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故事032——房谋杜断(下)

上善若水陶光葆

<p class="ql-block"> 房谋杜断(下)</p><p class="ql-block"> 武德五年三月,李世民和李艺在洺水以南扎营,并分兵驻洺水以北。房玄龄又献上一计:“主公,刘黑闼轻视李艺,定会北上攻击李艺。我们可派人在洺州城门口擂鼓,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刘黑闼回援,然后在途中设伏,两面夹击。”李世民再次看向杜如晦,杜如晦坚定地说:“此计可行,刘黑闼一旦回援,必然慌乱,我军可趁势出击。”</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依计行事,派人抬着战鼓在洺州城门口擂得震天响。守卫在洺州的范愿听到鼓声,以为李世民要进攻洺州,急忙派人快马传书给刘黑闼。刘黑闼得知洺州危急,果然不敢耽搁,立刻率领军队往回赶。当刘黑闼的军队走到一半时,突然遭到李世民预先埋伏好的军队的袭击。与此同时,李世民又率领另一支军队从后方包抄过来,将刘黑闼的军队团团围住。刘黑闼的军队顿时大乱,士兵们四处逃窜,死伤无数。</p><p class="ql-block"> 此后,刘黑闼多次挑战,李世民均坚壁不战,同时另遣奇兵断其粮道,冀、贝、沧、瀛等州的水陆运粮舟、车,皆被唐军沉焚。双方相持六十余日,李世民找来房、杜二人计议:刘黑闼粮草已尽,必来决战,于是命人在洺水上游(今邢台市沙河市秦王湖一带)筑堰截断河水。三月二十六日,刘黑闼率二万步骑兵南渡洺水,逼近唐营列阵。李世民先遣轻骑出战,继而亲率精骑击破刘黑闼马军,乘胜以马践踏其步兵。刘黑闼率军拚死抵抗,战斗从中午持续到黄昏。这时,守吏决堰,河水疾速冲下,水深丈余,刘黑闼军大溃,万余人被杀,数千人淹死,刘黑闼和范愿率二百骑逃入突厥。</p><p class="ql-block"> 洺水之战,李世民率领的唐朝军队大获全胜。此役为李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p><p class="ql-block"> 太子李建成忌惮李世民身边的能臣干将,想方设法打压秦王府的势力。他诬陷杜如晦,将其赶出京城,房玄龄也一同被驱逐。失去了房、杜二人的李世民,在秦王府犹如失去了主心骨。</p><p class="ql-block"> 此时,太子李建成加紧了对李世民的迫害,企图置他于死地。李世民得知太子的阴谋后,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难以做出决断。在这关键时刻,他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李世民派长孙无忌秘密将他们召回京城,进入秦王府。</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和杜如晦一到秦王府,便与李世民彻夜长谈。房玄龄凭借自己的谋略,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指出太子的种种阴谋和危害,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之策。他认为,李世民若想自保并成就大业,必须先下手为强。</p><p class="ql-block"> 杜如晦则对房玄龄提出的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他冷静地权衡了各方的实力和利弊,指出此时正是发动政变的最佳时机。若犹豫不决,错过良机,李世民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在房玄龄的谋略和杜如晦的决断之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之变。他们精心策划了整个行动方案,安排了周密的部署。</p><p class="ql-block"> 当天,李世民率领秦王府的将士埋伏在玄武门。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入玄武门时,李世民果断出击,将太子和齐王斩杀。随后,李世民控制了局势,顺利夺取了太子之位。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对帐下官属进行论功行赏,文官里,杜如晦与房玄龄功居第一。李世民觉得按照功劳的大小进行封赏,估计不会完全妥当,于是便问诸将谁有意见。淮安王李神通对李世民说:“当初我们举义兵的时候,是我率领兵马先到的。房玄龄、杜如晦不过是刀笔之吏,把他们的功劳放在首位,我不服。”李世民说:“刚刚起兵的时候,人们各怀异心,你率领兵马前来响应,在窦建德南侵与征讨刘黑闼的战斗中,你都立有功劳。今天论功行赏,房玄龄与杜如晦有运筹帷幄、安邦定国的功劳,可以比于汉朝的萧何,虽然不是通过上阵杀敌建功立业,但是他们指挥全军获取最终的胜利,所以功居第一。叔父你虽然是皇亲国戚,但在论功行赏上,我不能有所偏颇,滥加赏赐。”李神通是李世民的叔父,俩人关系向来比较亲近,李世民降所有宗室郡王为县公时,只有李神通的爵位保持不变,丘师利等居功自傲的武将们见到李神通都没有得到过多的赏赐,于是都觉得自己没什么好申诉的了。</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公元 626 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领大军入侵。突厥军队势如破竹,迅速攻至距长安仅四十里的泾阳,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且唐朝内部局势尚未完全稳定,李世民一时陷入了困境。