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北园漫游

天姥爷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1号。东䣓民族大道、北辰路,与国家奥林匹克休育中心遥相辉映,堪称京城“龙脉”北中轴线上的一处“宝藏”。</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博物院(人们习惯地称之为民族园)面积很大,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300米,占地约50公倾,分为南北两园,中间隔着民族园路。</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园所在位置图示</p> <p class="ql-block">被民族园路隔开的南北两园,通过民族大桥使两园有机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民族大桥于2000年11月竣工,总设计师是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院长王平。该桥横跨民族园路,长65米,高16米,宽8米,分上下两层。其兼收并蓄了白、侗、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加以花岗岩、大理石、原木及少数民族绘画等装饰,造型巍峨俊美,风格古朴敦厚,成为北京新景。 民族大桥同民族园榕树广场、旋柳广场、民族园路,共同构成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民族广场"。</p> <p class="ql-block">据说南园因内部维修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照片是从南园的南、北门外拍的,只能静候开园后再入内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南园自“五一”起,开办了百大演艺节“民族之夜”夜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加南园的夜场活动。</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祖国的怀抱里,56个民族繁衍交融,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足迹,造就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了解中国的56个民族,才能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博物院(中华民族园)则是一处展示中华各民族风貌的主题公园,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活的大百科博物馆。该园由雷学金先生发起,于1992年始建,1994年6月18日北园建成开放,2001年9月29日南园建成开放。中华民族园成为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是一座复原、收藏、陈列和研究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大型人类学博物馆,也是一个集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歌舞表演、工艺制作以及民族美食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基地。</p><p class="ql-block">民族园旨在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增强国民爱我中华的民族意识,促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同时,也在首都为各民族提供一个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永久性窗口。</p> <p class="ql-block">南北两园各有民族村寨(博物院)28个,56个民族的建筑、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这里都得到了集中展示。</p><p class="ql-block">早年间,经常到民族园旁边的大润发超市采购,多次目睹身着各民族盛装的靓女俊男在景区大门前的榕树广场载歌载舞,自然萌生出到园内游览的念头。只是因为门票太贵(成人通票90元/人,分园门票60元/人,60岁—79岁老人,通票65元/人,分园票40元/人)。每名执票成年游客可免费携带1.1米以下幼儿一名或80岁以上老人一名入园(老人凭有效证件)。看了上述规定也只能作罢。</p><p class="ql-block">最近听说民族园的优惠政策有了变化,现在南北园统一优惠票价改为45元/人,年满六十周岁(含六十周岁)的老年人,凭有效的身份证件原件(或“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原件)刷卡免费入园。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与老伴择日欣然前往。只是南园闭园,只能先游北园了。</p><p class="ql-block">北园包括28个民族村寨:</p><p class="ql-block">1藏族、2珞巴族、3门巴族、4羌族、5土族、6傣族、7景颇族、8阿昌族、9 哈尼族、10 佤族、11黎族、12 布朗族、13 苗族、14拉祜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15彝族、16布依族、17侗族、18俄罗斯族、19京族、20赫哲族、21达斡尔族、</span>22鄂伦春族、23 满族、24 锡伯族、25朝鲜族、26 高山族、27 撒拉族、28汉族。</p><p class="ql-block">园内民族村寨建筑形式,涵盖中国传统建筑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干栏式、窑洞式、帐篷式、碉楼式、干井式、天井式、独院式、吊脚楼、土掌房,还有民族博物馆、民族展览馆、雕塑广场以及若干自然景观。在参观各民族村寨时,游人有幸还可欣常和参与各民族的歌舞、节庆、生产、习俗、竞技和技艺等表演活动,每天都会有十多支民族表演队活跃在各个村寨中,完成吹笙、对歌、弹琴、纺纱、蜡染等表演,构成一幅独特的民族风情画。</p> <p class="ql-block">北园开放时间:上午8:30--下午5:00。除常规展陈外,在游览攻略中,公布有《特别活动》和多项《特别展讯》供游客选择。</p> <p class="ql-block">民族园路东端两侧,民族园大门旁各矗立着一尊巨型铸铁图腾柱,格外壮观。这两尊图腾柱高23米,直径4米,为民族园园长,雕塑家王平女士设计的作品,其设计灵感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图腾。</p> <p class="ql-block">北园的大门是民族园的主大门,很有气势。大门由巨大的人工仿生榕树所环抱。被誉为“榕王”的仿生榕树高18.4米,覆盖面积1850平方。藤蔓攀绕,浓荫蔽日,组成热带雨林的树景。“榕王”的造型象征着中华各民族团结、蓬勃向上。</p> <p class="ql-block">远观近看榕王风貌</p> <p class="ql-block">从彰显民族特色的景区大门进入园内,换个角度看榕王,气势依然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盘龙瀑布景观。盘龙叠水瀑布取材于四川九寨沟 ,叠水区宽80余米,高7.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 九寨沟仿景瀑布。水流从山颠的杉树丛中涌出,喷泄而下,水花四溅,形成一组瀑布群。沟底石床经流水冲刷,形成梯状的特殊景观。湍急的水流喷珠吐玉,层层而下,恰似水幔重叠。在阳光下,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西藏景区气势宏大,远眺真有拉萨大昭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按照路标指示,进大门左手边就是十分显眼的藏族景区。因为要走朝圣路,老伴特意带上了登山杖。</p><p class="ql-block">身后这条弯曲而上的石径通往大昭寺,是藏族人朝拜佛祖之路,故称朝圣路。两侧巨石上遍刻藏传佛教经文和佛像,全部出自中华民族博物院的藏族喇嘛之手,体现藏族的宗教信仰和原始巨石崇拜。</p> <p class="ql-block">通向仿建大昭寺的山路上,都是“玛尼石”。“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玛尼堆”是指在石板或经加工而成的石头上刻有藏文经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动物图纹、神灵图像、朗久旺丹图纹等的石板或石头垒起来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图纹的各种小石块堆成的石堆。藏族地区的石刻“玛尼堆”随处可见,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在藏族景区内设有藏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位于 拉萨老城区中心,由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寺庙最初称“惹萨”,又名“祖拉康”、“觉康”。</p><p class="ql-block">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建筑之一,也是 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其融合了藏、唐、 尼泊尔 、 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p><p class="ql-block">按照1:1的比例仿建的大昭寺檐廊下大门及檐廊中的部分壁画和内景。</p> <p class="ql-block">坛城,作为藏传佛教密宗修行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它不仅代表了藏族宗教文化的核心,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直接了解和研究藏传佛教密宗的实物平台。</p><p class="ql-block">坛城的建造和存在,对于藏传佛教密宗的修持者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意义。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坛城数量极为有限。此座坛城是在1993年由来自西藏拉萨的技艺精湛的藏族工匠们,依照传统比例1∶1精心复原建造的,主体高度达到了12米,其建筑面积覆盖了282平方米的范围,而所有用于建造的材料都是从遥远的拉萨地区运输而来。</p><p class="ql-block">坛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外部呈方形,内部则为圆形,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天圆地方”,还蕴含了“四面八方”的哲学理念,其周围环绕着八座时轮塔,这些塔象征着宇宙的八个方向。