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母校——长治县一中

张歌

<p class="ql-block">  长治县一中是长治县教育界的翘楚,也是我从小就梦想读书的地方。只是我从小成绩一般,没有能够考入一中学习。直到1992年我高考落榜才有机会去一中复读,也算是圆了我的一中梦。</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的高考成绩定格在372分。不必提考取了哪所大学,因为就连长治县一中复读的最低分数线,我也差了8分。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最迷茫、最无所适从的时光。是选择复读,还是告别校园,踏入社会打工谋生?我的内心充满了纠结与挣扎。</p><p class="ql-block"> 临近开学时,经过与几位同样落榜的同学多次交流,再加上父母的鼓励,我在打了一个月临工后,深刻感受到打工的艰辛与前途的渺茫,最终决定交了400元借读费,前往长治县一中复读。长治县一中是长治县的最高学府,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数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长治县一中的校址位于县城南部,距离我家有15华里之遥,每日往返显然不切实际,于是带着被褥住校成了唯一的选择。彼时的宿舍与今日大相径庭,没有如今六人或八人一间、楼内配备卫生间的舒适环境,而是大通铺,人挨人、人挤人。温暖时节尚可勉强忍受,常开门窗通风换气,空气流通还算过得去。然而到了寒冬,宿舍取暖全靠煤炉,却因无人精心照料,煤炉经常熄火,最后干脆弃之不用。夜晚钻进冰冷的被窝时,只能彼此依偎取暖。一米宽的床铺挤着三人,半夜如厕归来,再想钻进被窝,需费九牛二虎之力。记得寒冬里几次用冷水洗头,彻骨的寒冷意浸透头皮,头发上结满冰渣,至今记忆犹新!即便如此艰苦的环境,那时候为了学习,一点儿也不不觉得苦。</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美好瞬间。学校的作息时间是双周制,每两周休息一次。家境贫寒的我,每次返校时,除了带上微薄的生活费,母亲还会蒸些馒头,在炉火旁烤干,让我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那时早餐一般是五毛钱的小米稠饭,中午和晚上则是每顿六毛钱的炒面皮或面条,几个同学蹲在食堂前的空地上,五分钟便解决一顿饭。然而正值长身体的年纪,我总会从本就拮据的生活费中每周省下一块钱,到周日晚自习后去学校的小食堂煮一包方便面,那味道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唇齿留香……</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有幸遇到了几位好老师。班主任兼历史老师李安虎,历史知识渊博,信手拈来;副校长兼语文老师蔡金水,一堂《荷塘月色》讲得娓娓动听,让人如痴如醉;数学老师宋明生,三角函数讲解得条理清晰,步步为营。正是他们的悉心教导,让我受益匪浅,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感恩老师!</p>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我们几个在长治县一中复读的高中同学再次聚首,回忆起三十三年前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感叹岁月如梭,世事变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