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新颖的名字,确乎能带火一个景区。“红叶柿岩”四字,较之“和尚房村”,便多出几分诗意,令人心向往之。我向来疑心名字的魔力,而今竟不得不信了。</p><p class="ql-block"> 何为“红叶柿岩”?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的黄栌、柿叶等红得鲜艳;而“柿岩”之名,则源于清康熙帝师、博山人孙廷铨在《南征记略》中对此地的记述:“入山西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这大抵就是“柿岩”之名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五月十六日上午,与妻自驾来到博山域城镇和尚房村的红叶柿岩旅游区。</p><p class="ql-block"> 从停车场步行进入景区,路旁精心设计的柿树、槐树、花屋等小品,以及模拟的老博山街景和时尚的“语录”牌,引人入胜。进入古村,抬眼忽见一铁索桥悬于两崖之间,上书“柿岩仙村”四字。沿陡峭台阶小路登临桥东侧,移步桥面,但觉桥身微晃;依栏俯瞰,下临深谷。妻战战兢兢地挪步,我虽面上镇定,心率却也加速。</p> <p class="ql-block"> 过桥后便是悬空栈道。木板铺就的路,或架空于山涧或钉在峭壁上,人行其上,如蚁附壁。途中一小山顶上塑有一尊琉璃佛像,之所以用琉璃做材质塑佛像,盖因博山为“琉璃故乡”吧。《青州府志》载,“琉璃器,出颜神镇【博山古称颜神】,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光莹可爱”。据考证,宋代以后,博山的琉璃制造业就非常发达,明代以后,博山成为国内最早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琉璃基地。此处的琉璃佛像,在阳光的映衬下,金黄璀璨,眉目低垂,与这险峻山势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至悬空平台,举目远眺,忽见一螺旋状的玻璃水滑道,如巨蟒缠山,在阳光下闪着蓝光。现代人工之物,硬生生楔入这古拙山色中,颇有些突兀,却又意外地和谐。</p> <p class="ql-block"> 穿过凤凰岭,过云桥,沿上山小路前行,瞥见树林中有一石屋,便走近端详。石屋是祖辈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块和薄石片叠压砌成的屋型建筑,虽没有泥浆灌缝,因石块之间犬齿咬合,却十分坚固。石屋大都点缀在地块比较多的山坡上,供种地的人们避雨、歇晌或临时存放农具、肥料等,很有实用价值。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绝大多数是认为毁坏,留存下来的,已十分鲜见,像眼前这么完整的,也算凤毛麟角了,不禁又成了山上的一道景观。</p> <p class="ql-block"> 到了登山入口。妻见木制台阶陡峭如梯,听闻广播简介,登顶需要半小时,因血压高,便原路返回。我则继续攀登,不过一刻钟便登临圆梦山。</p> <p class="ql-block"> 圆梦山顶有"圆梦环",空中俯瞰呈心形,大约是取"心想事成"之意。游人纷纷拍照,脸上堆着笑,仿佛真能借此圆了梦似的。我站在“环”道上,看远处齐长城遗址蜿蜒如蛇。</p><p class="ql-block"> “圆梦环”和齐长城烽火台中间架着来回两条索道——那是给年轻人准备的。有一年轻女子战战兢兢走在索桥的踏板上,我则从索桥下面的步道向烽火台方向行进。仰视索桥,如彩虹、似天梯,任凭你想象。</p> <p class="ql-block"> 烽火台里陈列着些陶片、箭镞,刀币等文物。我对齐长城的历史有所了解:齐长城,横亘于齐鲁大地,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如今的齐长城虽只剩一段一段的残垣断壁,但从遗迹可窥见当年建筑的宏伟、规模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 出烽火台,走过一段仿制的齐长城,便到了圆梦塔。塔边广场上,游人拍照打卡。俯瞰山下,那玻璃水滑道愈发清晰,阳光下蓝得刺眼,像一条人造的溪流,载着游人的欢叫声奔涌而下。</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择一条僻静小路。树影婆娑,山风渐凉。忽又遐想:这地方改名前,想必也是这般清净的吧。想起那些战战兢兢过桥的人、那些在圆梦环上拍照的人、那些在索道上尖叫的人、还有玻璃滑道里顺流而下的人——他们或许不知,脚下踩着的,本是个叫"和尚房村"的地方。当然,有今天的游人如织,前提是:有景、有设施、有故事、有传播媒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