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记》阆中市(中)

李树棠

<p class="ql-block">美篇第661篇</p> <p class="ql-block">(五)中天楼</p> <p class="ql-block">  【 中 天 楼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中天楼”,又名“四牌楼”,为“阆苑十二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注:古有“嘉陵三百里,阆苑十二楼”之称,其中还包括华光楼、敌万楼等】有“阆中风水第一楼”之美誉。位于古城主街的十字交叉处,为风水古城的几何中心,体现“崇方”、“尚中”理念,正应风水学“天心十道”之喻,使其成为阆中古城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中天楼,始建于唐,民国初年,因街口狭隘,一念拆毁。至2006年重建后,中天楼再次焕发出生机与古城韵味。</p><p class="ql-block"> 中天楼建筑为明清风格,底层四通八达,悬空设计使其成为道路的交汇点。楼上的两层木楼飞檐上翘,雕梁画栋。楼高 24米,三层,在二楼有“伏羲圣象”。</p><p class="ql-block"> 中天楼,宏伟壮丽,气势夺人,与古城风貌协调统一,从古城四个方向均可饱览其丽姿;登上楼顶,视野开阔,是古城中心登高揽胜最佳处,登临其上古城的山水格局尽收眼底。唐代诗人金兆麟曾描绘;</p><p class="ql-block">泠然蹑级御长风,境判仙凡到半空。</p><p class="ql-block">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p><p class="ql-block">登临雅与良朋共,呼吸应知帝座通。</p> <p class="ql-block">伍明万雕塑馆:</p> <p class="ql-block">  【 伍明万雕塑馆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伍明万,四川阆中人,是我国享有盛誉的雕塑家,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雕塑创作,在国内和东南亚多有他的城雕。</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张力、富有民族传统神韵和时代情感。</p><p class="ql-block"> 伍明万教授情衷乡土,将创作的 26件雕塑作品捐赠家乡,家乡于2009年建馆展览。</p> <p class="ql-block">(六)清代四川贡院</p> <p class="ql-block">  【 清 代 四 川 贡 院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清代四川贡院位于阆中市学道街北侧,是清顺治年间举行四川乡试的场所,后又作为保宁府培养选拔人才的学校。</p><p class="ql-block"> 贡院占地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由大门、十字连廊、号舍、至公堂、明远楼、会经堂等建筑组成,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功能区分合理,是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清初,全川未靖,阆中先入版图。清廷派到四川的军政大员都驻节保宁府城阆中,四川省会设于阆中二十年。</p><p class="ql-block"> 其间 ,故在此设置了四川贡院,共举行了五科四川乡试。时光更迭,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川北道台黎学锦重修贡院,留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2000年增修,是全国唯一能看到全貌的一座省级乡试考场,也是全国罕见的科举文化体验胜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科举”,是通过国家考试,平等、公开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p><p class="ql-block"> 它萌芽于汉,创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中衰于元,鼎盛于明清,像、奥林匹克大赛一样,坚持了一千三百年,对中国和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p class="ql-block">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较完整地保存着一座清代“省级科举考场”,是观摩体验古代乡试、了解科举文化的一处胜迹,它将带你进入科举的时空,去解读历史的深邃,感受华夏人文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 附 录 《 孙 中 山 论 科 举 》</p><p class="ql-block"> 考试制度在英国实行最早,美国实行考试不过二三十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是学英国的。</p><p class="ql-block">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p><p class="ql-block"> 摘自《五权宪法民权初步》</p> <p class="ql-block">  选拔人才、任用官吏,事关国家兴衰存亡。