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高的人一定要在绍兴多盘桓几日而不是打卡

行者徨

去绍兴旅游,若是只想看奇山异水,大概是地理没学太好。若是不知道策划什么旅游主题,那是所有义务教育的科目都没上心。<i>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截止2024年)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417处,其中国家级30处、省级74处、县(市)级313处。其它还有大量入载地方文献或融入居民生产、生活习俗以及历史地名之中的社会文化现象。简而言之,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几乎都能够在绍兴的这一方热土中得到印证和加深认识!</i><div>(资料来源:古城漫话系列:为啥称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章惠忠 “<u>文都文化”</u>)</div> 绍兴号称有三皇、三圣、三家,三皇——尧、舜、禹,上古三圣人;三圣——书圣王羲之,诗圣陆游,画圣徐渭;三家——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政治家周恩来。但绍兴岂止三皇三圣三家,绍兴是国际公认的“东亚文化之乡”“名士之乡”。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绍兴文旅的旅游地图太简陋了,只适合初次旅游的或者打卡型的游人。图中有些遗迹,保护级别不高,但涉及的人物、事件,在史书、传说、各类教材上出现的频次却不低。</i></h5> <h1><b>一、中考、高考前,去拜拜状元们,比文殊菩萨灵吗?</b></h1> 从隋朝开科举,到清代结束,1300年间,一共约11万名进士,而绍兴籍的多达2238名。据《绍兴市志》记载,绍兴历史上出过27名状元,其中文状元15人、武状元12人。<div>书圣王羲之的三十一世孙王佐(1126-1191),是越州升格为<u>绍兴府</u>(1131-1912,领<u>会稽、山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u>)后的第一位状元,也是最年轻的一位,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仅22岁中戊辰科状元(18岁的朱熹系同榜第五甲第九十人),孝宗朝曾任工部尚书。</div><div>明朝状元谢迁(1450-1531),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中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得谥“文正”。</div><div>明朝状元王华(1446-1522),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曾任明南京吏部尚书。他儿子王阳明(王守仁)的鼎鼎大名若不知道,那就真是没用心上学了,中国历史上一共出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王阳明。“心学”在东亚地区至今都有很大影响力。“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知道做不到。</div><div>清朝状元梁国治(1723—1786),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状元,官至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得谥“文定”。<div>人民西路的“车水坊”张氏,一门三代四进士一状元,张元忭(zhāng yuán biàn,1538-1588),明穆宗朱载坖隆庆五年(1571年)状元。父亲张天复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长子张汝霖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次子张汝懋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br><div>绍兴城里有许多与状元有关的地名,比如“状元弄”“状元台门”“状元亭”等等,可惜保存得不太好。</div></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王阳明纪念馆。</i></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王阳明自建墓在柯桥区兰亭街鲜虾山麓,其出生地(故居)在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阳明故居收集到的少量文物被下埋保护</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越城区阳明故里历史街区的上大路消防救援站</i></h5><div><i><br></i></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民国风格建筑,4层、20余米高,外墙上有两行大字,“箔锡业七星救火会”(“七星龙局”)和“阳明故里消防救援站”,表明了这幢老建筑的历史和现在。“七星龙局”原名为绍兴锡箔业救火会,由箔业公会筹办,成立于1921年,站点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消防设备,采用德国进口的水泵设备,共配有七支“水龙”,这里的水泵是当时绍兴唯一用汽油做动力的压力泵。“龙”有水龙、消防之意,“局”指的是单位,合在一起是“七支最先进的专业消防队伍”。当年这幢建筑也作为瞭望台,是古城内的地标建筑。1973年,瞭望台关闭,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清末民初,上大路商业繁荣,是锡箔行业的集中之地。上大路的商家还在恢复中,游客密集度不如八字桥、仓桥直街。</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上大路的台门</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阳明故里附近的石桥流水人家</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仓桥直街的松鼠</i></h5> <h1><b>二、拜访四位北大校长能提升进北大门的气运吗?</b></h1> 民国期间的北京大学有四位校长来自绍兴,共管理学校达37年。<div><br><div>何燏时(何燮侯,1878—1961,浙江绍兴诸暨人),原京师大学堂教习、学部员外郎,1907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监督兼新校舍建筑主任,1912年底受命担任北大校长兼工科教授。