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苏醒学长的推荐下,我于六月十日上午来到了安徽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推开安徽博物院厚重的青铜大门时,一阵清凉的风迎面拂来,这座形似“方鼎”的现代建筑里,正在巡展“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国宝归来”展厅,就被青铜兽首的气势所震撼。展厅里光线柔和如纱,静谧如水中月影。兽首们端居在展柜上,精致非凡,栩栩如生,如凝固的时光。正以沉默却震撼的方式,讲述着一段跨越百年的文明对话。</p><p class="ql-block"> 牛首铜像昂然挺立,黝黑中泛着幽深的光泽,散发着力量和决心。我凝神注视,竟见那对铜铸的眸子也正默默回望着我,仿佛其中深蕴着百年不语的痛楚与沧桑。灯光之下,牛首的眼睛竟如隐忍的深潭,映出无数灼痛过往与百折不挠的期冀。我驻足良久,这无声的回望竟似穿透了百年尘嚣,那段屈辱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1860年,英法联军的一把火如飓风般席卷圆明园,精致绝伦的十二兽首,也就在那场焚天大火与粗暴掠夺中,被残忍地扭离了故土。它们此后如失群的孤雁,在异国他乡漂流辗转,饱经沧桑,却依旧像迷途的游子般,顽强地辨识着归家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展馆之中,讲解员的声音沉稳而清晰:“这些兽首被劫掠的历史,是强盗逻辑的赤裸证据。”周围人群一时屏息静默,大家肃然凝神,目光抚过兽首铜面上每一道岁月的印记,仿佛在聆听它们无声的诉说。</p><p class="ql-block"> 刹那间,讲解员的话音将我带入日寇侵华战争在我家乡扔下的那场大火:1937年12月,日军占领首都南京,一江之隔的和县经常有日机飞临侦探,次年3月18日,三架日机对和县进行了狂轰滥炸。和县东西大街化成了一片火海,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仍有余火,数百间店铺和民房焚烧殆尽。我们撒家的杂货店铺及二层楼房也毁于这场大火中……1860年英法联军的侵华行为与日军侵华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对中华民族极大的伤害。</p> <p class="ql-block"> 展厅深处,海外回流的瓷器、玉器、书画等文物与兽首形成呼应。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赏瓶,蓝白相间的釉色在灯光下流转,瓶身的缠枝莲纹勾勒细腻,让人想起圆明园海晏堂昔日的华美;一幅近代画家临摹的《圆明园西洋楼图》,以工笔细描还原了建筑的恢弘,与兽首的历史背景相互映照。让观众在文物间穿梭时,仿佛能听见1860年那场大火的悲鸣,也能感受到当代文物追索工作者的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 最触动人心的是展厅尽头的互动屏幕,上面滚动着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故事。从2000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保利集团斥资购回牛首、虎首,到2003年何鸿燊先生捐赠猪首,每一件国宝的归来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下:“看到兽首回家,突然理解了‘文物活态传承’的意义,它们不仅是展品,更是民族记忆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厅,夕阳余晖正慷慨铺洒在博物院的高墙上,温暖而庄重。仰首望去,几只飞鸟展翅划过长空,矫健的身影在天空金灿灿的背景上疾速掠过,宛如一支支金色的箭矢,向着未来更辽远的前方飞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