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11上海浦东美术馆

yaoyao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6日,为纪念陈逸飞逝世20周年,上海浦东美术馆开启年度大展“时代逸飞”,全球各地约80幅油画真迹,穿越时空汇聚黄浦江畔,全面回顾这位曾呼应时代的艺术家创作生涯各个阶段的艺术风貌和思想转变。</p> <p class="ql-block">上海陆家嘴站下</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上四楼</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视觉艺术家和电影导演,他的艺术风格融合了古典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美学,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他的作品涵盖油画、版画、电影、时装设计等多个领域,是“海派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p><p class="ql-block">映入眼帘的第一幅作品</p><p class="ql-block">占领总统府(1972与人合作创作)</p><p class="ql-block">曾被评为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合唱1972</p> <p class="ql-block">1972年,《解放日报》成立创作组,创作“黄河”系列油画,陈逸飞任组长,创作《黄河》的四个组分头行动。创作组深入山东、山西、河南等黄河流域地区,收集素材,历时两个月。刻画出红军战士站在黄河旁的山塞上,遥望运方,唱出《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调,枪囗上还插了一朵小红花作为亮点……</p><p class="ql-block">陈逸飞运用电影构图,以三宽银幕式展示出浪漫主义的气质。作品在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上首次展出,引起哄动,是陈逸飞历史上创作的颠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红旗之二</p><p class="ql-block">197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上海油画雕塑院</p> <p class="ql-block">鲁迅</p> <p class="ql-block">开路先锋1972(26岁)</p> <p class="ql-block">南来北往1973</p> <p class="ql-block">踱步</p><p class="ql-block">1979年(33岁)</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这幅面作可视为陈递飞33岁时的自面像,是他对民族命运与时代能量的敏悦捕捉,标志着艺术家的自我超越。作品以史诗般的画面重构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重要瞬间,通过创造性地折叠线性时间,实现了技法与思想的双重突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他回望民族百年的挣扎与努力。借鉴电影艺术,他运用蒙太奇手法、宽银幕构图,将自己入画面,与空座共网样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这幅作品为思想与表达而作,超魅了现实主义之技法,彩显了新时期对人性主体的张扬。《踱步》获得广泛国际关注,美国《艺术新闻》评价其“写实而意填深远,有气势且专业”,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走向国际化的起点与标志。</p> <p class="ql-block">灰调的背景低沉清冷,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八国联军、“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挣扎时刻,定格成一幅幅褪色泛黄的旧照,交叠铺陈在宽银幕构图的画布上;左侧是一把无人落座的黑色靠椅,右侧是艺术家转身留下的背影,斑驳油彩如一面棱镜,折射着历史与当下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本人曾如此阐述这件作品:“画的左边代表专制与无知,表现了中华民族受屈辱的历史。如袁世凯在中国共和后自封为皇帝,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向外国势力让步,激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军阀混战,哀鸿遍野。画的右边表现的是希望,学生们起来反对大军阀曹琨,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新的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位老农民的面孔代表着群众。画面不断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促进民主与科学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画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人物肖像1973</p> <p class="ql-block">萧马肖像1978</p> <p class="ql-block">水彩画</p> <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 <p class="ql-block">50后”、“60后”的印象中,陈逸飞留美期间的创作焦点和技法出现转变,他以画笔渲染故国江南的朦胧静谧,“水乡”系列的东方意境成功引发西方关注。1984年,美国企业家和艺术品收藏家哈默访问中国,将陈逸飞的代表作《双桥》赠予邓小平,架起中外文化交流之桥。陈逸飞让周庄成为世界凝视江南的窗口,也为中国油画进入国际市场铺了路。