(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div><div><br></div><div>蔡元培(1868—1940,绍兴府山阴县人),1917年1月受聘出任北大校长,名义上有10年任职期,中途多次离职或出洋,实际到职时间只有5年半。不在北大时,校务由蒋梦麟主持。</div><div><br>蒋梦麟(1886—1964,出生于余姚蒋村,现属绍兴),1924年起代理北大校长,1928年任教育部长,1930年辞去教育部长,重新出任北大校长,直至抗战爆发。</div><div><br>马寅初(1882—1982,出生于绍兴嵊县)1951年5月出任北大校长,1960年3月被迫辞去北大校长之职。1979年9月恢复名誉,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div><div><br></div><div>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故居都已经开放,何燏时故居待查。<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故居在维护中。横额“蔡元培故居”,刘海粟题。对联“人世楷模,学界泰斗”,毛泽东撰。</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孑民图书馆,蔡元培纪念馆</i></h5> 蔡元培被誉为“北大之父”,他对北大的贡献至少四个方面,一是端正了大学的办学宗旨,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是升官发财之阶梯(大学令: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二是不拘一格延揽人オ,教授年轻化,绝大多数都在30岁左右,最年轻的仅24岁,聘请教员只问学问、能力,如26岁的刘半农初中学历,24岁的梁漱溟高中学历;三是在办学方针上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旧各派同校共事,既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也有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四是改革大学的学制与体制,在全国首创男女同校,实行教授治校,民主办学等等。<br> <h1><b>三、东亚文化之都</b></h1> 中国哲学史,避不开王充(27年—约97年),王充是会稽上虞(今属绍兴)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无神论”“认知论”“历史观”,《论衡》分析了万物的异同,探讨了宇宙运作、传染病起源、农业虫害起源等科学问题,也是我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作。王充墓位于上虞章镇乌石山。 介绍绍兴的文脉,大都以书圣王羲之(303—361)开始,“书圣故里景区”至今还有不少故事和遗存,如题扇桥、墨池、戒珠讲寺等,城外更有格调的是兰亭。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导游牌:题扇桥,王羲之陈列馆,书圣故里,三槐堂-尚德当铺,子民图书馆,蕺山书院......</i></h5><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王羲之故事之——题扇桥</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王献之故事之——墨池</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捏糖人-哪吒与三太子</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王羲之故宅不存,因为他在世时就已经捐献为寺庙了,“鹅吞宝珠”的故事就只留下文字</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黄色的院墙是戒珠讲寺,在王羲之捐献的故宅基础上发展而来。<span style="font-size: 17px;">市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inherit;">现存建筑包括山门、大殿和东厢房,均为1924年重建。</span></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赵秀林铜雕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河道尽头是蕺山,矗立着文笔塔</i></h5> <div>受邀参加王羲之兰亭“修禊”、曲水流觞的,有一位叫谢安的</div>“名流高士”,时在公元353年,谢安还未入仕。晋永嘉之乱后衣冠南渡,迁居会稽郡(绍兴)的不仅有琅琊王氏,还有陈郡谢氏,那个“东山再起”的“江左风流宰相”谢安,年少时隐居地就是会稽郡山阴县的东山,他也曾担任过会稽内史。谢安不仅精于政务,还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精于儒、玄、佛、道学。若说谢安“通军事”,不知是该如何评价,“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故事必然会涉及他,当时谢安任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他在首都运筹帷幄,肥水之战的前线总指挥是他的弟弟谢石,大将是侄子谢玄和儿子谢琰。纪念谢安的“太傅祠”,在曹娥江畔的东山上,有李白、杜甫等的题诗。据统计,《全唐诗》中歌咏晋代人物的有600多首,其中涉及谢安一人的就有274首。<div><br><div>与绍兴有关联的文武全才,谢安之前有范蠡,之后还有范仲淹、王阳明、秋瑾......孔子就通六艺,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讲究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读课本,紧盯就业薪水,大概是工业时代的创新。</div></div> 爱好音乐的人,应该都很知道《广陵散》吧,他的作者嵇康祖居会稽郡上虞长塘。<div>嵇康是一位记录在册的美男子,而越地的美女也很出色,最有名的是沉鱼的西施吧。“西施故里”在诸暨市浣纱江畔,除了西施殿,还有范蠡祠、中国历代名媛馆......<br></div> 山水文学开宗立派祖师之一的谢灵运,是谢安的侄曾孙,他的《山居赋》“注入了地理学家的测绘精度、植物学家的分类逻辑、物候学家的时序敏感”。绍兴有个谢灵运故居遗址,温州有一个谢灵运公园,因在南朝宋文帝时期谢曾任永嘉太守。