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6月11日上午 ,研修中心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前往西安市八路军办事处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传薪火 践行八项规定强作风”主题党日活动。</p><p class="ql-block"> 党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生动展现了八路军办事处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大家驻足凝视,交流感受,被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在庄严的党旗前 ,全体党员整齐列队 ,高举右手 ,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八办上空 ,表达了党员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活动最后 ,支部书记结合八项规定和相关精神,为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强调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和动员令 ,作为党员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严格遵守各项规定 ,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 ,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党性的锤炼。党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 ,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 ,践行八项规定精神,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庄严承诺。</p> <h3> 七贤庄地处西安北新街中段东侧,为一四合院式的平房建筑群。这片区域,原是清代满族居民区,辛亥革命时期这里被毁为废墟。1928年,银行资本家投资在建起了一排连墙式的宅院,共有10院,整齐划一,对外租出。</h3><h3><br></h3><h3> 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在七贤庄一号院建立秘密联络处。西安事变后,中共在此设立了合法机构--红军驻西安联络处。卢沟桥事变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安八办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世</p><p class="ql-block"> 秘密交通站: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周恩来指派刘鼎在西安七贤庄设立秘密交通站,以德国共产党员海伯特开设的牙科医院为掩护,为陕北苏区秘密接收和转运大量医疗器械、药品等,还安装电台转播红色中华通讯社广播。</p><p class="ql-block"> 红军联络处:1936年西安事变后,中共将秘密联络处改为红军驻西安联络处,成为半公开办事机构,叶剑英主持工作,李克农、张文彬、李涛先后任秘书长,负责协调红军同东北军、西北军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生</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成立:1959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将七贤庄一号院革命旧址修复,建立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并正式开放,叶剑英亲笔题写了馆名。</p><p class="ql-block"> 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教育基地建设:2020年11月,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安八办纪念馆大事记</p><p class="ql-block">1936年:</p><p class="ql-block"> 春末: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租下西安七贤庄一号院,以“冯海伯牙科诊所”为掩护,设立党的秘密联络转运站,负责采集并向西北苏区转运紧缺物品,还转播红色中华社广播。</p><p class="ql-block"> 12月:西安事变爆发,叶剑英、左权、周恩来等中共代表先后到七贤庄一号院,与各方协商,谋求团结抗日之道。</p><p class="ql-block">1937年:</p><p class="ql-block"> 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抗日运动兴起。</p><p class="ql-block"> 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七贤庄的红军联络处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p><p class="ql-block"> 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驻陕办事处随之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陕办事处。</p><p class="ql-block">1938年</p><p class="ql-block"> 3月初: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演出,西安八办帮助其争取到合法地位,“西战团”在西安演出四个月。</p><p class="ql-block"> 8月:朱德给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工作人员和即将奔赴延安的青年作《关于一年来抗战形势的报告》。</p><p class="ql-block">1939年</p><p class="ql-block"> 2月4日:伍云甫为国民党军特务四团阻碍八路军运输致天水行营电。</p><p class="ql-block"> 3月18日:林伯渠为请释陈希愈等人事致陕西省主席电。</p><p class="ql-block"> 4月29日:林伯渠为陇东事件致程主任电。</p><p class="ql-block"> 5月14日:林伯渠为国民党军屡次扣押八路军人员、物资事致蒋介石电。</p><p class="ql-block"> 5月29日:林伯渠、伍云甫为旬邑武装冲突事件致中共中央电,林伯渠为旬邑国民党军进攻事致天水行营、陕西省政府电。</p><p class="ql-block"> 6月6日:林伯渠为请制止地方武装冲突致孔院长电。