</p> <p class="ql-block">晨曦(苏州)</p><p class="ql-block">19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在获得了创作自由后,陈逸飞选择了最能表达其审美体验的主题—一他的故乡江南水乡。那里有他童年时嬉戏的石桥、旧日的邻里乡亲,以及烟雨中潮湿的瓦屋。水乡寄寓了他内心最深的牵挂与情感。从童年到盛年,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始终未</p><p class="ql-block">变。通过画作,他将江南水乡带入西方观众的视野,赢得了他们的心。这是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践。画中,陈逸飞重构了江南意境,融合了写实与浪漫,创造出久违的东方之美,以极致的绘画技法塑造情感深度。1983年,他以水乡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举办个展,并大获成功。哈默博士撰文称其画作“接</p><p class="ql-block">近诗”,因为陈逸飞是在“指示而非论断”</p> <p class="ql-block">庭院门外(苏州)1984</p> <p class="ql-block">太阳雨(苏州)1984</p> <p class="ql-block">双桥1985</p><p class="ql-block">描绘周庄水乡,被联合国选作首日封图案,使周庄闻名世界。</p> <p class="ql-block">水乡1985</p> <p class="ql-block">水乡泊岸1986</p> <p class="ql-block">周庄</p><p class="ql-block">198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以周庄为题材,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他的作品让这座江南小镇闻名于世。这些作品融合了西方写实技法与笔触细腻,营造出朦胧光影,并赋予画面一种静谧诗意,犹如一个绵长的梦。他巧妙运用了传统水墨的留白与虚实结构,将江南水乡之美转译于画布之上。近代欧洲宫廷曾向往“中国风格”,模仿江南水景布局。陈逸飞则将现代水乡引入了西方的美学世界。凭借浪漫的东方审美,他笔下的周庄从地域性景观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图像。1985年,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的首日封选用了他的画作。这标志着他以纯粹的美学力量跨越文化隔阂的卓越成就。陈逸飞让艺术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的心灵之桥。</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黄昏1989</p> <p class="ql-block">绍兴水乡之二1994</p> <p class="ql-block">老宅1996</p> <p class="ql-block">我的邻居1996</p> <p class="ql-block">归家1996</p> <p class="ql-block">拱门与桥1999</p> <p class="ql-block">过桥1999一2000</p> <p class="ql-block">苏州的春天2001</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2002</p> <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2003</p> <p class="ql-block">模特肖像1997</p> <p class="ql-block">石桥1980年代后期</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石桥80年代中后期</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远眺圣马可钟塔1988</p> <p class="ql-block">桥上之光1989</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教堂1990</p> <p class="ql-block">在“70后”、“80后”的成长记忆里,陈逸飞曾是风靡街巷的“文化红人”。他笔下身着旖旎旗袍的美女,情调古典又小资,画作卖出天价,同款挂历铺天盖地。彼时互联网还未普及,他经常西装笔挺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侃侃而谈他的“大视觉”观(当年,同样戴金丝框眼镜、因“文化苦旅”大红的作家余秋雨,样貌、神情、理念与陈逸飞相近,两人被誉为“沪上文化双璧”)。1990年代末,“视觉艺术家”陈逸飞不断扩大艺术版图,将他的视觉革命延伸至时装、杂志、电影等各个领域,曾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气象。但谁也没想到,迈过千禧年没多久,2005年4月,正当壮年、踌躇满志的他,却走得如此突然……</p> <p class="ql-block">《音乐家系列》:表现西方古典音乐家,如《长笛手》《大提琴手》等,风格静谧典雅。</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p><p class="ql-block">198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在美国哈默画廊六十周年庆典之际,陈逸飞创作了《长笛手》。这幅作品的构图</p><p class="ql-block">简洁,画面深邃,不仅展现了极致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飞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对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宁静柔美又略带忧伤的气息,随着无形的音乐溢出画面,直达永恒。陈逸飞对人物头部、手部及乐器的刻画极为精细。