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骑行日记(下)

一片阳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6月2日,大雨,环鄱阳湖骑行D4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今天的骑行线路是从八一广场到共青城。天气预报有大雨,出发时却没有下。跨过赣江上的八一大桥,挥手告别江边的滕王阁,我们沿着江边的公园拜访了建军广场和南昌舰,踏上新的行程。这时,滂沱大雨从天而降,好象是要考验我们的意志在经历南昌的洗礼后是否愈发坚强了,而我们也如同满血般动力十足地朝着下一个目标进发。因为前方有一座宁静的小城,有一位永驻在小城的不朽灵魂,有着一个人与一座城之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共青城,一个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江西省的省管市。说起她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因为她在地图上是那么的不起眼,可大家一定知道大名鼎鼎的“鸭鸭”牌羽绒服,它就是共青城的,而共青城也如同一个“丑小鸭”蜕变而成的“白天鹅”。1955年,98名上海青年志愿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鄱阳湖畔九仙岭下拖沟岭垦荒创业,半个多世纪过去,几代共青人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用青春和汗水在鄱阳湖畔的荒滩野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完成了从共青社、到共青垦殖场、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再到共青城市的蜕变,建起了一座崭新城市,胡耀邦同志先后两次来此地并三次题词“共青社”“共青垦殖场”“共青城”。共青城面积只有31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多万,却拥有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近10万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p> <p class="ql-block">  在富华山旅游区的上海风情街,一栋栋具有上海外滩特色的建筑映入眼帘,风情街以共青城垦荒精神为背景,以垦荒青年为纽带,以上海外滩风貌为桥梁,展现了共青城市独特的历史底蕴。一段上海记忆.1955特色街区,复刻了当年老上海的繁华盛景,带着那个年代记忆,让你直接穿越回那个浪漫而富有激情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有一个必须要去的地方——胡耀邦陵园。我们到时已是下午,刚刚雨过天晴,空气清新,阳光正好。陵园坐西向东,俯瞰鄱阳湖,青山碧水,瞳美毓秀,走近园内,一片肃穆宁静,即使前来祭扫的人流不断,也都是默默无声。整个陵园朴实简洁,没有高耸的墓碑,没有高大的雕像,只有一块高4.43米、底边长10米、重73吨的直角三角形米色花岗岩石碑,象征着红旗的一角。石碑上,雕刻着中国少先队队徽、中国共青团团徽、中国共产党党徽。石碑的右上方,是胡耀邦同志头部侧面雕像,栩栩如生。从正面看,整个图像是微笑着的;从左侧看,则是忧国忧民之态。石碑的后面有火炬形的草坪。在紧靠石碑右侧的一块石头上,有其夫人李昭亲笔题写的“光明磊落无私无愧”八个大字。石碑的左前侧有一棵李恒种植的松柏,枝蔓倾向石碑上耀邦头像耳朵,阵风吹来,树枝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女儿正向父亲轻声诉说着。从陵园入口处到墓碑前,有两条弯绕的墓道,均铺有73级石阶,象征着胡耀邦73年人生的曲折道路。底下墨晶玉花岗岩镌刻着《胡耀邦同志生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也许你不太了解这位伟人,但我想,你可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亦或知道“冤假错案平反”这件史事,这都是他最值得人们铭记的历史功绩。如果你还是不那么了解他,但我想,你一定听过韦唯、田震传唱的《好大一棵树》这首歌,而这首歌正是邹友开为悼念他而写的挽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静静的富华山是这位伟人最后的归宿。然而,人们不会忘记他,共青城更不会忘记他。1955年11月,上海98名知青刚到的第45天,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他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来看望全体垦荒队员,与垦荒队员一起喝稀饭,住茅棚。离别前,他用树枝绑着药棉制成的笔留下了“共青社”三个大字。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他再次亲临共青,看到初具规模的城市,他高兴地题赠“共青城”这个新名字。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病逝后,夫人李昭向党中央报告了伟人生前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地点就是共青城。”