在坛城的殿中央,矗立着一尊巨大的时轮金刚造像,在内环墙壁上,绘制有12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坛城图壁画,而外环墙壁则绘制着16幅庄严肃穆的护法神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创作者是来自西藏的活佛画师,并邀请多位藏传佛教活佛举行加持仪式,赋予了坛城神圣的意义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八角街,原名八廓街,始建于公元7世纪,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旧城区。作为拉萨最古老的街道,它不仅是信徒们的转经道,更是拉萨的核心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街道围绕大昭寺呈环形展开,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就,古朴且充满历史韵味。沿街的老式藏式建筑错落有致,白墙红顶,窗棂上装饰着精美的藏式雕花,五彩经幡随风飘动。商铺林立,浓郁的宗教氛围与市井烟火在此交织,承载着于年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精心复刻的八角街景观,严格按照拉萨八角街的建筑形制与布局,1:1还原了藏式建筑群落与街巷肌理,重现了拉萨街头的独特风貌。漫步于这条复刻的街道上,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份历史的厚重。雕刻精美的门窗,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藏族匠人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审美,令人不禁驻足欣赏,仿佛能穿越回那个手工艺繁荣的时代。而那些随风摇曳的五彩经幡,更为这条街道增添了一抹神秘而神圣的色彩。这里,每一块石板、每一栋建筑、每一面墙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让您在触摸中感受千年记忆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在八角街除有阿姐藏式茶饮供游客品尝,还举办有《万象吉全 铸牢中华--中国民间铜器展》和《藏族文化饰品的历史韵味与现代魅力》展供游客鉴赏。</p> <p class="ql-block">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铜器的出现标志着时代的进步与辉煌。中国民间铜器展甄选民族博物院馆藏民间用品80余间,展示铜器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铜器的身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却是深刻的。中国铜器的文化历史,在中华文明的形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辉煌灿烂的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基因,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的密码和动能,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指引。</p> <p class="ql-block">在世界屋脊之巅峰,雪域高原如同一位沉静而慈爱的母亲,孕育了藏族文化这颗璀璨的星辰,它以宁静与辽阔的胸怀,点亮了人类文明的漫漫长夜。西藏,这片被神圣群山所环绕的神秘土地,以其自然风光的雄浑壮丽,以及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邃的宗教内涵,成为全球心之所向的圣地。藏族的服饰与饰品,宛若高原上的格桑花,不仅为藏族人民的生活带来色彩,更是他们深厚审美理念、坚定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生动体现。藏族文化饰品的历史韵味与现代魅力展览旨在向观众展示独特雪域高原的艺术表达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在高原之巅,藏族文化如格桑花坚韧绽放,智慧与精神传承其中,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洋溢四方。岁月流转,风霜雨藏族服饰与饰品犹似不灭信仰之光,深邃博大,照亮文化瑰宝,展现独特价值与地位无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藏族文化以丰富内涵与信仰力量,赋予世界绚丽色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更是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从藏族景区下来,经过转经廊就到了珞巴族景区。</p><p class="ql-block">转经廊分两排立于道路两侧,双斜式亭顶,每排长3.6米、高1.7米,装有5组共35个转经筒。金色筒身上雕刻“六字真言”,简内装有佛教经文。转经时需按顺时针方向用手逐个转动转经筒,一圈即等于诵经百遍,会带来幸运吉祥。</p><p class="ql-block">珞巴族,总人口约60万。其中处于中国控制区的人口约2905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珞瑜地区,及米林墨脱、隆子、察隅等县。以农业为主,兼营采集和狩猎。</p><p class="ql-block">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峽谷地带,20世纪中叶才告别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原始社会末期阶段。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p> <p class="ql-block">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人口约8923人(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p><p class="ql-block">门巴族和藏族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门巴族民族语言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方言差别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信仰藏传佛教或原始宗教。</p> <p class="ql-block">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县、汶川县、理县和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人口约31万。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p><p class="ql-block">羌族崇拜祖先,信奉天神,以白石为最高崇拜象征。</p><p class="ql-block">羌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牧业,养羊业发达。有着独特的医药历史和经验。精湛独特的碉楼建筑艺术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传统节庆有祭山会、羌年节、端午节等。羌族人喜欢红色,以红色标志为吉祥物,挂红是羌族的最高传统礼仪,称为尚红习俗。</p><p class="ql-block">羌族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按四川汶川地区茂县羌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当地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北京落成。</p><p class="ql-block">羌族博物馆由四户相连碉楼民居、邛(qiong)笼、祭山塔、观音庙、晾谷架、转山路、索桥组成。规划成连体的石堡式山寨。碉房平顶上可以搭木板,各家可以往来。室内外陈列,均按羌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四川省汶川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建筑面积1171平方米,占地27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93年开始建设,1994年6月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2008年“5.12”大地震,使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城被夷为平地,独特而又古老的羌族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为了展示羌族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博物院在羌族博物馆举办羌族文化遗产展览,内容涵盖羌族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遗产等。</p> <p class="ql-block">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为了促进土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家在1979年特别为土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土语文字,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土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p><p class="ql-block">土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青海、甘肃地区,尤以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为集中之地。尽管土族历史悠久,但因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其族源问题至今尚无定论,这也为士族文化增添了更多的神秘与魅力。</p><p class="ql-block">站在羌族博物馆的高台之上,可以看到土族博物馆院落里有工人正在施工,院门紧闭,自然也就无缘入内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本土族水磨坊征集自青海省互助县台子乡格隆村,为清代同治年间制,距今已有 150 年历史。建筑为高架干栏式,房屋下宽上窄,呈梯形,长6.8米、宽3.8米、高2米,距水面 2.6米,建筑面积 35 平方米。水磨坊下层用四根石块砌筑的石柱作承重支撑,架空在水面上;上层是土木结构的磨坊,屋内有一台大水磨,水磨下方连接轮轴、水轮,通往溪水中。</p><p class="ql-block">“磨引溪流水自推”,平轮水磨坊是以水势落差为动力,冲击水轮,引擎石磨,昼夜不停运转的磨面工具。水磨由引水槽、水轮、轮轴、石磨盘、粮斗等部件构成可日磨粮千斤。为土族早期传统水力加工粮食机械。</p> <p class="ql-block">傣族:人口102.5万,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p><p class="ql-block">傣文文献典籍丰富,有大量贝叶经保存下来。