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上海高考作文“专、转、传”的题材,正好巧合了高考前几天我对许多广泛流传于网络的通俗内容,包括文字、视频存在失实现象的思考。</p><p class="ql-block">高考前夕,刚进芒种节气。芒种属古典“专业”话题,网传的都是“有芒的作物可以种了”。联想到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家乡的生产实际和民俗语言,觉得这样的理解与实际不符,因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传统天文、农业文化,是得到几千年验证的古人智慧,怎么会有与诞生地气象、农事不符的牵强意思呢?从大道理来说就讲不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源自于上古黄河流域,也就是说它是根据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而总结出来的,是反映和指导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因此,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解释,必须首先是要符合黄河流域古代生态、生产,才不失原义。</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第八个节气是小满。在二十四节气的故乡黄河流域。小满不是像有地方说的“小满小满,江河渐满”指降水,而是指小麦饱满程度。在小满节气,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降雨量很小甚至无雨。北方地区农田以旱地为主,夏粮作物以小麦为主。时至小满,黄河流域小麦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小麦籽粒刚满但还没有完全饱满,这时候小麦籽粒的饱满程度刚刚好,满而不盈、满而不溢,故称“小满”。</p><p class="ql-block">麦子还没成熟,节气制定已经关注了,因为在二十四节气的故乡麦收太突出太重要了。常说“青黄不接”,北方指麦收前粮食的短缺。麦子的收获直接关系到粮食的接续,和生存保障的提供。</p><p class="ql-block">到了第九个节气芒种,黄河流域主要有芒作物小麦到收获季节了,节气咋能不关注麦收,而去突出当地占比很小的稻谷播种呢?</p><p class="ql-block">此时要说当地播种水稻也沾边,但播种稻谷不是这一节气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事。即便在华夏版图地不分南北的今天,芒种之前南方早稻已经播种了,怎么只到了芒种时节,才说有芒作物可以种植了呢?</p><p class="ql-block">元代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三个候。小满三候为:“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月令章句》:“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麦收为麦秋,意思是麦子成熟的季节,(秋收称大秋)。</p><p class="ql-block">小满过去,芒种来到,小麦成熟,这才有了家乡农谚:“四月里芒种(zhuang)割芒种,五月里芒种割夏至”“芒种三日见麦茬”。都是麦收为芒种节气的重要农事的语言化石证据。<span style="font-size:18px;">芒种节气人们关联的是麦收。</span></p><p class="ql-block">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认识,事理情理,才通顺连贯。</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芒种时,夏种也是重要的生产活动。朋友:麦茬地里那也不是播种有芒的稻子!不难看出,有芒作物的播种并不是作为二十四节气制定依据区黄河流域芒种时节生产环境的重要部分。古人怎么会舍重就轻命名节气,把芒种定义为有芒作物播种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乡方言说播种的“种”是“zhòng”,而说芒种的“种”,是“zhuàng”。称芒种叫“芒‘zhuàng’”。这是否给我们以启示:芒种之种和播种之种,历史上的认知,起码黄河三角洲内的地区在古代是存在差别的?也就是说,芒种的种和播种的种不同称,是否另有意思?</p><p class="ql-block">理解古代文化自然以古代社会生活为根源,而时过境迁,古代社会元素绝大多数仅是被记录在古籍中,以文字呈现。从二十四节气问世,几千年的民间流传,除了口耳相传,再就是零星的文字记载。今天,许多民间,乃至专业圈里关于历史事物的说法,被出土的文字或验证或否定。因此,我就想着通过力所能及查到的古籍,找出解释芒种的可信答案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咏廿四节气诗芒种五月节》</p><p class="ql-block">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p><p class="ql-block">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p><p class="ql-block">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p><p class="ql-block">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p><p class="ql-block">蚕麦是汉语词汇,特指蚕茧与麦作两类农业收成情况。</p><p class="ql-block">这是唐人元稹的诗。分析问的用法,往往是关心关注重要事,如问寒问暖,访贫问苦等!所以麦子收获的重要性在“问”字中体现了。</p><p class="ql-block">《时雨》 •陆游</p><p class="ql-block">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p><p class="ql-block">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p><p class="ql-block">成年陆游生活在南宋。虽然南方芒种时节插秧种稻,但还是写到了“麦饭美”。麦子在过去不是家家平时经常的食粮,只有麦收后才吃不长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诗比历史更真实”(亚里士多德)。从这些诗歌中生活场景看,麦收始终是芒种时节的重要物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人们看到的芒种的“种”,是建国后,把三个古汉字種、穜、种合而为一的字。种,不是简化字和异体字,而是独立的古字,为姓氏。很明显,芒种在过去不是写作芒“种”。</p><p class="ql-block">那过去写作芒“種”呢,还是芒“穜”呢?《说文解字》:“種,先穜后孰(熟的古字)也。从禾,重声。”《诗.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穆。”陆德明释文:“先穜后熟曰重。(重)又作種,音同。</p><p class="ql-block">注意,先穜非“種”。《说文解字》:穜,埶也,从禾,童声。