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1景点:寻根后土祠,探源华夏根祖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西万荣一日游的D1站:是对有着“皇天后土”,“中华祖祠”、“海内祠庙之冠”美誉的后土祠进行参观游览。进入景区,先映入眼帘的是后土戏台。</p> <p class="ql-block">顺着“慈恩亭”拾级而上,后土祠大殿便浮现在了眼前!</p> <p class="ql-block">黑马户外的领队先指挥着队友们在此拍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祠庙,哪就是万荣后土祠。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这里土厚水阔、花草茂盛,自远古时期便与中华民族的信仰和历史紧密相连,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 ,是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祭祀后土圣母,后土圣母乃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其祭祀历史可追溯到轩辕黄帝时期,相传黄帝平定天下后,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地母。此后,尧舜之时,夏、商、周三代帝王均在此设坛,年年祭祀。从那时起,后土信仰便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成为人们对土地崇拜和感恩的象征,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p> <p class="ql-block">到了汉代,祭祀后土逐渐形成制度。汉武帝刘彻对后土祠极为重视,东岳封禅,汾阴祀土,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扩建汾阴后土祠,定为国家祠庙,并将其作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后土,每次祭祀仪式都隆重无比。汉武帝在祭祀完后土之后,泛舟于河汾之间,触景生情,吟唱了千古流传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首辞赋不仅展现了汉武帝的文学才情,也让后人得以一窥当时祭祀的盛大场景和他内心的感慨。除汉武帝外,汉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等先后来此祭祀达11次之多,足见汉代对后土祭祀的重视程度。</p> <p class="ql-block">唐代,唐玄宗李隆基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汉武帝之意。开元年间,他三次来此祭祀,并下令对后土祠进行修整扩建。在开元十一年祭祀后土时,在后土祠掘得两尊古代宝鼎,遂将汾阴县改为宝鼎县,这一举措更是彰显了后土祠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万荣汾阴后土祠达到了其历史上的辉煌巅峰。据记载,当时的后土祠庄严弘钜,庙貌图碑所记,庙南北长732步,东西阔320步,约合南北长1204.14米,东西宽526.4米,面积为633859.29平方米,是现存后土祠面积的25倍,比北京故宫还要大,无愧为海内祠庙之冠,中华之最。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四年也来此祭祀,为这次祭祀活动,拨款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并御制御书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从汉代至宋代,先后有9位皇帝24次亲临万荣汾阴祭祀后土,这种高规格的祭祀活动,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帝王之多,在中国古代祭祀史上极为罕见,也使得后土祠成为皇家祭祀的重要圣地,承载着国家社稷的祈愿和对土地神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然而,岁月沧桑,后土祠历经风雨变迁。由于地处黄河岸边,河道的变动给后土祠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明代隆庆年间,黄河干流向东摆动,汾阴被黄河侵蚀,汾阴脽上的后土祠受到洪流的威胁,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到明万历末年,后土祠只得往东移建。清顺治十二年,黄河水决,后土祠内的建筑大部分被黄河冲毁,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康熙元年,黄河再决,连秋风楼也一同淹没于黄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庙前村北。同治六年,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同治九年,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尽管历经多次损毁和重建,现存的后土祠规模已不及唐宋时期的壮观,但其布局严谨完整,仍然是国内最具规模的后土祠庙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踏入后土祠,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山门气势恢宏,上书“后土祠”三个大字,庄严肃穆。进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独特的品字戏台。它由三座舞台前后联缀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为全国独例,至为珍贵。