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英博物馆,欣赏世界珍贵文物

L j

<p class="ql-block">  参观大英博物馆是此次“英爱之旅”的行程中,我最为期待的。在参观“中国馆”之后,我们来到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埃及文物馆”等几个展馆。</p> <p class="ql-block">  参观大英博物馆,一定要先了解汉斯·斯隆,因为他的存在、他的捐赠才有了后来的、举世瞩目的大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是汉斯·斯隆爵士( 1660-1753),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他的遗愿。</p><p class="ql-block"> 斯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一生中共收藏的71000多件物品全部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并希望在自己去世后这些物品还可以完地保存,并在1753年6月7日建立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最初建在布鲁姆斯伯里区的一幢17世纪的大楼—蒙塔古大楼里,这里也是现今博物馆的所在地。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之外,博物馆一直都对外开放并逐渐延长开放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博物学家是指对动物学、生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等自然领域有广泛研究和深刻理解的专家)</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古希腊罗马文物馆”,这里的精美展品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 、古罗马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是西方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高度赞扬。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创造了许多美丽的雕塑和建筑,这些作品在形态、线条和比例上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影响了整个艺术界。后来,罗马虽然以武力征服了希腊,但是其文化却被希腊人"征服"了,因而罗马文明成了希腊文明的继承者。</p> <p class="ql-block">  《掷铁饼者》是古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复制品,1805年入藏大英博物馆“古罗马文物展厅”,已成为馆内标志性展品。</p> <p class="ql-block">  《沐浴中的维纳斯》,美丽的女神在沐浴中,试图用她的臂膀来遮盖自己。这尊雕塑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她的性感之美。</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罗马人复制的古希腊的大理石作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尊美神维纳斯的立像,创作于公元200年前,1775年发现于罗马附近一座浴室建筑中。美神似刚刚沐浴,一件华丽的衣裙尚未穿好,从肩膀轻轻滑落,裸露着匀称丰腴的酮体,修长的身躯、完美的曲线,珠圆玉润、婀娜多姿,面部表情温柔、恬静,极具美感。</p> <p class="ql-block">  这是希腊雕塑家创作的阿芙罗狄蒂,是克尼多斯神殿中的原始雕像。公元475年,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宫殿中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众多雕塑,遗存的阿芙罗狄蒂现存大英博物馆中。</p> <p class="ql-block">女神柱</p><p class="ql-block"> 希腊伊瑞克提翁神庙以其独特的6座女神柱而闻名,其一被大英博物馆珍藏。卢浮宫的"女像柱厅"中的雕塑,就是模仿的这种标志性的女神柱样式。</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向我们展示的是希腊伊瑞克提翁神庙。(这张照片拍自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披散的头发有效地增强了女神像的承受能力,而且还非常美观。</p> <p class="ql-block">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建于公元前四世纪,又称为“海之女神庙”,这座巨大的神庙是土耳其的一位统治者的陵寝建筑,他虽然不是希腊人,却完全采用古希腊的风格。神庙的高台显示出陵墓是高等级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来自雅典卫城,它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精湛的建筑和艺术细节,以及对数学黄金分割比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古代与现代交汇的象征,成为古希腊文明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是为纪念古希腊人成功抵御外敌入侵而建,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曾被改为基督教堂、清真寺甚至火药库,神庙里的大理石雕塑也陆续遭到损坏。到了19世纪初,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伯爵将幸存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中的一半切割下来运至英国。随后这些雕塑又被英国政府购得,放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并被命名为"埃尔金大理石雕塑群"。而原本的神庙遗址基本沦为了废墟。</p><p class="ql-block"> 最近看到一条消息,希腊政府多次要求英国大英博物馆将帕特农神庙归还希腊,这一请求似乎有了新的进展。</p><p class="ql-block"> 这是帕特农神庙的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屋顶采用双坡顶设计,东西两端形成了三角形的山墙,并装饰上精美的浮雕。这些浮雕运用黄金分割比例设计,巧妙地填满了整个三角形墙面。</p> <p class="ql-block">帕特农神庙雕塑中的女神雕像</p><p class="ql-block"> 这组女神雕塑原本是帕特农神庙正面山墙最右边的浮雕,她们身穿希腊式的轻薄长衫,衣服随着她们不同的姿势呈现出不同的褶皱,身体的线条生动优美。驻足凝视,仿佛可以听到她们的呼吸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帕特农神庙东面正门上方的三角门楣雕塑主题是“雅典娜的诞生” ,群雕右边是月神赛琳娜驾驶战车的形象,这个马头就是战车马匹之一。这个马头的雕像栩栩如生,据说当年徐悲鸿大师从这个雕像中,获得了创作灵感。</p> <p class="ql-block">  半人马雕塑。半人马是神话中希腊北部一个部落,他们为人首马身的人。博物馆中收藏了几幅《半人马和拉皮斯人之战》的浮雕,这些雕塑原在帕特农神殿柱间壁上。