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参加市导游技能大赛有感

迅迅

<p class="ql-block">  5月30日公司办公室转发市文旅《关于开展2025年度苏州市导游技能大赛的通知》让我报名参加。考虑到自己长年工作重心放在组团业务上,多以出全陪、领队为主,开口长篇大论的导游讲解的机会较少,自我评估无法胜任,于是婉言谢绝参加。但是在端午假期最后一天我突然改变了主意,我想起了在高级导游备考网课上,杨磊老师跟我们讲过如果有一天我们通过努力考上了高级导游,是不是应该有个拿得出手的绝活,才能配得上这个高级导游的头衔。所以我想为什么不通过这次比赛评估一下自己的水平在什么段位,短板在哪里?尽管名落孙山是大概率的事情,但努力比结果更重要啊!于是,我改变了主意在报名截止最后一天,通知办公室给我报名了。</p><p class="ql-block"> 备考准备的时间很仓促,6月4日笔试,6月11日口试,而我6月2日才决定报名备考。暂不考虑口试的事情,先过了笔试才能考虑下一步。于是6月4日我以裸考的心态参加了笔试,可能是去年备考中级导游考试基础打的比较扎实,笔试我毫无怯场,底气十足。我跟一起参赛熟悉的导游说:“我今天除了身上穿衣服,其他都是裸着参加考试的。”既无备考又无心理包袱,可不是裸考。考完笔试自我感觉应该发挥了自己正常水平,反正不管是知道的还是推理猜的都已经是尽力而为了。过不过看天意了。6月5日我居然被拉进了口试参赛群里了,简直不可思议。还没容我高兴,就为6月11日口试犯难了,距离口试倒计时5天半。口试需要准备1分钟自我介绍、5分钟自选景点讲解、1分钟文化专题团型+导游词创作思路介绍、5分钟文化专题讲解,一共是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还是比较容易但要打动评委老师也要动一番脑筋;第二板块我有个2023年十佳导游词的底本稍作改造问题也不大,但我忽略了口播和文案创作还是有区别的,口播就像覆水难收,说错、说乱了、说超时了、说不满时间都是失败,不像文案可以反复打磨修改,也没有时间限制;第三板块是难度系数最高的,一共有7个文化元素(春节、苏州古典园林、大运河、昆曲、苏绣、洞庭碧螺春、云锦),3个团型(老年团、亲子团、大学生团)也就是说你需要准备21篇导游词脚本。数量较多,准备时间紧迫,就算你写出来也背不出来。另外现场抽签后,只有15分钟的准备时间。5分钟的讲解以我的经验正常流利语速,估计需要1300-1500字的内容,龟速不卡壳口播估计900-1000字。15分钟要记住这么多内容的稿子难度有点大,当然如果平时学习积累充分且一目十行、记忆力超群的话,那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真要是裸考来的人就相对来说太难了。说实话我用1天时间写好了自我介绍和自选景点的文案,用2天时间通过deepseek软件整理修改了21篇素材,还用即梦AI制作了艺圃“响月廊”意境的配图,对你没看错,当下高科技武器都用上了,效率很高,但是始终是文案素材,与口播的导游词特别是参赛限时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最后2天晚上重点背词,还顺便用剪映软件制作了数字人口播视频,上下班路上反复播放帮助记忆。在家里演练时,我还是能在规定时间里较完整的口播出来的。不过比赛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各种干扰因素下,结果证明这些高科技手段并没有什么效果。真应该去找马斯克帮我装了大脑芯片,也许这样我才能有超强记忆力。</p> <p class="ql-block">  6月11日原计划是12:50到现场签到,但提前1天通知上午9:00就要去现场参加文旅局动员大会和英语组比赛观赛,所以又废掉了半天准备时间。下午13:00抽普通话组的上场顺序,我第一个抽居然就抽到最后一个上台。真是“有始有终”。从上午6位英文组导游到下午13位普通话组导游,排在我前面的19位导游一一聆听学习了一遍。对一个抱着学习态度去参赛的选手来说,没有比最后一个上场更好的选择了。</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听不懂英文组导游词,但每个导游台风、仪表仪容、讲解风格都让我获益匪浅。特别是下午普通话组导游更是神仙打架,各有绝活,表现突出的几位,台风稳健、举手投足看得出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口播流畅没有卡顿、文化专题导游词创作思路清晰,讲解流畅,时间也刚刚好。真得好佩服这几位导游,说实话就算让我提前预知考题我也做不到像他们那么稳健从容。这一定是通过长期比赛磨炼出来的,需要丰富的舞台经验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这背后是这些选手不懈努力付出的结果。以致我完全忘记自己还要上台参赛这回事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前面19位导游口播的反复“洗刷”,终于把我脑子里残存的导游词洗得一干二净。终于轮到我“小丑”上台了,我犹如梦游一般,脑子里一片空白,舞台上两边大功率灯光也把我照得头晕目眩,明显感觉血压飙升,从赛后照片看舞台上的我脸已经红得发紫了,那是又急又羞的红。不过好在自我介绍部分还是比较完整的讲完,自选景点只讲了五分之三多一点,文化专题抽到的是苏州园林+大学生团型,这个导游词创作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讲解方面尽管语言组织上有些混乱并没有把脚本的关键词表达出来,但是大致意思有了,与团型契合度还是有的。与有些导游用万能套词讲解不太匹配自己抽到的团型的情况相比我觉得还是有那么一点闪光点的。