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青新藏之旅日记(三)

南旋风

第九天 穿过无人区 <p class="ql-block">5月3日 星期三 晴</p><p class="ql-block">西藏与北京时间的时差约有两个小时,日照时间特别长。太阳早早地就从玻璃窗洒进房间,照得室内一片温暖。昨晚睡了一个好觉,全身的每一寸肌肉每一个细胞都得到了很好的休息,状态极佳。看起来令人畏惧的高原反应已经彻底地离我而去,我可以在这世界屋脊上自由的呼吸了!我想如果没有那些意外的事情发生,也许会更加早的这种适应。</p> 萨嘎—可爱的地方 我们收拾好行李,泡吃旅行社早已为准备好的碗仔方便面火腿肠。平时没有什么机会吃方便面,吃起来格外的香。我们告别了桑桑旅店的藏族姑娘,告别了这座从名字到内容都给我们深刻藏式记忆的旅店。8:30我们踏上了路程,比平时提早了一个小时。 车继续沿着雅鲁藏布江而上,窗外灰黄色的山脉缓缓地向后移动,路还是沙石路面,车行过后又是灰尘滚滚,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沉闷单调的景色又开始伴随我们。但西藏的神秘体现在它常常能够给人意外。约11点钟,就在我们百般无聊时,一座挂满经幡横跨雅鲁藏布江的绳索吊桥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没有看到有人从桥上走过,我们也不知道这座绳索吊桥连接从哪里到哪里,只知道快要到萨嘎县了。很想走走真正的吊桥,但没去试。 <p class="ql-block">12点半多我们到达了到西藏后第一个边防检查站——日喀则马泉河二线边防检查站。据说这里设卡因为与尼泊尔交界。往阿里走新藏线我们还要经过几个边防检查站。在广州我们就已办好边防证,但问题是博士的身份证因为意外车祸已丢失,边防证是要与身份证同时使用的,看看能否放我们一马。</p> <p class="ql-block">这个检查站不大,仅有20多个官兵,对我们很客气。但检查是认真的,要将我们两证内容全登记在册,用手工一条一条地抄,幸亏我们前面无人排队。我们向检查官解释了身份证丢失的情况,得到了理解,让我们顺利通行。当时我们后面有数台手扶拖拉机等候着过关,高原上炽热的阳光把拖拉机上的藏民晒的黝黑。1点钟我们离开了检查站前往昨天就应该到达的地方——萨嘎县,中午将在那里用午餐。</p> 萨嘎,藏语意为“可爱的地方”,是阿里南线上一处重要的交通要道和物资中转站,也是进阿里的最后一次较大的物资补给点。县城不大只有两条街,我们在铺了水泥路的那条街停了下来,走进一家应该是川菜馆。周新伟点好了菜,其中有四川的名菜——酸菜鱼,我们可是饥肠辘辘,想快点吃上饭。可是左等右等,还是没有看见新疆的两台车。周新伟回到车上,又04、04,我是01,我是01的呼喊着,但是没有任何反应。在西藏这个地方,任何意想不到的事随时都会发生。他马上开车沿原路折返,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下意识中我祈求不要再发生什么大的意外! 差不多两点钟总算等来了周新伟的消息。原来4号车不早不晚刚好在拐弯时,右前胎突然瘪了,汽车向右侧侧翻,造成车右前玻璃破损、车门凹陷。但幸运的是无人受伤,车还能继续行驶。在另一条土路街上的青藏汽车修理厂做了简单修理,因为条件和时间所限,右前车窗就用硬纸皮和透明胶带封了起来。坐在副驾的人只能看前方了,但给司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没有到阿里,才刚刚走完近一半的路程,最艰苦的路段还在后面,我们的车已经是一伤一残,损失真够大了!但愿阿里的风不会刮掉车窗上贴着的纸皮,但愿后面的路一路平安!<br>直到3:45我们才出发,在萨嘎整整停留了2个多小时!我们已经比原计划慢了半天的时间。下一站是仲巴县,距萨嘎145公里。<br> 仲巴—野牦牛之地 <p class="ql-block">离开了萨嘎景色果然变得越来越好,路右侧有两座形态相似的山峰并肩而立,山峰的一侧还覆盖着积雪。雅鲁藏布江再次伴随着我们,在路的一侧委婉地流淌着,路的南面是喜马拉雅的连绵群峰。江边江中厚厚的黄色草甸上撒满了“黒珍珠”——黒牦牛和羊群,黒乎乎的牦牛,黑的看不清它的双眼。