作品中那场大战被认为是文明与野蛮之间的较量,也是希腊人喜欢描绘的艺术主题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进埃及文物馆,众多大型的石雕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来自尼罗河畔的展品,记录了古埃及人民的信仰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罗塞塔石碑</p><p class="ql-block"> 碑文是关于法老托勒密五世的颂德文告,分别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通俗文字以及古希腊文字书写。法国学者商博良从古希腊文字入手,揭开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让失传1400多年的古埃及文字再次被解读。</p><p class="ql-block"> 罗塞塔石碑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由于室内反光,拍摄效果不佳。</p> <p class="ql-block">  这张罗塞塔石碑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埃及拉美西斯二世花岗岩雕像</p><p class="ql-block"> 该雕像由双色花岗岩雕刻而成,雕像目光深邃,头戴古埃及法老标志性的头巾,展现了法老的尊严与权威。</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尊雕像:拿破仑远征时,曾有人想把它运回法国。可惜这尊巨型雕像实在过于庞大,没有办法运输,据说石像胸前的圆孔就是法国人在尝试搬运时凿的。到了1816年,英国人想了一个办法:在路上铺上树干,用人力拉动雕像在滚木上运输,借助木材滚动的方式,他们成功拉动了巨大的雕像。随后,这尊拉美西斯二世胸像在尼罗河旁装船,最终运往英国。</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体现了古埃及人对狮子和人的结合体的崇拜和想象。</p> <p class="ql-block">  我为这座石雕像取名为“恩爱”,这对男女手拉着手、并肩而坐数千年,可见其“感情深厚”。</p> <p class="ql-block">  盖亚·安德森猫,这只来自埃及的神秘黑猫,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认为是古埃及守护女神巴斯特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巴斯特女神最初是战争女神,后来转变为家庭守护女神,通常以黑猫的形态出现在人间,代表着健康、音乐、舞蹈和月亮等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 这尊青铜像大约公元前600年出土于埃及古代大型墓地萨卡拉。特别的是,它佩戴着黄金耳环和鼻环 脖子上挂着白银项圈和乌加特之眼 从这些贵金属首饰可以推测,它可能曾属于某个法老或非常富有的阶层。</p> <p class="ql-block">  我在大英博物馆留影。</p> <p class="ql-block">  复活节岛石雕,在复活节岛的原住民眼中,巨型石像不仅是古代文化的象征,更是祖先精神的寄托。而这座石雕,自1869年被英国人运走之后,就一直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如今,岛上居民不断呼吁希望雕像能回归故里,他们称它为“被偷走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  这座花岗岩雕像来自印度,完成于16世纪。驼背的公牛(意思是"欢乐")出现在每座献给印度教湿婆神的庙宇的入口处,用一种不断宁静的纱布面对上帝。象征着力量,阳刚之气和生育,以及宗教和道德义务,南迪被广泛认可为湿婆的看门人和动物他骑着的。他的腿被缠在身体下,这个人像描绘了南印度传统的南迪。(雕塑说明原文)</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用花岗岩雕塑的巨型拳头。</p> <p class="ql-block">  大英博物馆中的西亚馆,收藏了来自亚述和巴比伦文明的文物,是大英博物馆的重要展馆之一。这里收藏着许多来自西亚地区古文明的文物,包括古巴比伦王国的牛头人身雕像等,是少有的能了解混乱的古代西亚历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亚述帝国和巴拉瓦特大门</p><p class="ql-block"> 亚述帝国统治着现今伊拉克北部的两河流域,这座人首翼狮像称为“拉马苏”,据说脸部是按照一位国王的形象雕刻而成。这一对雕像矗立在当年王宫入口两侧,身上除了一双翅膀,还有五条腿,象征着守护着亚述帝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釉面砖狮子壁画</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一面墙上有一幅用色彩鲜艳的釉面砖拼成的狮子图案,被称为"釉面砖狮子壁画",它是一件极具特色的装饰艺术品。这件文物来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的新巴比伦王国,这个帝国是在反抗亚述人的统治后建立的。这件文物的历史背景与伊斯兰文明的繁荣时期紧密相连。在伊斯兰世界中,狮子常被用作象征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国王送给王后的手镯,很是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出土于乌鲁王墓中的两件雄山羊像之一。</p><p class="ql-block">制作年代: 约公元前2600年。</p><p class="ql-block">制作材料: 金、银、琉璃、贝壳、红石灰岩等。</p><p class="ql-block"> 这件作品采用了大量贵金属作为材质,生命树对称分布,雄山羊造型比较写实,是苏美尔王朝初期的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个象牙制品。</p> <p class="ql-block">  在大英博物馆中庭的地面镌刻着这几个醒目的大字“请将你的双脚千年不变伫立在知识的海洋—诗人丁尼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穿过大中庭,就踏进正中间的阅览室。总长度达4.8千米的书柜与总长度达40千米的书架,被安放在直径42.6米的圆形阅览室中,承载着来自各个时代的几百万册图书。诗人雪莱、济慈、拜伦都曾从大英博物馆获得创作灵感,哲学家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撰写了《资本论》。无论是游客还是学者,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阅读、研究或写作。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知识海洋。</p> <p class="ql-block">  在大英博物馆如同神殿般的阅览室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匆匆结束了大英博物馆的参观,虽意犹未尽,却也收获颇丰。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藏品在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同时让人感慨万千。这里珍藏的800多万件藏品大多不是本土,而是来自世界各地。有机会来大英博物馆参观,是我期待多年的愿望,今日得以实现,实属幸事。设想一下,如果让这些珍贵的文物结束海外的漂泊而出现在本土的博物馆中,该是多么完美。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展出的仅1%左右,多数都在库房“沉睡”,这是多么大的浪费。人说“文物如诗,展现数千年的风华”,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有机会领略这壮美的诗篇,共同欣赏数千年的风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