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辅助线为什么要加在这里?"高三数学自习课上,我戳着前排学霸后背问,对方边画线边甩来句"这显而易见啊","可上一步到下一步的推理依据呢……"刚开口追问,他有点不耐烦:"再问下去我要收费了啊!"望着他翻着白眼转回去的脊背,我心里嘀咕:不能再问了,否则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了,哎,要是有一个永远耐心、永远不会翻白眼的“老师”该多好——最好还能24小时在线,容得下我所有的“为什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后,这个幻想竟成了现实。AI能秒解数学题、能写论文、能生成代码,甚至能模仿梵高的笔触作画。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当我看着图书馆里焦虑的读者时,突然明白:AI能提醒读者还书日期,却不会悄悄帮读者保留某本总被借空的小说续集;它能预报天气,却不会在倾盆大雨中递来一把伞;它能统计出最热门的活动,却策划不出一场让人热泪盈眶的读书会。原来,技术的骨骼需要人文的血肉——算法再精密,若少了共情与温度,终究只是一串冰冷的代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对人文温度的渴求,恰如《AI时代,学什么,怎么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箴言:"有个性、有特长、找到你的不可替代性,找到你的差异化和独特的生态位"。在图书馆,这样的“生态位”正诞生于科技与人文的交界处。当孩子们好奇《西游记》里的筋斗云时,AI能调出空气动力学原理,而馆员会打开3D打印机,带他们用轻量化材料造出一朵“云”,让神话中的浪漫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当古籍残破泛黄时,AI能完成高清扫描,而馆员会设计一场沉浸式展览,用全息投影让《兰亭序》的墨迹在虚空中流转,让历史与未来在指尖对话。这些瞬间让我看到:科技是工具,人文是灵魂——唯有将数据的精确性与人性的创造力深度融合,才能让知识服务从“高效”迈向“动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停止学习的人。AI时代的知识更迭快如闪电,但真正的竞争力恰恰藏在“慢变量”中——比如用AI分析儿童绘本借阅热点后,馆员策划“亲子共读绘本故事会”,让数据化为亲子对话的桥梁;用AI修复古籍的模糊字迹后,邀请读者用毛笔誊抄百年前的家书,让墨香与像素共同讲述时代的故事。科技铺路,人文暖心,学习就变得温情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曾经的"技能"可能会因技术迭代而褪色。这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探索者的姿态,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变化中不断学习新技能,让自己永远不可被替代,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所以,别怕问“为什么”,别停下探索的脚步。AI能回答所有问题,但如何让答案充满温度,如何用技术点亮人文的火种——这才是人类独有的浪漫。就像陈宝国老师主演的电影《神鞭》里最后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辫剪了,神留着!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还得割,无论怎么变,也难不死咱们,一变,还得是绝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