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北极村 <p class="ql-block">黑龙江起源最早见于《辽史》,因江水色黑,其形若龙,故名黑龙江。古书《山海经》称黑龙江为墨水,《魏书》称浣水,《旧唐书》称之为盘建河,《新唐书》称之为室建河,《太平寰宇记》称之为乌桓水,至金代始称黑龙江。顺治九年,清朝派梅勒章京率兵驻守宁古塔的地方。黑龙江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亚洲大河之一,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仅次于黄河和长江,亦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之一。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本来有两条龙,一条白的,一条黑的,最后黑的打败了白龙,也带来了太平。黑龙江也是中俄界河,位置在北纬42度45分至53度33分,东经108度20分至140度26分。从上源始大江流经蒙古、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黑龙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额木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其中以源于大兴安岭西坡的海拉尔河为最长,称为正源;北源为石勒喀河,发源于蒙古境内的肯特山。南北两源在漠河县(现在的漠河市)洛古河村西8公里处汇合,始称黑龙江。自汇合的源头起,环绕漠河县(现在的漠河市)北境屈曲东流242公里,经谢尼康河口出境东流,再与乌苏里江汇合后折向东北流,在鞑靼海峡的北口注入鄂霍茨克海。自上源海拉尔河源至入海口,黑龙江全长4370公里,流域面积194.3万平方公里,其长度略次于中国的长江和黄河。属世界大河第八位。黑龙江水文站测定,黑龙江上游冰冻期,1950年至1990年历年平均为164天,封江为11月11日左右,开江为4月28日前后。平均冰层厚度1.26米,最大层厚2.5米。因地理位置和气候综合条件作用下,上游段常出现倒开江的现像。黑龙江因河水含腐殖多,水色发黑得名。</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界碑,百年来守护国门,见证中国的强大和骄傲。界碑是两个国家分界的标志,伫立在祖国的最边境,界碑和边防战士一起伫立在国门,守护着我们的主权和领土。漠河138界碑身后就是俄罗斯,夸过黑龙江界河主航道就是越境了。1969年3月2日,苏联军队入侵中国珍宝岛,挑畔我边防巡逻部队,并率先开抢打死打伤我边防军6人,我军边防部队忍无可忍,发动自卫反击,很快边境战斗规模升级到战役级别,战斗一直打到17日,边防军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兵力、火力都占劣势的情况下,击退苏联军队的进攻,再次捍卫了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停战的原因有四点:一是中国的核武器原子弹、氢弹,具备了实战能力;二是苏联军队补给问题解决不了(西伯利亚铁路维持苏联远东军补给的唯一生命线的一大难题);三是中国做好了全面的应对准备。中国三线建设已经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核防御设施也是尤为坚固,苏联军队强攻要付出极大惨重的代价。以上三个原因让苏联对中国出兵犹豫不决;四是战略的限制,苏联的战略重心一直都在欧洲,对中国开战不符合苏联的战略发展,苏联对中东、非洲、也由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开战美是否会援助中国,也是不确定的因素。最后苏联军队停战。中国边防部队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知青上山下乡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有计划地开展于60年代初期,大规模发展于60年代末期,结束于80年代初期。先后有1700多万知青从城镇奔农村、赴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一代青年,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农村和边疆“一穷二白”的面貌。用青年分担国家困难,用激情谱写建设新篇,用奋斗开创历史先河,知青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无疑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历精图治奋发有为的重要精神力量。