山门的背面是一座过路戏台,平时是山门,台板卸掉人们可以直接穿过,初一、十五祭拜十分方便;逢庙会唱戏时,把台板搭上,台上唱戏,台下走人,十分神奇。后面的两座戏台,屋顶相连,中间为通道,一为道家台,一为佛家台,台前的石柱上各有对联,充满禅意。东面台顶有木匾写着“春雪台”,上下场门额上写着“水月”“镜花”;西台的匾上写着“歌舞楼”,上下场门额上写着“达古”“来今”。传说后土娘娘喜欢听戏,前台唱蒲剧,后面两座戏台演豫剧和秦腔,三场戏同时开演,虽然距离很近,但因为特殊的布局和设计,声音却互不影响。哪个台上戏唱得好,观众便涌到哪个台下,台上台下热闹非凡,通宵达旦,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民俗文化画卷,也反映了古代祭祀与戏曲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穿过戏台,便来到了献殿和正殿。正殿是祠内建筑的精华所在,供奉着后土圣母像,两侧是她的化身——送子娘娘和送药娘娘。传闻人类需要繁衍,圣母便化为送子娘娘,助人生儿育女;人吃五谷免不了生病,圣母便化为送药娘娘,帮人解除病痛。人们心中感念后土恩情,虽然后来朝廷不再来此祭祀,但民间的祭拜一直不断。正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光彩夺目,琉璃饰件绚丽多彩,熠熠生辉;四层镂空木雕更是精湛绝伦,核桃木上的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彰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殿前的两棵古柏,树冠如云,枝叶茂盛,呈龙腾、凤舞之势,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被称为龙凤柏,是后土祠的“六绝”之一,为这座古老的祠庙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两侧东西各有一座五虎殿,这是后土祠特有的建筑,意思是十位猛将只有后土娘娘可以指挥调遣,体现了后土圣母在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p> <p class="ql-block">在正殿的东北侧,有一座碑廊,里面保存着有名的萧墙碑。该碑为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全碑共五块,1365个楷字,碑名《汾阴二圣配飨之铭》。此碑原立于行宫门外,官员觐见帝王时要在碑前整理衣冠和思路,故名萧墙碑。从宋真宗立碑到现在,一千多年的时间,这块碑刻能较好保存下来可谓难能可贵。更何况它是由皇帝亲自撰文并书写碑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十分少见,更是人们研究后土沿革珍贵的文字史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得名。楼高32.6米,下部为一高大的台基——扫地坛,东西穿通。楼分三层,四周回廊,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结构古朴精美,形制巍峨劲秀,是现存古建筑中罕见的珍品,也是山西四大名楼之一。登上秋风楼,凭栏远眺,黄河与汾河交汇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不禁让人思绪万千,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汉武帝与群臣泛舟河上、欢宴高歌的场景。秋风楼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承载着汉武帝五次巡幸河东的史实,体现了帝王与文脉的交融,成为了后土祠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秋风楼的台基凌空横跨在一条东西贯通的古道上,这便是有名的张仪古道。据说,战国时期张仪就是经此道入秦,最后官拜秦相。在古道的门洞上,东西两侧各有砖雕,上面书写着“瞻鲁”“望秦”,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1937年秋,朱德亲率八路军3个师、6个旅,从庙前渡口登岸,经此古道北上抗日,这条古老的通道又增添了一段红色的革命记忆,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如今,万荣后土祠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近年来,国内外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侨纷纷前来寻根问祖,慕名而来祭祀后土,络绎不绝。他们祈祷后土圣母保佑九州丰收、国泰民安、世道平和、物产丰盈,同时也祈求全家健康平安、事业兴旺、万事如意。特别是在后土圣母诞辰日(农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庙会期间,善男信女、商旅游客云集,庙会热闹非凡,人们在这里传承着古老的习俗,感受着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作为华夏根祖文化的源头,它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寄托。在新时代,后土祠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去探寻、去感受那份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力量,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p> <p class="ql-block">咏万荣后土祠</p><p class="ql-block">古脽圣祀肇炎黄,九帝临仪岁月长。