</p><p class="ql-block"> 在这危急时刻,房玄龄和杜如晦迅速商议对策。房玄龄提出使用疑兵之计,虚张声势,让突厥以为唐朝有足够的兵力抵抗。他建议李世民亲自出马,与突厥可汗对话,展现唐朝的威严和决心。杜如晦经过分析,认为此计可行,能够在不与突厥正面冲突的情况下,为唐朝争取时间和谈判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李世民大义凛然,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突厥可汗看到唐朝军队旌旗摇动、军容整齐,心中不免畏惧。此时房玄龄在一旁,言辞犀利地向突厥可汗阐述利害关系,既表明唐朝的强硬态度,又暗示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杜如晦则冷静地观察着突厥可汗的反应,适时给予李世民建议。</p><p class="ql-block"> 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李世民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退去。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唐朝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但是,李世民深以为耻。</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期,北方的突厥势力日益猖獗,时常侵扰唐朝边境,烧杀抢掠,使得边疆百姓苦不堪言,边疆的稳定和大唐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李世民决心一雪“渭水之盟”的耻辱,彻底解决突厥之患,以保大唐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在宫中召集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商议平定突厥之事。唐太宗说道:“突厥屡屡犯我边疆,实乃我大唐心腹之患,诸位可有良策?”房玄龄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突厥势力庞大,其骑兵作战勇猛,机动性强。若贸然出兵,恐难速胜。臣以为,可先派遣使者前往突厥,打探其内部虚实,同时联合突厥周边的一些部落,孤立突厥。再者,整顿我大唐军队,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如此,方能一战而胜。”唐太宗听后,微微点头,但并未立即表态,目光转向杜如晦。</p><p class="ql-block"> 杜如晦沉思片刻,说道:“房大人所言极是。不过,我以为在派遣使者的同时,可暗中调遣精锐部队,在边境附近集结,一旦有可乘之机,便迅速出击。且突厥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各部之间存在矛盾,我们可利用这些矛盾,分化瓦解他们。”唐太宗听了杜如晦的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二位爱卿所言甚是,就依此计行事。”</p><p class="ql-block"> 于是,朝廷精心挑选了一批精明能干的使者,携带大量财物,前往突厥。使者们凭借着出色的外交智慧,成功地与突厥周边的一些部落达成了合作意向,并打探到了突厥内部的详细情况。与此同时,杜如晦亲自前往边境,督促军队训练,制定作战计划。他根据突厥的作战特点,调整了唐军的战术,加强了骑兵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p><p class="ql-block"> 不久,传来消息,突厥内部发生了分裂,各部之间矛盾激化。房玄龄和杜如晦得知后,认为时机已到,立即向唐太宗建议出兵。唐太宗果断下令,任命李靖为统帅,率领大军出征突厥。</p><p class="ql-block"> 李靖率领唐军,兵分多路,迅速向突厥发起进攻。在战斗中,唐军充分发挥了突袭加协同作战的优势,与突厥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朝廷在后方为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确保了粮草和物资的供应。太宗密切关注着战场局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作战策略。</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李世勣出云中,与突厥战于白道,大破之。二月,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p><p class="ql-block"> 经过数月的激战,唐军大获全胜,突厥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最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俘,突厥势力被彻底平定。