手指、长笛与发丝的光晕相互呼应;大面积深色背景则与后两者形成强烈冷暖对比,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并烘托出演奏现场的氛围。丝质晚装褶皱上的光影,进一步显露了画家的写实功底与浪漫情怀。这是陈逸飞“音乐家”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他旅美时期最喜欢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女人与吉他1989</p> <p class="ql-block">笛韵1992</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之二1996</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西藏”系列的创作中,</span>陈逸飞有意识地摒弃过于精致和平滑的笔触,追求更质朴的视觉与精神表达。他舍弃“仕女”系列中的精致与朦胧,转而使用浓烈的通过视觉上的对比色块来增加心理感受上的戏剧张力。他用红、黄、黑等高饱和度色彩,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充分转译西藏给予他的视觉感受。陈逸飞对自己的绘画对象有着充分的题材自觉和反思。他并未将西藏简化为“异<span style="font-size:18px;">域奇观”</span>而是刻画具体的人,包括每一个个体之眼神、手势和姿态,以呈现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在的精神性。</span>这呼应了他70年代行走黄河流域时对普通人的观察与刻画。“西藏”系列并非浮光掠影的采风,而是试图捕捉和呈现藏族文化中的信仰力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生命韧性。</span>这是一次试图跨越文化边界的艺术实践。艺术家始终在寻找生命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终极答案。</span></p> <p class="ql-block">圣火</p><p class="ql-block">约199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标志着陈逸飞在新的创作中不断探索着目光和意识的减速和加速,他在色彩上实验着撞击和共振,由此增加了心理感受的丰富性。电影带给他的时间性的启发,也转译到了画面上。画面中,人物的构图完成一重叙事和时间的构建,回眸的人物定格了当时的动作。但燃烧中的圣火则在画面中完成了另一重“小时间”的建构,火焰依然在熊熊燃烧,它拥有自身的时空维度。这是一种巧妙的微叙事,在画面上成功地折叠时间,在静止和动态之间形成张力,不仅在视觉层面、也在心理层面完成了一种拓扑结构,让画面与感受得以无限延展,象征着陈逸飞在绘画中不断实现的突破。作为陈逸飞创作西藏系列的早期作品,刻画人物状态与创造整体气氛是艺术家的重点所在。在西藏系列的后期作品中,艺术家的兴趣转移到视觉拉伸造成的戏剧性,以及对异域文化景观化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高原母子情1990</p> <p class="ql-block">山地风</p><p class="ql-block">1994年</p><p class="ql-block">M</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陈逸飞“西藏”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艺术生涯中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之一,凝聚了艺术家寻找精神原乡的真实旅程。他多次远赴藏区,感受天地人文,于画面上探寻新的生命力。同时观看《山地风》与《丽人行》,尽管风格与题材各异,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陈</p><p class="ql-block">逸飞在空间结构上对戏剧化场景的偏爱,以及对于在人物关系中呈现史诗感的青睐。</p><p class="ql-block">《山地风》标志着陈逸飞从“海上旧梦”系列向“精神原乡”的风格拓展,</p><p class="ql-block">也是从唯美抒情向人文史诗的跨越。画面中的藏民仿佛受到召唤,迎着高原寒冷的山风一同奔赴某处。画面上呈现的并非静止的一瞬,而是流动中的刹那。人物神色静穆专注,透露出一种庄严。这与“女”系列的婉约精致的东方美学不同,陈逸飞被更辽阔的高原召唤,意图传递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尊严。“西藏”系列是他创作中的重要篇章。陈逸飞内心涌动的激情驱使他走出精致的艺术世界,探寻更原始的视觉与精神体验。他的笔触并没有美化人物,而是以一种表现主义的手法呈现人物的粗糙和苍老。这是他对生命力量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探索,也标志着从审美愉悦向精神追问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绿绿的草原1996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藏青年1998</p> <p class="ql-block">白塔1999</p> <p class="ql-block">老人2000</p> <p class="ql-block">西藏家庭2000</p> <p class="ql-block">回家2000</p> <p class="ql-block">1997年创作的系列版画</p> <p class="ql-block">早祷</p> <p class="ql-block">年轻的母亲与孩子</p> <p class="ql-block">藏族男孩</p> <p class="ql-block">藏族父亲</p> <p class="ql-block">沉思的藏族女孩</p> <p class="ql-block">再回看古典的写实主义风格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以古典仕女为主题,融合东方韵味与西方油画技法。