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南渡北归》摘编之四

潘立

<p class="ql-block">读《南渡北归》摘编之四</p><p class="ql-block">十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自由男神”胡适往事</p> <p class="ql-block">解放以后,大陆多次开展批判胡适运动,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有对胡适的正面宣传和评价。下面介绍胡适在抗战,留美,返台时期的几件事。</p><p class="ql-block">1,胡适预言中国需要一个长时期的抗战过程,方可促成英美在太平洋与日本开战的可能。</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27日夜,胡适在给王世杰的长信中,修正了此前一味主和的观点,天才地预见到未来二战的国家,地点,时间:“在最近期间,日本独霸东亚,为所欲为,中国无能抵抗,世界无能制裁,这是毫无可疑的眼前局势”。若中国局势发生逆转,只能寄希望于“一个很远的将来”。其理由是,日本因滋生了一个狂妄而危险的图谋称霸世界的野心,最终将激怒英美。到时候,“太平洋上必有一度最可惨的大战,可以作我们翻身的机会”。又说:“我们必须要准备三四年的苦战。我们必须咬定牙根,认定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我们只能期望在我们打得稀烂,而敌人也打得疲于奔命的时候,才可能有国际参加与援助。这是破釡沉舟的故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以促进那不易发动的世界二次大战。”</p><p class="ql-block">2,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争取美国同情中国,争取美援助抗战。</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5日,胡适接受蒋介石邀请,出任抗战期间最重要的邦交国美国大使。8日,《大公报》发表社论谓:“胡适之先生之受命为大使,及其本人之肯于担任,这都是平日想像不到的事。这个问题本身,就象征着中国是在怎样一个非常时期,同时可以看出政府期待于他及他自己所期待的任务是怎样的重大。”美国总统罗斯福出于对世界大局的考虑,有援助中国,遏制日本之心。而中国局势并不乐观,此时,武汉会战失败,军队损失惨重,已没有一个完整正规师可以应战,神州最为富足的东南半壁江山尽失,国家财政几近崩溃,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在乎一念的特急关头。1938年11月8日和11日,胡适接到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两封密电,谓国内有一部分人鉴于实力难以支持,想与日本媾和。胡适接电后忧心如焚,当即拟一长电加急拍还。他根据自己原有的意图与新近观察的国际局势,斩钉截铁地指出:“六年之中,时时可和,但事至今日已不能和。六年中,主战是误国,不肯负责主和是误国,但今日屈服更是误国。”胡适与刚到美国的金融家陈光甫积极奔走,美国与中国签订“桐油借款条约”,争取到2500万美元,给几乎粮尽弹绝的国民政府注入一剂强心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价值15.48亿美元的物资(实际到货8.45亿美元),稳定了中国局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胡适任美国大使8年8个月,他一再声称自己就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在“国家最危急的时期”,“为国家找点战时工作”。在给夫人江冬秀的信中,胡适写道:“我到此已五十日,没有领到一个钱的薪俸。全馆十余人,还须我垫借钱应急。我每天总是很忙,晚上睡觉总是很晚的……”</p><p class="ql-block">胡适出使美国八年余,整天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四外演说,以唤醒美国民众对中国的同情和支持,并以正义力量介入战争,达到以战止战的目的。在美国国务院的暗中支持下,胡适开启了在美国各地各大学的巡回演讲。他的演讲,唤醒了美国民众,尤其得到美国文化界知识界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一路演讲,胡适一路收获美国多家大学的32顶荣誉博士帽,这是胡适在驻美大使任内所作贡献的最好写照。</p><p class="ql-block">3.胡适为美日反目,促使美国站在中国立场上,作过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41年9月,日本派野村和来栖大使到华盛顿,美日两国政府开始秘密谈判中国和西南太平洋局势,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准备与日本妥协,无情地抛弃中国。</p><p class="ql-block">胡适闻讯,立即对美国总统罗斯福与国务卿赫尔两位决策人物展开攻势。