</p><p class="ql-block">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选官用人经历了①世卿世禄制、②察举荐辟制、③九品中正制、④科举制四个阶段,有一个逐次否定而后定型于科举,并成长完善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为天下百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它是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平等性的官员选拔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建设和传播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① 【两汉选官制度:“察举与荐辟”】</p><p class="ql-block"> 选官方式代有演进,夏商周三代,诸侯百官,分封世袭,至战国时各国选用“客卿”,秦朝论功赏爵。</p><p class="ql-block"> 到汉代,则实行由下至上乡评里选、郡国“察举”的制度,辅以重巨荐辟征聘。</p><p class="ql-block"> 有“孝廉”、“秀才”、“贤良方正”、“明经”、“勇武知兵”等多种科目,察举的人才以“公车”(报销路费)送至朝廷,皇帝“策问”后任用。</p><p class="ql-block"> 如:汉文帝亲策晁错,这种“对策”的书面考试方式,被后世“科举制”沿袭并发展。</p><p class="ql-block"> ②【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p><p class="ql-block"> 公元223年,魏文帝曹丕接受尚书陈群的建议,颁令实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派设各级“中正”官,负责将人才选评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个品级,报吏部录用。</p><p class="ql-block"> 人才推举,从此有了标准和程序;但后来名门望族渐占强势,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最终成为豪门世族操纵政权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①【 隋文帝创立科举制度 】</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杨坚是科举制度的创始者。开皇七年(587),诏令诸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p><p class="ql-block"> 十八年(598),开“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为科举之始。 </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又增开“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成为中国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②【 唐代科举制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在唐代确立并长足发展,常科设明经、秀才、进士、明法、明算等数十种科目,制科由皇帝特诏举行,秀才科不常举;进士科最显贵,应举常七八百人,仅录取三十人左右。 </p><p class="ql-block"> 已形成地方和中央分级考试,士子通过州试后,随录事参军进京“省试”,首场考诗、赋,二场考贴经、墨义,三场考策论,考中进士后,还须通过吏部“关试”才能授官。</p> <p class="ql-block">  ③【 宋代科举的改革完善 】</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在宋代逐步完善,进士科大体三年一考,录取人数则多于唐代。增加了“殿试”;重视核实三代出身和籍贯;试卷弥封、誊录;开考官亲戚子弟“别头试”及在职官员“锁厅试”;中进士即授官,不再经吏部试。</p><p class="ql-block"> 这些重要的改进均为后世沿袭,南宋对远离京城临安(今杭州)的川滇黔及陕南诸州,就近在成都举行“类省试”。</p><p class="ql-block"> ④【 元代科举的中衰 】</p><p class="ql-block"> 元代实行种族歧视,立朝四十四年后才开利举,且行废争论从未停止,科举时废时续。</p><p class="ql-block"> 考试时蒙古人、色目人去设考场,汉人、南人另设考场,两者考题难易、中式名额、录取标准都不同,并各发一榜。</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科举中衰,读书人地位只略高于乞丐。</p> <p class="ql-block">  ⑤【 明代科举日臻鼎盛 】</p><p class="ql-block"> 鉴于元朝的教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视选拔人才,力促科举中兴,并将其推向鼎盛。</p><p class="ql-block"> 常科仅设进士科,制度建设日趋完备,臻于规范。各直省乡试、礼部会试三年一次“大比”,在专设的贡院举行,会试一月后举行殿试。</p><p class="ql-block"> 四书五经文都必须是八股文。除文举外,还开武举。</p><p class="ql-block"> 明代科举既集前代选举制度之大成,又奠定了清代科举的基本规模。</p><p class="ql-block"> ⑥【 清代科举制的衰废 】</p><p class="ql-block"> 清代科举沿袭明制,而规制之完整,立法之周密,超轶于前代,发展到极盛。</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西学东渐和列强侵入,盛极而衰,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显得弊端重重。