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月的集安,阳光正好、微风不燥,6月9日,我们沿着G331国道,来到吉林省的集安了。第二天,我们游览了鸭绿江国门景区,这里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在这里,您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对岸风光,还可以参观“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打卡“东北第一条音乐公路”。</p> <p class="ql-block">1937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资源开始修建鸭绿江大桥,桥身全长 589.23 米,宽 5 米,高16 米,共 20 孔。桥体为钢架结构,混凝土桥墩,加建钢架花梁以稳固桥梁、提高路轨承载能力。1939 年 7月 31 日大桥竣工,9 月 1日,辑安(今称集安)至朝鲜满浦国际铁路正式通车,全长 11 公里,行程约 20 分钟。之后的6 年间,我国大量煤炭、木材、矿产等资源通过这座桥经由朝鲜运往日本。为了确保列车正常运行,日本侵略者还在此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 4 层碉堡,派驻 37 名日军负责铁路建设和睛望警卫。碉堡内水源、物资储备、食宿、取暖、办公、照明、通风、下水等功能一应俱全,同时具有防震抗击设计。</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国门景区,铁路国门、公路国门比肩而建、相邻相应,登高望远,异国景观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从公路国门眺望对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1950 年 6 月25 日早晨,朝鲜大规模内战爆发。10 月 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13 兵团第 38 军、第39 军、第 40 军、第 42 军及炮兵部队 20 多万大军,按照预定计划,从中朝边境的安东 (今丹东)、长甸河口及辑安渡口,开始跨过鸭绿江,秘密入朝。为了保持入朝部队的隐蔽性,每天部队的渡江行动从 18 点 30分开始,到第二天凌晨 4 点结束,5 点前全部隐蔽完毕。志愿军过江进入朝鲜后,一律采取夜间行军。10 月 25 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这一天被确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自 1950 年 10 月起开始承担志愿军及其作战物资的运输任务,一直到 1953 年 7 月止,列车昼夜运行,最高时每天达 50 余列次。先后有42 万余名志愿军、17.2 万随军担架队员,或由桥上,或由浮桥进入朝鲜。同时,向朝鲜运输军用物资、部队的火车 75908 辆、运送筑路材料的火车 15810 辆,其他往返 51782 辆,其中运送伤员回国 18.2 万人,接待朝鲜战争难童及陪行人员 8000 余人。</p><p class="ql-block">在朝鲜战争的几年中,辑安鸭绿江铁路大桥始终是祖国向朝鲜输送给养的大动脉,因抢修及时,人员、弹药、武器从这里昼夜不停地输往前线,为抗美援朝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这座桥被誉为“抗美援朝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战争结束后,经中朝双方达成协议,以大桥的第11 个桥墩中心接轨线为界,中朝双方各自负责本方一侧的维修和警卫。中方为 324.23 米,朝方为 265 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