9月24日,由于胡适坚决要求,赫尔约见了胡适等中英四国大使,极不情愿地出示了临时妥协的美国方案。胡适看罢,极为震怒,当场向赫尔提出严正抗议,并立即求见罗斯福总统,请其出面阻止这一有害中国利益的方案,同时请求英国共同对这一方案提出抗议。英国首相丘吉尔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采用了胡适建议,致电罗斯福,明确反对美国于历史紧要关头与日本妥协这一利己害华做法。丘吉尔极富远见地指出:“中国如果崩溃,将大大增加英美的危机”。由于英国和胡适大使的强烈反对,美国高层于11月26日撤销了与日本妥协的方案,从而导致日本陷入空前孤立状态,满天风雨的太平洋局势彻底翻盘一一这就是胡适“在最后一分钟的强烈争持”的由来。</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7日,胡适正在纽约慷慨地发表演说,罗斯福打来电话,约他速到白宫相见。胡匆匆来到白宫,罗斯福开门见山地说:“胡适,那两个傢伙(指日本特使野村与来栖)方才离开这里,我把不能妥协的话坚定地告诉他们了,你可即刻电告蒋委员长。可是,从此太平洋上随时有发生战事的可能,可能发生在菲律宾及关岛等处”。</p><p class="ql-block">此时的罗大总统只说对了一半,战事不是在菲律宾或关岛发生,而是美国本土。胡适刚离开白宫回到使馆,就接到了罗斯福的电话,罗用激奋得有点颤抖的声音说:“胡适,刚才接到报告,日本海空军已在猛烈袭击珍珠港。”一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了!</p><p class="ql-block">几年后,美国著名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名教授查理.毕尔在他的名著《罗斯福总统与大战之序幕》一书中说,胡适“在大使任内,运用一切方式和力量推动美日交恶,是众所周知的。他一心一意要把美国带入太平洋大战,使中国可以有翻身的机会。”</p><p class="ql-block">4.胡适与学生徐芳的一段恋情</p><p class="ql-block">胡适在驻美大使任上,曾收到一位他以前的学生徐芳来信,要求胡帮她到美国深造。</p><p class="ql-block">徐芳,1912年出生于北平,1931年考入北大文学院中文专业。徐聪颖好学,喜欢诗歌,钟情于白话诗创作,偶尔在北平的文学刋物和天津《大公报》副刋发表新诗,而这些正是胡适热衷倡导和实践的,因之胡对徐颇为欣赏,徐对胡也自然敬慕有加。</p><p class="ql-block">被誉为“自由男神”的胡适,面对北大才女不时抛来的媚眼,如同干柴遇到了烈火,噼里啪啦地燃烧起来。当两人狗扯羊皮地偷偷摸摸折腾了几个月,徐芳一头扎进木板床的枕头上不能自拔。外面风声日紧之时,老谋深算的胡适打起了退堂鼓,以“两鬓疏疏白发,担不起相思新债”为由,单方面与徐芳割断了缠绵的情丝。徐芳痛苦难熬,又无可奈何,只能以泪洗面,等待时间治疗心中的创伤。</p><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胡适离开北大赴美当了大使,终于摆脱了徐芳的纠缠。从北大毕业的徐芳,已到中国农业银行工作。1941年4月,徐芳给在美的胡适写信,要求胡帮她到美国深造。胡适面对这位小自己21岁的学生加恋人的求情,犹豫了一阵,仍未敢再续旧情,毅然决然地断绝了与徐联系,也没有帮她到美国留学。绝望中的徐芳,最后与胡适割袍断义,与另一位军校校长结婚,于1949年随夫婿移居台湾。</p><p class="ql-block">5.解放前夕,胡适离开大陆,流亡美国。</p><p class="ql-block">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中共高层曾派员向胡适做工作,劝其留下来。胡适说:“在美国有自由有面包,在苏俄没有自由有面包,而共产党没有自由也没有面包。”这位民国时期最后一任北京大学校长,带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北大精神,毅然坐上蒋介石派来的飞机南下,从此与北大永诀。</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21日,胡适打消了把夫人江冬秀送往安徽老家暂避的念头,亲自送其往上海,登上去台湾的轮船。1月24日,胡适致函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拒绝做空头的“总统府资政”。2月1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代部长陈雪屏致电胡适,谓行政院副院长吴铁城希望胡氏出任驻美大使,胡表示坚决不重做冯妇。此前,1月31日,胡适也办妥美国护照签证。4月6日,胡适自上海乘“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赴美,27日抵纽约寓所。6月12日,在广州新上任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阎锡山仓促发表胡适为外交部长,胡氏闻讯,坚辞不就,但仍表示以个人名义自由活动,继续为国民党政府做说客。当美国政府明显将抛弃国民党政府时,胡适取消了与美国政界的一切约见,以示抗议。