</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危机加深,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形势下,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日,慈禧颁布上谕,宣布废科举,这是历史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 【 贡 院 馆 】</p><p class="ql-block"> “贡院”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为礼部省试场所;有的州也设贡院举行解试。</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朝,则是专门用于省级乡试和礼部会试的考场。明代贡院已形成规范制度;清代贡院规制更加严整完备,因而成为科举制度的缩影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  “贡院”是“乡试”的专用考场,贡院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规模宏大,考场规制严密,象征科举制度的专门化与制度化【注:贡院,又称“棘院”、“棘闱”,因一般在围墙之外,遍植荆棘,以使内外人无能逾越】。/</p><p class="ql-block"> 清代乡试,沿袭明代制度,每三年一科,人们称乡试为“大比之年”。考期在八月举行,称为“秋闱”。</p><p class="ql-block"> 考试共分三场进行,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是第三场。都是前一天点名领卷入场,后一天交卷出场。即每场3天2夜,总时长9天6夜。分别考《四书》、《五经》、《孝经》,乾隆时添加排律诗一首等。</p><p class="ql-block"> 每场结束后,考生可离开贡院,进行短暂休息。也可到客栈洗漱、用餐或社交。</p><p class="ql-block"> 贡院的“号舍”,是每位考生的独立考场,面积不足 1 .5平方米,空间狭窄如鸽笼,三面砖墙仅南面敞开。内置两块木板,可以移动,白天作桌椅,夜间拼接成床,因号舍狭小,考生须曲膝而卧。</p><p class="ql-block"> 在考试期间,吃饭、睡觉、写文章都离不开这两块木板。在墙中高约尺许之龛,深陷约三寸,备考生置放油灯。考生需自带被褥、食物和考试用具等。</p><p class="ql-block"> 在贡院中心部位,建有“明远楼”,是贡院科考巡察官居高监视.号令指挥、维护考场秩序之所,监管人员居于高处,可以远窥四方号舍内的考生。贡院还设有“监试厅”,主管监督考场纪律。</p><p class="ql-block"> 阆中贡院在号舍四周建有雨厦,防备雨水。参试的考生真是不客易,实际上,不仅体力消耗大,精神压力也不小。</p><p class="ql-block"> 蒲松龄曾用“似出笼之病鸟”来形容许多考生的疲惫状态。</p> <p class="ql-block">  【 科 考 严 防 作 弊 】</p><p class="ql-block"> 自有科举考试,作弊仿佛相伴而生。随着科举名利效应的逐渐显现,有的人甚至不惜冒身家性命之险,通过舞弊来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而历朝为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制定了各项关防制度,到明清严整而周密的贡院规制,以及其它反作弊措施,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作弊行为总是屡禁不绝。</p> <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顺治二年(1645),明确规定:“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问罪发落。如有倩人代试者,代与受代人一体枷号问罪。搜检员役知情容隐者同罪。”</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十三年(1714)又规定,考生入场,“皆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只带篮筐、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一律不准携带。</p><p class="ql-block"> 但挟带者仍然不乏其人。乾隆九年(1744),顺天乡试,第一、二两场,都搜出怀挟者 20余人,因怕被搜查而闻风散去者达千余人,贡院外被抛弃在墙阴路隅的蝇头小卷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这样大规模的作弊,使乾隆非常恼火,令有关大臣议定新的条规。对考生的要求更加严格: 帽用单层毡,大小衫袍褂俱用单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裤子不论绸、布、皮、毡,都只许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片,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水注用瓷,木炭只许长二寸,蜡台用锡,糕饼饽饽,都要切开,以便搜检。</p><p class="ql-block"> 点名时,头、二门负责搜检的差役排成两行,考生开襟解袜,从中鱼贯而入,以二人搜检一人,细查衣服器具,如二门搜出怀挟,即将头门没有搜出之官役照例处治。</p><p class="ql-block"> 搜检完毕,考生各按卷号入“号房”,某字号的一排号房人满,即将栅栏门上锁,不许私开私出,及传递茶汤等物。考生全部入场后,鸣炮三响,贡院大门、龙门亦关闭上锁,由监临加封。</p> <p class="ql-block">  【 科 场 贿 案 馆 】</p><p class="ql-block"> 严格的贡院规制,使举子怀夹、代考之类作弊行为一入试场就暴露受罚了;酿成大案的,多是与权、钱相关的贿买关节、勾通嘱托、官员舞弊。