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水稻为主。住房为干栏式竹楼。寺塔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及手工锦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节日: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p><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小乘佛教。</p><p class="ql-block">景区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2平方。包括曼飞佛塔、缅寺、僧房、大象塔井、孔雀亭、饮水陶罐、寨心、傣族西双版纳型干栏式草顶木楼、高升架、泼水亭、休息亭、曼飞龙广场、德宏泼水木龙等。</p><p class="ql-block">下为傣寺,傣族村寨都有寺庙,傣族男子在一生中要出家过一段僧侣生活,才有成家立业的权利。傣寺还承担着教学任务。</p><p class="ql-block">傣寺为重檐瓦顶砖木结构,屋脊上有各种木雕鸟兽鸱吻,窗外有雕刻、绘画;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由木榫相接。傣寺高6米,建筑面积10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傣寺内供奉的镏金释迦牟尼佛像,于1994年由云南西双版纳征集,佛前供奉的各种佛事用品,及佛前两侧悬挂的五彩长幡,也均由当地征集。</p> <p class="ql-block">上为曼飞龙佛塔,曼飞龙佛塔在景洪县大勐龙一个叫作曼飞龙寨子后面的山顶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是西双版纳著名的佛塔群。</p><p class="ql-block">此塔建于傣历565(公元1203年),相传为勐龙头人祜巴南批主建,设计者是三个印度僧人。塔群建在山顶,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状,周长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环抱着8个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为多层葫芦形,为实心砖石结构。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来很像是一丛刚劲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壮竹笋,雄伟壮观。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佛龛里有一尊佛雕和一个佛像,佛龛上还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门口是两条泥塑的大龙。8个金色小塔顶上,每座挂有一具铜佛标,母塔尖上还有铜质的“天笛”,山风吹来发现叮叮当当的响声。塔上各种各样的彩绘、雕塑、秀丽优美。整座塔形如雨生春笋破土而出,参差有致,结构庄重,色彩雪白如玉,因位于曼飞龙村,形似春笋,故名曼飞龙笋塔。</p><p class="ql-block">民族园北园傣族景区内的曼飞龙塔是按1:1比例复建的,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p><p class="ql-block">中为八角亭,八角亭是民族园按1:1比例复原云南景真八角亭建造,2011年10月落成。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景真寨,始建于公元 1701年,是典型的西双版纳佛教建筑,它吸收了东南亚建筑风格,又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相传,这座八角享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全丝台帽“卡钟罕”建造的,历史上曾是景真土司召集各地头人议事和僧侣决定重大事宜开会的场所。八角亭砖木结构,由亭座、亭身、亭顶、刹杆等部分组成,通高15.42 米,宽8.6米。亭座为亚字形砖砌须弥座;亭身分8个大面,31个小面,32 个棱角,四方开门,墙面涂抹红色泥皮,外印花草、动物等各种图案。亭顶为木结构攒尖顶,上铺红色平瓦呈鱼鳞状;屋圆形,其上分八个方向,建成八组十层人字形小屋面群,向上层层覆盖,渐次收小;屋脊上装饰有小金塔、禽兽、火焰状脊饰,檐上挂有铜铃。享顶上竖金属刹杆,其相轮上装有花卉图案银片,可随风发出清脆声响。整座建筑玲珑秀丽,是傣族佛教建筑艺术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下为孔雀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99年4月1日,赠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的佛塔。</p><p class="ql-block">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镶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璀灿明珠。面积 11526平方公里:人口 99.88万人,世居有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佤等少数民族。是云南省傣族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该州积极发展面向东南亚的边境贸易,发展通讯、交通、能源事业,开发边境跨国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及亚热带风光旅游,成为欣欣向荣的旅游热点</p> <p class="ql-block">在傣族阁楼的二层,正在举办《多彩的中华民族--秘境山海情》展览。</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我国34个省会中,云南省聚居着26个民族,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会,其中在云南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活着五个世居民族,本次展览重点展示这五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展览重点介绍了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德昂族浇花节、傈僳族阔时节、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和傣族织锦、景颇族织锦、德昂族酸茶、傈僳族火草布、阿昌族户撒刀及景颇族洞巴、傣族排铓、象脚鼓舞、架子孔雀舞等,令人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阿昌族,人口3.39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主要从事农业,擅长手工业,“阿昌刀"颇具美名。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传统节日有“会街”、“窝罗节”、“泼水节”等。信仰小乘佛教、原始宗教。</p><p class="ql-block">阿昌族馆景区包括,云南梁河阿昌族民居院落、梯田。院落内设有阿昌族民居原状陈列,两次前往,院门上锁而未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等地区,人口约13.2万。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p><p class="ql-block">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兼林业和产热带水果。</p><p class="ql-block">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节、尝新节、新米节等。</p><p class="ql-block">传统乐器:木鼓、洞巴、笛子、箫、口弦等。</p><p class="ql-block">传统艺术:绘画、雕刻、织品、刺绣、银饰等。</p><p class="ql-block">景颇族信奉万物有灵,供奉天鬼、地鬼、家鬼。</p><p class="ql-block">按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景颇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占地2327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开馆。</p><p class="ql-block">景颇族博物馆由目脑广场、目脑柱、正房、公房、寨门、谷仓、柴房、祭祖台组成,规划为山寨环境。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室内外陈列,按景颇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德宏地区,年代为清末至近代,约有二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目脑广场位于景颇山寨中央,为举行目脑纵歌节而设。广场中央竖立着高6.5米的目脑柱,它由一根横梁连接四根木柱组成。中间两根木柱为阳,外面两根为阴。中间两根顶端雕刻太阳,代表目脑纵歌传自太阳宫,象征雄性和白天;两侧木柱顶端雕刻月亮,象征雌性和夜晚;四柱上的交错曲线代表景颇族先民的漫长迁徙路线和“目脑纵歌”舞谱;四柱中间交叉的长刀是景颇人的生产工具,也是防身武器;横梁上的乳房表示女性的崇拜;其它图案代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p><p class="ql-block">景颇族逢重大节日和出征、凯旋、结婚嫁娶、敬奉鬼神等,均要聚集到目脑广场跳“目脑纵歌”</p> <p class="ql-block">哈尼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澜沧江两江的中间地带,人口约166.1万(2010年)。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崇拜祖先,信奉万物有灵。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以元阳梯田而闻名。</p><p class="ql-block">传统节日:十月年、六月年、嘎汤帕节、新米节等;</p><p class="ql-block">传统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p><p class="ql-block">传统歌舞: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禾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p><p class="ql-block">传统乐器:巴乌、三弦、四弦、笛子、响篾、葫芦笙等:</p><p class="ql-block">传统竞技:秋千、摔跤等。