报人,大家原准备安排他入寮采访,详尽报道援老筑路的辉煌成就和筑路官兵的风采。然而,抵达磨憨时却被告知,非援外部队的师级以上干部出国需军区上报总政批准,邹纯一副社长无所作为地在磨憨等了两天,上面不予批准,出国采访计划未能如愿。而当我十万火急地从兵站机关赶到勐赛军供站,准备陪同军区报社记者采访报道时,才得知邹副社长已无奈孤身返回昆明了,我为自己失去了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而深感遗憾。不过,由于国防战士报社邹副社长的高度重视,援老各单位全力配合,关于援老抗美筑路后勤保障部队的英勇事迹,新闻报道和通讯占据了报纸的多个版面。当然,遗憾的还有,由于采访地在老挝北部地区,属于保密状态、报纸上所有公开刊发的稿件,都只能以驻云南边疆的某部某团某站某医疗所等模糊地名、单位名称取而代之。</p> <p class="ql-block"> 从70年代初,大规模的援老筑路开展,后勤保障主要依托22分部和108兵站沿途部署展开。境内外的各供应站、转运站、食加站、单车连、骡马运输队等多属兵站营连级单位,各个野战医疗所,各汽车运输分队,由兵站负责协调指挥,机要通信,学习教育,协调补给,安全保障等。</p><p class="ql-block"> 在赴援老部队十多天的采访中,不论搭乘汽车团的运材料运物资的兵车,还是尾随骡马运输队徒步行军,乘舟桥营的运输船几次横渡南乌江,一路都得到了战友们的呵护照顾,特别是在夜宿包括孟塞的第三供应站对我们的安排更是无微不至的周到,到了宿营地,兵站供应站炊事员夜半三更烧开一锅水,打开一桶红烧猪肉罐头,煮了一大锅面条,饥肠辘辘的大家吃得不亦乐乎,那热乎乎的面条和香喷喷软糯糯的罐头肉入口,那滋味今天都难以忘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了,我也曾到过老挝首都万象等几个主要城市,但一直还是期盼再访今天的勐赛,但绝大多数旅游团并未将勐赛纳入游览景区。2024年12月26日,我们一改攻略,决心从中老铁路出境后的第二个车站“勐赛站”下车,搭乘两辆中巴车20多人,在午后的阳光下沿着50年前中国工程兵修筑“老东线”尘灰中盘旋了约2小时后,终于看到南乌江另一座宏伟的钢铁大桥。108兵站老战友们,有当年单车连骡马队的,食加站转运站的,胡贵茂,张金科,王 先,赵元华,李绍堂,杨国有,杨世顺等。</p><p class="ql-block"> 周边的山峦与森林,让老战友们兴奋不巳,“这是某连某营的指挥所和高炮阵地……这有观察点,有我们修筑的临时码头,还有连队的营地与操场……老战友们相互指认印证,尽管岁月巳抹去了战场印迹,大桥周边早巳成了村镇集市,各种大小货车往来急驶,但我们在大桥上拉起红布标,大声高呼:南乌江我们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大桥上来往的车辆及电摩的行人,纷纷停下等待我们拍摄合影,在桥上前合影留念瞬间,高炮部队的重庆老兵陈炳渝和工程兵307团测绘兵李举惠、顾树云,一再提及要走下南乌江边,看山看水看阵地,作为“新战友”的我们,经现场指认,确认了就是1971年5月14日遭到美机轰炸的高炮阵地,空军高炮15师24名官兵在这次防空作战中英勇牺牲,另有近百名伤员转至勐赛附近的80医院野战医疗所抢救治。这里巳属于丰沙里省孟夸县,而隔江不远处,就是老挝与越南边境交界处了。</p> <p class="ql-block">  一众老战友夜宿勐赛,从孟夸5.14阵地到达勐赛中国援老烈士陵园,了却了战友们多年的梦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兵们特别激动,</span>举行了庄严的祭奠仪式,泪洒勐赛南乌江畔。老兵胡贵茂、李举惠、陈炳渝、李昌田、顾树云等,面对昆明摄影家协会手持摄像机的王建中、帅文泉老师,深情讲述了50多年前亲历战场往事,追忆牺牲于此的同一部队战友事迹。</p><p class="ql-block"> 泪水与欢笑中,回忆起当年在孟夸阵地上观看中央慰问团文工团演出的《红灯记》之后,慰问团首长与演职员又立马赶赴遭敌机轰炸阵地抢救伤员的情景。讲起祖国人民关怀援老部队官兵,先后七次组团赴老慰问部队,颁发锦旗和慰问品。几位同行老兵不时翻出手机,展开了中央慰问团半世纪前赠问品的图片,其中有印有”为人民服务~中央慰问团 赠”背心,印有”为全世界人民服务”的囗杯,笔记本和钢笔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热泪盈眶,本人身在现场,急忙手机记下文字……</p><p class="ql-block">勐赛战地书传奇,不是战友不泪流。