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上海工业博物馆(三线建设)展陈处<br>李舒桐采访徐雪舲底稿 <font color="#ed2308">李舒桐:<br>8,历史反思与精神弘扬的平衡:三线建设中也存在一些政策执行偏差和个体牺牲。博物馆在展示这段历史时,应该如何平衡历史的反思性与精神的弘扬性?如何避免将历史简单化、脸谱化?</font> 徐:这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我们在抒写工厂回忆录时,受形势和偏见的影响,也存在一些简单化和片面性。克服这现象的途径,<font color="#ff8a00">重要的是如实全面地反映历史事实,並且要相信人民群众。</font> 例如:<font color="#ff8a00">三线762厂发现地方病问题,似乎是个负面的东西</font>,如果廻避或简单片面化,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历史,起到推动和发展作用。 1974年,马勺汋762厂大面积爆发疾病和发现地方病时,领导和群众正视现实,不隐瞒和迥避问题,既不聚众鬧事请愿,也没消极怠工!而是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各种改良水土的办法,改善职工和家属的健康,安定人心。一方面派代表和厂领导干部向上级不断反映,爭取搬迁。一方面更加努力搞好生产经营,开发民品电视机,为早日迁离病区创造条件和积累资金。全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到七十年代末得到上级搬迁许可,因缺乏再投资资金,拖延至1984年,利用下马的秦川拖拉机厂,国家“拨改贷”和自筹资金,进行厂房攺造,合并其几千名人员,脱离马勺沟搬迁到咸阳西郊。 照片:三线762厂开发生产的集成电路黑白电视机 照片:762厂开发生产的14寸彩色电视机 回想762厂,长达十来年,从几十公里外,用卡车拉富平飲用水,维持生活,在地方病等艰难困苦,不利的条件下,努力完成各项生产工程任务,积极开发新品,克勤克俭,创造利润,为搬迁创造条件,难能可贵,可歌可泣!<div><font color="#ed2308">这是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力量的一个典范,是三线精神和自力更生的生动体现。</font>所以可以说不必迥避负面的东西,从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更能转化和彰显正面的力量。</div> 照片:从富平县用卡车运来的饮用水储水箱 参阅:<br>徐雪舲:马勺秋色 1979年9月日记<br>“在马勺沟已有15年了,青壮岁月和感情都与这里的一砖一木,一景一物,每批产品,某项工程,交织融合在一起,为来之不易的集体成果而欣慰,......我们和子女后代能否终老在此?<br>令人悚然的水土,<font color="#ff8a00">使人欲爱不深,欲恨不忍,欲留不纳,欲离不行,</font>只好再抬头透过大而亮的明月,探望深邃的星空......”<br><br><br> 朱雅琴 宋少记:马勺沟762克山病的防治 2014-11-30<br>“1973年-1974年期间......职工来医院就诊,诉说自己出现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经心电图检查,发现不少问题.....决定对全厂职工进行全面身体健康检查,其中心电图1000多份......进行详细分析、诊断,又请陕西省地方病防治所专家和铜川市克山病防治专家来医院进行指导和确诊。......厂领导派李发祥副厂长带王昌义、朱雅琴去北京向四机部领导汇报。四机部卫生处的专家於1975年左右亲临四号信箱对患者进行复查,<font color="#ff8a00">最后确诊了12位潜在型克山病患者;”</font> 蒋泽汉:岁月如歌(五)<br> “当我们满腔热情支援三线来到这里的时候并不知道是个克山病多发地区。几年后,厂里的职工和家属中不少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心慌气短、胸闷心悸,心率不齐、乏力、腹胀等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不少人肝功能异常、心脏扩大。这曾一度引起全厂职工极大恐慌,给厂领导也带来很大压力。其实,工厂周边的村民身患大骨节病、螺蜾腿的极多,青壮年时就失去了劳动力。个别村子的村民曾<font color="#ff8a00">经发生过莫名其妙地口吐黄水后突然死亡的现象,这是我们节假日去村民家买鸡蛋,聊天才知道的。</font>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得知克山病最先发现于我国的黑龙江省克山县而得名,该病是由于当地水土中缺少硒 镁 钼 锌等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当地的粮食蔬菜致使体内缺乏这些微量元素造成的。” 超杰:传记诗《马勺咏怀》三(22)) <br>“大脖及柳拐,人心不得安;山沟不能留,水土催人迁。 <br><font color="#ff8a00">老辈已认命,儿孙断后患;</font>北京不能回,何处将身安?” 照片:柳拐地方病 照片:克山病心脏 《762,为何一提你就热泪盈眶》——杨颖华<br>“从1966年进沟,到1974的八年后的发病,<font color="#ff8a00">再至后来的1984年全厂搬迁后不到一年</font>,何才春大夫,胡春月大夫都英年早逝,<font color="#ff8a00">其后</font>邓仲玉,雷增印等多人<font color="#ff8a00">都因心脏肥大而心功能衰竭去世,” </font> (大三线762历程《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宝堆)<br>“据负责后勤工作的马治国副厂长回忆:陕西省地震台化验证明,马杓沟的水是裂隙水,水里含有锶,而缺少硒.钼.镁.锌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缺少硫酸根,长期食用而造成身体病变......既然水有问题,就准备在水上想些办法。......请来了打井队,打了二口井。有1000多米深,化验结果,这两口井水都不行......<font color="#ff8a00">到陕、甘交界地槐树庄去了解克山病情况,那里的水也有类似问题。</font>他们正在试验采用白地梅,和在水里增加硫酸根的方法试图解决。厂里也试过在饮水中加稀硫酸的方法,未看到有什么效果。......又到距铜川几十公里外的富平、庄里取来水样,经过化验,富平的水符合标准。于是工厂与富平老乡协议,我们厂帮他们装一条管路,他们让我们免费用水。并报请上级批准,<font color="#ff8a00">抽出4辆解放牌大卡车改装成水车,从那里给职工拉饮用水</font>,给各居民区建造储水池,又给每家发水缸。” 徐雪舲:无独有偶 2011 11)<h1>“1978年上任的第四机械工业部长钱敏,把762厂曲延明书记反映的情况记在心里;1979年他到陕西省与省长于明涛同车经过咸阳下马的拖拉机厂时,一拍即合,决定762厂利用这地方搬迁到咸阳。” </h1> 陈增培:<div>“<font color="#39b54a">马勺沟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地方,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策略、一个事件的正确与失误,尤其是有正反不同意见的事件,会有不同的声音</font>。”</div> 徐雪舲《莫忘他们----马杓沟抗病记》 原创 红色三线 三线文化遗产 2022年02月2日 https://mp.weixin.qq.com/s/fPuJVJWtuweB5BqxsxyKQQ<h1>“<font color="#ff8a00">在当时抓紧备战和“山、散、洞”方针等大环境的历史背景下</font>......忽略了水质评估,是可以理解但不能被原谅的。...762厂.....因为马勺沟水质问题暴发地方病情,后来利用下马的拖拉机厂才能搬迁,留下一堆山沟废墟,这不仅仅是经济损失,也给人们留下了伤痛和阴影。为此,<font color="#ff8a00">我们纪念和弘扬三线精神,莫忘了马勺沟这个可歌可泣的特殊的地方和 为人们病苦做出贡献的人!</font>前事不忘,后事之师。<font color="#39b54a">科学决策,慎重选择,以人为本,避免类似历史重演,减少天灾人祸!</font>(游游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