呼玛县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脉东的黑龙江之滨,东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南部与黑河市毗邻,国境线长371公里。地理位置为北纬50度49分至52度53分,东经125度03分至127度01分。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135公里。由于地处中高纬度,气候寒冷,无霜期80—100天,平均气温-2度,最低气温-48度,冰雪覆盖期长达6个月之久。呼玛-以呼玛河而得名,系达尔斡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激流”之意。</p> <p class="ql-block">1969年呼玛县划规大兴安岭地区。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同志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全国上下风起潮动一场空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拉开帷幕。当年呼玛地区云集了近万名来自祖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揭开了呼玛开发建设的历史新篇章。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两国关系紧张,边境地区重点搞政治边防,历史欠帐过大,经济与社会公益事业严重滞后。交通闭塞,通讯不畅,电力趋紧,农村普遍存在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不通电话,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当年全县辖14个人民公社,95个生产大队,6个县办国营农林牧场,4个营林林场,县域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4万人。1968年11月9日首批哈尔滨知青309名来到呼玛县插队落户,到1971年末共接收各地知青8306名。呼玛县分四批接收上海知青5516名。为协助当地政府管理上海下乡知青,上海先后派出463名干部到呼玛县,担负着对知青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工作。在这批干部中,有经历过革命战争考验的老干部,有生产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着,科技人员和理论工作者,他们中有局、处、科级干部243名。呼玛县革委会将知青和上海干部分配到全县14个农村人民公社,81个生产队,四个林场插队。从此开始了知青十年的插队生活。</p> <p class="ql-block">漠河人民公社(以下简称漠河公社)于1969年10月6日、11月6日先后接收上海知青527人,(137人分在林场等地方,分配到农村七个生产队390人)。洛古河生产队29人,反修生产队57人,前哨生产队57人,北红前进生产队73人,北红青年生产队72人,北红先锋生产队50人,漠河立新生产队(现在的北极村)接收上海知青52人(第一批26人,男生17人、女生9人;第二批26人,男生15人、女生11人)。上海干部4人。漠河立新生产队地处北纬53度33分,东经122度20分。漠河北极村全年平均气温-5度,冬季极端最低温度-50度。素有“金鸡之冠”和“不夜城”之美誉,是全国观赏北极光的最佳观测点,是中国“北方第一哨”所在地,也是中国最北的村民居住地。知青1969年10月份去的时候,全村有45户住家户,10来个五保户,有人口200余人。有耕地4000亩左右。主要种植小麦、燕麦(牛、马的粮食),耕作以半机械化。蔬菜有白菜、土豆、萝卜、大豆等(社员家的蔬菜自己种),为生产队发展副业生产做的准备。部分给猪吃的。粮食基本自给。畜牧业有牛、马、羊、猪,鹿。养牛主要解决牛爬犁上山拉柴火,供给社员家取暖做饭,逢年过节解决吃肉的需求。养有100多匹马,主要承担着生产队所有的交通任务,马爬犁,马车,所有的强劳动都离不开马。生产队的副业收入,上山伐木依靠马匹来一起完成。养的猪和羊一方面供副业生产伙食所需,另一方面供社员过年过节时所需。养鹿是副业收入,每付鹿茸当时可卖人民币800元左右,每年春天收一次鹿茸。鱼业主要以社员家自给自足。