埶是种植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種、穜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禾部》分别列举,又解释迥异,是两个不同的字。穜义为种植,而種指作物特性或具备这种特性的作物。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改变了词语原貌的芒种的“种”,如果古人最初写作“穜”,那一定是播种,写作“種”,就不是播种。</p><p class="ql-block">根据黄河流域生产实际,我认为播种是不对的,即应该是芒種。但就连宋刻本《说文解字》中,種、穜,这两个字除了是词条分列外,其他地方是混用的。如果我没有证据而断为“種”,就同样犯了现在很多人犯的预先设立、主观臆断的错误了。因此我不能妄断。但能力所限,没有找到早于宋刻本《说文解字》的古代“芒种”字样。</p><p class="ql-block">翻阅清代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这几个字的注解,有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禾边作重是重穆之字,禾边作童是穜蓺(埶)之字。今人乱之已久。”原来是以前的人早就把这两个字弄混了。那在节气制定之初到底是哪个字呢?(如果哪位大神有宋代之前记有芒种字样的文物照片,请不吝分享,那问题迎刃而解)</p><p class="ql-block">我看到的,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司徒•稻人》。《十三经注疏》:“泽草所生,種之芒種”,意思是有水且能长草的土地,能种“芒种”。从语法分析,这里芒种显然不是指播种,而是被播种的作物。并且(清)刻印为“芒種”。注疏:“郑司农云:‘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麦也。’”芒种明确指“稻麦”。根据这句原汁原味的古语,我们可以确切地断定:芒种一词排除了“忙着种”“有芒作物可以播种了”这一类动作性语义,而是指一类作物,即有芒且早种晚熟的稻子和小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母亲给我说过一个谜语,谜面是说麦子秋天种上,在地里受一冬的冻,长一整个春天,到了芒种成熟,九个月才回家。可惜四句诗情画意的谜面,如今不记得了。麦子秋种冬眠,春长夏熟,时跨四季九月二百七十天,是最典型的早种晚熟。芒种时节,小麦走完了它早种晚熟的漫长生长历程。在二十四节气的故乡,不管是种植的面积,还是时值关键期的收获,麦子的重要性,绝对大于仅仅开始播种,且种植面小的稻子,麦收理所当然更受关注。因此,芒种时令的命名更多或更主要的应是体现麦子收获,才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把芒种理解为“忙着种”是牵强附会的结果,试问,哪个耕种季节不忙?一年之计在于春,古时春种秋收,春种不也忙着种吗?三秋大忙,秋收秋种,正是有芒作物小麦的播种季节,说“芒”种、“忙”种不更合适吗?在黄河流域,真正从事和了解农业生产的人都知道,芒种时节先忙、最忙的不是“种”,而是收!有道是“抢秋夺麦”。夺麦夺的是小麦的收成,是最忙的活。听父亲解释,比较秋麦两季忙的强度,“夺”比“抢”更过之,因为,抢包括争的开始,可能争还都没得手;而夺,明显是别人已经得手,你再去强拿,自然程度更强烈。因此,高强度的收获是芒种时令的突出特征。从这个角度理解,芒种是忙种,也是不符合生活实际的!</p><p class="ql-block">联系二十四节气的故乡此时确有水稻种植,水稻也属于“芒种”作物,被包括进芒种所指物象,也是可能,但一定不是主要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后来的人们把芒种的主要原义舍弃,原因可能是中原王朝衰落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进入大中国版图的南方,成为了历史上长期的主要农业富产区和经济文化中心。“苏湖熟,天下足”熟的是稻谷。因此占据了农业生产主导地位,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恰巧,根据北方气候物候而名的芒种时节,正是南方水稻种植季节。在南方不占优势的小麦收获劳动,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位置,被南方有芒作物稻子的广泛种植活动占据了。也不排除,由于古代芒种迂回难懂的本义,远不如后来民间“芒种芒种,忙着播种”这样通俗的解释更容易被广大人群接受,久而成俗,成为定义了。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早在《史通》中指出:“凡此诸失,皆由积习相传,浸以成俗,迷而不返,盖语曰:‘难以虑始,可与乐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把芒种确定为对先种后熟有芒作物小麦成熟的关注关联。这样,不管是节气字义,还是二十四节气故乡的农事实际、农谚表述,以及古籍记载,综合理解起来意思都通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芒种的解释,形式上看似是民俗问题,但今天由于没有其他具体文物实证,对它的理解只能通过古代文字遗存解释,所以涉及到训诂问题。</p><p class="ql-block">古文字是留存最丰富的古代社会密码。研究古代文化,一定离不开古文字学和训诂学。训诂的原则(或者说方法)有很多,但就最基本的而言,可以归纳为十条:一、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二、言必有据,无征不信;三、合情合理;四、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五、保持概念的同一性;六、审文例;七、通语法;八、不以今律古;九、破通假但不滥言通假;十、合乎古代礼俗制度等。”</p><p class="ql-block">对于存疑的古代语言文字,如果不遵循训诂原则来分析,又没有实物实证,仅凭道听途说,望文生义,来给不确定的概念下定义、做判断,那就离真正的学识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今许多历史和文字学家,指出有些古代著述本已良莠参杂,不乏谬误传世。在脱离古汉语系统教育几十年的今天,对于遥远模糊的古代文化元素,如还不加甄别,人云亦云,能不出错?何谈发扬?</p><p class="ql-block">汉字从诞生就承载着传统文化,一路走来。了解古代文化自然以理解古文古义为重要途径。我们怎可舍弃古文字原貌不去探究,拿后世演变了的环境、文字对号古代事物?所谓“以今律古”,批评的包括这一现象!现在依然有许多人入套。甚至有些发表言论者就不知道“以今律古”这个告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存疑,探讨,哪怕是观点错了,还有正确的学习途径和态度。一定有很多疑问我们解释不了,但明显有疑问却视而不见,圆不了场,也硬着头皮愣说,那就不是求真求知的态度了,也就不可能进步,甚至还贻害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高考作文题的设计者对当今网络文章所表现出的文化问题的关注,其社会价值,并不比作文考察价值小!专业和通俗文化传播状态,反映着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水平和走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