</p> <p class="ql-block">夜宴</p><p class="ql-block">19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彼时,画家正处于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画笔穿梭于过去与当下,构建出一个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画中五位乐师的肌肤光泽宛如凝脂,细腻而温润。她们身着华丽的锦衣罗裙,色彩冷暖交织,相得益彰。其中,蓝衣女子位于画面中心,与左右两侧的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三角构图,既稳定又富有动感。这一时期的陈逸飞越发自信和大胆,笔触优雅灵动,画面整体却不失稳重。其艺术构思和画面布局与中国古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位吹笛女子的场景遥相呼应,展现了他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浔阳遗韵</p><p class="ql-block">19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灵感,融入了画家在周庄偶遇琵琶评弹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音乐与情绪流动的时空,一个欲语还休的时刻,集中呈现陈逸飞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左侧两位乐师仿佛再现“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意境,以画面传递声音,营造通感体验。作品创造了一种时空的拼贴:以盛唐时期的华丽乐器、民国初年的服饰、20世纪90年代的妆容、当代戏剧的灯光效果以及古典绘画的光影技法相互融合。画面中如水墨般晕染的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怀旧的色彩。1991年9月,该作首创中国油画光线,巩固了陈逸飞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领域的先锋地位。百万元成交纪录(137万),</span>标志着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p> <p class="ql-block">忆浔阳1991</p> <p class="ql-block">仕女与鸟笼</p><p class="ql-block">199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起,陈逸飞开始创作“仕女”系列作品。1991年的《夜宴》拉开了这一创作高峰时期的序幕。暂别上海后,身居异国的陈逸飞在回忆中重构了这座流光溢彩的都市。彼时正值中国社会转型之际,他将东方美学元素(如水墨意境、戏曲服饰等)与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相融合,以另一种文化视角重新追忆并想象海派文化。受电影艺术实践的影响,这一阶段的陈逸飞转向更具叙事性和写意性的风格。他在画面上构建充满叙事感的场景,运用新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人物造型,赋予作品层次感与余味悠长的意境。凭借古典油画的光影技法,这批作品呈现了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文情怀与诗意,回应了时代对海派韵味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玉堂春暖</p><p class="ql-block">199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堪称陈逸飞此阶段的又一巅峰之作。作品以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出一幅浮世绘式的群像。这副作品在技法上近乎摄影写实,同时融入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笔法与色彩技法。画家以大色块与点彩手法来呈现旗袍服装的华美,又用并置的对比色凸显形体边缘和质感变化,营造出柔光闪烁的效果。通过种种细节,画家暗示了画中人物间复杂的关系:茶盏的数量和坐在桌边的人数并不一致;空出的凳子上没有主人;珍珠项链、戒指、手镯和耳环为不同的目光提供驻留之处。这些细节邀请观众进入这个独特时空,在此漫游、观察、猜测、聆听、推想。京剧表演举起水,增添了明暗效果,区分了“观看”与“被观看”的不同经验。陈逸飞构思的这幅时代画卷中,京剧《玉堂春》的人物角色增加了历史的深度以及戏剧的张力。左侧古装戏班象征“前现代”时间,与右侧时髦人物及背景中的西洋时钟所象征的“现代”时间形成对比,完成了“前现代”</p><p class="ql-block">与“现代”的相互凝视。那只空置的木凳仿佛在等待观者入席,使画面内外的目光彼此交织,编织出三重时空。陈逸飞笔下的场景不局限于某一时刻,而是在多重时间性中穿梭,其美学和技法臻于完美,同时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作品所营造的东方时空,既是民国上海的黄金残影,也是观者自身文化身份的照。</p> <p class="ql-block">《玉堂春暖》是陈逸飞的代表性油画作品,创作于1993年,以东方古典美学融合西方写实技法著称。画面描绘了江南庭院中三位身着旗袍的女性,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和华丽色彩(如朱红、鎏金与青瓷色调),营造出静谧奢华的氛围。该作2017年在中国嘉德秋拍以1.495亿元成交,创下当时陈逸飞作品拍卖纪录。其艺术价值体现在:1)对民国风物的诗意重构,延续了《浔阳遗韵》的怀旧叙事;2)丝绸质感与屏风纹样的超写实刻画,展现"海派油画"的技艺高度;3)构图借鉴《韩熙载夜宴图》的叙事性空间分割。现被私人收藏,同类风格可见于其《西厢待月》等系列作品。</p> <p class="ql-block">扇1996</p> <p class="ql-block">丽人行</p><p class="ql-block">199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丽人行》是陈逸飞“仕女”系列中的杰出作品,塑造了富有东方情韵的理想丽人形象。