</p><p class="ql-block">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总面积约100万亩,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元阳梯田有1300多年历史,其开垦因地制宜,随山势地形变化,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佤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澜沧江的阿佤山区,人口约43万。有本民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绵语族佤德语支,佤语有三种方言,即佤方言、巴饶方言和阿低佤方言,每种方言又有土语的差异。1957年创立拉丁字母拼写文字。十九世纪,佤族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生产、生活方式。从事简单农业,以“刀耕火种”为主。崇拜自然,信仰最高主宰“木依吉”。历史上有猎人头习俗。</p><p class="ql-block">佤族是中华五十六民族中唯一棕黄色皮肤人。以牙齿黑,唇染赤为美。唐朝有“黑齿蛮”的记载,是指佤族。</p> <p class="ql-block">佤族为群居民族,村寨多建在大山腰或小山巅上。寨子人口一般为百户上下。也有的多至三、四百户。佤族住房为屋檐低矮的干栏式二层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p><p class="ql-block">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是佤族举行重大节庆活动的地方,也是宗教祭祀场所,是最神圣之地。木鼓文化起源于佤族的原始生殖崇拜。佤族人把木鼓视为通天的神器。因此,木鼓只有在特定场合才以特定鼓点由成年男性敲击。木鼓的造材极为严格,必须没有虫眼,没有雷击过。</p><p class="ql-block">木鼓房是为木鼓盖的房屋,房屋草木结构,房架用牛角叉和竹子架成,无墙壁;人字形房顶,以茅草片叠压。建筑面积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木鼓于1993年由云南沧源地区佤族头领水嘎亲自带领当地百姓上山伐木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按本民族传统习俗剽牛祭鼓。木鼓长2.05米,直径47厘米。为中华民族博物院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现有人口约120万。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文字。</p><p class="ql-block">主要从事农业,兼有渔猎。纺织工艺在历史上盛名,开创了“双面绣”刺绣,织锦“崖州被”为代表。</p><p class="ql-block">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光鬼。以祭祖先为重要活动,崇拜自然。有女子文身习俗。</p><p class="ql-block">传统节庆:年节(春节)、三月三爱情节、牛节、禾节、山栏节以及七仙女温泉嬉水节等。</p><p class="ql-block">槟榔果视为吉祥物和定情的信物。</p><p class="ql-block">黎族博物馆,按海南省保亭黎族自治县黎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建设。规划为村寨形式。由地居式船型屋、高架船型屋、金字型屋、山栏架、谷仓等组成。村寨环境和植物种植按当地气候配置。室内外陈列,按黎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均征集于海南省各黎族居住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四百年历史。建筑面积556平方米、占地面积1265平方米,山栏广场487平方米。于2006年建成。2007年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南省辖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总面积2704.6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下辖7个镇、3个乡、1个林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79586人。</p><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船型屋营造技艺等仍未失传,恰如黎族姑娘似乎天生就会织出美丽的黎锦一样。惟一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愈来愈多黎族村民搬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古村落,入住统一规划兴建的砖瓦房,当无人居住的船型屋日渐减少,当船型屋被世人遭忘,船型屋营造技艺也将失传。</p> <p class="ql-block">布朗族,人口9.19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地区等地。主要从事农业,盛产“普洱茶"。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p><p class="ql-block">景区:勐海型干栏式布朗族民居。</p><p class="ql-block">展览:布朗族民居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布朗族住房多为两层结构的竹楼,楼下堆放杂物,楼上住人,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布朗族有名无姓,至今仍盛行母子连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布朗青年送鲜花,姑娘若有意就把鲜花插在头巾上。</p><p class="ql-block">布朗族穿着简朴,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警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p><p class="ql-block">布朗族忌讳走路的时候擦身而过,不能从别人的腿上跨过,不能跨火塘。进入佛寺要脱鞋,不能摸佛爷、和尚的头。孕妇忌参加赕佛或参拜佛爷,忌参加婚礼、丧葬仪式以及各种节庆祭典等。思茅地区的布朗族人怀孕期间不能填坑,不补漏洞,房前屋后原有的木桩不可拔掉,不能让旁人踩到脚,不能跨越房屋建材,不拿野兽肉进家,不拿绿色树叶进家。</p> <p class="ql-block">拉祜族:人口45.37万(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聚居于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及滇西南边境各县。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拉祜语属汉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传统节日有火把节。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或大乘佛教。</p><p class="ql-block">拉祜族景区:澜沧型干栏式拉祜族民居。</p><p class="ql-block">展览:拉祜族民居原状陈列。</p> <p class="ql-block">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等地区,人口约894万。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无本民族文字。</p><p class="ql-block">苗族以从事山地农业为主,兼林业、银器制作、挑花刺绣等工艺。医学自成体系。传统节日:苗年、四月八、龙船节、花山节、姐妹节等。</p><p class="ql-block">传统饮食:酸汤、糍耙、油茶、万花茶米酒等。</p><p class="ql-block">传统歌舞:芦笙舞、鼓舞、铜鼓舞、板凳舞等。</p><p class="ql-block">传统竞技:上刀山、下火海、斗牛。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p><p class="ql-block">苗族博物馆按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苗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至北京落建。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1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开馆。</p><p class="ql-block">苗族博物馆由水苗吊脚楼二栋、山苗吊脚楼三栋、铜鼓坪、烤烟房、板凳桥、水碾房、寨门、粮仓等组成,规划为山苗寨和水苗寨,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内外陈列,:按苗族传统生产展品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征于贵州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山苗寨门为牌楼式建筑,小青瓦覆顶。寨内有事,不让外人进寨时,只需在寨门外,拦根竹竿或木杆就行。建筑长2.3乐、宽2.7米、高3.7米。</p><p class="ql-block">苗族博物馆正在维修,馆内陈列未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现在人口约871.43万,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是古羌族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部土著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p><p class="ql-block">彝族博物馆,按四川凉山地区彝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本民族工匠按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所有建筑材料包括闪片木板瓦均从大凉山运至北京。于1993年建设,1994年6月正式落建开馆。</p> <p class="ql-block">彝族博物馆由凉山彝族美姑型民居、越西型民居、布拖型民居、甘络型民居及碉楼、“阿么特罗”石、土林、火把节斗牛场、寨门等组成,规划为彝族山寨环境。彝族博物馆按当地气候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荞麦、油菜籽等。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占地面积546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大约形成于十三世纪。彝文典籍浩繁,叙事长诗以《阿诗玛》最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拥有景东、元谋、永德和南涧四大土林。这些土林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而成,犹如险峻奇伟、壮观瑰丽的神话世界。在彝族景区仿造的土林景观,佳景叠生,气势磅礴,争奇竞秀。图为在北园内外拍下的土林照片。</p> <p class="ql-block">因彝寨景区很多地方都在维修,所以未能仔细的参观。