慢悠悠地在那里吃着泛黄的草,全然不在意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感觉到这里应该是丰草水美的地方,夏天当草地泛绿的时候,一定非常漂亮。不知名已倒塌的城堡和被风化的小山丘从眼前闪过。</p> 我开始打瞌睡了,约6点钟被从睡梦中叫醒。原来周新伟发现前面有一座黑褐色的藏包,是一种从形状到质地上完全不同于蒙古包的毡房。我们决定下车去看看,体察一下民情。 藏包里只有母女两人,母亲穿着藏族传统服装,女孩则是汉族打扮。她们完全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她们说些什么,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从她们热情的双眼中我们读懂了“欢迎”二字,母女俩不但同意与我们合影,而且还允许我们走进她们的毡房里拍照。对我们数码相机当时就能显示出她们的图像更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许是她们第一次看到相片中的自己。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藏式毡房,很奇特,不像常见圆形尖顶白色蒙古包,而是呈八或九角型,感觉更像野外用的帐篷,又有些像旧时汉人用来量米的斗——倒扣下来的斗。毡房似乎是一张大而粗的松散的牛毛网状编织布、周围再用几根木棍和绳子撑起来的,不足一人高。据说称作“牛毛毡”。顶上开有天窗。编织物的缝隙很大,光线透过这些间隙直泻房内,我想旷野中的瑟瑟寒风一定也可以穿透这些缝隙直入房内。奇怪的是当时野外的风很大,但毡房内却异常的暖和。这里是她们放牧的临时住所吗?语言不通我们无法得到答案。后来在书上看到介绍,毡房是用牦牛毛编织的,能御风雨。 <div>毡房内实在是太简陋了,除了卷起来的铺盖,剩下就是一个正在烧着火的炉子和一些生活用具、一个绑在柱子上的酥油桶,真是没有什么了。但卷缩在一旁正在睡觉的小猫和一只憨拘可爱的黑白花小羊,给这毡房内增加了几分生气。藏民一般是在早上打酥油的,因此虽然见到酥油桶,但还是没有见到打酥油的整个过程。</div> 晚上7点半左右我们到达了仲巴县。据说仲巴县城搬迁了三次,分为老仲巴和新仲巴。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所谓的“生命禁区”,但此时我们一点反应都没有。仲巴藏语意为“野牦牛之地”,虽然见不到野牦牛,但我们还是见到了比其它地方更要多的牦牛群。据说仲巴是个牧区,可是藏民平时不杀野不卖牛羊,因为这些是他们财富的象征。 <p class="ql-block">我们停在一座山坡旁,等候后面的车辆。山坡上有一座寺庙,可见藏民从里面出入。山顶上有座白塔,长长的经幡从山下一直拉到山顶。山坡上可见双腿白塔,以及和寺庙内完全不同的四方形白塔、成堆的玛尼堆、牦牛角和转经桶。山下有几排不多的灰瓦泥砖平房,不知道那里是否就是县城。</p> 晚上8点多钟我们到了老仲巴县城,看到了县招待所的牌子,原打算在这里住宿,但招待所大门紧闭,铁将军把门,据说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营业。一群孩子好奇地围着我们的车,看到我们照相更是个个争抢镜头。 周新伟还念念不忘桑桑旅店的特色,问围观的孩子们有无藏民旅店,回答说没有,只有一间邮电招待所,但已没有床位。在一位四川老乡的引导下,我们去到新仲巴一间尚未开张的家庭旅店。这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新的,很干净,床垫上铺着电热毯,感觉很好。俩人一雅间,当然没有洗手间,没有上下水,还是服务员用热水瓶提来开水供我们使用。房间的一头是餐厅,老板又是四川的,当晚的饭菜非常可口,我们都吃了不少。在西藏西部地区,在沿途能遇上这样的食宿条件我们很满足了。<br>我们今天走了325公里。<br> 第十天 奔向阿里 <p class="ql-block">5月4日 星期四 晴</p><p class="ql-block">阿里,这是一片像信仰一般神秘的土地。人们将西藏誉为世界屋脊,阿里则是世界屋脊的屋脊;人们视西藏为文化之谜,阿里则是迷中之谜。它位于西藏的西部,因为那里是全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因为去哪里的路途漫长而艰辛,令许多到西藏的人到此止步,也差一点就成为我此行不被批假的一个理由。