在创作了《夜宴》《浔阳遗韵》等经典后,陈逸飞凭借电影拍摄经验,追求在二维画面上呈现人物的动感与更丰富的时间性。画中人物造型与服装华丽,肌肤质感、服饰褶皱的细节处理精湛,面部表情与神韵典雅含蕾。这些“丽人”融合了诗词中的古典浪漫与现代人对自由的想象。作品常被解读为对老上海或江南文化的追忆,但服饰与人物状态并未指向某一特定年代。画中女性既非传统仕女,亦非现代女性,而是陈逸飞对东方丽人的理想化重构。作品标题引用杜甫的《丽人行》,画中华美服饰与诗中“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相呼应。陈逸飞以高超技巧和精妙时空建构,创造出非历史的历史感,延续了其历史题材创作脉络。他追求诗性与史诗性的融合,使《丽人行》与唐诗中的“丽人”意境形成跨时空对话,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黄金时代的浪漫追忆。集唐诗意境、仕女典雅与江南婉约气质融为一体,这幅作品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东方之美。画面以柔和漫射光为主,赋予时空梦幻气氛,使时间在此刻凝固。同时,画面中实现了多重叙事。画中人视线引导出三个不同故事状态,仿佛一场人生戏剧在舞台上展开。画面采用经典的三角形构图,画中人各有时间线与故事线,三组故事并置,使画面故事张力和戏剧结构张力极为饱满,令人想起他当年的杰作《踱步》。</p> <p class="ql-block">双美1998</p> <p class="ql-block">上海梦1998</p> <p class="ql-block">海上旧梦1998</p> <p class="ql-block">执扇双美1998</p> <p class="ql-block">孤独1999</p> <p class="ql-block">私语1999</p> <p class="ql-block">玄想2002</p> <p class="ql-block">仕女2002</p> <p class="ql-block">透视装女2003</p> <p class="ql-block">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的第二次重要成长始于1980年赴美留学。1981年,他进入纽约享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为维持生计,他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担任古典油画修复师,期间接触众多大师作品并研究不同技法。积攒足够路费后,他毅然辞去工作,凭借一张火车通票游历欧洲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这一阶段,他在技法上取得显著突破,于直涂画法与罩染法之间寻得优雅平衡,以近乎隐匿的方式在画布上捕捉并改变光线方向,营造出独特的光晕效果。获得主题选择自由后,陈逸飞回归内心深处的牵挂一一故乡。江南水乡、童年嬉戏的石桥、烟雨朦胧的瓦屋成为其创作源泉。1983年,他以水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个展中大获成功,凭借独特的东方之美,成为首位在西方主流艺术市场引发关注与收藏热潮的中国当代画家。与此同时,“音乐家”系列标志着他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的凝视。他以卓越的光影和光晕效果,将东方写意精神融入油画语言,使西方观众在熟悉的油画中感受到东方的优雅。他对边缘线和光影中脸部线条的处理,源于对摄影技术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古典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这种跨时代的艺术思考,使其作品兼具严谨技法与现代理念。</p> <p class="ql-block">还有陈逸飞拍的电影放映</p> <p class="ql-block">一楼二楼正在布展</p> <p class="ql-block">三楼镜厅</p><p class="ql-block">独自一人</p> <p class="ql-block">厅外</p><p class="ql-block">浦江风光</p><p class="ql-block">阴雨绵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一巨幅作品</p><p class="ql-block">旁边说明:</p><p class="ql-block">从更近的距离观察《世界》,</p><p class="ql-block">可以清晰看到悬挂于入口大厅中央的约三十个半透明形状。初看之下,它们可能让人联想到云朵,或是随海浪飞舞的鸟群。这些形态自如地旋转,如同一个由金属网制成的抽象动态雕塑,散发出质朴的金色光泽;不过,它们并非完全抽象。这些悬浮之物暗示着人类的形象一一头部和肩膀相互融合,逐渐消融在周围环境中。尽管没有完整的人体轮廓,有些形状也无法辨识为具体的身体部位,但这些独立的形状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从当观众靠近第一幕中层叠倾泻的它们显得疏离而破碎。然而,某个角度来看,</p><p class="ql-block">海浪时,会发现一个逐渐显现的整体。几何和谐感通过一个圆形得以体现:地球甚至是“盘古大陆”——据说在上亿年前,所有大陆曾是一个在</p><p class="ql-block">月亮、太阳,地理上紧密相连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从这个独特的观看点,可以俯瞰《浪》、面朝《世界》,以此鼓励观众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和欣赏这件作品。为了与浦东美术馆独特的建筑和视觉动线相呼应,犹如身体与雕塑之间的一场舞蹈。当它们这两幕通过一种微妙的编排进行交流,这些灵活的思挂雕塑被拼接完整时,材料、形状和颜色自然而然地形成联结。体现了阿纳祖的“非固定形式”理念,还展现了他在全球抽象艺术历史中的与、以及他对西非美学传统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会,再次回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