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南之春》(七)</p><p class="ql-block"> 一一石林、昆明</p><p class="ql-block"> (张文琼 图/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石林</p><p class="ql-block"> 据说,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神奇的代表。这里群峰壁立、千嶂叠翠、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将“奇”、“幽”、“秀”、“险”体现得淋漓尽致,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观”。</p><p class="ql-block"> 在2.7亿年前,石林地区处于大海海底沉积区,由于地壳运动,可溶性演示一一碳酸岩被两组以上垂直裂缝切割,又经水、生物等裂缝溶蚀,随着溶洞的加深、加宽,岩石被分割出来,形成高大裸露的石林状态,喀斯特地貌。</p><p class="ql-block"> 2007年,石林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南石林是世界喀斯特地质地貌的最好范例,具有最好的自然现象和非同寻常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彝族支系撒尼人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石林民族文化的代表,与石林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石林》</p> <p class="ql-block">石林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说,彝族撒尼人流传着一个“赶石成林”的传说:很久以前,撒尼英雄金芬若戛要为百姓堵江造坝,于是他偷出了“调山令”和“赶山鞭”,夜间将南部陆良等地的石头赶往北部宜良盘江一带。然而走到石林时,天已渐亮,具有神力的雄鸡高鸣,破坏了他的壮举,石头便停留在了石林地区,形成了密集的石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石林景区》</p> <p class="ql-block">小石林景区</p><p class="ql-block"> 据说,小石林景区位于大石林景区的东北侧,面积约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小石林景区以“秀”著称,这里的石峰石柱错落有致,秀丽挺拔,形态多样。这里的石柱比较稀疏,是因为大部分的岩石经过地质构造破碎后,被水溶解带走了。疏密有致的石峰石柱分布于树木和草地之间,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石峰之间,伫立着永恒的“阿诗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石林》</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阿诗玛</p><p class="ql-block"> “阿诗玛”是美丽的撒尼姑娘;</p><p class="ql-block"> “阿诗玛”是动人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阿诗玛”是由杨丽坤主演的电影经典。</p><p class="ql-block"> 这座石柱便是传说中美丽而勇敢的撒尼姑娘阿诗玛。她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头戴包头,背着箩筐,昂首远眺,仪态优雅。</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阿诗玛最后化作了一座永恒的石峰。这座石峰就伫立在小石林中,她婷婷玉立,颌首远望,期待着心中的阿黑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丽的阿诗玛》</p> <p class="ql-block">《阿诗玛石》</p> <p class="ql-block">《撒尼姑娘》</p> <p class="ql-block">昆明</p><p class="ql-block"> 据说,昆明市,简称“昆”,别名“春城”、“花都”。是云南省辖地级市、云南省省会、特大城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中部地区。昆明方言为西南官话。</p><p class="ql-block"> 昆明市地处云贵高原,总体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渐降低,盆地与高原错落分部。有金沙江、南盘江、红河三大流域。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p><p class="ql-block"> 约3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在滇池地区。战国至东汉初,滇池周围的“滇人”建立滇国,创造“滇文化”。前109年,西汉王朝将滇池地区纳入中原版图,765年,南诏国筑拓东城,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国时称鄯阐城。1276年,昆明称中庆城,首次成为省会。1928年8月1日,成立昆明市政府。1949年12月9日,昆明市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昆明市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4个新兴产业。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特色产业为花卉、咖啡等,并推出观鸥、赏花、食菌、乐游、康养等特色旅游产品。</p><p class="ql-block"> 昆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门户、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截止2022年底,昆明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明火车站夕照》</p> <p class="ql-block">翠湖公园</p><p class="ql-block"> 据说,翠湖公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主城区中心地带的城区,五华山西麓,占地面积0.21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0.06平方公里,水面月0.123平方公里。