</p><p class="ql-block">难忘当年就相识,同洒热血写春秋。</p> <p class="ql-block">  (上)无人机拍摄的今日勐腊县境内的中老铁路,昆曼国际大通道,改建后的小勐养到勐腊县的老公路。</p><p class="ql-block"> 援老抗美筑路十多年,筑路七条822公里。如以1973年为界,往前属战时状态,修建了老东线南乌江大桥,而1973年之后基本属无战事年代,又修建了新东线和新南乌江大桥。对于绝大多数援老战友,由于服役期局限与驻地分隔,一般只知其新,不知其老,或知其老不知其新。(老新互不知)。</p><p class="ql-block"> 又由于援老工程从始至终处于秘密状态,无任何媒体公开宣传与专题研究,就算是参与者也不知全貌。目前勐赛援老中国烈士陵园碑文,可作为中老两国官方可公开的权威数据。</p><p class="ql-block"> 两座南乌江大桥(老东线的勐夸大桥和新东线的纳双大桥)。当地人也不甚了解。1973年以前归国的老兵只知老东线大桥,距离勐赛200多公里,是5.14战场旧址;而新东线大桥距离勐赛约40公里,也是1978年4月,中老两国政府举行工程完工典礼的地点(附近有战争年代老方中央机关隐藏的山洞,据说现巳成了当地红色旅游圣地)……</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浩渺长河中,总有一些英雄事迹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援老战士们的英勇壮举,有人带着遗憾向我倾诉:援老烈士们无声无息地踏上征程,将青春与热血洒在异国他乡,这段战事似乎一直被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众多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仅仅在一些书籍中被轻描淡写地提及,宛如大海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轻易地被淹没在建国后的众多战斗历史之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南乌江畔的老挝乌多姆塞省到南巴县附近,人们是否还记得,这里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筑路工程指挥部”(五支队)境外机关驻地,以及军区舟桥营,野战医疗所,勐腊108兵站供应站驻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这里已成为老挝人民军的一个兵营,附近</span>村寨的老百姓还记得,他们到中国部队联欢,共同欢渡泼水节,到部队看电影、打篮球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简易的老营区已经看不出任何痕迹,正在扩建的13号公路(老西线)沿线,䇄立着庄严的勐赛和纳莫两座援老革命烈士陵园,还有位于中国尚勇的革命烈士陵园,其中包括工程部队、地面警卫部队、防空高炮部队、后勤保障部队等英勇牺牲的300多位革命英烈,<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在守护着这片热土,每年都有中国烈士后人和全国各地老战友,千里迢迢前往祭奠先烈</span>。当年援老部队和云南各族人民拥军支前,为今天”一带一路”宏图大业铺垫的艰实路基,留下的睦邻友好、亲诚惠民,拥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仍然像涛涛滚滚的澜沧江湄公河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附打油诗)</p><p class="ql-block"> 《1968~1978忆老挝》 </p><p class="ql-block">梦忆老挝青春时, 军令似山车马嘶。 </p><p class="ql-block">乌多姆塞扎营寨, 水运江军快如织。 </p><p class="ql-block">南乌江岸桂林貌, 印支屋脊马帮迟。 </p><p class="ql-block">木棉花开英雄赞,东盟十邻咏寮国。</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初稿,2025年6月16日修定,特别鸣谢文史专家段金华修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