</p><p class="ql-block">祠庙千年凝瑞气,秋风楼外大河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2景点:晋南明珠李家大院:慈善之光映照百年</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百人团参观游览完后土祠后,便来到了万荣一日游的D2个景点:慈善世家李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运城万荣县闫景村,有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大院——李家大院,它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的美誉 。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大院,历经岁月洗礼,不仅是晋商辉煌的见证,更是慈善文化传承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的故事,要从明朝永乐年间说起。先祖李百全从陕西韩城逃荒至山西,以缠簸箕、扎箩筐艰难谋生。到第八代李永山时,举家迁至商贸发达的闫景村,扎根农耕。经过五代人的默默积累,家族迎来转折。第十三代李文炳独具慧眼,发现陕西与西北交界地区布匹匮乏,便用积蓄在万泉收购土布,组织马帮运往“三边”,又将西北皮货、药材贩回内地。他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大。此后,李氏家族不断拓展业务,涉足药店、粮店、糕点店等多个行业,进而开办当铺、钱庄、票号,迈入金融领域,家底愈发雄厚。</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代敬字辈开始大兴土木,历经三代人的努力,建成20多座宅子。第十五代核心人物李道行留学英国,回国后引入机器生产,发展铁业,横跨秦晋,让家族步入近代工业领域,生意遍及15个省市、40多个县,达到鼎盛,真正实现了“只住自家店,不吃别人饭”的商业传奇。</p> <p class="ql-block">步入李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广善门”,门楼上“修德为善”的牌匾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族的慈善初心 。穿过“善道”长廊,处处可见与善相关的楹联,如“谁引惠风时空不改当年貌;人行善道坦荡平添盛世和”,让人心生温暖与敬意。</p><p class="ql-block">百善壁:365个篆体"善"字组成的文化密码。这座用"善"字写就的晋商城堡,等你来破译财富密码!</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现存院落11组,房屋近300间。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有序,既有着晋南民居的质朴与实用,又融入了山西四合院的规整大气,还吸纳了徽派建筑的精巧细腻。因李道行娶英国女子为妻,部分院落采用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尖顶、高窗,充满异域风情,呈现出南北融合、中西合璧的独特美感 。</p> <p class="ql-block">走进李道行的自明堂,上院两层洋楼风格独特,通风采光极佳,一楼生活起居,二楼藏书万卷;门楼为哥特式,雕刻与对联却是中式,横批“修德为善”,对联“三省台前设棋枰欢留朋友,一经楼上藏书籍遗训子孙”,尽显主人重交友、重教育的理念。下院砖砌窑洞,四孔窑洞分别题字“一心、二难、三思、四知”,寓意深刻。窑洞上方花墙图案各异,这是李家借工施善的智慧体现,让贫苦百姓有尊严地获取报酬。</p> <p class="ql-block">善影壁更是大院一绝,集历代著名书法家所写365个“善”字为一体,独一无二,寓意着李家子孙要日日行善、时时为善 。此外,同顺堂的夹层墙藏宝库、屋顶天沟渠槽设计,信溥堂的暗格密道,同德堂暗藏六道防盗机关的大门,以及寓意美好的十二面影壁,无不展示着古人的智慧与巧思。大院的木雕、砖雕、石雕、铁艺四绝,工艺精湛,内容丰富,饱含吉祥寓意,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李家不仅重视家族财富积累与宅院建设,更将慈善融入家族血脉,世代传承 。家训严格要求子孙行善事、走正道,小错改过,大错者牌位不得入宗祠,做对不起国家、社会和家族之事则逐出家族。李家历代秉持“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理念,践行慈善之举。</p> <p class="ql-block">每逢灾年,万荣一带雨水稀少,庄稼歉收,百姓生活困苦。李家便挺身而出,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施粥标准严格,筷子插到粥里不许倒,确保灾民能吃饱。1928 - 1929年,河东大旱,李家众兄弟赈济河东十七县,在多地设粥场舍饭,长达一年之久 。看家护院楼,也被称为“放赈楼”,不仅守护村庄平安,更是当年鸣钟召集灾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本以为就一古院落,进去一看,那个豪啊,比乔家大院大几倍不说,花园,池塘,学校,商铺,十二面影壁,自卫部队,要啥都应有尽有,难怪说晋商有钱,票号遍及几个省,出门从不住旅馆,都是住自家票号里。女主人还是外国人,在自己办的学校里教外语,钢琴,浪漫且传奇,他们的小楼也是中西合璧的结构。</p><p class="ql-block">这不像一个大院,简直是一个王国。</p> <p class="ql-block">西院院主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并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南北融合、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李家的善举不止于赈灾救荒。他们急公好义,倾心公益,修公路、建学堂、打深井;扶危济困,和睦乡邻,为贫困学子提供资助,帮助孤寡老人安度晚年 。李道行的父亲李敬修,广做善事,被尊称为“李善人”;李道行继承父亲遗风,扶危救困,作风民主,主张主人和长工同锅同食,还将每年八月十五定为长工节。