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

持之以恒

<p class="ql-block">  江苏无锡惠山古镇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山水林泉俱佳。</p> <p class="ql-block"> 六月的江南,细雨绵绵,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晕染着无尽的诗意。在烟雨笼罩着中走进无锡惠山古镇。江南的细雨霏霏,打湿了斑驳的石板路,泛着光泽。山色空蒙,水雾如纱。青瓦白墙,远处的石拱桥,悠悠的小船,河边垂柳的倒影,若隐若现。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有众多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位于惠山古镇,位于惠山东麓;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地区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寄畅园是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总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属于中型园林。以山水、植被为主,建筑为辅,延续了明代园林的疏朗淡雅的风格。其引惠山之泉为池,布局上以碧波微漾的一池碧水“锦汇漪”为中心,将园外景色借入园中,融入园景,十分幽静。</p> <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曾是两京五部尚书的无锡人秦金购置了惠山寺名“南隐”、“沤寓”的这块庙产,并在原僧舍基址上扩建,凿池垒土,移种花木,辟为名"秦园”。秦金卒后,其后辈秦瀚及其子秦梁继承园林,园又有名为“凤谷山庄”,待秦梁卒,园林由其侄秦燿继承,秦燿后因朝政失意,罢官回乡,寄情于山水之间,故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园内的亭台楼阁,假山错落,池水清澈,四季花木扶疏,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主要景点康熙、乾隆御题“山色溪光”“玉戛金摐”,寄畅园法帖碑廊、凤谷行窝、知鱼槛等28景。</p> <p class="ql-block">  秉礼堂是寄畅园内一个很小的院落,园内有厅堂、碑廊、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布局紧凑精美。“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与秉礼堂相邻的含贞斋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燿的书房。官场失意的园主秦燿曾有诗云:“盘桓抚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表达了他对“高节”(竹)节操的敬佩和坚守,故书房取名“含贞斋”‌。云堂是寄畅园的主体建筑,坐西朝东,前后两进有天井相隔。这里历史意义非凡,曾是康熙、乾隆二帝巡幸寄畅园时的接驾处。堂内悬挂着康熙帝亲题的“山色溪光”金匾。嘉树堂在寄畅园北部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建筑地位。嘉树堂前的抱柱有楹联:“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卧云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西朝东,前后两进,中隔天井。清代早中期,曾以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命名此堂。</p> <p class="ql-block">  七星桥是锦汇漪上的石桥,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因名“七星桥”。“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七星桥东面临水的是“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飞檐翘角,亭后的古樟,已有4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二泉”,更是中国十大名泉之一。泉水源自惠山山脉,水质甘冽,清澈见底。并赞誉其为“天下第二”。</p> <p class="ql-block">  “凌虚阁”为园内最高建筑。登楼可俯视园内外景色,近看惠山街景,远眺惠山、锡山。</p> <p class="ql-block">  凤谷行窝堂中“松风水月”匾,康熙御笔。乾隆六下江南,游至无锡每次都会游寄畅园,他说道:“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甚至还在颐和园再建了一座和它一样的谐趣园。</p>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咫尺山林”掇山理水,疏泉叠石。通过几代人的打造,寄畅园成为了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每个园林背后都有一段沧海桑田的故事,寄畅园也有着一段从明代始建、清代由盛而衰,咸丰、同治年间,寄畅园多数建筑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兵火之灾中。后来秦氏后代略有修复,1952年,秦氏后裔将私园献给国家,无锡市政府全面保护性修复。 寄畅园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如果你来无锡,不来寄畅园是</p><p class="ql-block">非常遗憾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