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eKgDj70xN88FuztiyibV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糜雨阐 | 山水载扁舟,诗路任悠游——对“浙东唐诗之路”绍兴段的追古与问今</a><br></i></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i></h5><h5><i>“浙江有两条唐诗之路,一条“浙东唐诗之路”,一条“浙西唐诗之路”。从自然地理因素上来看,浙西唐诗之路以富春江为起点,经新安江、千岛湖等水域,一路绵延至古徽州。浙东唐诗之路自钱塘江畔西陵渡始,经萧山、绍兴,溯剡溪至天台,三百里水路蜿蜒于会稽、四明、天台三大山脉之间。”“<span style="font-size: 17px;">唐代278位诗人曾纷至沓来,留下1500余首璀璨诗篇。</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i></h5><div><i><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i></div><div>要求全文背诵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仙李白的“记梦诗”“游仙诗”,诗中的“天姥山”,位于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天姥”,即“王母”,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div><div>“镜湖”,在柯桥区,是现在柯桥古镇的核心景点。但它对绍兴和浙江的发展有更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曾是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唐朝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归乡荣养时,就住在镜湖旁的大香林附近“道士庄”。而南宋诗人陆游暮年隐居地也在鉴湖。</div><div>贺知章的纪念馆“贺秘监祠”,位于市区内的劳动路,原为贺知章的别院。</div> 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49岁时被贬到越州任知州,他到任后不久,就在州府所在地卧龙山(今府山)西侧,创办州学——稽山书院,从此绍兴办学之风大盛,本土人才辈出。在南宋迁都杭州之前,绍兴是实际的江南文都。<div>范仲淹在绍兴时曾写过《清白堂记》,记载修复废弃水井“清白井”的过程,“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div><div>小学课文“司马光砸缸”,推测天才儿童当时6、7岁,司马光中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资治通鉴》,是后代帝王必读的课本。司马光的后裔迁居绍兴后,修建了“司马温公祠”,位于市区下大路。</div> “诗圣”陆游(1125年—1210年)据说武功很好,是打虎英雄,他的理想是做将军,却只能留下1万多首诗,临终前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上过小学的中国人都会背吧。“陆游故里”,在胜利路上,但大家通常慕名而去的是“沈园”,位于鲁迅中路,照壁上题了两首《钗头凤》。“沈园”晚上有绍剧演出,讲的是唐琬“被逼死”的悲剧,这是我的总结,我没觉得陆游爱唐琬,我希望陆游能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是替“爱人”着想,一别两宽。与陆游有关的旅游地点还有“快阁公园”,虽然陆游的别院“快阁”已经灰飞烟灭。 “徐渭艺术馆”,纪念的是绍兴府山阴县人徐渭(徐文长)(1521-1593), 徐渭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我们可能听说过很多“徐文长”的机智故事,可高智商和幸福的生活隔着十万八千里呢。<div><br><div>就绘画风格和为人处世,我更喜欢的是王冕(1287-1359),他是绍兴诸暨枫桥人,元朝画家、诗人、书法家、篆刻家。《儒林外史》中有他放牛读书的故事,《墨梅》(《墨梅图题诗》)“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好像是小学的必背诗。王冕的纪念馆设在诸暨,馆内不仅收藏了画作、诗稿,还开辟了梅园,冬季会举办梅花节。</div></div> 书圣故里北面的蕺山没有多高,却是绍兴的主要历史名山。“稽山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明末著名理学家刘宗周曾在蕺山书院讲学,先后从学者200余人。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巨大,其主要学术观点是“诚意”“慎独”“气质”,被人称之为“千秋正学”。<br>蕺山书院于康熙五十五年重建,成为官办书院,持续近二百多年,名士蒋士铨、全祖望、李慈铭等人在此著书讲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蕺山书院曾改为山阴县学堂,徐锡麟在此任教,历史学家范文澜、数学家陈建功、作家许钦文等曾先后在此就读。 <h1><b>四、有骨的江南-绍兴</b></h1> 据《二十五史人名大辞典》记载,《二十五史》纪传人物近3万个。绍兴市文史研究馆编纂的《二十五史中立传的绍兴人》,选择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书中所列“绍兴人”,以现今绍兴行政区划为准,计367人,包括绍兴籍人士、定居绍兴人士、对绍兴贡献卓著人士、在绍兴有鲜明任职经历或生活印记人士、籍贯不明或被误记却经考证确认的绍兴籍人士、史书载明原籍绍兴后迁籍他乡人士等六类。在清末、民国初年的革命党中,无人不知“绍兴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通学堂</i></h5><div>大通学堂创办于1905年,是辛亥革命时期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徐锡麟等人创办的,其目的是培养训练反清武装起义军事干部。1907年,秋瑾被推荐为大通学堂督办,鲁迅的《药》描写了麻木的愚民围观秋瑾被杀害的场景。<i></i></div><div>“鉴湖女侠”秋瑾一生确实传奇,“辛亥三杰”为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绍兴三杰”为秋瑾、鲁迅和周恩来。秋瑾故居,位于市区塔山南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瑾祖居,位于福全镇福全山村,这两处都已开辟为秋瑾纪念馆。我建议女生都要去拜谒秋瑾纪念馆,看一看一个曾经裹小脚的女人,怎样创造“人”的价值。