他爱国向上,送亲参军,为革命捐款,在当地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如今,李家大院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在这里感受晋商文化的魅力,领略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更被李家世代传承的慈善精神所打动。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晋南大地,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激励着后人传承慈善美德,弘扬善的力量,让慈善之光永远照亮人间 。</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三层西洋楼藏着万卷古籍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私塾院:看看晋商是如何培养"富N代"传奇的。</p> <p class="ql-block">三雕艺术:指的是砖雕"凤凰牡丹"、木雕"葡萄百子"、石雕"麒麟送子"</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建筑的砖雕、石雕、木雕等饰品有晋南地区汉族民间多子多福、三星高照、五福临门等吉祥含义,体现出晋南的汉族民俗、民风和文化特点,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错落有致的院落布局和精雕细琢的装饰艺术。砖雕、木雕、石雕三大工艺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梁、每一幅雕刻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它们或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或寄托着美好的愿望,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对古人的匠心独运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善文化之魂:传承美德,泽被后世</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之所以能在众多晋商大院中脱颖而出,更在于其深厚的“善文化”底蕴。李家以土布起家,凭借诚信经营和不懈努力,逐渐积累了雄厚的财富。但李家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之中。</p><p class="ql-block">李家历代传人秉持着“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善行观,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他们捐资助学、修桥铺路、赈灾救荒,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这种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不仅赢得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赞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旅游体验:穿越时空,感悟善行</p><p class="ql-block">如今,李家大院已成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探访。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更能在游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李家“善文化”的熏陶与感染。</p><p class="ql-block">走进李家大院,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商贾云集、慈善为怀的年代。游客们可以在导游的引领下,聆听李家历代传人的善行故事,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同时,大院还设置了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晋商文化和李家“善文化”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如今李家大院已成4A景区,访客如织感受晋商昔日荣光。建议一定要节假日造访,大姑娘小媳妇少奶奶老祖宗好妯娌姑嫂婶全部出动,在闺房外,在院中央,在戏楼上,在池塘边,在后花园,在宗庙前,在画廊里,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团扇轻摇,油伞撑起,一颦一笑,流波婉转。有的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有的是,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有的是,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有的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们莲步轻摇,争夺机位,努力在镜头前摆出更好的自己。富豪家的女人,懂生活。</p> <p class="ql-block">李家大院善行赞</p><p class="ql-block">晋南大院善名扬,李氏德馨岁月长。</p><p class="ql-block">赈济扶贫倾厚意,仁风千载韵流芳。</p> <p class="ql-block">D3景点:飞云楼</p> <p class="ql-block">下午3时许,我们百人团来到了万荣一日游的最后一处景观点:运城东岳庙飞云楼。这里斗拱如云,檐角欲飞。</p><p class="ql-block">飞云楼,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面阔进深各五间,呈现为方形。