</p><p class="ql-block"> 科场案历代都有,制度最严密的清代却最频繁,处理也最严厉。相关作案人员往往被处以极刑,甚至殃及父兄妻儿。</p><p class="ql-block"> 咸丰年间,一品大学士“柏葰”被处斩,是死于科场案的最高官员,也给科场大案画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  【 “咸丰戊午科场案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咸丰八年(1858),戊午科顺天乡试发榜后,满州生员“平龄”中试第七名,平龄曾登台演戏,朝廷规定唱戏的“优伶”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平龄虽不是职业演员,仍引起人们非议。</p><p class="ql-block"> 御史孟传金疏奏又劾平龄的朱卷与墨卷不符,物议沸腾,请行复试。</p><p class="ql-block"> 咸丰帝令“载桓”、端华等认真查办,载桓等先以“登台演戏,有玷斯文”,革去平龄的举人。复勘时,不仅平龄有问题,又发现,应讯办查议的试卷有 50 本之多。</p><p class="ql-block"> 咸丰帝非常恼怒,将主考“柏俊”革职,副考官朱凤标、程庭桂暂行解任听侯查办。查讯中,又发现柏俊听嘱托,程庭桂收受条子,于是揭出了晚清科场大案。</p><p class="ql-block"> 当时条子之风盛行,凡与考官、房官熟识的考生,都可呈递委托人传递条子,使糊名、誊录等防弊的措施流于形式。两主考作案都与条子相关。</p><p class="ql-block"> 案情起自“罗鸿绎”,应试前他往访兵部主事“李鹤龄”,李与罗约定一些关节,并将罗按此约定写好的条子,交给本科同考官“浦安”,请他照应。</p><p class="ql-block"> 浦安入闱后,见中血卷一本与条子字眼相符,便作为佳卷呈荐给主考。罗鸿绎之卷就作备卷,后来闱官误将备卷当作已中之卷填写草榜,“柏俊”发现后,便让家人靳祥前往浦安处,将此卷撤下,浦却恳请柏俊千万别撤,柏俊听从,換下一份中卷,取了罗鸿绎。</p><p class="ql-block"> 发榜后,罗鸿绎到李鹤龄处请教拜见老师的礼节,李取过本科《题名录》,在罗的名字上画了五个圈后,向他索要谢银五百两。罗因当初并未言谢银,不肯应允,但李再三纠缠,只好如数送去。浦安得银三百两,李鹤龄得二百两。</p> <p class="ql-block">  案发之时,证人“靳祥”已随赴甘肃任职的柏俊之侄出京,咸丰帝谕令截拿,在潼关拿获靳祥押京后,先死狱中。柏俊受嘱托撤换试卷,取中罗鸿绎,负有重大责任,但他并不知道罗与浦安和李鹤龄之间交通关节的情况。刑部以“无法拟罪”请示。</p><p class="ql-block"> 手握大权的“载垣”等人与“柏俊”有隙,欲借此事整人树威,坚持“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拟斩立决”。咸丰帝质询“柏俊有无屈抑”时,众大臣默无一言,于是宣布柏俊即行处斩。浦安、罗鸿绎、李鹤龄照例斩决,失察的副主考朱凤标革职永不叙用。</p><p class="ql-block"> 接着“载桓”等又审讯副主考“程庭桂”收受条子案,牵出了与递条子相关的一大批官员及子弟亲友。结果先后 91人受惩处,5 人被斩决,3 人充军,7 人充军准捐输赎罪,7 人革职,16 人降级,3 8 人罚俸一年,13 人停会试或革去举人,还有 2 人死于狱中。</p><p class="ql-block"> 一品大学士“柏俊”是历代死于科场案的职位最高的官员。三年后,咸丰去世,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政敌“载桓”、端华、肃顺等被杀。</p><p class="ql-block"> 一位御史奏请对“柏俊”昭雪,慈禧认为载桓等借科场案“擅作威福”,致柏俊身罹重辟,但“柏俊不能论无罪,该御史措辞失当”,拒绝了提议。为“法外施仁”,令对柏俊之子加以照顾,对原承审官员降四级调用。中国科举史上最后的科场大案,就此了结。</p> <p class="ql-block">  【 鲁 迅 祖父 科 场 案 简 介 】</p><p class="ql-block">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7一1904),家贫好学,热心功名,1867年浙江乡试时中举人,1871年又赴京殿试时中进士。</p><p class="ql-block"> 当了三年多的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奉旨分发四川,因亲老告近,改选江西金溪县知县,1875年离京赴任。居官清廉,持正不阿。</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持才傲物,脾气不好,喜欢骂人。上司不是科甲出身,对其蔑视,遂于1878年遭参劾,革去知县,改充教官。</p><p class="ql-block"> 他不愿坐冷板凳去看守孔庙,便往北京图谋起复。1879年遵例捐升内阁中书。是年九月到阁当差,直至1893年,母亲去世,丁忧回绍,一直在京做官。</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生活俭朴,不吸烟、不喝酒,也反对青年人抽烟和喝酒,他对吸食鸦片尤为痛恶。</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对家庭教育比较民主,主张先念一点历史,所以鲁迅兄弟们的启蒙读本是《鉴略》。接着主张读《西游记》,因小孩喜欢,又易懂。然后可以念《诗经》。他对孩子们的功课非常关心,查验作业,让解释给他听,讲错的地方就加以纠正。</p><p class="ql-block"> 有时又叫孩子们写一篇给他看,他细心修改,并讲解原因。这还不够,自已按题做一篇给他们。孩子们很喜欢跟爷爷去看戏,他讲述戏台上的每个人物,回家后还要查出书上的这段故事给你看。</p><p class="ql-block"> 周建人晚年口述的《鲁迅故家的败落》中,详述他对孩子们特别和蔼。有一次周建人拿风筝,正好撞见,他怕说他贪玩。不料爷爷,大加赞扬,说你瘦弱多病,放鹞好,对身体大有好处。