1990年12月5号,伟人逝世一年又八个月之后,按照他和家人的愿望,骨灰被安放到共青城,因为,这里是他热忱关爱的土地,这里有共青人和老垦荒队的无限思念……</p> <p class="ql-block">  “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我的脑中一直在回荡着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夕阳下,鞠躬告别伟人,明天也将告别这片火红的土地、火热的共青城,在这块青春激情的土地上,真想在每一个街路上留下骑迹。暮色中,匆匆脚步昭示着一条真理:生活是美好的,但美好的生活,总是属于那些敢于进取,奋勇开拓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骑往共青城的路途中,有一个指向十多公里外“吴城候鸟小镇”的标识,是临行前骑友“一弯新月”介绍的中国“最美水上公路”。于是,转道而去,一睹风采。永吴公路之所以被称为“最美水上公路”,是因为其位于鄱阳湖上,每年的6-8月汛期,当湖水位达到18.5以上时,公路会被湖水覆盖,营造出浪漫氛围,形成“水上公路”的独特景象。此时水位虽然也在上涨,但还没有上到路面,遗憾没能看到淹没效果,但公路两侧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湿地,还有成群的鸟儿,以及延伸的公路隐没在草原尽头和天际线边,构成了一副震憾人心的绝美图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感谢“一弯新月”和所有的骑友,骑行路上有你们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一直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6月3日,晴,环鄱阳湖骑行D5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今天骑行的路线是从共青城到庐山北门,全程只有70公里,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庐山是此行的重点。5点30分准时出发,7点左右就到了东林大佛景区,景区要8点才开放,正好可以吃早饭,顺便放松一下,为登山礼佛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东林大佛景区,是一个集弘法、修行、教育、安养、慈善、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佛教场所。场所坚持彰显佛教清净理念,不收朝礼费用,不做商业佛事,旨在利生度世。全部建设资金约10亿元,并动用48公斤黄金为大佛镀金,均由四众弟子向世界八方信徒和善心人士募捐而来。东林寺方丈释大安发下宏愿,东林大佛永远摒弃商业化运作,不收门票。不光免门票,还免费提供茶水、柠檬水、杨梅汤等饮料,就连现磨咖啡都有,更有甚者,可以免费供奉斋饭和住宿。被誉为“佛教最后一片净土”。我曾问一位僧侣靠什么来支持运转的,他自豪地告诉我,是众多信徒的慷慨解囊和大批义工的无私奉献。我想,这才应该是佛教的真谛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8点一到,登记入园,有幸成为第一波的香客。进入山门,是释迦殿区,这里再现了盛唐净土寺院八功德水以及亭台楼榭的繁盛景象。正殿为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弥勒接引佛和韦陀护法神。接着的是三圣殿区,主殿高踞于庭院北端的高地上,通过重重台阶到达。三圣殿是中轴线上等级规格最高的大殿,殿中供奉阿弥陀佛等西方三圣,是整个景区的主殿,也是景区重要的礼佛空间。三圣殿后接登山阶梯,阶梯间设置有观赏台,既起到间歇休息的作用,也可以驻足回望,增加登山路上的观景情趣,减少登山的劳累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观赏台过后,是飞虹桥,桥体如空中飞虹,与还愿堂、礼佛台之间形成一个平缓区,可以让你在登山路上,再次稍加休憩,也为最后登临大佛礼拜调整情绪。桥下林木茂密,使人宛如在半空中,有如登临佛境。最后是东林大佛宏伟佛尊屹立之处,位于景区中轴线的最高点。佛座正方形,三重汉白玉阶基,中间圆形须弥座,大佛高高屹立于座上,三重佛台供礼佛信众绕佛礼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东林大佛为阿弥陀佛贴金铜像,接引式形像,雄伟的身躯表现出大佛慈父般的宽厚博大,悲悯的表情表现出大佛慈母般的无尽怜爱。大佛高四十八米,底座为48瓣莲台,表达了阿弥陀佛为救度众生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佛像上建有宝盖,不仅能为佛像遮风挡雨,还让大佛更为恢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佛教界拥有的信徒最多。其法门人人都可以修行,也最易修持,更是佛教各宗各派的最终归宿。释迦牟尼在《法灭尽经》《无量寿经》中预言,佛教传扬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佛教的末法时期以后,只留下阿弥陀佛法门住世百年,救度有缘众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大佛前,想到不久前因病去世的母亲,心中满是内疚,她一生向佛,乐善好施,我曾陪她到九华山、无锡等地礼佛,却不曾陪她来过这里,但我知道,她一定是被阿弥陀佛接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和父亲一起在那儿快乐地生活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拜别大佛,向庐山骑行。