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六年前的回忆》(王颖)1943年4月28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纪念父亲的专题文章。为了还原当时最真实的场景,特意邀请我撰写了这篇文章。现在,让我们回到十六年前——(晓云)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永宣)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春玲)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黄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侦丽)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诗文)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王颖)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晓云)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有妹)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永宣)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侦丽)有一天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爹”(诗文)“不许乱喊。”(敲桌动作)(王颖)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春玲)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诗文)“他是你最大的孩子吗?”(侦丽)“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晓云)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黄校)“她是我最大的孩子,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他们没有关系。”(文、宣)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有妹)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永宣)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王颖)第二天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春玲)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有妹)“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晓云)我又哭了,我低声对母亲说:(合)“妈,昨天是4月28。”(黄校)“今天你们绞死了我,但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洒遍各地。”(合)——(伸手指向齐读)大钊先生!(男合)以笔为剑,划破漫漫长夜的沉疴(kē)黑暗,让热血在字里行间奔涌成唤醒民众的惊雷;(女合)以心作灯,点燃迢迢征途的希望火种,让信念在岁月深处凝结成照亮前路的星河。(合)他是革命迷雾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是民族脊梁上永不褪色的丰碑 ——(伸手指向齐读)大钊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点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