但是那里超绝的独特风光和神秘的古格王朝,吸引着无数热爱探险、崇尚自然的勇敢人们,也是我们此次远征新青藏最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地。</p> 遥远的阿里从拉萨到狮泉河全长将近1800公里,基本上98%为沙石路,旅途漫长而艰苦,沿途人烟村落稀少,平均每5平方公里仅有一人,海拔在4500米以上。但是那里大自然伟力雕刻的扎达土林、沉寂而辉煌的古格王朝遗址、宇宙的中心神山冈仁波齐、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圣玛旁雍错、还有飞鸟的天堂斑公错,。。。,这些都是西藏最值得游览的地方。因为它的艰苦和难以到达,至今那里的自然景观依旧散发着诱人的光芒。<br>我看过林伟生2002年带队广东团《苦行阿里》的录像,看过程树林《独行西藏》一书对这个“地球第三极”的描写,听人说过去阿里应该起码去过1~2次西藏之后才应该考虑。。。。所有的信息都在告诉我:去阿里是危险而艰苦的。但正是这些信息又激励着我更加向往这块疆土。在周新伟不断的鼓励和亲自率领下,今天,当我与我的几位同事、与新疆的朋友们历经几日的艰苦跋涉,果真来到了它的大门口,伸出双手将要开启它的大门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 早晨8:45我们出发了,我们走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左侧是喜马拉雅山脉,右侧是冈底斯山脉。算是走过一些名山大川,但应该还是头一次走在两座山脉之间,两座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著名山脉,两座山脉就在同一视野中。看过一段描写万山之巅——阿里的文字:“真正坚实博大、广阔深厚的天与地,是随着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巨大山脉的西行延伸,回到它们的发源地——阿里。”正是在这片远离现代文明的西藏西部地区,巍峨延绵的山脉一次又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牵动着我的西藏情结。<br> 路边的故事 <p class="ql-block">路依然难行,依旧是沙石路,车后依然是尘土飞扬,但还算平整。满目的荒凉、沙化的山脉、赤裸的土地,没有人烟。羊群、牦牛群都在寻找自己的食物,不知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在牧草还没有长出来时,它们能找到些什么?更不知道在这样生活环境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里的人们如何生存?我们遇到一个放羊娃,不知道他有没有读过书,他对外面的世界知道多少?语言障碍我们无法沟通。放羊娃似乎对周新伟的摄像枪很感兴趣。目不转睛的盯着。</p> <p class="ql-block">10:35我们经过帕羊镇——应该是昨夜住宿的地方。在小镇附近的山口有一座是我进藏后见到的最大的玛尼堆,每一快石片上都刻着经文,石片的颜色各异,其中一块是文化大革命留下来的“忠”字牌,毛爷爷的人头像雕刻在“忠”字之上。一个生前的无神论者在去世后被作为一座神来供奉,在这个佛的世界里的确是值得深思。玛尼堆上还放置了不少牦牛角,应该也是避邪之物。</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大地有多辽阔,玛尼石就有多少,石头上刻的大多是“六字真言。石堆主要堆积在山顶或转山必经的山口和路段。有的刻满经文,有的就是随意一块石块(在羊卓雍措见到的就是石块)。信徒们每逢玛尼堆便丢下一块石块,一块石块就代表念了一遍经文。一切好像都已约成定俗。玛尼堆上悬挂着五色经幡,随风飘动着。</p> <p class="ql-block">11:45我们走上了红土路。我心里直纳闷,为什么除了路是红色的、而周围旷野却依然是土黄色的?难道路上的红土是从其它地方运来的?没有人给我们解释。几分钟后路的颜色又恢复了原来的本色。</p> 这时一位扎着红头巾穿着长裙、牵着白马、扬着鞭子正准备过马路的藏族姑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当时有一大一小的两只狗尾随其后。