最后我得分71分,应该是垫底的分数了,我让所有发挥有瑕疵的导游都有了一丝安慰,垫脚石的活我来做也算是回馈19位导游的倾力赐教。不过我还是要感谢今天的评委老师给了我一个体面的得分,既是鼓励也是鞭策。</p><p class="ql-block"> 遥想29年前的我,也曾意气风发,滔滔不绝。记得当年考导游证现场口试是分车考、景考、现场提问作答三部分。口试那天,我抽到下午考试,上午跟车观摩其他人口试,中餐后,下午车考我是第一个开讲,从苏州人餐后一杯清茶的生活习惯开始聊茶文化:茶水、茶叶、茶具、茶文化侃侃而谈,考官老师听得欢喜一路竟忘记叫停,从西园停车场开始绕道上塘街过了广济桥才想起来,车考还有2位考生没考了,这才叫停我。景考是留园中部花园,从古木交柯、四扇漏窗说起,再讲到中部花园叠山理水、四季最佳观景点,最后深挖涵碧山房文化内涵,谈到不系舟的出典,最后高分通关。后来如愿拿到了第一批国导证,市旅游局在胥城大厦还办了一个首批国导证授牌仪式,当年自己还是一个国内旅行社的小导游受此礼遇何等荣光。</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计所迫,开始由地接业务转型组团业务,自己带团的角色也以全陪和领队为主,地接讲解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连以前最爱卡拉OK的兴趣也戒掉了,声带也变厚,嗓音也大不如前,现在让我唱歌明显不着调,高音上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想属于我这个70后的前浪时代已经过去了,00后、90后的后浪一代已经席卷而来,他们是如此优秀,让我有种后继有人的欣慰。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p><p class="ql-block"> 我入行的那代导游评判标准是相对狭义的,知识面广博就是一个好导游,那时候的游客信息获取的渠道很少,而导游这样一个杂家角色,对于当时游客来说简直惊为天人,所以但凡遇到知识面广博的导游,他们都是仰视的眼光,静静的围绕在你的身边听讲,而且还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我最夸张的一次,一个教师团我从苏州讲解到了无锡入住酒店,客人死活不让我停,一定要我把这个话题讲完了再下车。现在这样的游客已经成了“频危物种”。因为互联网让每个人都随时随地掌握全球的重大事件信息,但凡他们关心想知道的东西,互联网都能找到,所以导游“杂家”的角色对他们来说一文不值。当然偶尔也会碰一些对知识广博导游仍怀有敬仰之心的游客。那是导游之福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今天对好导游的定义就非常广义了,网红直播型、精讲知识型、娱乐型(才艺表演、气氛组、脱口秀之类)、服务型、情绪价值输出型、综合型都可以定义为好导游的衡量标准。简而言之,受某一类客户群体喜欢的导游就是好导游。</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对导游的多样化需求,我觉得我们组织的导游比赛的赛制是否也应该改革一下,以下纯属个人观点:</p><p class="ql-block">1、比赛时间选择下半年旅游淡季,以重奖或免年审等优惠条件做为吸睛点,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一线导游有机会报名参加;</p><p class="ql-block">2、至少提前30天开展报名工作,给导游充足的备赛时间。对登台技巧做必要的赛前指导。</p><p class="ql-block">3、笔试依然执行无备考材料,在报名结束后2-3天内就进行,尽快删选出口试名单。笔试就是考察导游平时的学习积累,我感觉备考过中高级导游考试的导游裸考是完全没问题的。这样其实也带动一线导游提升导游段位,积极参加中高级导游考试。</p><p class="ql-block">4、口试可以让入围导游根据自己归属哪种类型的导游来自由选择市场主流团型(老年团、亲子团、研学团、观光团),然后结合自己擅长的技能进行自选景点和文化专题的讲解。不要安排现场抽签临时创作导游词环节。因为实际带团是不存在这种工作需求的,团型在导游上团前就知道了,导游讲什么、怎么讲也是导游决定的,游客应该不会有点播文化专题的可能性。评委老师根据该导游技能发挥的水平和与团型的契合度做出评分。</p><p class="ql-block">5、在旧的比赛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比赛表演型的导游参赛次数要有所限制,不能为了比赛好看而让真正游客群体需要的喜欢的导游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当然市赛制可能沿袭了国赛、省赛的体系一脉相承,并不是想改就能改的。但是,如果比赛表演型的导游长期霸屏的话,对赛事健康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导游不再想参与。赛事就变成自娱自乐的内部派对了,也就失去比赛的意义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今天赛后有感,既是致敬与我一样为文旅事业贡献过的前浪一代,也鼓励后浪一代导游在新时代浪潮中每个青年导游都要做一朵属于自己不一样的浪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笔者:张效迅</p><p class="ql-block"> 2026年6月12日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