翠湖公园南眺碧鸡,与云南省科学技术馆相依,北瞰蛇山,与云南大学相邻,西南与云南陆军讲武习堂旧址相接。</p><p class="ql-block"> 翠湖公园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公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春城“绿宝石”美誉。元末称为“菜海子”,因湖东北有“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又称“九龙池”。清朝吴三桂将其更作新府“洪化府”。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云南巡护王继文在湖心岛建“碧漪亭”,遂辟为风景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云贵总督阮元修筑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堤,名“阮堤”。民国八年(1919年),唐继尧修筑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堤,名“唐堤”。两堤十字相交于湖心岛,将湖分为四片。翠湖公园由水月轩、海心亭、九龙池、观鱼楼、莲花禅院、西南岛、竹林岛等景点组成,以“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为景观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翠湖公园清晨》</p> <p class="ql-block">水月轩</p><p class="ql-block"> 据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曲溪(今建水)人蒋楦字范卿在此处凿池修堤、种植海棠、垒筑假山、建房铺路,开设昆明第一家照相馆,冠名“水月轩”。嗣后又开设云南第一家购票入场的电影场。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水月轩先后被圈为国民党市党部等机关的办公区,直至昆明解放。</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海棠盛开,垂柳摇曳,形成壮观的“月渚海棠”景观。</p><p class="ql-block"> 1985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海鸥第一次飞临翠湖,碧水白鸥,人笑鸥欢,园内建有“少女与海鸥”、“海鸥老人”等雕塑,形成“翠湖嬉鸥”盛景,水月轩成为翠湖的海鸥文化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月轩》</p> <p class="ql-block">《听鸳桥》</p> <p class="ql-block">《活泼的小松鼠》</p> <p class="ql-block">九龙池</p><p class="ql-block"> 据说,元代,湖东北有九眼涌泉,水量充沛,池水深达数米,称九龙池。</p><p class="ql-block"> 1917年,这里建成了昆明第一个自来水厂,当时设立与九龙池旁的抽水泵房及设备保留了下来, 成为现在的自来水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九龙池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水上曲桥蜿蜒,陆上百花争艳,池边漏窗隔墙,精巧别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龙池》</p> <p class="ql-block">海埂公园</p><p class="ql-block"> 据说,海埂公园建于六十年代初期,坐落在云南省“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市南郊,“高原明珠”滇池湖畔,距昆明市中心约10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200米,占地面积750亩。是靠滇池东北岸的海滨公园,环境优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埂公园清晨》</p> <p class="ql-block">滇池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说,很早以前,昆明一带没有湖泊,也没有小溪,只有一片贫脊的土地,成千上万顷土地都是靠天吃饭。不知从何时起,这里再也没有一滴雨,田野变得干裂荒芜。</p><p class="ql-block"> 一个年轻的猎手,为了给昆明寻找水源,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走了不知多少年,终于来到了东海,他在海边看到一只鹰从海面叼起一条小红鱼,他一箭射下老鹰,救了小红鱼。没想到 ,这条小红鱼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龙王看青年猎手英武善良,就想把女儿嫁给青年猎手。青年猎手执意不肯,龙王便将猎手变成了一条小黄龙。小黄龙忘不了对妻子和家乡的思念,一天,他趁龙王不备,放开量喝足东海水后,飞回了昆明。然而,妻子由于思念过度而死,化作睡美人山。小龙王悲痛欲绝,吐完肚中的海水,撞山而亡。他吐出的东海水汇成了滇池。从此,有了滇池的昆明变得富饶而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滇池湖畔》</p> <p class="ql-block">《缆车上远眺滇池》</p> <p class="ql-block">《仰望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俯瞰滇池》</p> <p class="ql-block">三清阁龙门</p><p class="ql-block"> 据说,三清阁初为元代梁王巴扎拉瓦尔的避暑宫,明洪熙、宣德年间建“海涯寺”,又称“罗汉寺”。明正德、嘉靖及清道光、光绪年间,几经重修扩建,形成现存较为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灵宫殿、三清阁、真武殿、玉皇阁等,至下而上,缘山势而建,层楼叠宇,栉比鳞次,共九层十二阁。</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从凤凰岩(旧石室)至达天阁(龙门)的全部石刻工程。从旧石室内的碑刻上得知,龙门石窟是在三个时期逐段完成的。第一期,从“别有洞天”石刻上至凤凰岩一段,始凿于明嘉靖年间,石室内镶嵌有诗碑、记事碑六方,室前额为巨型浮雕凤凰一只。