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了四十年的中学语文,虽然退休了,依然习惯从欣赏文学的视角、用品评学生作文的眼光,去打量生活中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突然觉得,我的每一个平常的日子,恰似一篇韵味悠长的文章,而生活里的桩桩件件,便是点缀其间的标点符号,勾勒出岁月的独特韵律。</p><p class="ql-block"> 晨起,喝一杯老伴早已准备好的温水,接着是修面,刷牙,洗脸;睡前,泡脚,洗漱,再安然就寝;还有就是有条不紊的一日三餐。这些日日重复的轨迹,如点点顿号,排布在光阴的行列里,它们单调且快捷,短促又规整。它们是生活的基石,就像我曾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基础语法,日复一日,以恒定的姿态守护着生活的秩序,让日子在规律中前行。</p><p class="ql-block"> 去菜市场买菜,同样是生活不可或缺的日常,却比那些机械的常规动作多了几分鲜活与期待,如同逗号一般,在平淡中留下舒缓的停顿。踏入菜市场,喧闹的气氛扑面而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还价买卖声交织在一起。新鲜的蔬菜瓜果色彩斑斓,红的番茄、绿的黄瓜、紫的茄子,仿佛一幅绚丽的画卷。我穿梭在摊位之间,精心挑选着心仪的食材,感受着生活最本真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后,看看微信朋友圈,了解朋友们的动态。微友中,有人分享旅行中的美景,有人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也有人倾诉工作的烦恼。这些日常小事的间隙,便是逗号的栖身之所——不像顿号那么短促,却又未完全闭合整体的句意;它轻点在买菜之后、刷屏之间,让我在步履匆匆里,暂时停驻在烟火人间。逗号之后,生活依然向前,精彩的情节随精彩的文字继续展开。</p><p class="ql-block"> 每天的散步和阅读,则宛如文章中的冒号,正如冒号“提示或引起下文”的语法作用,意味着一种未知的开启。散步途中,四时之景自有不同的意蕴:春芽初绽是无声的萌动,夏日的浓荫遮蔽了灼热,秋叶的飘落像时间在叹息,冬日的枯枝在寒风中雕刻天空的轮廓。路人也是形形色色:匆匆疾行的上班族、遛弯或遛狗的老者、背着书包雀跃而过的孩子……这些邂逅,便是一连串的冒号:它们引出的,是纷繁的思绪,是无声的对话,是生命长河中刹那相遇又旋即分开的浪花。路旁的风景与行人,都似一个开启的闸门,于无声处引出我心中万般波澜,引出静观生命展开的无穷篇章。</p> <p class="ql-block"> 阅读更是如此。翻看书卷,则又开始了另一种引思。每日的当地晚报,是我了解身边事的窗口:新闻让我知晓城市的发展变迁、民生百态;专栏里那些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故事,总能让我沉醉其中。书籍是我精神世界的宝库。最近,我在读的教育类书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读这本书,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要学会适当的“钝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文学类书籍更让我如痴如醉:丰满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常常触发我丰富的联想,激发我内心的创作欲望。阅读之际,文字如种籽,沉潜于心底,在无声处悄悄发芽,最终又悄然萌生为思想的绿苗。书页翻动之声中,竟也仿佛能听见冒号在轻轻叩响我思维的门扉,引出对世界层层叠叠的思索与联想。</p><p class="ql-block"> 有时心有所动,我便伏案写作。灵感的火花在键盘上跳跃,于是,平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者是那些因现实而泛起的沉潜往事,都渐渐地呈现在屏幕。写作之时,仿佛在键盘上撒下了既像起点又像终点的六个圆点的省略号——思绪的河流向前奔涌,仿佛永远没有尽头。回忆之舟顺流而下,往昔时光的倒影在流水中明明灭灭,往事便从省略号的圆点里溢出来,在屏幕上延展,铺陈。总觉得生活的故事永远写不完,每一次敲击键盘,既是一次表达的结束,也是下一段思考的开始,就像我曾教给学生的省略号的作用之一——言有尽而意无穷。</p><p class="ql-block"> 如今,退休的我,依然在日复一日的书写着自己的生活之文。顿号,轻点出安然的节奏;逗号,暂歇于红尘的熙攘;冒号,引出天地与心灵的万端景象;省略号呢,则让我的思绪与回味绵延不绝。我的生命虽已步入余章,但我仍愿以这些标点符号为舟筏,在平缓而深邃的时光河流中,继续漂流,继续远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