木楼使用四根通天柱,四周用两圈共32根柱子支撑,楼高23.19米,三层四重檐,另暗藏两层。</p> <p class="ql-block">整个楼身曲线舒展,二层平座四面出抱厦,三开间,歇山顶,山花向前。三层四面也同样出抱厦,一开间,同样山花向前。二三层抱厦由三开间变为一开间,使得下方三重檐逐层收敛。巧妙的是第四重屋檐出挑再远于第三层,从而形成C字形的弧线,非常舒展。最后在顶部再用十字歇山结构,更是点睛之笔,把木楼流线收起的同时,也继续抬升了楼体的纵向高度。现存飞云楼虽为清代重建,从檐角曲线来看却也古风明显。</p> <p class="ql-block">二三层的抱厦,使得这两层的檐角由一变三,变得更加灵动,高低错落,向彩云一样浮于天空之上。全楼共345组铺作,在檐下彼此连接,似彩云上的点点云纹。此刻,突然觉得飞云楼取名之巧妙。</p> <p class="ql-block">人人都知飞云楼,但却不知飞云楼是位于东岳庙内。据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所载,因所在地势较低,故建东岳庙,同时修高楼,从而起到培岗脉,聚风气之功效。当前东岳庙除飞云楼外,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午门,献亭,香亭和大殿。</p> <p class="ql-block">午门,元建明修,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献亭,元建明修,又称"南天殿",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下明间有大额枋,下置绰幕枋,粗梁瘦柱。大额枋比较粗犷,有元代风范。</p> <p class="ql-block">香亭,即"献亭",元建明修。面阔、进深均为4.05米,十字歇山顶,额枋同样较大。香亭由四根蟠龙石柱支撑,与正殿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岱岳殿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元代遗构,面宽进深各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前的一排石柱上雕刻不同形态的龙。</p> <p class="ql-block">阎王殿与地狱</p><p class="ql-block">清代遗构,供奉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王。地狱塑造了包括小👻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在内的众多泥像。</p> <p class="ql-block">匠人雕刻的不是器物,是时间的刻度,抬头凝望的时候,古老的密码在血脉中也许从未断流。飞云楼的各层之间以丁字脊缀连,形成了十二个三角形的屋顶,加上顶部的十字歇山顶,整座飞云楼一共出现了三十二个檐角。每重飞檐都披有黄绿琉璃瓦,如凤凰翅膀一般高高翘起,上翘的檐角立有造型各异的琉璃武士,错综复杂又精巧工致!更夸张的是,飞云楼密集排列着三百四十五组如云朵簇拥一般的斗拱。它们疏密有致,卓尔不凡,简直任何词藻都无法形容它的美,难怪被人誉为“中华第一木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正殿,又称"东岳殿",元代。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五架梁前后割牵,通檐用六柱,重檐歇山顶,围廊式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同地区的万荣稷王庙也是围廊式建筑,猜测可能是当时宗教仪式所需。</p> <p class="ql-block">走进飞云楼里,你会发现一层内部廊柱林立,然而绝大多数柱子并不作承重的功能。整座楼阁的重量,其实完全是依靠四根高十五米余的通天柱来承担的。实际上,这四根极为粗壮的通天柱,每根并不是独立的一根,而是分为两段,也就是八段柱,只是接缝被遮挡住了,所以很难发现。人们经常把飞云楼与应县木塔并称为“南楼北塔”,二者遥相呼应,皆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极致之作!</p> <p class="ql-block">飞云楼赞</p><p class="ql-block">丹柱凌云势欲翔,飞檐斗拱映天光。</p><p class="ql-block">千年巧匠神工铸,疑是仙宫落绛乡。</p><p class="ql-block">注:诗中“绛乡”借指飞云楼所在的山西万荣,以“丹柱凌云”“飞檐斗拱”描绘楼体壮观精巧的建筑结构,末句将其比作仙宫,凸显其超凡脱俗的建筑之美与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晚上七时许,我们百人团乘座的两辆旅游大巴驶进了富平服务区,准备让大家休息一会,再向西安进发。</p> <p class="ql-block">富平服务区二楼平台景色很美,夫人(右)与单位原工会主席何超英女士在此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服务区二层平台上拍攝到的夕阳晚霞。</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后的天空,泛起了优美的晚霞。我们在富平服务区休息片刻后,开始向西安的家园进发。</p> <p class="ql-block"> 山西万荣一日游后记</p><p class="ql-block">后土祠前溯古踪,云楼飞角刺苍穹。</p><p class="ql-block">青砖镌刻晋商韵,木柱雕成华夏风。</p><p class="ql-block">三景连珠藏岁月,千年文脉贯西东。</p><p class="ql-block">归途犹记莲开处,梦里犹闻暮鼓钟。</p><p class="ql-block"> 岩芯</p><p class="ql-block"> 20250608于西安南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