</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九年(1893),因一场“科场舞弊案”,使他一生被蒙上阴影,这场案件也对鲁迅的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入狱八年,晚年脾气变得更加暴躁、愤世嫉俗,无不痛骂。义和团事件后,他竟敢说“昏太后,呆皇帝”。其所不骂的只有姨太太和小儿子。1904年夏,病逝。他辈份高,年纪老,亲丁也不少,但因脾气乖张,关系弄得很僵,所以他的死是相当寂寞的。</p> <p class="ql-block"> 【 周 福 清 科 场 案经 过 】</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九年(1893),“浙江”举行“乡试”,正副主考都已发表,已经出京前来。正主考“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年。</p><p class="ql-block"> 亲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几个有钱的秀才,凑成一万两银子,写了钱庄的“期票”,请周福清去送给主考,买通关节,取中举人,对于经手人当然另有酬报。</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便到“苏州”等候主考到来,见过一面,随即差遣跟班“陶阿顺”将信和期票送去。</p><p class="ql-block"> 那时恰巧副主考正在正主考船上谈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跟班乃乡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边叫喊,说银信为什么不给回条。</p><p class="ql-block"> 这事情便戳穿了,殷如璋将投递书函之陶阿顺扣留,押交苏州府收审。查知信中系嘱托关节情事,信中有考生五人姓名及银票【注:亦有周之子,即鲁迅父亲名字】,逐将该案转解浙省审讯。</p><p class="ql-block"> 据周建人讲,大约在十月,门外传来一阵异乎寻常的喧闹声,“捉拿犯官周福清”。差役又到家与祖母交涉,且不停叫喊。祖母乘轿去找县长,对其说周福清,知书达礼,他做的事,他自已会来了结的。知县说是奉命办事,既如此,希早日投案。</p><p class="ql-block"> 当时衙门有规定,犯人捉不到,家里只要是男人,都要捉。于是,父亲避开了,母亲也领着鲁迅和周作人,到“皇甫庄”外婆家去避难【注:鲁迅当时只有十三岁】。后来祖父周福清投案自首,当被关押后,母亲和鲁迅才先后回到了家里。</p> <p class="ql-block">  周福清是钦犯,没人敢帮他,归案后,经过多轮审讯,最终被光绪帝处以“斩监候”,即死刑缓期执行【注:这种行贿罪,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但一经败露,便需严究】,他一直关押在杭州府监狱。</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的科场舞弊案,使鲁迅家庭陷入了困境。为了营救周福清家里变卖了所有田产,同时鲁迅的父亲秀才被褫革心情抑郁,且长期卧病,也花费了大量钱财。【注:年幼的鲁迅为父治病,曾长期在當铺和药房之间奔走】因此家庭从小康之家迅速败落,家里的开支节约到极点,生活艰难。</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少年时期就经历了这种变故,寄住在亲戚家中,有时甚至被称为乞食者。这种经历对鲁迅的成长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入狱后,初时比较紧张,久亦坦然。他系“犯官”,虽在羁押,管理上究较普通人犯来得舒适。且可免加镣铐、铁索之类刑具。看管罪犯的“禁卒”对普通人犯则蛮横勒索,无所不为,而对“犯官”则驯若锦羊,并转为罪犯服役。</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服刑期间,他的姨太太及次子到杭州陪侍。后来其子去南京读书时,改由周作人陪侍祖父,因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周建人及四弟年幼。</p><p class="ql-block"> 光绪二十七年(1901),周福清被释放。释放的起因是: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刑部狱中的犯人也逃出监狱,可是事平后又投案自首,刑部奏请全部给予免罪。</p><p class="ql-block"> 此时,新提升的刑部尚书薛允升附片奏请,也依照这一案例,把关在杭州的周福清给予免罪。这样,周福清大难不死,幸运地结束了长达八年的监狱生活。</p> <p class="ql-block">状元英杰馆:</p> <p class="ql-block"> 【 状 元 英 杰 馆 】</p><p class="ql-block"> “状元”之称始于唐代,指进士科终取第一名,原称“状头”,亦称“状元”。</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则专指“第一甲第一名”。他们是科举制度造就的明星,其中多数堪称一代才杰,有的更为推动历史进程和文化艺术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唐至明清,已知举行过文科考试近八百次,武举二百余次,状元总数当在千人以上。但姓名可考者,迄今并无精确统计。</p><p class="ql-block"> 阆中市杨林由先生,参酌各种文献校订出“文状元” 672 人,“武状元” 246人,总计 918 人,还有百余名状元掩没于历史尘封之中。</p> <p class="ql-block"> 【 说 明 】 :</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两朝的“殿试”中,公布録取者的名单,分为三部分,即:</p><p class="ql-block"> ①“一甲” :固定 3 人,其中,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赐“进士及第”。