尤其那些大龄未婚女性,怎样汲取力量,反击“剩女”“挑剔”的污名。</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鲁迅纪念馆</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鲁迅故居的百草园</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周恩来故居资料,周恩来抗战期间访绍兴友人</i></h5> <h1><b>五、吃喝玩乐都要感谢绍兴</b></h1> 逛了“绍兴博物馆”之后,更加感谢聪明的绍兴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绍兴博物馆的老馆,文物挺丰富的,好可惜布展空间太小。据说</i><span style="font-size: 17px;"><i>绍兴博物馆新馆已经在镜湖开工建设,2023年12月该项目已完工,正在内部装修布置,期待尽快开放!</i></span></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青铜锄头,遗址中还发现了水稻种子。</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青铜耨(nòu,</i><span style="font-size: 17px;">耨字的本义是</span><i style="color: inherit;">锄草、耕作)</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青铜镰刀,青铜铚(zhì,其本意为一种小镰刀,古时用以割禾。这个功能和形状对不上啊?)</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越王勾践青铜剑</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青铜生活用品</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越窑青瓷</i></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i>冰裂纹玻璃碗</i></h3> 绍兴茶叶记载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上虞凤鸣山一带种茶炼丹。“茶圣”陆羽(唐代)多次到越地访茶,在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中称道“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南宋时,绍兴府率先用“炒青法”制成条形散茶,是现代制茶工艺的鼻祖。 绍兴还以“三缸”闻名——酱缸、酒缸、染缸。<div>绍兴因为水稻驯服得早,“黄酒”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风靡,“黄酒博物馆”位于会稽山柯桥景区镜湖畔,既可以观察黄酒生产流程,也可以品尝名牌黄酒。爱酒之人,还可就近去东浦黄酒小镇溜达,发现自己喜爱的酒品。</div><div>绍兴是中国酱园的发祥地之一,制酱业比酿酒起源更早,到魏晋时期成熟,晚清时“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酱腌风味”是绍兴菜地主要特色之一,鲁迅的家常菜品中,经常出现酱鸭、酱肉、酱鱼。我觉得绍兴菜偏咸,估计是他们太爱酱了。“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位于绍兴县平水镇,是一家企业博物馆。</div><div>绍兴至今还是轻纺重地,于越先民织布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葛布、麻布,汉代时山阴越布是贡品。柯桥古镇曾是繁华的“染缸小镇”,是康熙南巡时的考察地之一。</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鲁迅博物馆内的酒缸特展</i></h5> 范仲淹自认为是范蠡的后裔,就是那位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范蠡,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懂风水城建,绍兴古城就是范蠡在公元前490年主持设计建造的,规划得太科学,二千五百多年来城址都没有废弃,这是非常罕见的。越王勾践灭吴后,范蠡激流勇退,经商成为巨富陶朱公,被尊为文财神——儒商之鼻祖“商圣”。范蠡还著有《养鱼经》,是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div>范蠡的纪念馆“范大夫祠”,位于越城区府山西南脚下,也就是绍兴博物馆的西南方位,越王城文化广场的北部。<div>我们从“绍兴博物馆”出来坐车,路过“范大夫祠”,看着砖瓦和油漆都很鲜亮的样子,以为是什么烧香拜神的地方,就没有入门。好可惜啊,不认真做旅游攻略就是这样,处处是遗憾。</div><div>那个柯桥景区,宣传资料上就是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我们以为江南水乡看多了,懒得去重复。好吧,要痛哭流涕了,生生和一大票偶像擦肩而过。</div></div> <h1>拓展阅读</h1>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9iLwXp4yZm3BDf32rSVH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超全!绍兴名人遗迹及故居,你根本不了解真正的绍兴 “绍兴文旅发布”,20191125</a>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NxvgB-ADhmv-U19LAD-tk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给我15分钟,还你一个“文化绍兴”! “绍兴文旅发布”,20240508</a>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0xgw1RXJA42K9-7hOxm0i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列队!绍兴特色博物馆出列!</a>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6n_mjCsVfzpDsHbR1320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绍兴发布《浙江尧舜禹遗迹图》循着尧舜禹足迹,探源中华文明</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