</p><p class="ql-block"> 6月15日:林伯渠为旬邑事件致天水行营电。</p><p class="ql-block"> 11月17日:林伯渠、伍云甫为要求赔偿汽车损件及失物事致天水行营电。</p><p class="ql-block"> 12月6日:林伯渠为制止何绍南摩擦事致天水行营电。</p><p class="ql-block">1941年</p><p class="ql-block"> 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伍云甫电。</p><p class="ql-block"> 6月:西安八办提交西安近况与办事处半年来的工作汇报。</p><p class="ql-block">1946年</p><p class="ql-block"> 9月:内战爆发,西安八办撤回延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安八办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一、搭建物资转运与人员输送通道</p><p class="ql-block"> 支援陕北苏区与前线抗战:通过秘密或公开渠道,为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筹集、转运药品、医疗器械、通讯器材、衣物等紧缺物资,缓解根据地物资匮乏问题。</p><p class="ql-block"> 输送进步青年与革命力量:组织、接待各地进步青年、爱国人士前往延安,为革命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仅1937年至1940年就输送万余人,其中包括知识分子、爱国学生等。</p><p class="ql-block">二、发挥统战与协调枢纽功能</p><p class="ql-block"> 推动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中共在国统区的公开办事机构,与国民党当局、地方势力及各界人士沟通,协调八路军与友军的合作事宜,促进抗日力量团结。</p><p class="ql-block"> 沟通中外联系与宣传中共主张:接待国际友人(如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医生马海德等)和国内民主人士,通过他们向外界宣传中共的抗日政策和根据地情况,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三、承担情报与通讯中转任务</p><p class="ql-block"> 建立秘密通讯网络:设立电台,保持中共中央与西安及外界的电讯联络,及时传递军事、政治情报,为决策提供支持。</p><p class="ql-block"> 转播红色宣传与舆论引导:通过广播、印刷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国统区传播中共抗日主张和根据地动态,激发民众爱国热情。</p><p class="ql-block">四、成为革命传统与精神传承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见证抗战时期的革命精神:作为中共在国统区的前沿阵地,展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团结抗日的精神,其旧址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传承红色文化。</p><p class="ql-block"> 西安八办以灵活的策略和坚定的信念,在复杂的环境中维系了革命力量的后勤与联络,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p> <h3> 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办公地点也从1号院扩大到3、4、7号院,叶剑英、林伯渠和董必武先后为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博古、吴玉章等多次在此工作、居住。白求恩、柯棣华和巴苏大夫、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在此居住过。在抗日期间,八路军办事处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赴延安,为陕甘宁边区领取、采购、转运战争物资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br></h3> <h3> 1946年9月撤销办事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共有10所坐北向南的院落,均为四合院式建筑。</h3> <h3> 其中1号院为主要办公地点。1959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正式开放。如今1、3、4、7号院以及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居住、办公的地方和外国友人居住的地方都已复原开放。还开辟了陈列室,收藏陈列当年使用过的文件、证章、电台设备、新闻图片、书刊和烈士手稿等革命文物。</h3> <h3><br></h3><h3> 关于七贤庄名称的来历,也是有所关心的。西安市民都知道七贤庄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所在地,但如果有亲友问及七贤庄何时建、谁人建、因何起名,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恰好在这三个问题上,史书资料说法不一,给该地上空蒙上了一层疑云。近日,王民权、王文利利用档案记载,给市民了一个确切的答案。</h3><h3><br></h3><h3> 早期任《陕西工商日报》社社长的成柏仁先生便给这里起了一个比较雅气的名字,叫做“七贤庄”。一是因为附近已有一德庄、四皓庄、五福庄、六谷庄、八仙庄等这样的街名,依序填空便据典命名为“七贤庄”。二是此处文人雅客较多,加之当时社会环境极为恶劣,蒋介石背叛孙中山 的 政治主张和革命道路,人心惶恐,民声沸怨。一些知识分子感到无所适从,如鲁迅所揭示的那样,普遍陷于“彷徨”之中,“归去来兮”,志在竹林。故取魏晋时嵇康、阮籍、山涛、 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等“竹林七贤”之典名之,其寓意不言自明,这里至今还有成柏仁先生1936年题写的“七贤庄”砖。<br></h3>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魏勇,笔名远鸿时有声。陕西渭南华州人,供职于农行陕西研修中心。中国金融作协和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书协会员。《金融文坛》杂志社书画院理事。立志于文学和书法,作品散见于《渭南日报》、《中国城乡金融报》、《三贤文苑》、《金潮文苑》、《金融文坛》、《中国金融文学》、《金融博览》、《西部文学》、《中国风》等杂志及各大网络媒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