一定是牧羊女!周围一定有羊群。我们立即停下车跟着她爬上了小山坡。 <p class="ql-block">她的另一位同样扎着头巾穿着藏式长裙的伙伴、牵着一匹黑马在那里等着她,周围是奔跑的羊群和枯黄的草。她们的脸部被厚厚的围脖裹着。看到我们,她们拉下围脖露出面部向我们微笑着,表达着她们的友好。是啊,我们也只能还以微笑和蹩脚的“扎西德勒”——会说的唯一藏语。语言障碍真是沟通的最大障碍。</p> 她们的手腕手指上、耳朵上、脖子上挂满了漂亮的饰物,我给她们拍照时还有意识地举起那只戴满了各色手镯和戒指的手。我清楚地看到她们的脸上涂上了一层厚厚的浅棕色的保护层,我猜想可能那是起防晒作用的吧,但这丝毫也掩饰不了藏族姑娘那自然纯朴的美。 吸引我们的还有那只大黒狗,走到近处看,原来是只藏獒!黑得是一塌糊涂,分不清五官。 <p class="ql-block">我们与藏族姑娘在一起足足呆了半个小时,才目送着她们向山的远处走去,然后是策马扬鞭,最后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她们要去放牧。陪伴我们的依然是广袤的大地和悬浮在蓝天下的白云,以及公路两侧延绵不断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一路风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一点钟左右,我们路径香筑村。说是村,我倒觉得更像一个工程部,因为这里见不到村庄,只看见数顶白帐篷和一顶绿帐篷。帐篷外堆着一人多高的干牛粪和几张正在凉晒的白色羊皮,还有小卖部。帐篷里有妇人和孩子,好像在这里度假。条件比起我们昨日见到的母女俩要好的多。这里已靠近阿里的边界。</p> 听到我们汽车的马达声和问话声,富态的老板娘掀开帐门,露出了笑脸。无论何时何地,笑,都是一个使人感到亲切友好的表情,一下子就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发现老板娘的穿戴装束与前面所见藏人又不同,盘着的头发上除了一颗颗相连的绿松石挂在头发两侧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前额上有一颗又圆又大的红色顶珠。难道他们是来自昌都地区的康巴人?因为昌都康巴妇女服饰显著特征就是头顶上那颗称为“梅朵”的红色头饰,一般是用红珊瑚为材料镶嵌而成。我猜测最大的可能是,他们是来这里做羊毛、皮件生意的康巴人。据说阿里地区的羊毛、皮件生意基本上由康巴人垄断。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了帐篷。这是一个条件不错的一家子。帐篷宽大舒适,收拾整洁,三位女性,但不知道她们之间的关系。她们非常喜欢照相,依偎着我们,好像和我们成了一家人!周新伟当场采访了他们,但不知问了些什么。</p> 我们继续前行,但在这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无人区,看起来中午是不可能找到可以吃饭的地方了。于是周新伟让大家停下车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便面,我们就在路边“野餐”了。至于开水嘛,他们考虑的很周到,从新疆出来时,每台车就配了一个5磅的热水瓶,在西藏这片高寒地带发挥了重要作用。还专门备了两钢瓶氧气,但我们一次都没有用上。虽然这里是无人区,但作为环保主义者的周新伟和王师傅,将我们吃后的饭盒以及产生的其它垃圾先火烧再掩埋。他们不想让西藏阿里这片人类的最后净土被人类文明的垃圾所污染。我们几个都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示。<br> 走近神山圣湖 <p class="ql-block">约2点钟,我们翻越了海拔5216米的玛措木山口,这里是日喀则和阿里地区的分水岭。这时天空的云层很厚很低,但轮廓很清晰,翻滚的云海下是泛着波浪似的白色山脉。但是我们没有停车。</p> 下午约3点,我们来到了海拔4800米的马攸桥公安检查站。这是我们经过的第二个边防检查站。这里的官兵非常热情,为我们又是冲茶又是装热开水。听说在这里有一对夫妻陪着儿子来当兵,已经来这里三年了,在检查站附近开了间小食店。因为附近人烟稀少,大家都去帮衬,生意还过得去。