黑龙江鱼资源非常丰富,统称三花五罗十八子:三花:鳌鱼、鳊鱼、鲫鱼;五罗:哲罗鱼、洼鱼、雅罗鱼、胡罗鱼、铜罗鱼;十八子:岛子鱼又叫白鱼、七粒浮子鱼,学名施氏鲟是国家级珍品,嘎子鱼、牛尾巴子、鲢子鱼、鲶鱼、柳根子鱼、船丁子鱼、斑鳟子鱼(黑龙江回鱼)、青根棒子鱼(青鱼)、黄姑子鱼、麦穗子鱼、沙姑鲈子鱼、红尾巴稍鱼、白漂子鱼、紫泥肚子鱼、细鳞子鱼、大马哈鱼。最大的鱼有500公斤重。冬天主要吃哲罗鱼、青鱼、念鱼、细鳞子鱼,一般每条都有7-8斤左右重。每家抓好放家中小仓库里。刚封江冰厚八公分左右开始打冰洞下网了。夏天主要在靠江中心这边下绪龙,中午和傍晚各取收一次,一般一次能收到30斤左右,每条一至二两左右,一夏天抓好晒干够每户吃一冬天。</p> <p class="ql-block">北极村民风淳朴,静溢清新,乡土气息浓郁,植被和生态环境保存完好。一般家庭都有三到五个孩子,而且男孩子多于女孩,这些孩子们基本上都没出过远门,连火车什么样都不知道,看到知青拉着问这问那,什么都感到新鲜。村民们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中国人生活习惯。经济来源靠男主人,女主人抚养孩子,一家人的针头线脑、做饭、洗衣,养猪,养鸡、种种菜园子等。在家庭生活中女人地位低下,吃饭都不能和男人(包括男孩子)一起坐下来吃,服务男性人员用完餐后才可以用餐,男当家不在家时,吃饭都随便吃一点,不起锅炒菜,男孩子18岁左右带上钱,回山东老家娶媳妇了,带回的女孩和我们知青去的时候年龄差不多一般大。年龄40岁以上的土生土长的妇女有认识日语,曾经在解放前上过日语学校,男性中一位在马号养马的金大爷还在日本留过学。在漠河街上有一个供销社,供应着基本的日常百货,油盐酱醋,品种不多的零食,记得一袋500克的上海光明牌奶粉是6元钱。物资非常有限,连上厕所用的手纸都没有买的,村民们上毛房用的是劈柴火掉下的小木片刮屁股。这可是真的事情,什么卫生巾之类根本没有,来大姨妈时用布片包旧棉花、还有的用壁炉里的木灰装入布袋内使用。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街上有漠河北极邮电局,打个电话、电报、收、寄信件、收、寄包裹,一个月来回有两次邮车,报纸都是看过期的。知青来到漠河公社,邮电局工作非常繁忙,因此我们生产队有一位女知青被安排进了邮电局,做电话接线员。第二年年底接上漠河公社到生产队知青食堂的电话线,信息非常闭塞,唯一听到的是漠河公社政府工作人员来村里传达的信息。没有广播,广播也是知青去后才有的。没有娱乐场所,知青去了后第三年盖起了大礼堂,在那里我看过一场电影,片名《英雄儿女》。进出只有一条1969年6月刚完工的,由解放军铁道兵修建的国防公路。交通工具只有呼玛县城到漠河公社的客车,一月两个班次,如遇大风雪天气还不能保证。知青刚来到生产队没有边境居民证,什么地方都不能去,只能听说车来车往。我的第一本居民证是在1970年10月1日发的。之前我还不到领证年龄。有一座 柴油发电厂,供电有时间限制的,冬天天黑的早,下午五点钟来电,夏天一般6-7点钟左右来电,晚上10点熄灯。早上是不供电的。</p> <p class="ql-block">公社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师资匮乏,知青去了得到部分充实。有一个卫生院,主要医务工作者是哈医大毕业的一对夫妻,内外科主任医师宋大夫,妇科主任陈大夫。他们夫妇的医术和服务非常好,一般的病他们都能解决了,妇女生孩子都在家里生,检查,接生都由陈大夫上门服务。遇到难产时宋大夫、陈大夫一起帮助接生,他们夫妇的医德、为人深受村民赞扬,他们骑着自行车走街串户为人民服务,对漠河的每家每户了如指掌。黑龙江凭借中国最北神奇天象,极地冰雪独特资源,每年到了寒冬腊月黑龙江冰封后沿江自呼玛县城而上到漠河公社有一条冰雪公路,这时候往来运输车辆就多了,各个部门需要配置的物资相对集中在这时候囤积,比如粮库囤粮,供销社囤货。因为一到春天化雪、开江后,唯一的一条国防公路是不能开车进来的,路滑车难行。开江跑完冰块后,有10号、11号两条客船自呼玛县城到漠河公社。10号属大船到漠河公社是终点站,11号是小船开到上游洛古河村是终点站。有了客船村民们就可以到下游购物、探亲访友去了,船载客相对多一点,出行生活方便些。</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每年5.1节前后开江跑冰排。跑冰排是一种自然现象,四月底东北大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黑龙江的冰层逐渐地融化解体,形成了一块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冰块在水流的作用下浩浩荡荡顺江而下,当地村民称作这是跑冰排。跑冰排时江面水流湍急,大冰块走了,此时小冰块排着撒欢儿似的跑起来,冬季气温特别低,冰层厚度都在1米以上,几十吨的载重汽车在冰面上通行,安然无恙,跑冰排的时候,冰排相撞之声不绝于耳,水与水相连着翻滚,冰排好象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而来,又浩浩荡荡而去,蔚为壮观,给人以力量,令人心胸澎湃。