</p><p class="ql-block"> ②“二甲” :通常40一50 人。</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二甲”的第一名,被称为“传胪”。 赐“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 ③“三甲” : 通常100一300人。 赐“同进士出身”。</p><p class="ql-block"> 【注:“殿试”中,每科进士总数一般不超过400人。】</p><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 【 附 录 】 :</p><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商承祚之父“商衍鎏”,于光绪三十年(1904),光绪皇帝在清宫养心殿西暖阁,钦点“甲辰科”一甲第三名【注:即“探花”】进士及第。</p><p class="ql-block"> 商衍鎏晚年著有《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一书,其中,详细著録有清朝的全部科举考试年代及每科“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及“传胪”等名单。</p><p class="ql-block"> 清朝267年中,从顺治三年(1646)的“丙戌科”,到光绪三十年(1904)的“甲辰科”,总共举行了 112科。共錄取进士26749人。</p><p class="ql-block"> 【注:商衍鎏,是1904年殿试的第三名,即“探花”,那科的“状元”是刘春霖,他到处题字,秀书法,比较有名气,因是中国科考的最后一名状元】</p><p class="ql-block"> 清朝科考,总共举行112科,也就是说,清朝267年的历史中,也就产生了112名“状元”,他们真是“精英中的精英”!</p><p class="ql-block"> 在清朝,产生的112名“状元”的分布情况为:①江苏49人②浙江20人③安徽9人④山东6人⑤广四4人⑥直隶、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各3人⑦湖南、贵州、满州各2人⑧顺天、河南、陕西、四川、蒙古各1人。</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比较有名的“状元”,如下:傅以渐、于敏中、秦大士、毕沅、潘世恩、翁同龢、翁曾源、孙家鼐、洪钧、陆润庠、张謇等。</p> <p class="ql-block">  【 历 代 文 状 元 之 最 】</p><p class="ql-block"> ①唐:孙伏伽,622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p><p class="ql-block"> ②唐:郑颢,842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p><p class="ql-block"> ③宋:文天祥,1256年。中国历代状元中影响最大的民族英雄,最早的一部自编年谱《编年録》作者。</p><p class="ql-block"> ④西夏:李遵顼,1203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状元而皇帝者。</p><p class="ql-block"> ⑤明:赵秉忠,1598年。中国历史上唯一完好保存下来的“状元卷”。</p><p class="ql-block"> ⑥清:陈继昌,1820。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个“三元”。</p><p class="ql-block"> ⑦清:刘春霖,190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p><p class="ql-block"> ⑧清:翁同龢,1856。中国近代维新第一导师。</p><p class="ql-block"> ⑨清:黄思永,1880年。中国第一个收集甲骨文的学者。</p><p class="ql-block"> ⑩清:张謇,1894年。中国最早创办渔业公司的实业家。</p><p class="ql-block"> (11)清:洪钧,1868。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译介外国史料以研究元史的学者。</p><p class="ql-block"> (12)清:吳其濬,1817年。编写中国最早的植物誌《植物名实图考》的学者。</p><p class="ql-block"> (13)清:孙家鼐,1859年。负责开办、管理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学京师大学堂。</p> <p class="ql-block">历代“连中三元”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  【 连 中 三 元 】</p><p class="ql-block"> “三元”,是科举时代,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后来,演变为成语“连中三元”。用以泛指接连三次取得第一,或连续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看了上图中,这些历史上曾“连中三元”的状元们,真令人难以置信,这难度也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歌唱家张大发快乐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张铸崑</p><p class="ql-block">校对赵元勲</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