</p><p class="ql-block">在艰难困苦和生活窘迫中苦撑了一年的胡适,1950年5月14日,接到普林斯顿大学聘请,出任该校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尽管该馆规模和藏书量与北京图书馆相比,可谓判若霄壤,但走投无路的胡氏,只能屈就,亦有条件将小脚太太江冬秀接到纽约团聚。只是江不懂英文,胡适不得不亲自到市场买米买菜,内心情绪极为抑郁愁闷。</p><p class="ql-block">1951年12月13日,普林斯顿大学总图书馆代理馆长因胡适年薪5200美元过高,有意擢用胡适的助手童世刚为分馆馆长(年薪3480美元),但同时为如何向胡适说明解聘之事颇为踌躇而伤脑筋。胡适毕竟是有很大名望的著名学者,为顾及胡的面子,校方想出了一个让双方都能保住面子的办法,即在解除胡氏馆长职务的同时,聘请其为终身名誉馆长,而荣誉馆长是不支薪的。面对这一尴尬局面,胡适也只能心知肚明又装作糊涂的接受了。</p><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7日,胡适应邀到台湾大学访问演讲,他颇动感情地倒出了压抑在内心四年的苦水:在民国三十八年,我感到抬不起头,说不出话。我曾对家人说:“不要以为胡适之在吃自己的饭。我们家乡有句俗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我几十年的经验,我感到青山就是国家。国家倒霉的时候,等于青山不在;青山不在的时候,就是吃自己的饭,说自己的话,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在国外这几年,正是国家倒霉的时候,我充满了悲痛的心情,更体验到青山真正是我们的国家。”</p><p class="ql-block">6.回台湾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就职典礼上,敢于对蒋介石说:“总统你错了!”</p><p class="ql-block">飘泊美国多年后,1958年4月8日,胡适偕夫人江冬秀终于飞抵台北,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并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讲。当时蒋介石偕“副总统”陈诚,张群等一干大员专程出席,蒋介石并亲自致辞。据当时在场的“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青年才俊李亦园回忆说:</p><p class="ql-block">胡院长就职时,蒋老总统亲自来了,来了之后还讲话。在他的讲话中,不知为什么忽然说到,共产党在大陆坐大,可以说与五四运动的提倡自由主义不无关系,这样的说话对胡先生来说,当然是非常尴尬的,因为五四运动跟他有密切的关系,他是重要的推动者。结果老总统讲完之后,胡先生站起来继续答话,他的答话让大家脸色都凝住了。他一开始就说:“总统你错了”。在当时那么威权的时代,他这样讲使全场人脸色都变白了,气氛非常紧张。老总统却很有风度地主持完会议,只是在胡院长任内就从未再来过南港了。这一件事,胡院长的表现可以说确实为中央研究院在追求学术自由与独立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一场景,也有人回忆,胡院长一发言就说“总统你错了”,台下立即鼓掌。在坐的学者们认为,胡适是𠆤有骨气有担当的人,因为若不是胡适,在蒋介石面前“没有几个人敢说这句话的”。</p> <p class="ql-block">7.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p><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24日下午5点,胡适出席中央研究院院士会议后的酒会,6:30酒会散席,胡适送别院士时,突发心脏病摔倒而溘然长逝。</p><p class="ql-block">胡适先生除了大量的书藉文稿信件外,留下的钱财只有135美元。</p><p class="ql-block">蒋介石闻讯,当晚以哀惋之情亲笔写下意味深长的挽联:</p><p class="ql-block">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旧道德中新思想的师表</p><p class="ql-block">这副挽联确乎较为真切地概括,体现了胡适一生的功德与风范,是所有挽联中最优秀的杰作,其他一切皆不足与其齐肩并论。</p><p class="ql-block">胡适的遗体入葬台北中央研究院在南港“学人山”专门为其兴建的墓园。出殡之日,台湾各界30余万人为“我的朋友胡适之”自动执绋。国民党要人,学界名流,生前好友同事前往送行者不计其数。整个送葬路上人山人海,车马难行,拥挤不堪,形成了无涯之海洋。盛况之隆,台岛前所未有,可谓备极哀荣。</p><p class="ql-block">8.留在大陆的胡适次子胡思杜之死</p><p class="ql-block">胡适离大陆去美国时,次子胡思杜执意留在大陆。