一路飞驰到庐山北门,一位热情的美女迎上来,一番交谈,安徽宿松的,老乡啊!好感顿生,她推荐住宿地,80元一个标间,是她主动让出20元回扣的结果。她又介绍游玩庐山的攻略,包车去山上玩,看过夜景再下来,明天上午游山下的景点。并将租车费降到300元。我知道庐山的景区交通票是90元每人,而且5点半之后停运。一合计,就租下了她家的商务车,开始了庐山之游。</p> <p class="ql-block">  车沿着北门的山路盘旋而上。这条路是应毛主席的提议而修的,司机小伙介绍道。当年,有关负责同志想请主席去庐山,因为没有公路,主席说:“我不坐轿上山”。当时很多人对主席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主席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于是,中南交通部和江西省政府作出修筑庐山登山公路的决定,并于1952年开始修建。所以当地居民又敬称该路为“毛泽东路线”或“正确路线”。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首次登临庐山,并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庐山》: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诗中的“四百旋”还有个故事,当时的江西省委书记陪主席坐车上山途中,每转一个弯,主席便从火柴盒中取出一根火柴,正好取完4盒,每盒火柴100根,所以是“四百旋”,而省委书记说是396道弯,自己亲自数过,二人正在争论时,旁边的警卫员提醒道:“毛主席,你上山途中抽了4根烟,用了4根火柴。”让一车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到山上,第一站去“美庐”。这幢别墅,始建于1903年,原是英国医生巴莉女士的。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就将这幢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从此,宋美龄成为了这栋别墅的主人。蒋介石也曾将此处作为的“夏都”官邸。庭园中有一天然裸露石丘,上面镌刻着“美庐”及“中正题”字样,这是蒋介石于1948年8月亲笔题写,由此可见蒋夫妇对“美庐”的钟爱。现房间均为展室,有的依然摆放着当时蒋夫妇起居用品,有的是国民政府要员们在“夏都”的历史照片及物品;有的是三十年代拍摄的庐山名胜照片。其中宋美龄弹过的钢琴和以燃烧煤油为动力制冷的菲赛尔冰箱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庐山会议旧址,原系民国时期的庐山大礼堂,新中国成立以后,这幢建筑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我们去时,正好轮到其闭馆,所以只能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而不能入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继续前行,到了“芦林一号”。1959年7月,毛主席第一次上庐山,住的是“美庐”。会议期间,江西省委的同志们觉得,在美庐二楼会客室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地方太小,显得很拥挤。而且在这里开会,情感上也别扭,便暗下决心,要在山上修建一栋房子,供毛主席在山上工作生活用,并选址幽静的芦林湖畔。1961年夏秋中央工作会议及1970年8、9月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期间,主席都住在这里。工作之余,酷爱游泳的主席还常在芦林湖里劈波斩浪,蛟龙戏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芦林一号”现仅保留有主席的读书房、卧室、会客厅,其余地方辟为庐山博物馆,馆里存列着丰富的庐山史料,游人如织。我在老人家的卧室参观良久,与在延安、香山等地看到的都是一样,老人家的卧室床铺都是特别宽大,旁边都堆满了书籍,主席的博学多才,巨人胸怀,着实令人感慨咏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了白居易的草堂、花径以及如琴湖。唐元和十年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元和十二年(817年)4月,他与东林寺法寅大师及17位好友一同到庐山顶上的大林寺游玩。当他们踏上大林寺时,惊讶地发现,虽已是暮春时节,而大林寺的桃花却含苞正放,仿佛又回到早春二月的光景。白居易被眼前的春色深深吸引,诵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还提笔留下了“花径”二字。至此以后,人们便将白居易当年赏桃花的地方称为“白司马花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6时许,来到小天池。沿着诺那塔院的阶梯去往诺那活佛舍利塔。诺那塔院始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塔院内供奉近代著名爱国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藏传佛教造型喇嘛塔,供奉的藏密本尊、祖师、护法,在内地的寺院中实属罕见。