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总是开放的,打开门窗屋子才明亮

叶子

<p class="ql-block">今天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恰逢展出的“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专题展”。</p><p class="ql-block">展览汇集来自希腊、意大利、阿富汗等国的来通,形制奇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形似兽角,仿制牛、羊、马的头部写实形象作为器具,工艺精湛、华丽大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状为飞鸟,弯曲的颈项与杯身形成持握用的把手,设计精巧、惟妙惟肖……</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何为“来通”?</p><p class="ql-block">“来通”一词,为希腊语派生词“Rhyton”的音译,有流出、联通之意。来通杯起源于波斯,流行于古罗马,本质上是一种角状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进,从下端细小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p><p class="ql-block"> “从国外神庙遗址出土的早期来通可以看出,它们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到了波斯帝国和罗马时期仍然作为一种贵重的祭器使用,用来祭祀和庆祝丰收。当时的人们认为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是表示对神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品酒之味、识茶之香,是古时中国人喜爱且向往的诗意生活,这两大生活乐趣也促进了杯类器物的多样化。</p> <p class="ql-block">古丝绸之路开辟后,来通随胡人脚步传入中国,成为皇室贵族、士大夫中的潮流物件。东魏翟门生石棺床上,便刻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手持来通酣饮的图像。”</p><p class="ql-block">正如展板所书——文明总是开放的,就像打开门窗屋子才明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