</p> <p class="ql-block">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254.5万,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以从事农业为主,擅长传统刺绣、蜡染。住房为石板屋、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p><p class="ql-block">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p> <p class="ql-block">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省毗邻处,现有人口269.03万。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多通用汉语。原本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拼音文字。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善用稻田养鱼。兼营林业,以生产杉木著称。 信仰多神,崇尚自然。 侗族博物馆建筑按照贵州安顺地区传统建筑1:1复原。 </p><p class="ql-block">鼓楼,其总高度达到37米,直径14米,共分为七层。该建筑采用了全八角十七重檐叠顶吊脚楼式的风格,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以粗大的杉木作为主要支撑,枋木纵横交错,衔接紧密,展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从外现上观察,层数多为奇数,飞阁重檐,层层递进,展现出雄伟的气势。檐角装饰有龙凤、花鸟等生动造型,整体造型宛如多层宝塔,巍峨耸立。</p><p class="ql-block">在侗族的村落中,鼓楼作为标志性建筑,一般坐落于村落的核心区域。它不仅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还兼具了集会、商讨军事策略、制定乡规民约以及裁决纠纷等功能。鼓楼不仅是村民集会的中心场所,也是文化活动的汇聚点,已然成为侗族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内的鼓楼,于1993年由当地工匠制作成半成品,并依照贵州省从江、黎平地区的饲族典型建筑,按照1:1的比例复原建造,真实地再现了侗族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戏楼整体为木质结构,造型美观,飞阁重檐,屋顶多采用歇山顶或悬山顶,坡面覆盖小青瓦,屋脊上常饰有龙、凤等吉样动物的雕塑。门窗、梁柱、栏杆等部位都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图案题材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人物等围案,雕刻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形象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戏楼的空间布局通常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是表演区,面积较大,地面平整,周围设有栏杆;后台是演员化妆、休息和存放道具的地方,与前台通过屏风或木板隔开。铜族人爱看戏,尤其是侗戏。侗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在当地,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业余的戏班子。每到过节时,各村寨相互交流演出,因此在侗寨中特别建造了戏楼以供人们观赏和表演侗戏。</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侗族风雨桥又名“花桥”,长50米,宽7米,高17米,属于三楼四廊式,叠木悬臂梁结构。于1993年由当地工匠制作成半成品,以贵州黎平地区花桥为雏形,选取黔、湘、桂三省花桥的地方特色,融汇一体1:1复原建设而成,是全国最长的花桥。</p><p class="ql-block">风雨桥桥身建有长廊,长廊的顶部覆盖着青瓦,能有效挡风雨。长廊两侧设有栏杆和长凳,可供人们休息和观赏风景。桥墩上的塔楼形桥亭造型精美,飞阁重檐。桥亭的屋顶多为歇山顶或攒尖顶,檐角高翘,装饰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内容多为侗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自然景物等。桥墩是由石块砌成,形状通常为梭形,可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坚固耐用。</p><p class="ql-block">伺族风雨桥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它是为了方便侗族人民在溪流、河谷之上通行,同时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而建造。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雨桥逐渐融入了侗族的文化和生活,成为了侗族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p> <p class="ql-block">上为侗寨大门,中为侗寨鼓楼,下为侗族风雨桥。</p><p class="ql-block">侗族鼓楼是建筑于侗族村寨中的一种集楼、阁、亭与一体的攒尖顶、宝塔型、密檐式木结构建筑。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侗族最出色的非物质传统建筑文化表现形式,而鼓楼正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鼓楼的起源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依据各方面考查的迹象来看,其约兴起在唐宋时期。明代以后,侗族文化进入大发展时期,鼓楼也因此走向繁荣,现今的鼓楼造型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p><p class="ql-block">侗族人把自己的情感、愿望、理想和审美情趣,凝结为强大的精神尺度,并体现于鼓楼建筑的方方面面。如底层的坚实与敦厚,既显示鼓楼作为公共场所的性质,又体现侗家人敦厚、诚实、质朴的情感和心理;稳重而庞大的塔身、层层缩小的结构、自然柔和的曲线和多角、多棱的飞檐,更增强了鼓楼龙腾虎跃、活泼流畅的动态效果,给人以韵律美。</p> <p class="ql-block">侗族景观组图(附介绍):</p><p class="ql-block">水车是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人力翻车,三国时马钧改进后广泛应用,水力驱动的水车则出现于唐宋时代。</p><p class="ql-block">我国水车多地盛行,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如浙江、福建等地将其用于农田灌溉;云南丽江、大理等地,水车兼具灌溉功能与人文景观价值;北方黄河流域的甘肃兰州,黄河水车以规模大、工艺精闻名,该地也被誉为“中国水车之乡”</p><p class="ql-block">水车一般建在水流湍急处,靠水流推动形似车轮的装置,利用辐条顶端的刮板与竹筒提水灌溉。它不仅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推动农业发展,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见证古代水利辉煌,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的水车是1993年由贵州地区工匠制作成半成品后,运至北京落建。</p><p class="ql-block">侗族水磨坊是侗族人民独创的水利加工设施,多为木质结构,由引水道、水轮、磨盘等部件构成。立式大直径水轮以刮板或水斗承接水流,驱动坚硬石料制成的上下磨盘转动,研磨谷物。</p><p class="ql-block">其功能多元,既是粮食加工的日常工具,也可将余粮加工用于贸易,促进地区经济。文化价值上,它展现了侗族对自然规律的运用、建筑制造智慧,承载着集体协作的民族精神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历史变迁的见证。这类水磨坊主要分布于贵州黎平、从江,湖南通道,广西三江等侗族聚居区,依湍急河溪而建,充分利用水力,是侗族传统生产生活的典型象征。</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的侗族水磨坊是1993年由贵州地区的工匠制作成半成品后,运至北京落建。</p><p class="ql-block">谷仓,状如房屋,小巧玲珑,杉木穿斗式结构,是侗族人民用以貯存粮食的仓库,为防水,防鼠多建于村外鱼塘水面上。</p><p class="ql-block">山区侗族多居"干栏"楼房,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敞明亮,光线充足,为全家休息或从事手工劳动之场所;后半部为内室,其中设有火塘,这既是"祖宗"安坐之位,也是全家取暖、为炊的地方。火塘两侧或第三层楼上是卧室。</p><p class="ql-block">居于沿江河畔或陡坡陡坎的侗族寨子,则依其地形而建,以栏杆吊脚木楼为多,屋檐柱脚有的高达数尺以至丈许,屋内陈设与坪坝民居大同小异。</p><p class="ql-block">关于侗族戏楼,上面已有介绍。</p> <p class="ql-block">公元18世纪以后,沙皇俄国的一些俄罗斯人陆续迁入中国新疆一带,被称为“归化族”,现在称“俄罗斯族”。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信仰东正教。</p><p class="ql-block">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还有一部分散居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p><p class="ql-block">俄罗斯族博物馆由民居--俄罗斯人家组成。规划为两户人家居住的连体院落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俄罗斯人家按--新疆地区俄罗斯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民族工匠按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制作。于2008 年建设,8月竣工开馆。</p><p class="ql-block">俄罗斯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均按俄罗斯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所有展品征集新疆伊犁等地区,年代为清末至近代,其中大铜炉、小铜炉、錾花方形铜盘约二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正赶上俄罗斯族博物馆室内重新布展,因此没能参观成。</p> <p class="ql-block">京族是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公元十五世纪以后,京族从越南陆续迁到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 、山心、巫头三个海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简称“京岛”。