1950年9月,胡思杜因以“大义灭亲”的方式,在报纸上发文痛骂“美帝国主义的走狗”胡适有功,一度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并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出任历史教员。此时的胡思杜积极努力地工作,想为一不小心成为狗的父亲“赎罪”,同时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只是组织上一直在考验他,加之全国上下正在批判胡适的反动思想,使他受到牵连,一拖就是几年。到了1957年,全国兴起反右运动,不明就里的胡思杜开始积极主动给他所在院部领导提教育改革建议。学校领导见一个“走狗”的儿子竟然犯上作乱,于佛头抹粪。盛怒之下立即决定施以顔色,胡思杜多次被拉出来示众接受批斗,未久即被定为右派。在一系列不解与恐惧中,胡思杜精神崩溃,约于1957年9月21日晚上吊自杀,年仅37岁。</p><p class="ql-block">由于受父亲胡适的牵连,胡思杜一直没有女友,直到临死仍是光棍一条,落了个《红楼梦》所说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p> <p class="ql-block">十三,世事洞明皆学问:傅斯年的抗日反俄思想</p> <p class="ql-block">傅斯年(1896.3一1950.12)山东聊城人。曾留学英国领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研究院和德国柏林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游行总指挥。西南联大实际领导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胡适是中国知识教育界的精神领袖,傅斯年则是最杰出的组织协调人。傅斯年人称“傅大炮”,任民国政府参议员时,先后弹劾孔祥熙宋子文两任行政院长,致使两人下台。胡适称傅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罗家伦赞誉傅“天岸马纵横,人中龙俊奇”,“元气满满,才华横溢之人”。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任民国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23年,延揽和培养了一大批闻名中外的考古,史料,语言,文学,民俗及敦煌学的专家,至今仍有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先说傅斯年对日本的态度。1944年7月9日傅斯年在重庆《大公报》发表了《我替倭奴占了一卦》一文,文中写道:“上月我在重庆,倭奴正在进行河南战争,自鸣得意得很。我便替他占了一卦,那卦文词正是李义山的一首绝句,词曰“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就是说,一个人到天晚的时候,要办的事一事无成,心中大是狼狈,于是乎赶车子到古原上散散心中的闷气;在古原上,斜阳正在山头,这光景也颇可留恋的,只是黑暗便在半小时中到来,虽在恋恋不舍这些原上的景物,毕竟这命运是落日的命运是注定了。</p><p class="ql-block">解曰:“向晚”是倭奴的气力已到最后一着,“意不适”是明知失败之象,所“驱”的“车”便是那些自鸣得意的蹩脚坦克和装甲车。长沙既是古战场,洛阳更是“古原”之至,“夕阳无限好”是形容倭奴的回光返照。判曰:夕阳之下即是黄昏,黄昏之后立即天黑,这事进行的速度,犹如骏马奔驰,所以此卦为下下,其象为迅速覆灭。</p><p class="ql-block">这是对抗战形势的明确预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傅氏杰出的佳作名篇,对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中国必胜的精神起到了极大的振奋作用。</p><p class="ql-block">再说傅斯年对苏俄的态度:</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在望,谈到战后建都问题,傅斯年认为,凡一国之首都,应设在全国军略最要害之地,主张迁都北平。其主要理由是,将来苏俄必成中国大患,可以此全力抗制苏俄。他说:</p><p class="ql-block">“北平以交通发达之故,可以控制东三省,长城北三省(热河,察哈尔,绥远),华北四省(冀豫鲁晋)共十省之大工业农牧圈中心,是中国建国的大本钱。有这十省,我们的资源尚不及美苏英,没有这十省,中国决做不成一等国家,赶不上法德,只比意大利好些而已。”</p><p class="ql-block">在谈到中国近代的外患时,有认为日英法三国为中国头号仇敌。傅斯年则认为不要忘记俄国,并列举俄国(包括帝俄和苏俄)侵略中国屠杀华人的史实:“以西北论,不特藩邦皆亡于俄,即伊犁将军的直接辖境,亦以回患,代管一幕中丧失其一半……再看东北,尼布楚条约中俄分界,以北冰洋太平洋之分水岭为界,所以全部的俄属东海滨州,黑龙江州及爱珲一地,所谓江东六十四屯,其汉民在庚子年几乎全数被俄国马队赶到江里去。