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影下乡日记

黎侯春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按语:10年前的今日,我再次阅读这篇文章,当重温那位耄耋老人"我从抗战年月活到现在,共产党待咱老百姓的好,数都数不清。早年不交公粮就算了,如今又是送电影又是送戏班子,我这把老骨头真想再看几十年热闹!”的感言时,心中涌起对放映员使命与担当的深刻感悟。我们放映员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一代又一代在风雨中坚守,纵使工作平凡辛劳,却始终将党的政策与温暖播撒到山村百姓心间,让农村文化生活焕发勃勃生机。每当念及于此,作为放映员的我们,心中便充盈着难以言喻的骄傲与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送电影下乡日记</p><p class="ql-block">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晴</p><p class="ql-block"> 傍晚6点30分,当最后一箱放映设备搬上车尾时,东风突然卷着尘土掠过街角。天边墨色云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压向县城,我攥着车门把手望向驾驶座:"张经理,这雨看样子要下大,还去吗?"县电影公司副经理张黎明拧动车钥匙,后视镜里映出他沉稳的笑:"刚和村支书通过电话,乡亲们早搬着板凳候在村口了。"副驾驶座的老放映员李向荣摇下窗,雨丝飘进车厢:"山里天气没准头,说不定咱们到了就停了。"</p><p class="ql-block"> 越野车刚驶出县城边界,豆大的雨点便砸在挡风玻璃上。雨刷器有节奏地左右摆动,将眼前的山路切割成模糊的绿色与灰色。车厢里七个人分成前峧、后峧两个放映组,四男三女挤在颠簸的座椅上,只有轮胎碾过石子的声响在密闭空间里回荡。我盯着窗外飞掠的雨幕,想起全县11支放映队要跑完250个行政村的3000场任务,这雨季的山路和露天用电,终究是悬在心头的弦。</p><p class="ql-block"> 车程在蜿蜒山路上拉成慢镜头,五十里路晃了一个多小时。当前峧村的石牌坊在雨雾中浮现时,村支书早撑着伞等在路口。我们卸下第一组设备时,雨势丝毫未减,只好让第二组继续赶路。越野车一头扎进更深的山坳,半小时后碾进后峧村村委大院,迎接我们的是开便民超市的中年夫妇:"这鬼天气,我还以为你们准得爽约呢!"</p><p class="ql-block"> 勘查场地时,雨水顺着屋檐连成珠帘,我们当即决定在村委会议室放映。女主人掀开厨房门帘高喊:"快趁热吃碗抻面!"四张折叠桌拼起来就是餐桌,搪瓷碗里的红油汤底冒着热气,两碗面条下肚,驱走了满身寒气。</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注意啦!县电影队来放片子喽!"村委的高音喇叭突然响起,穿透雨幕在山谷间回荡。起初是三三两两的身影,披着雨衣或举着塑料布,后来扶老携幼的队伍渐渐挤满了会议室。当光束投映在白墙上时,我看见前排孩子仰着的笑脸,忽然理解了这份工作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公益放映是照亮乡村的灯火,但这些年也藏着隐忧:片库里的老片子是否对得上乡亲们的胃口?偏远山村的放映场次有没有落掉?年轻放映员的技术能不能扛住露天作业?这些问号曾让我们在监管中感到迷茫,直到"两学一做"的学习像盏灯,照亮了思路——只有像这样踩进泥地、坐进炕头,才能摸准基层放映的脉搏。</p><p class="ql-block"> 散场时已是子夜,最后离开的是位拄拐杖的李大爷。我扶着他走过湿漉漉的台阶,老人的手在我掌心微微发颤:"我从抗战年月活到现在,共产党咱老百姓的好,数都数不清。早年不交公粮了,如今又是送电影又是送戏班子,我这把老骨头真想再看几十年热闹!"</p><p class="ql-block"> 返程时雨过天晴,银河在山巅铺开碎钻般的光芒。车灯劈开夜色,与星光在柏油路上交织成流动的光带。尽管后背已被座椅硌得发酸,方向盘上的手指也因长时间紧握而发麻,但当我从后视镜望见熟睡的同事们,忽然觉得这份在山路上奔波的疲惫,都化作了胸口温热的充实感。</p><p class="ql-block"> 愿明日的太阳照常升起,愿每一个送电影的夜晚,都能遇见这样晴朗的星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