诺那活佛一八六五年生于西康,七岁即被认定为七世转世活佛,清末,十三世达赖联英,图谋分裂,诺那活佛以国家统一大义规劝反叛者,亲率弟子抵抗分裂叛乱,被叛军俘获囚禁达6年之久。后逃往内地,打破民族和谐级偏见,将无上密宗大法不分汉藏、贵贱传给汉人平民,为藏蒙佛教在内在留下了法脉。拜见过活佛,登上山顶的平台,远眺山下,九江市区和鄱阳湖在晚霞的照耀下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返回牯岭镇上,找了一家小酒馆,一边小酌一边等着夜的降临。待华灯齐放,我们迈着悠闲的步子在小镇上逛了起来,感受着云上人家的夜色。街道并不宽敞,古朴的石板路与两旁洋气的店铺相映成趣。店铺里灯火通明,而街道上空则笼罩着一层柔和的灯光,给人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感觉。古朴的街道、高大的树木、别致的建筑与漂亮的灯光和谐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行走在小镇上,那份闲适与自在,仿佛让时间在这一刻慢了下来,远远望去,九江城灯火璀璨,好似繁星坠落大地,让你分不清哪儿是天上,哪儿是人间。清凉的山风轻轻拂过,带着夜的静谧,让你沉醉于这云中山城的夜晚风情,如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而不忍心离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6月4日,晴,环鄱阳湖骑行D6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今天的骑行路程很轻松,主要是继续在庐山游玩,然后骑行10多公里到九江站,圆满完成环鄱阳湖骑行后,乘火车返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自古以来便以其壮丽的山水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宗教氛围而著称,被誉为“人文圣山”。早在2000多年前,司马迁就将庐山载入《史记》,陶渊明在此开中国田园诗先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历代共有三千余位文人墨客登临庐山,留下了近两万首诗词歌赋、一千多帧摩崖石刻和大量书画作品。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李白《望庐山瀑布》、周敦颐《爱莲说》、苏东坡《题西林壁》,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多种文化交汇于此。这里,山川悠远,群峰竞秀,云遮雾绕,美不胜收,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美誉。高山流水形成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毛泽东对庐山的由衷赞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按照美女老乡的建议,今天游览山下的景点。告诉你哦:“庐山的门票可以用一个星期,你尽管放心地玩。”吃过早饭,乘上去往庐山东门的公交车,再从庐山东门乘景区的公交车到三叠泉入口。入口到三叠泉约3公里,沿着溪流边的台阶蜿蜒而上,海拔提升600余米,每走一段台阶都会有一个景点让你停下来打卡拍照,一点也感觉不到累。沿途的景色也同样令人陶醉,山间云雾缭绕,犹如轻纱般笼罩着。远处的五老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清澈见底的溪流在脚下潺潺流淌,水底的石头和游鱼清晰可见,让你忍不住掬一捧清泉解渴洗尘。近处鸟儿欢快的歌声和林中猴子的嬉语交织在一起,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俯瞰河谷,一个个形态各异、色泽如玉的巨石,错落堆砌,流水早已磨平了这些石头的棱角,使之变得圆润光滑。仰望峡谷,如斧劈刀削,高耸入云,形态苍桑。悬崖峭壁上,小乔木、苔藓等植物顽强地将根扎进岩石缝隙,呈现出万千气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未及抵达三叠泉,几百米外便听到山谷中回荡着轰鸣之声,如怒龙奔腾般震撼人心。及至来到泉边,看到三叠泉水以百多米的磅礴落差飞泻而下,站在泉瀑下仰头观望,瀑布流水如飞珠溅玉。一阵山风吹来,又似精灵般灵动飘逸。那溅起薄雾飘落在脸上,如冰镇琼浆,微甜凉爽,带来一种沁人心脾的宁静安详。仔细观看,瀑布分为三级,这也许正是三叠泉名称的由来吧。其每一级皆独具神韵:第一级如飘云拖练,破空而下,势不可挡;第二级形似一把弯曲的弓,若碎石摧冰,叮铃清脆;第三级有50米高,直入深潭,好似玉龙走潭,雷声轰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三叠泉,宛若站立的河流,飘如雪、断如雾、缀如流、挂如帘,让人直呼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为之心生敬畏。而其之所以如此让人惊叹,更是因为与周边的融合,互为参照的结果。峰是背景,潭是营地,谷是出路,溪是延伸,云雾则是旌旗。有了这些陪衬烘托,水便有了刚性和韧劲,有了栩栩如生的现实感和无法遏止的震撼力。