其他京族人口则与汉族、壮族杂居在东兴市江平、谭吉、红坎、恒望、竹山等地。钦州市也有少量京族人口分布。京族人口约2.8万。京族有本民族语言。语系属尚未确定,大部分通用汉语拼音粤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京族的港湾建立了人工珍珠养殖场,被誉为“珍珠之乡”。</p><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园·京族博物馆按--广西防城港京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根据本民族居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建造。于2003年建成,并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京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京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广西防城港地区,年代为近代,约一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京族博物馆由民居石条瓦房、哈亭、小河湾组成,规划为依水而居的渔家居住环境。并按当地自然环境种植植被。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8.71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哈节”、中元“施幽”、食新米节等。</p><p class="ql-block">京族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农业。饮食以大米为主,肉食多鱼虾。京族的糍粑、糯米糖粥、鲶汁等是民族风味食品。</p> <p class="ql-block">哈亭,作为京族博物馆的亮点之一,是一座典型的楼阁式建筑。其亭顶设计为正方形,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显得庄重而华丽。亭顶四角微翘,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亭柱则漆成大红色,与黄色琉璃瓦形成鲜明对比,格外醒目。柱与柱之间连接着精致的美人靠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场所。</p><p class="ql-block">在京族语言中,“哈”意为“歌”“唱哈”即指唱歌。京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亦称“唱哈节””,在这一节日中,唱歌是贯穿祀神、祭祖祈福活动的重要环节。哈亭不仅是京族人祭祖、祭神的重要场所,也是民间娱乐活动的中心。在这里,京族人经常举办唱哈等传统活动,哈亭因此成为展示京族独特民族风格和文化的重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京族博物馆组图</p> <p class="ql-block">昔日“京族三岛”,今朝仿建的依水而居的河湾环境,已成为休闲遛娃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是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人口约4640人,聚居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沿岸。以渔猎为生,兼营农业。信仰萨满教。捕鱼和狗拉雪橇是赫哲族的生活特点。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p><p class="ql-block">赫哲族博物馆由民居马架子木克楞房、地窨子木克楞房和鱼楼子组成,规划为山屯居住环境,并按当地环境配置植被。建筑面积107.14平方米,占地面积1703.7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赫哲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赫哲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英力达瓦等地区,人口约13万。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p><p class="ql-block">达斡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兼牧业和行猎。</p><p class="ql-block">传统节庆: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千灯节、黑灰节等。</p><p class="ql-block">传统歌舞:口弦琴、山歌和“鲁日格勒”等。</p><p class="ql-block">传统食品:各种面食、各种奶制品、柳篙芽、手把肉。</p><p class="ql-block">传统竞技:曲棍球、射箭、弈棋、扳棍等。</p><p class="ql-block">达斡尔族崇拜祖先,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p><p class="ql-block">达斡尔族博物馆按内蒙古英力达瓦地区达斡尔族传统民居1:1复原,由达斡尔工匠按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占地面积5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达斡尔族博物馆由民居正房、东仓房、西仓房、院门、红柳人字形篱笆墙、菜地组成,规划为林区农家院形式,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内外陈列,按达斡尔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内蒙古英力达瓦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二百年历史。</p><p class="ql-block">达斡尔族博物馆建成于1993年,因当时修建的民居正房比例略小,2006年,为遵循达斡尔族传统建筑原貌,重建该博物馆主体建筑。2007年4月,举行新馆落成仪式。</p> <p class="ql-block">达斡尔民居正房为土木结构“介”字型草房,松木屋架,土坯墙。房屋顶棚由红柳编成的“人”字形棚盖抹上黄泥,再苫上半米厚的山茅草形成。为防风雪吹压,在山茅草顶上用木条分块打格压实,使屋顶平整美观、保温性好。房屋两侧各有一个高3.8米,下宽上窄的锥形烟囱与室内连通。该房坚固实用、冬暖夏凉、宽敞明亮,可抵御冬季长时间的积雪。建筑高5米,建筑面积9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房屋三开间,中间为厨房,左右二间为居室。门上开窗,左右居室南墙各开一组大窗使阳光充分照进室内。厨房前左右墙角各设一灶台,灶台内侧接居室烘炕,烧火做饭时,热气通到炕下,既实用又省燃料;后墙角设烤烟土台。居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南炕为主炕,由长辈居住;晚辈多居北炕或东屋。两侧居室内有相连的“凹”形通铺,冬季可烧炕取暖。居室内摆放箱、柜、摇篮、炕桌、农具等。</p> <p class="ql-block">仓房为2007年新建,木结构,茅草覆顶。仓房三开间,左右为台架式粮仓,离地50公分底板前部留有约一米宽的平台,供放置马鞍等用具。具有防水、防潮、防鼠等优点,通风干燥,宜于谷物贮藏。中开间仅有后墙,前面敞开,用于停放车辆、摆放农具。建筑高3.6米,建筑面积32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上为大轱辘车,大轱辘车又称“草上飞”,用于乘坐和运载货物。辕长3米、轮高1.5米、车身宽90公分。大轱辘车可带篷,牛拉,载重300-400公斤。具有轻便、坚固、修理简易等特点。运输的牧草体积大、重量轻,巨大的车轮可免于陷入深雪和沼泽之中,便于涉水过溪。</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人口仅有0.8196万,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北部的原始森林中。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点。直到20世纪中期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p><p class="ql-block">鄂伦春人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过去主要从事狩猎、兼营采集和捕鱼、住“仙人柱”、 现已定居,发展了畜牧业、以雕刻桦树皮制品和刺绣皮革制品最著名。</p><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主要节日是春节。信仰萨满教。</p><p class="ql-block">桦树皮“仙人柱”,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传统桦树皮建造,该民居1:1复原,所有建筑材料及树皮,均从当地运至北京,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仙人柱”意为“木籽屋子”,外形呈圆锥体,属早期穹窿式建筑,为鄂伦春族传统民居,一个“柱”就是一个家庭。“仙人柱”由几十根6米长的木杆组成倾斜度约6度的圆锥形木骨架,再在骨架外由下至上覆盖一层压一层的桦树皮,起遮风挡雨作用。“仙人柱”内三面设木制床铺,一面留门;中间设长年不熄的火堆,用以照明、取暖和做饭;内部顶端留有采光排烟的小孔。</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景区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7.7平方米。鄂伦春族博物馆由民居狍皮仙人柱房、桦树皮仙人柱房、高架仓房、驯鹿栏、桦树皮船及木雕神偶组成,规划为山屯森林栖息地环境。并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只是几次前往都没有开馆,故未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以辽宁最多。满族人口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p><p class="ql-block">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4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族。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p><p class="ql-block">满族人口1068.23万,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入关后,普遍开始使用汉语。满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萨满教,新中国成立后,对萨满教的信仰逐渐淡化下来。</p><p class="ql-block">满族博物馆:满族皇堂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2平方米,为清代宫廷式建筑。