第二期,从凤凰岩至慈云洞,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至六十年(1781一1795年)间,由道士吴来清亲手凿成。第三期,从慈云洞至达天阁(龙门),从道光庚子年至咸丰三年,由昆明杨汝兰、杨继泰主持开凿而成。所有洞内的一像一物等,均就原石雕凿,是云南最大的道教石窟群,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多次修葺。一九八四年,新辟穿云洞,建天台,凿彩云洞,贯通小石林,建盖凌虚阁、迎曦亭等景点。一九九三年,架起龙门索道。一九九四年,新建游览区、石坊门楼两座。石峰嶙峋、苍崖万丈、绿水千浔的自然景观,融融谐调,健步登临,如入仙境,极目远眺昆明滇池景色尽收眼底,湖光山色,气象万千,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山龙门景区》</p> <p class="ql-block">龙门</p><p class="ql-block"> 据说,昆明龙门位于三清阁南面,包括北由三清阁“别有洞天”,石洞门起,南至达天阁止的整个在千仞峭壁上的石雕工程。在罗汉山与挂榜山之间,峭壁上由北向南原有四个岩洞,明嘉靖年间,北面三清阁的一个岩洞已开发,建了“穴室小楼”,当年登这个洞需攀铁索过栈道危蹬。</p><p class="ql-block"> 相传石匠在雕刻魁星时不小心将手中的石笔凿断,心痛不已的石匠最终选择纵身跳下悬崖,以身殉艺。这一传说为龙门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明龙门》</p> <p class="ql-block">“高原明珠”</p><p class="ql-block"> 据说,滇池,又名昆明湖,中国第六大淡水湖,称为“高原明珠”。滇池南北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8公里,面积316平方公里,最深10米,蓄水157亿立方米。盘龙江、宝象河等20多条河水注入滇池,湖水由海口西流,经螳螂川、普庆河,输入金沙江。滇池四周群山葱郁,昆明城雄踞滇池北滨,湖西岸西山,乃观赏滇池湖光山色之胜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门俯瞰滇池》</p> <p class="ql-block">《教育中路》</p> <p class="ql-block">《蓝花楹初开》</p> <p class="ql-block">《昆明美食街》</p> <p class="ql-block">昆明老街</p><p class="ql-block"> 据说,昆明老街(又称“文明历史街区”)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占地面积为200亩。由民清时期的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居聚落、抗战胜利堂(原云贵总督府)和文庙,共同构成其“街”、“堂”、“庙”的格局。昆明老街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都有独特而丰富的特色与内涵。街区内历史建筑众多,人文荟聚萃,商贸繁华。</p><p class="ql-block"> 钱王街位于昆明老街内,因清末云南金融业和民族工业的创始者王炽(人称“钱王”)在此开设“同庆丰”票号而得名。街全长约四百米,连接大银柜巷、小银柜巷、居仁巷、曙光巷、“马家大院”、“福春恒商号”、“傅氏宅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均座落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昆明老街》</p> <p class="ql-block">文明街马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据说,位于钱王街4号(原小银柜巷7号),建于1923年,占地面积约67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43平方米。因宅院是昆明撤县设市的首任市长马珍及其父马墀的住所,其弟马瑛、马鉴的居所,故称“马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属四合五天井平面布局的土木结构、双坡硬山顶,走马转角楼的二层建筑,是昆明地区近代民居的优秀代表。宅院装饰简朴,檐下挂落、滴珠板浮雕精致,垂花柱雕刻细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p><p class="ql-block"> 马珍(1886-1963年),字少坡,云南洱源人,白族,云南陆军讲武学堂丙班毕业,参加过昆明辛亥重九起义与护国战争。1927年8月任第一任昆明市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昆明招师管区司令、云南军管区副司令,致力于云南新兵的训练和补充工作。因其三兄弟民国时期均为将军,故称一门三将。</p><p class="ql-block"> 该建筑曾获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保护奖,于2012年公布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斗南花市</p><p class="ql-block"> 据说,昆明斗南花卉市场,1998年建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斗南镇,濒临滇池东岸,享有“金斗南”之称。斗南花卉市场截止2024年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著名的花都,是当地花卉市场中最为著名的花卉市场,所售花卉品种繁多。</p><p class="ql-block"> 斗南花市已成为中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和花卉价格的“晴雨表”,素有“中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看斗南” 、“亚洲花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斗南花市》</p> <p class="ql-block">《昆明地铁和高铁站》</p> <p class="ql-block">《再见,云南!》</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六月十二日整理写完)</p><p class="ql-block"> (全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张文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