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联子的美篇

卢联子

<p class="ql-block"> 母亲,我永远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今年农历五月十七,是母亲去世四周年纪念日。这四年的思念之情,用语言表达,言不尽意,意不尽情,用文字表达,纸短情长,拙笔难书,只有用下面一段话来追忆母亲的几个生活片段,以释怀积压在心底的深深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2011年底因摔伤来到石家庄的。2012年,弟弟购置新房后,将她正式接到市里居住。此时八十六岁高龄的她,本该对城市生活充满陌生与不适,可她却用独有的坚韧悄然融入了这片新的天地。我常想,许是她不愿给子女添一丝为难,又或是骨子里藏着超越年龄的顽强,从未听过她想回农村老家的唠叨。母亲的日子过得很规律,每日清晨饭后,她总端坐在窗台前不是往鞋垫上画画儿就是绣鞋垫。午后小憩片刻,她便拄着拐杖下楼,与老人们闲话家常,兴致来时,还会扭两段秧歌儿,亮几嗓抗战老歌。她时不时的把亲手缝制的鞋垫分给邻里,那些细腻的针脚、艳 丽 的花色,赢得众人夸奖,更激励了她做鞋垫的积极性。傍晚,她雷打不动地坐在楼门口,望着我们归来的方向等我们,邻居劝她早些回去,她总笑着回应:“俺等俺闺女呢,来了俺们再一起回。”次日分别时,她必定要把我们送到路口,直到我们的背影消失在街角,才缓缓转身往回返。天天如此,从不改变,可能这就是母女间血浓于水的特有的情缘吧。</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母亲腿脚不便已离不开拐仗了,但也始终保持着令人钦佩的自理能力。她拐杖上挂着一个孩子们给她买的小布包,里面装着钥匙、零钱和电话本,那是她与外界联系的“百宝箱”。需要买药、买吃的,她一个电话人家就能给送到手上,我们担心她,不定时打电话问候,听筒里永远是那句暖心的话:“我很好,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管好你们就行了”。可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渐长,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我们弟妹三人开始日夜陪护,为了不让她寂莫,白天让她坐轮椅上推着到她想去的地方转,晚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听她絮叨那些重复了无数遍的往事。后来她偶尔出现幻觉,总念叨说“联亭打电话了,说鞋垫垫上很舒服,多做些吧”我们就依着她,没完没了的做着。亲戚朋友们、孩子们去了,她总要把包袱拿出来让大家挑,每当鞋垫分发出去,她的脸上便绽开满足的笑容,仿佛找到了生命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有着七十七年党龄的老党员,对毛主席的崇敬早已融入血脉。那年去北京,即使行动艰难,她仍坚持再去毛主席纪念堂看看,在蜿蜒的长队中,我们扶着她,佝偻着背,一瘸一拐的往前走,警察也被感动,特意为我们开通绿色通道,不用排队,又一次完成了母亲的心愿。住到石家庄,每逢国庆,她就盼着去人民广场瞻仰毛主席雕像,孩子们就开上车拉上她去站在雕像前,和毛主席合个影,那一刻的她脸上满是敬仰和笑容。</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两年,病魔如影随形,心衰、肾衰等病症接连折磨着她,晚上翻倒不能入睡,加大了我们伺侯的难度。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也不知道累到你们什么时候呢,现在走吧我也愿意,就是不愿意离开你们,我就是愿意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如一把利刀字字剜着我的心,使我的心上有一片永远不能愈合的伤口,永远永远的痛!最后她又一次住进了医院,经抢救无效,送回了她魂牵梦绕的老家,于二零二一年五月十七日一点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我们最亲的人走了,我们的护身符没有了,曾一度像断了线的风筝,漫无边际的飘着……母亲一生平凡,却用最朴实的爱滋养着我们,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一言一行诠释着母性的伟大。四年了,只有隔三差五的和母亲在梦中相见,用过的缝纫机,衣物、床、珍藏着的鞋垫……都还散发着母亲的味道,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思念是厚厚的,重重的,满满的,不会因时间而减少。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光,即便是阴阳相隔,也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 妈妈,愿你在天堂无病无灾,幸福愉快的生活,愿你在天堂还和生前一样的爱我们,保佑我们,我们会带着你的爱勇敢的向前走,就像你从未离开。</p><p class="ql-block">(写在母亲去世四周年。主要是在石家庄生活的点滴,以表示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