由古建研究所专家设计,民族古建施工队施工完成,2007年3月开工,2008年6月竣工开馆。</p><p class="ql-block">满族博物馆由祭神殿,拜天圜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组成。博物馆室内外陈列展览由河北省承德市民宗局承办。</p><p class="ql-block">满族皇堂子简介</p><p class="ql-block">皇堂子是清朝皇家进行政治与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北京的皇堂子在顺治元年九月(公元1644年)救建于长安左门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毁。第二年重建于东长安街北侧(今北京饭店贵宾楼附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拆除。皇堂子四周围高大宫墙,内由三个院落组成:一是外院,有衙卫房,饽饽房等;二是内院,有祭神殿、拜天圆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三是仪树院,有秩序植柏七十三株。堂子里的萨满祭祀相当繁杂,主要包括元旦拜天、堂子月祭、春秋立杆大祭、尚锡神亭月祭、堂子浴佛祭、为马祭神与凯旋出征祭旗盘等。其中元旦致祭和出征凯旋祭属于国家大典,一般由皇帝主祭,王公、满洲大臣等陪祭。春秋立杆祭是清代宫廷祭天大礼,礼仪隆重,场面浩大。其它祭祀则为皇室或皇帝个人的祭典,属于家祭,皇帝不必亲祭,也无需陪祀。萨满作为祭祀仪式的执行人,在祭祀过程中要通过献香、献酒、擎神刀祷祝、诵神歌等,代表皇室向神灵祖先祈求福佑。由于萨满信仰属于多神信仰,堂子里举行的各种萨满祭祀所敬神祗亦有多种。主要包括天神、朝祭神(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等)、夕祭神(穆哩罕神、画像神、蒙古神等)、纽欢台吉、武笃本贝子、祈福神、尚锡神、马神、纛神等。</p><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满族博物馆复原的清代皇堂子,以已拆除的北京皇堂子为设计蓝本,参考清代有关重要文献和老专家的回忆、资料图片等,基本上重现了清代皇堂子的风貌。建有祭神殿、拜天圈殿、尚神殿和戟门等数座重要建筑。</p><p class="ql-block">皇堂子是满族独有的建筑形式,复原皇堂子填补了建筑史的一项空白,在建筑、历史、宗教、民俗等方面增添了一处研究与教学的实物例证。</p> <p class="ql-block">中为祭神殿,下为拜天圜殿。</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建国75周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建院30周年之际,博物院于2024年9.28--10.30在祭神殿内举办了《妙相佛影—中华民族佛造像展》,我们去满族博物院参观时,该展览仍在继续,从而得以饱览中华民族的妙相佛影。</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佛造像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体现了中国历代雕刻技艺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随着佛教文化的的传播与发展,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下,佛造像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从文明交流历史上看,在佛教东进二千年的历史中,佛像是中国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的有力证物,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通过馆藏的180余件藏品勾勒出中国佛造像的的发展历史,从而呈现不同地域佛造像丰富的造型和文化内涵,突出彰显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和开放与包容。“妙相佛影”给予大家最美好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站在满族博物馆的高台之上,虽然天气阴沉但依然可以看到奥林匹克公园游客中心、鸟巢和远处玲珑塔和奥塔宏伟壮观的景像。</p> <p class="ql-block">锡伯族总人口约19.2万(2021年数据),70.2%聚居在辽宁省,其余主要分布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巩留等地,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有散居群体。新疆锡伯族保留较多本民族传统。清朝中期,锡伯族部分人从辽宁沈阳出发,前往新疆伊犁建设新家园。这次历程记载在锡伯族长诗《迁徙歌》中。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西迁到达新疆的纪念日,每年都要举行重大活动。</p><p class="ql-block">东北地区因与汉族杂居,语言习俗已趋同。锡伯族在清代被编入八旗,在东北和西北为保卫边疆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语言与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与满语相近。锡伯文于1947年基于满文改革而成,新疆地区仍使用,兼通汉语、维吾尔语等:东北锡伯族多转用汉语。</p><p class="ql-block">传统节日:西迁节、抹黑节等:</p><p class="ql-block">传统饮食:主食以米、面为主,南瓜蒸饺、发面饼、韭菜合子、花花菜、全羊宴等,忌食狗肉;</p><p class="ql-block">传统歌舞:习俗歌、儿歌、叙事歌、田野歌、萨满舞、狩猎舞、荷包舞、贝伦舞等:</p><p class="ql-block">传统乐器:东布尔、绰伦、布伦、苇笛、口弦、抓鼓等:传统竞技:射箭、赛马、摔跤、角力、滑冰、欢拉哈等。</p> <p class="ql-block">锡伯族博物馆按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民居建筑1:1复原,由民族工匠根据本民族习俗及建筑工艺建造。于2007年11月建设,2008年正式开馆。</p><p class="ql-block">锡伯族博物馆由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储藏室、菜棚及畜棚组成,规划为院落环境。按当地气候配置植被,并种植特色农作物。建筑面积189.72平方米,庭院面积369.6平方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锡伯族博物馆室内外陈列,按锡伯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陈列。展品征集新疆察布查尔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至今有2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因锡伯族农家院大门紧闭而未能入内参观。详细地看了院外沿墙布设的锡伯族建筑习俗、传统服饰、传统婚俗、体育竞技、传统节日—抹黑节、传统节日—西迁节、传统工艺、民间舞蹈等的介绍确也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行至民族园朝鲜族村村口,发现立有多个“守护神木柱”。朝鲜族最典型的崇拜习俗是在村庙门或路边树立:"天下大将军”和“地下女将军”木图腾柱,作为佑护村子,辟邪纳福的守护神。守护神木柱用整棵树木雕刻而成,树的上部被砍成人形,下部埋在石块砌起的石堆里面,直立的“身体”如把门的大将军,看守着不让邪恶进村。守护神木柱有男女之分,刻有“天下大将军”字样,头部雕有带翅帽子的为男将军,刻有“地下女将军”字样的为女将军。</p><p class="ql-block">进村穿过一片民居院落,来到朝鲜族景区。</p><p class="ql-block">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三省和一些内地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吉林延边地区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朝鲜族人口约192万,信仰基督教和儒教。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语系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p><p class="ql-block">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生产优质大米为主。</p><p class="ql-block">传统节庆:春节、老人节等家庭节日。</p><p class="ql-block">传统舞蹈:农乐舞、长鼓舞、扇舞等。</p><p class="ql-block">传统饮食:冷面、泡菜、狗肉、打糕。</p><p class="ql-block">朝鲜族博物馆按吉林延边龙井县朝鲜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朝鲜族工匠根据本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运到北京落建。占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于1993年建成,1994年6月开馆。</p><p class="ql-block">朝鲜族博物馆由农舍、金达菜餐馆、药房、酒馆、铁匠铺及水井、秋千架、花池、果园、水稻田组成。规划为村寨形式,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水稻等特色农作物。馆内外陈列,按朝鲜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吉林延边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三百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朝鲜族民居正房,四坡水稻草屋顶,土泥墙涂白是最传统的朝鲜族民居样式。房屋地基用土垫起30厘米高的台基,再在周边砌上石块。外墙是在立起的木框架两面编织草绳或柳条,外抹泥浆,白灰罩面,中间填充沙土而成。上屋顶时,先在椽子上铺稻草帘或柳树枝条,上面抹泥,再覆盖30-50厘米厚的稻草,最后用草绳编成网格,将整个屋顶包住。建筑长12.7米、宽5.9米、高4.4米,建筑面积74.9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居室内全部为木板地炕,下有火道连接灶坑,冬季可烧炕取暖。灶坑上部的锅台与地炕形成一个平面。西面靠墙处设置储藏室,放置衣物和所有零用物品,使居室内规整雅致。北墙开后门,方便出入。房前有园子,种植果木、蔬菜,木栅矮篱作院墙。</p><p class="ql-block">朝鲜族民居属于偏廊式,有一条偏向一边的走廊。朝鲜族人进家先要脱鞋,鞋放在走廊上可保持干净。正中是灶间,也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聊天的地方。整间屋子用土砖、石块和木板砌成平炕,锅台与炕取平,灶炕上盖着木板。炊具总是被擦得一尘不染。旁边的房间也都铺了平炕,炕上铺席子。每间屋子的隔墙很有特点,是一道横推的门板,打开就可以两间屋子并成一间大屋子,便于全家人在一起活动。