跑冰排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北国景观。“冰排分10级,10级为满水,6-7级的冰排流速最快,也最壮观。”冰排按颜色分上下两层,浮在水上面那部分洁白如雪,水下面的那部分是透明的,但必须用晶莹剔透方可形容。这让我想起那时候看到被水冲上岸的冰块,最大的有几间房子那么大,人都可以在上面玩打球。冰的厚度都超过男知青人的高度,我们爬上去玩都要费点力气才上的去。冰排被晨曦映得金碧辉煌,宛如秋日里的宫殿,是一种纯静的美,还有一种是蓝天背景下不断气化的冰排,娇艳欲滴,是一种纯真的美!</p> <p class="ql-block">寒风萧瑟,大地一片白茫茫,整个世界都踏入了严寒的冬天,,雪还在安静地落下,世界被纯白妆点分外迷人,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三十多度了,农田活已经结束。为了让我们尽快适应生活,生产队队委会和老干部们商量,根据政治边境的管理要求,知青都编入武装民兵,开展冬季民兵训练:体能训练跑步、爬山;趴在雪地里练习步枪三点一线的瞄准射击技术,最后实弹打靶射击;练习掷投手榴弹;夜间沿生产队黑龙江边境线巡逻;记得那一次半夜听到哨声响起,所有知青在睡梦中被惊醒,手忙脚乱地穿好衣裤,戴好帽子,穿上大大的棉胶鞋,心急慌忙来到集合地点,大家相互一看,衣服扣错位的,鞋子左右脚穿反的,什么样的都有,洋腔百出。点完名出发,急行军,方向前方七星山,一路跑起来,开始还跟得上,慢慢地不行了,好不容易到了山脚下,个个都累的呼哧呼哧,接着往山上爬,脚踩着过膝的厚雪,好不容易爬到半山腰,听到返回哨声,上山费了不少力气,下山更难了,一个个拉着树杆往山下艰难的走,机灵的干脆往雪地里一坐,像滑滑梯一样直奔山脚而去,胆小的半天还没到,等人到齐了坐上马爬犁回生产队已是黎明了。女生们一到住处只听得一片哭声。折腾了这次,以后再没有练过。白天在生产队仓库让我们练习拆卸步枪,那可是真枪实弹,有一次我和大家一起认真的又拆又擦,然后装完枪,子弹推上堂,动作很快(我在学校练过气枪射击)刚抬手被一旁的边防军战士一把把枪抢过去,原来我的对面李大转正面对着我手中的枪口,要是一失手,那可是性命攸关的事情,真是万幸!练习完射击。练掷投手榴弹,练了半天,女生多数不合格,掷投距离炸不死敌人,倒是足够炸自己了,最后不了了之。到了夜晚开始巡逻,男知青持步枪,腰上绑着子弹带,女知青身背一袋四颗手榴弹,两男两女四人一组沿生产队的黑龙江边境线,从生产队最东面羊圈边和反修队交界的那条路,顺着江边往西走,一直走到黑龙江边顶头的树林折回,到马号休息,这段路走一遍要2个多小时。因为处在紧张状态下,夜里四周静悄悄,只听到脚踩雪地的咔嚓咔嚓声,多少还是有点害怕的。有一次走着走着,背着的四颗手榴弹有一颗盖子不知怎么脱落下来,导火线和盖挂在袋子边,一直在走路没注意,等回到马号休息,巡逻小组长发现时,大家吓了一跳,要是在树林子里被树枝挂上了,是多么危险的事。军事训练随着春天的到来,生产队准备春耕了。武装民兵的任务经队委会和老干部商量后,组建了一支以男知青为主的夜间巡逻队,白天瞭望台瞭望哨以女知青为主,知青这两项工作都属于生产队的出勤率,记工分的。我们初到漠河的生活暂告一断落。</p> <p class="ql-block">有雪的日子真好,雪陪着我们走过了冬天。“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真正的春天虽然还未到,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纷纷扬扬自己妆点出一派春色,大地慢慢苏醒过来,地里的小葱、韭菜从刚刚松开的土里冒出来一丁点绿色,生产队准备春耕工作了,知青初来乍到,第一次参与大地劳动,我们一大帮人被安排在马号的牛圈、马圈周围,100多头牛、马一冬天拉下的粪便堆的高高的,像一座座山梁,需要装在大板车上运送到生产队的大地里去,等到可以开耕了,拖拉机开始翻地,种上小麦等农作物。知青们分成几组,有装车的,有送肥到大地去的,大家干着装车卸车的活 ,没过两天一个个被春风吹的黑黑的,马车一走,装车的可以休息一会儿,这时突然有人大叫:快看呀一匹马的肠子漏出来了,大家转头顺着声音望过去,看懂的人都在偷偷地笑,没看明白了的还在叫,这件事后来大家一说起就哈哈大笑。城市里的学生到农村,不了解农村生活,确实闹了不少笑话,在那枯燥乏味的生活里让大家难得一笑。辛苦的劳动接着春耕生产发展需要,知青们的劳动内容也一样样换过去,除草,种土豆、种菜、种萝卜,收割等农活,一直忙到秋收结束。</p> <p class="ql-block">美丽、富饶、古朴、自然无任何污染的黑龙江,夏天是多么迷人,水流清澈,江岸边草丛绿意盎然,五颜六色的野花争相盛开着,对岸俄罗斯山上原始森林绿叶松树衬托着黑龙江江水,一幅美丽自然风景在晚霞的余晖中实在是太美了,忙完一天农活的知青们在食堂用完晚餐,三三两两结伴来到黑龙江江边散步、戏水、赏景,唯有此时心中的烦恼、忧愁和劳累忘的干干净净,心情爽极了。