</p><p class="ql-block"> 唐朝边疆得以安宁,国家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迎来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房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开启了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他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让他们担任宰相之职。李世民对他们说:“你们的主要职责是广泛搜求贤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职。”玄龄和杜如晦不负李世民的期望,继续携手合作,共同为大唐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他们选拔有才能的人不遗余力,许多制度架构都是两人一起商量决定的。房玄龄依然殚精竭虑地处理朝政,用宽厚公平的律法治理国家;杜如晦则凭借自己的果断决策,为国家的重大事务把关。</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多谋略,杜如晦善于决断。太宗每次和房玄龄商量事情,房玄龄总能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谋划,但往往难以抉择最佳方案。这时太宗就会说一定要杜如晦来做决定。等杜如晦来了,他将事情和计策略加分析,就能立刻肯定房玄龄的某个意见和办法,做出果断的决断。二人悉心合作,共掌朝政,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还一起不遗余力地选拔有才能的人,有些制度架构也是他们共同商议决定的。</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还精通典制政令。贞观初年,时值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很不完备,他与杜如晦共掌朝政,亭台楼阁等建筑物的规模以及法令、礼乐、制度以及历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物整理,都是他们二人共同完成,在当时获得美誉。</p><p class="ql-block"> 一日早朝,唐太宗面色凝重地对众臣说道:“边疆战事频繁,边境不得安宁,百姓苦不堪言,且国内又逢多地水灾,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这内忧外患之事,诸位爱卿可有良策?”</p><p class="ql-block"> 房玄龄与杜如晦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责任与担当。散朝之后,房玄龄回到府邸,便立刻召集幕僚商议应对之策。他时而踱步沉思,时而奋笔疾书,桌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灾情报告和军事地图。经过数日的谋划,房玄龄心中已有了初步的方案。</p><p class="ql-block"> 于是,房玄龄进宫面见唐太宗,说道:“陛下,对于边疆战事,李靖将军率领的精锐部队已打败突厥,能保我北部边疆安稳。下一步主要是抓住战机反击吐谷浑、吐蕃、高句丽等部族的侵扰。而对于国内水灾,可先开仓放粮,赈济受灾百姓,再征调民夫修缮堤坝,疏通河道,以解百姓燃眉之急。同时,可在受灾地区减免赋税,鼓励百姓恢复生产。”</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听后,微微点头,说道:“爱卿所言甚是,不过这其中细节之处,还需再做斟酌。”此时,唐太宗想到了杜如晦,便命人即刻宣杜如晦进宫。</p><p class="ql-block"> 杜如晦接到旨意后,立刻进宫。他仔细听取了房玄龄的方案,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对于赈灾之事,除了开仓放粮,还可组织商人运输粮食到受灾地区,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以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在修缮堤坝时,可邀请水利专家进行指导,确保工程质量。”</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听后,龙颜大悦,说道:“爱卿二人配合默契,一个善于出谋划策,一个善于决断完善,真乃朕之幸也,就依你们所言行事。”房玄龄和杜如晦领命后,立刻着手安排各项事宜。房玄龄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粮草、物资的供应;杜如晦则负责监督各项措施的执行,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p><p class="ql-block"> 在他们的精心谋划和安排下,国内的水灾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们在得到赈济和帮助后,纷纷恢复农事,各地民众都有了生机。经过此事,房谋杜断的美名更加深入人心,他们二人也成为了后世贤臣合作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其中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与尚书右仆射杜如晦更是被世人并称为“房、杜”,房谋杜断”的佳话也在民间广为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