如此,才能奏响风云际会的天外弦乐,才能打开声情并茂的山水画卷,才能喷涌出流转轮回的心谷佳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挥别三叠泉,来到白鹿洞书院。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是民间教育的重要形式。多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修建的学舍。它见证了文化先贤的治学热情和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天书院(商丘)、岳麓书院(长沙)、嵩阳书院(登封)、白鹿洞书院(庐山)被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前去过岳麓、嵩阳书院,这一次骑行,定然少不了白鹿洞书院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五老峰下,四面群山环绕,周边高,中间低,一条名叫贯道溪的河流从中穿过,而书院的五大建筑群便是沿着河边从南向北一字串联排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一进书院大门,是“先贤书院”建筑群。纪念书院历代先贤的地方,主要有报功祠、朱子祠、丹桂亭等。朱子祠内中立有朱熹自画像石刻,并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为1738年(清乾隆三年)刻本,弥足珍贵,但这块碑是嵌进墙内的,很难发现,想看清上面《教条》的内容更是不易,我后来还是到旁边明伦堂里看《教规》的现代印刷版才明了的。“朱子祠”前有两棵郁郁葱葱的桂花树,据说是当年朱熹亲手种植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二个是“贯道门”建筑群。主要有贯道门、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是当时书院祭祀的主要场所。贯道门为1466年所建,系白鹿洞书院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门为牌坊式,花岗石构成,六柱五间双层,以石梁连接上下层。整个造型坚固稳定,线条粗犷简练。进入里面,是礼圣殿——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代建筑。为宫殿式,石柱基础,浮雕缠枝纹饰。砖木结构,殿壁有大木柱12根,以砖砌壁,灰瓦白墙,黑柱红拱,飞檐凌空,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殿中上有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左右立有朱喜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碑刻。神龛上立有十二贤小石像,前 11人均为孔子门生,另一位是朱熹,他不是孔子的学生,亦不是同时代的人,但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故而列为十二贤,供后人祭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三个便是“白鹿洞书院”。师生相授的核心所在,主要有门楼、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等。门楼呈八字形,花岗石匾额上有赵朴初题书“白鹿洞书院”。明伦堂,是书院的授课之地,外廊柱写有对联“豕鹿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以鼓励生员用心攻读。正是在这里,我认真地研读了《白鹿洞书院教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最后两个是“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建筑群。“紫阳书院”主要有门楼、东碑廊、崇德祠、文会堂等。“延宾馆”主要有憩斋、逸园、延宾馆和朱熹铜像等。这两处现已辟为公务、功能区。只是在文会堂前立有周敦颐像,而周敦颐并没有来过书院,但他是宋代大儒,对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都有影响,现在庐山市区还有“爱莲池”,九江市也有濂溪区,因此,在白鹿洞书院安置他的雕像,一点也不奇怪。而“延宾馆”在过去是学子们和拜访的客人休息生活的地方,现改成了民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完书院,同行的行稳致远一定要到贯道溪上“枕流”石打个卡。虽然石上“枕流”二字为朱熹题的石刻,但他在意的却不是这点,而是这儿是电影《庐山恋》取景点,在这里女主拍“枕流”石时第一次邂逅了男主,郭凯敏、张瑜曾在石头上坐过。原来行稳致远和他自家兄弟野果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浪漫爱情的情种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参观完所有景点,坐公交回到了住宿地,吃过午饭,骑车向九江站出发,仅用了40分钟便到达九江站,顺利完成环鄱阳湖的骑行。在车站,和福建漳州的骑友耳东依依惜别,相约下一次再骑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兄弟们,下一季,是环洞庭湖还是洪泽湖?让我们一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