朝鲜族民居的每间屋子都有通往外边的门,门做得很有考究,棂子上雕饰图案,糊窗纸,采光很好。屋顶也很好看,房檐四角向上翘起,形成飞檐,既稳固轻盈又</p><p class="ql-block">美观。</p> <p class="ql-block">这座朝鲜族药房以四坡草顶配正面偏廊的独特造型,承载着民族医药文化印记。室内有序陈列的中草药加工器具,彰显传统医药智慧:木栅围合的药圃内,药用植物生机勃勃,为空间增添药香。在这长10.6米、宽5.7米、高4.6米,总面积60.4平方米的空间尽显传统与实用的融合。</p><p class="ql-block">朝鲜族的医药以本民族理论为根融合了中医药学精华,在传承中创基创新。用药上广泛引入中药材,将两种医药文化精髓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医药体系,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与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在这座房间里,还举办有云南传统造纸非遗技艺展览。在展览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纸张刚刚诞生的年代,向我们展示了云南造纸术的历史脉络。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应该珍惜保护这些传统技艺,使之在新的时代继续发光发热。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朝鲜族博物馆·药房)千年纸韵-古创今传组图。</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 北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在民族园朝鲜族景区,主办了《我们的文化遗产系列展·传承千年的色彩--蓝染》展和多种非遗手工体验活动。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在老师们的组织下,来到这里动手体验非遗技艺。</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些可爱的宝宝真的是喜欢极了。</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中,我们还遇到了几拨小朋友集体到朝鲜族景区游览。景区中的农舍、餐馆、药房、酒馆、铁匠铺及水井、牛棚及放置薪柴杂物和生活用具的仓库、秋千架、花池、果园、水稻田等都令孩子们大开眼界。就连我们,置身田园村舍之中,也是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高山族,人口40万,主要聚居于台湾省,自称原住居民及阿美,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卑南、雅美等族。散布在中国大陆的有446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兼营狩猎和捕捞。精于雕刻,绘画。语言属南岛语系孟高棉语族。信仰原始宗教。</p><p class="ql-block">台湾景区内设有:神木、阿美人住屋、鲁凯人谷仓,雅美人船屋、鲁凯人司令台、排湾人石板屋、排湾人木雕、 邹人会所、邹人头骨架、卑南人鸡窝、泰雅人了皇楼等。</p> <p class="ql-block">大约在三国时期,台湾还叫做夷洲的时候,台湾土著部落实行“男人嫁到女人家”的婚姻制度,他们就是高山族的先民。由于语言地区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雅美人等不同称呼。</p><p class="ql-block">台湾少数民族博物馆按台湾岛少数民族分布状况,规划成由九个族群组成的“社”村寨形式,建设在象征台湾岛的环境里。九个族群的传统建筑均按1:1复原,于1992年建设,1994年6月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阿美族是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族群,台湾九族中的最大族。</p><p class="ql-block">阿美族传统住屋为長方形,木造,茅草盖顶,屋里分隔为寝室、起居室与厨房,屋后面設有出入门,墙壁是用剖开的什片芦苇围起。</p> <p class="ql-block">排湾族是台湾第三大原住民族,主要养牛。</p><p class="ql-block">排湾人石板屋:排湾族住房大都是石造的,其柱梁连结处用藤条捆扎,双斜房顶覆盖茅草。室内中央立有三尊木板雕刻祖灵,将室空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活动场所,后半部是卧室。祖灵上方吊挂着成排兽骨,是屋中最神圣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排湾族石板屋内部组图。</p> <p class="ql-block">邹人会所是社内最神圣的地方,如女不能上去。社内祭典、会议、战事头目向众人训话、发布命令等都在这里举行。平时白天做男人工作场,晚间为未婚男子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鲁凯人司令台,司令台所立石柱代表头领的威信,早期为村民集会处所,现头目制已废除,而成了村民纳凉之处所。</p> <p class="ql-block">鲁凯人谷仓,谷仓四根柱架起,柱上端設箱体板,可防野兽及老鼠偷食谷物;竹板作墙,屋頂茅草盖成。</p> <p class="ql-block">雅美人船屋:雅美人的渔船极富美感,由木板拼接制成,刻有繁复的鱼型、人型、波浪型花纹,漆成大红、白、黑相间的颜色,在蓝色的海洋上醒目美丽。船是雅美人的家庭财富,往往全家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制成一艘大船。每当休渔的季节,雅美人都把渔船放到船屋里妥善地保护起来。</p> <p class="ql-block">台湾木雕艺术具有太平洋地区原始艺术的独特风格,其中排湾人木雕最为突出。追求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夸张的写实手法,藏魂魄于天然,纳灵秀于朴绌。其艺术境界为世人称赞叫绝。</p> <p class="ql-block">阿里山神木</p> <p class="ql-block">泰雅人的了望楼</p> <p class="ql-block">布农人水上舞台</p> <p class="ql-block">撒拉族最早是元朝经新疆迁入循化一带的中亚撒马尔罕人与周围的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形成了撒拉族。</p><p class="ql-block">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地区,人口约10万。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没有文字。</p><p class="ql-block">撒拉族以农业为主,特产辣椒和花椒。</p><p class="ql-block">传统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p><p class="ql-block">传统饮食:炸油香、馓子、手抓肉等。</p><p class="ql-block">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p><p class="ql-block">撒拉族博物馆建筑为2003年从青海循化白庄乡上白庄村及孟达村拆迁至北京后,按原状复建,均为清代晚期建筑遗存,至今约二百年历史。原有建筑残缺部分,使用相同的材料修补复原。占地520平方米,建筑面积407平方米。2004年4月建成开馆。</p><p class="ql-block">撤拉族博物馆由撒拉族传统民居篱笆楼和清真寺宣礼楼组成,规划为庭院环境。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和种植特色农作物。馆内陈设全部是原物原件随房屋同进,原状复原陈列。</p><p class="ql-block">下为清真寺宣礼楼。宣礼楼为三层,为明代亭楼式建筑。撒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各村都建有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篱笆楼为青海循化孟达村清代晚期建筑,至今一百余年历史。于2003年拆迁至北京,为撒拉族博物馆一级文物。长18.7米、宽5.4米、高5.2米,建筑面积215平方米。篱笆楼呈“L”型,正房为原建筑遗存,东侧房损毁,现已按原样复建。篱笆楼为土木结构平顶式二层建筑,一面坡屋顶,红柳条篱笆墙,内外抹黄泥。北侧正房一层为住房,东西两头有坑,正中作堂屋兼会客用;西炕供家长住,东坑孩子住,坑上靠墙安放柜或木箱等。东厢房作厨房、杂间,西边饲养牲畜。</p> <p class="ql-block">撒拉族博物馆内陈设全部是原物原件,随房屋同时搬迁至北京后,按物品在原建筑中的位置摆放陈列。</p> <p class="ql-block">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已经上锁,楼下廊道中布设了撒拉族图片展览。</p><p class="ql-block">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人口约13.1万。有本民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无本民族文字。信仰伊斯兰教。以农业经济为主,庭院栽培十分发达,辣椒和花椒是当地特产。</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元代后期,世居中亚土库曼斯坦的撒拉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迁徙而来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展览从撒拉族清真寺、服装服饰、刺绣工艺、传统居住习俗等各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仔细观之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汉族海草石屋因石头筑墙,海草覆顶而得名。取材于山东省胶东沿海汉族民居。其最具特色处为屋顶覆盖由当地浅海捞取的海带草,该种草含有胶质,经雨水冲刷后即粘成一体,既可防风挡雨,又能保温隔热,耐腐抗蛀,阻燃性强,可用八十年不腐烂。山墙附近的海带草加厚,犹如驼峰高耸,美观大方。</p> <p class="ql-block">汉族海草石屋,规划为北京民族园的贵宾接待室和会议室,不对外接待参观。</p><p class="ql-block">5月21日至6月10,期间先后6次前往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北京中华民族园)进行游览。虽不算深入,却也走马观花对北园的园林景观与各个民族展馆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藉此草就一篇“漫游”,希望朋友们喜欢。感兴趣的话,不妨也去民族园走一走看一看,一定会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我家离民族园较近,坐车6站,车程12分钟,故可常去。如您家距民族园较远,8点半开门,半天肯定游不完,建议带上中午吃的、喝的,以便从从容容地游览完。我发现不少老年人都是有备而来这样办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