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4645999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区有河?那我秋天来上海,到你们小区钓鱼,等着!”这是我和老雷的约定。可再也等不到了,他去了八宝山!</p><p class="ql-block">老雷文革中学毕业,因为篮球特长留在湖南地质中学当体育老师;后来从湖南石油队与我同入地质大学。</p> <p class="ql-block">他的执着出了名,认定的事坚持到底。在学校,他说搞地质经常爬山,身体得好。为了锻炼体魄,磨练意志,冬天坚持用冷水洗浴,手上年年长冻疮,也不在乎。穿条母亲做的灰色大短裤,光着上身,肩搭毛巾,清瘦的身躯,两排肋骨清晰可见,让我用脸盆给他泼冷水。为了抵御寒冷,他站在那儿装腔作势,粗着嗓子朗诵高尔基的《海燕》:“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p><p class="ql-block">班里发展两位党员,他是第一位。三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思想汇报。大一上基础课,底子薄的他很吃力,早出晚归,宿舍里数他第一。他自嘲“笨鸟先飞”。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研究生没考上,到单位后,他坚持学习,十年后终于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伦坡拉盆地的地质调查,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他坚持亲临一线,带队几上西藏。那里条件十分艰苦,每次都是对他健康的考验,回来一蓬卷发,胡子拉碴,瘦成尖猴脸,望着让人心酸。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同事刘建利却因感冒、缺氧,无法及时救治,牺牲在人迹罕至的藏北。</p> <p class="ql-block">他组织完成了1:10万重力测量,圈定了两处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首次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沥青脉体,并发表多篇有分量的论文。1994年,他被提拔为中南石油局副总地质师。</p> <p class="ql-block">限于湖南的石油资源条件,在中石化集团协调下,江汉油田在其矿区划出一角,让中南局自主经营。 “别人干了20年的地方,能找到油嘛?”同行的怀疑,上级的期望,老雷深知新矿区对公司的重要。</p> <p class="ql-block">在他领导下,不惜血本,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最大程度去除地质假象,找准了钻探目标,硬是发现了油田——松滋油田,轰动整个中石化。老雷也因此被提拔为总地质师,2002年,又成为中南分公司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老雷是重情义的人。1978年,新学校建设那会儿,有段时间学校伙食特差,望着芡粉裹着的菜花或包菜,只想作呕。老雷工龄长,“富有”,周末他买回沙丁鱼罐头给我们打牙祭。有人去菜场买把油麦菜,买点盐、味精,把老雷的铝脸盆洗干净,偷偷用电炉熬上一盆有豆豉香味的鱼汤。几个围在那,你一筷,我一勺,吃得真香!每隔一周,就来这么一次,渡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大家回顾,在他崭露头角的那些年,一同分到中石化中南局的同学处于承上启下阶段,他都给予机会发挥他们的才干。松滋油田的发现,几位同学全力辅佐起到关键作用。老万是研究院院长,保证了研究质量;侠女亚萍是现场地质专家,把住了钻井油气发现关;兰哥是测试专家,保证了油气测试作业成功。而为了争取地方支持,老雷则亲自出马与地方政府保持密切联系,每当重情重义的老雷喝到份上时,侠女同学作为“黑马”就出场,豪气的“交杯酒”一喝,问题迎“刃”而解。</p> <p class="ql-block">2012年,我们遇到了开发火山岩油气藏的难题,去东北调研,当时他正在中石化吉林油田负责,他精心安排,把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作了介绍,并全程陪同。毕业后两次同学聚会都是他发起。一次在母校,一次在南宁,不仅出谋划策,退休之人还为聚会赞助。</p> <p class="ql-block">老雷老家山西沁源,属南下干部子弟。他的孝顺大家交口称赞。他常说父亲走得早,没享到福,不能再委屈母亲。两个弟弟条件有限,他把母亲接到家里,独自挑起赡养老母的责任。</p><p class="ql-block">2015年,我去长沙探望,发现老雷家住着两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86岁的岳母和90岁的老母都坐着轮椅,精神状态很好。上午买菜,或傍晚出去遛弯,夫妻俩人各推着一个老人从小区走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路招来钦佩和羡慕的目光。望着屋里简单的陈设,宽大的厅里摆着老电视柜,还用着很不相称的电视机;书房里放着单位里便宜处理的老式办公桌和椅子,我感慨万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大声告诉耳背的俩老:“你们有个好儿子!” 两位身处幸福的老人望着我,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了一堆褶子。</p> <p class="ql-block">老雷给母亲90岁生日的献礼是一本特殊的相册。里面是母亲代表性的照片,空白处是他亲笔记录的故事或感言。密密麻麻,激情四射,直击心灵,舐犊情深,跃然笔尖。这哪是相册,分明是母爱回忆录!母亲去世,他饱含深情写下《追忆奶奶》。回忆从母亲逐渐衰老失忆,到老雷如何努力减缓病情,再到最终的无奈,字里行间流淌着思念的泪水,自责悔恨诠释着母子情深。读来让人泪目。</p> <p class="ql-block">老雷在石油领域功底深厚,被誉为“学者型”领导,但在生活上却是个“马大哈”。每个月把钱往家里一放,生活的事全靠老伴。不清楚自己衣服型号,出差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不懂菜场行情,也从来不问,偶尔去菜场买回的东西要么贵,要么质量差,挨老伴埋汰。想在北京昌平买套房照顾孙女方便,钱不够,老伴让他想办法,他看了电视报道,竟然想出假结婚可以优惠购房的昏招,跃跃欲试,被同学一顿奚落。</p><p class="ql-block">他拼事业几十年本就健康透支太多,生活上的“马大哈”行为无疑又推波助澜。在沈阳医院,造影查出他血管后降支堵塞85%到90%,医院没底气给装支架。在北京,由于各种原因继续采取药物控制。他告诉我:“我没有高血压,就吃着抗凝药和化斑块药,走平地无碍,爬个小坡会有气喘”。但他继续抽烟、喝酒。</p>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3日,老雷因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67岁。在石油圈叱咤风云几十年,享有盛名的雷总,退休才几年就离开了大家,噩耗传来,同学们都感叹:走得太早了!</p><p class="ql-block">老雷就这么走了,正如他所言:“这病比其他的好,走得快,不会拖累家人”——他没食言,却让那条河永远等不到钓鱼人。他一生如同一场高效的“集束”勘探——在西藏雪线留下脚印,在江汉、成都、东北平原留下身影,最后把名字写进八宝山的苍松翠柏间。真没想到,当年在泼来的冷水中高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那位削瘦年轻人,如今当风暴真的来时,却成了最早被卷走的那只海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欣赏!)🙏</p><p class="ql-block"> 照片提供: 唐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