又说,苏俄革命时,中国人在俄境者尚有数十万,斯大林清党时,全数迁到Kharststsn或以西,下落全不明了……”</p><p class="ql-block">傅在《苏联究竟是一个什么国家》中,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方式,分析了苏联的价值体制和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否定了其先进性。认为苏联是中国面临的敌人,其野蛮主义与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和沙俄是一样的。种种迹象表明,苏俄是帝国主义者,是扩张主义者,乃是一个集人类文明中罪恶之大成的国家。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就必须反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渗透,因为旧俄罗斯的帝国主义,苏联的新野蛮主义,正是横在我们眼前最大的危机,也是我民族生存最大的威胁。</p><p class="ql-block">傅斯年不仅站在民族主义的角度反对苏联,而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更加反对苏联。他认为苏联对内对外展现的根本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帝国主义嘴脸。所谓的“自由”“平等”本来就是法国大革命的口号,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专政,苏联的制度“表面说是经济平等,事实上恢复了中古的阶级政权形式的不平等”。傅氏后来著文说:“马克思派提倡以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人有特殊的权能。寡头专政,是少数几个人有特殊权能。一个阶级的专政更不得了,乃是一个阶级整个有特殊权能。一个人专政已经吃不消,但一个人同他所用的人,终究力量有限,人民还保有若干自由,等到一个阶级专政,那么到处都是专政者,人民的自由固然绝对没有了,而平等又何在?”再说,在XX主义这样虚伪的号召平等之下,他只相信组织力的那种组织,组织到极限,一切组织都成了特务组织,一切作风都成了特务作风,过分的组织固然妨碍自由,过分的组织何尝不妨碍平等?“”再说……财富之分配不平均,固然影响平等,影响自由,政权之如此集中,决不给私人留点自由的余地,岂不是影响自由,影响平等?“”政权集中的危害要比金钱集中危急更大,更影响平等。”</p><p class="ql-block">傅斯年得出的结论是,斯大林的苏联是一个“独占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特征是国家控制一切资本,一切人民的生命都成了国家资本,国家是谁?是斯大林和他的政治局),“选拔的封建主义”。</p><p class="ql-block">“……苏联实在是自有史以来最反动的一个政治组织,因为他包含中世纪到近代一切政治制度中一切最反动的部分,而混为一体”。</p><p class="ql-block">十四,蔡元培苦劝汪精卫改变亲日立场</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1一1940.3)浙江绍兴人,清光绪年进士,翰林编修。1916.12一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五四运动元老,中国新文化运动之父。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监察部长,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p><p class="ql-block">卢沟桥事变前两年,蔡元培到南京,在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汪精卫的宴会上,苦劝汪改变亲日立场和态度。蔡说到激动伤心处,眼泪一滴滴滴在汤盘里,又和汤一起咽下去。其景其情,在场者无不动容。</p><p class="ql-block">早在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告急时,极富远见的蔡元培就派人赴昆明,与当地政府接洽,希望将中央研究院上海的三个研究所搬到昆明。云南方面表示欢迎并愿意提供路费,条件是为云南建一家钢铁厂。蔡元培同意并实施,几经周折,于1941年炼出第一炉钢。之后,昆明几乎所有新兴大建筑都使用此钢材。上海研究院也得以顺利搬迁到昆明。蔡元培良好的信誉,嬴得云南政府信任,也为以后接受平津大学南迁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1940年早春,73岁的蔡元培在香港,遭爱女蔡威亷死于难产的致命一击,于3月3日晨,他刚起床走到浴室,忽然口吐鲜血跌倒在地,昏厥过去。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长逝。</p><p class="ql-block">蔡元培在民族危急的大风雪中走来,又在山河破碎的暴风骤雨中离去。他所开创的学术大业,自由之思想,科学民主之理念,囊括兼容之精神,将成为一座不灭的灯塔,于岚山雾海,天地苍茫中,昭示着天下儒林士子远航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