在江边玩够了,顺便摘上一把野花带回食堂,插入大茶缸,可以欣赏好几天。白天农户家的女主人们结伴拿上各家要洗的衣服、带上十多个大碗,每个碗里放点麸皮,用纱布蒙住碗,沙布上戳一手指洞后把碗埋入江水沙石中,洗完衣服,开始端鱼,傻傻的船丁子鱼贪吃麸子误入碗中,一会儿满满一碗,这头刚收完,后面的又满了,忙上两小时可以装满一小桶。挤出肠子,用盐捏一下洗干净,放油炸了连鱼骨头一起吃,孩子们当零食吃着玩,味道鲜美。</p> <p class="ql-block">转眼间秋天来到了,生产队牛圈、马圈、羊圈一冬天的草料开始收割了。草料场在三道河离生产队有30多里地,属于外出工,吃住在草甸子。生产队派出先遣队在草甸子盖好房子,埋好锅灶,搭好窝棚,,然后40来个劳动人员,男女对半搭档到场开工。男劳力们轮起大闪刀在前边打草,女青年们拿着叉子在后面搂草(社员家未婚的女孩一起去)。一日三餐都是生产队管,吃饱为止,夏天食材丰富,生产队隔几天来草甸子送些蔬菜、粮食,自己不用掏钱。草甸子有好几百亩地,草经春夏两季生长,远远望去整个大地被绿油油的草覆盖着,放眼一望无垠,一碧千里,绿得像是用绿色染料染上去的,是那么地柔美,微风轻轻一吹此起彼伏,像一个个小波浪,人都不忍心踏上去。夜晚的天空星星们一闪一闪,好像灯光下的钻石,一轮月亮挂在星河边缘,这是我在草甸子过过的美丽又宁静的夜晚。晚上睡觉在窝棚里,每个窝棚十来个人。窝棚顶是用帆布铺盖的,有一人多高,留一个门。窝棚铺离地面一尺高,圆木条上铺着晒干的草,再铺上自己的被褥,人挨着人在一起过上近两个月的时间。铺子离地太近,有一次晚上睡觉,李秀云刚拉开被子,一条两尺来长的蛇盘在辱子中间,吓得哇哇大叫,后来每天晚上睡觉前每人都会检查一下。我在草甸子是做饭的,每天一个人做40来个人的饭、菜,190来斤馒头,挑水,劈柴,上午、下午还要往打草地送馒头和送水。工作量还是很大的,大寨式评分给11分,如果是男劳力在这个岗位那就是12分,因为我是女的,给11分,为此我和付队长干架了,我说不给12分我回生产队不干了,男女同工同酬是大寨评分的原则,后来大家都觉得我说的有理,加了一分(12分是3元钱)。一天的辛苦劳动不就是为了获得等值的收获吗!所以有时合理的争取还是必要的。</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呼玛漠河已经翻过去了,现在的呼玛县边境线371公里,是黑龙江全省边境线最长的县份,生态优良,资源富集,不仅有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冰雪等自然景观,而且辖区内因黑龙江属于上游,地质断层较多,小道曲折,山势多奇峰,呈现出天然景色,神奇宏伟,生态景点连绵集中的显著特点。建县百年以来,这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抗联文化、知青文化、武侠文化;又有农耕文化、淘金文化和鄂伦春民族文化;山中有故事、民间多传说,在文化融合发展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青们曾经战天斗地的痕迹几乎找不到,仅在原地能看到五座木刻楞房子,(由现在北极村民居住),曾经的原始、落后、闭塞的漠河北极村,有了国家电网,取暖设施、机场、火车站、公交车、出租车和马爬犁。马爬犁专供游客坐着观赏雪景游玩。漠河北极村于1997年开辟为北极村旅游景区,现在已经是全国五A级最北旅游景区,(机场、火车车站到达北极村70公里路程),交通十分便利,过去的村民身份都变成漠河市的城市居民,年轻的安排在城市管理各部门工作,符合条件领取退休金居家养老,居民家家户户开着农家乐,都用上了空调、冰箱、、太阳能淋浴器、抽水马桶,自来水、物资供应应有尽有,有的购买了小轿车,个别的还买了游艇,(载着游客在黑龙江游玩)。漠河北级村居民过着幸福生活。生产队的田地都由国家征用统一规划,一个新型城镇展现在边境线上。黑龙江畔的发展欣欣向荣,漠河北极村的极大变化,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政策,边境线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日子越过越好。知青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也更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说明:部分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数据来源于《呼玛知青风云录续集》。写作时得到了好友们的鼓励和支持,在此作深深地感谢!</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