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中原,习惯了满眼的高楼林立排房庭院,对于传闻中的地坑院土楼群,始终怀有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今,终于得以亲往感受一番,虽是走马观花,却也受益匪浅,管中窥豹之际,领略了中华文明千年延续的根基所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土楼,是位于福建的一种特殊民居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地区的永定、南靖和华安等地。它们不仅是居住场所,也是防御工事,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div> 土楼采用当地丰富的土资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辅以砂石、木片等,构建起坚固的墙体。外观呈现出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等多种几何形状,其中尤以圆形土楼最为典型和壮观。由于历史原因,福建土楼的设计考虑到了防御功能,例如城墙式的建筑结构和内部的军事布局。土楼不仅是物理空间,还融入了人文元素,如祠堂、学堂等,反映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福建土楼的建设始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它们见证了福建客家人从古代迁徙至今的历程,是他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福建土楼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200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福建土楼的历史价值,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国际认可和支持。<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土楼外墙上的排水孔,彰显古人智慧的完美体现。 永源楼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300年。其独特之处在于:单元式圆楼设计,坐南朝北,依山傍水,外墙厚达一米以上,三层结构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环周设枪眼,仅一门出入,易守难攻。尤为特别的是,它是永定地区唯一由少数民族畲族钟氏后裔建造的土楼,体现了客家与畲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现原住民已迁出,整体对外承租,改造为餐厅、民宿及文化展示空间,成为文旅活动的重要载体。 夜幕降临,土楼内燃起篝火,古老的客家文化在欢声笑语的晚会中悄然延续。 <p class="ql-block"> 承启楼有“圆楼之王”的美誉, 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p><p class="ql-block"> 承启楼直径73米,走廊周长229.34米。 楼梯4部,400个房间。整座楼三环主楼层层叠套:外环楼高四层,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第二环楼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象征着家族的凝聚力。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禾仓;三、四层是卧室;各层都有一条内向挑出的环形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p>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承启楼俯视全景 位于承启楼西侧的乔福楼,始建于1962年。圆形土楼,坐北朝南。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每年建一层,三年建成。侨福楼的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中为天井,底楼正对着大门中间有一个厅堂,是家族聚会与接待来客之所。 <p class="ql-block"> 这座楼因出了十一个博士而闻名于世,又被称为博士楼,见证了教育在客家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p> 福建土楼,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存在,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象征,它们承载着福建客家人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使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建筑技艺、家族文化的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