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听说过陪读书的,倒是第一次听说陪当兵!<br><br> 不到十分钟我们就通过了边检。离开了检查站,路边的冰河又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已经是夏天的五月了,但河面上的冰雪还没有融化,白白绒绒的,好像一条长长的白色羊绒围巾,绕着山边不断地向远处舒展延伸。。。。。。。 3:40我们来到海拔5000米的马攸木拉山口,这里正好是1465界碑处。阿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蓝天白云,转眼间就乌云密布,黑压压的像要把一切吞噬。像所有的山口一样,这里飘着经幡,阴冷的山风将经幡吹得哗啦啦响,一块绿底白字的牌子昂然矗立在山口,上面工整地写着“马攸木拉山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军警民共建高原之文明绿色长廊”,牌子下挂满了白色的哈达和五色经幡。这时我已经没有了在米拉山口第一次看到经幡的冲动。 继续行驶在这片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除了荒芜的戈壁和沙化严重的土地,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单调而沉闷的土黄色,行驶了几十公里遇不上一台车,见不到一个人。<br>下午5点半左右总算在昏暗的天地之间见到远处绮丽的山脉,它好像躲藏在大地与乌云之间,若隐若现,似乎有些狰狞,使人联想起魔窟,一股阴气似乎正从那里吹来,一场暴风雪似乎要铺天盖地而来。这就是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它不是一座山峰而是群山,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棱角分明,又好像雕刻家笔下的一个作品,充满了阳刚气和立体感,非常的俊美。我在晃动的车上不断地捕捉它在暴风雨前顽强地展现自己的英雄本色。尽管天气恶劣,但我还是非常喜欢当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境。<br><br> 继续朝着圣湖的方向行驶,绮丽的山脉下一条明亮如镜的湖水,泛着耀眼的光泽吸引了我们,一只孤独的山鸟在湖旁悠悠散着步,我们的到来一下子惊动了它,它呼的腾空飞起。在这不毛之地能见到一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都感慨万分! 冈仁波齐,我终于见到你了! <p class="ql-block">正当我们还在猜测着刚才见到的那只是什么鸟时,远处一座我在图片资料上早就熟悉的山峰跃入眼底,那不是万山之巅——冈仁波齐吗?一顶好似白色雪帽的雪峰巍然屹立在群山之巅。这是一座让你看过就会永远也忘不了的雪峰,它独特的有别于任何其它雪山的浑圆形状,让你怎么样都不会认错它。我看到神山了!我看到冈仁波齐了!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心中顿时充满了那种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终点的兴奋,经过漫漫长夜终于见到光明的激动,经过久旱无雨终于喜逢雨露的感动。人有时很简单,千里迢迢不辞劳苦就是为了那震撼心灵的一瞬!</p> <p class="ql-block">有位作家这样描述这座风骨姿态神情独具的神山:“那山是在一个山结正中,四面八方耸立着著名山脉的顶峰主峰。它并不高于那些群峰,但它却浑圆怪异地从那山结央心升起,像一万只茫茫白羊中蜷着一头漆黑的驹犊。群峰都披冰肩雪,只有它如黑玻璃黑水景,刻着坚硬光滑的纹理线。群峰峥嵘如吼,只有它静若处子。群峰组成一片山的狂涛骇浪,拥戴着神秘肃穆的这异常异色的它。”</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冈仁波齐!这就是印度人称之为“宇宙的中心”的冈仁波齐!这就是能够在这片高寒冻土世界屋脊的屋脊能够使人感动和被感动的冈仁波齐!</p><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意为“雪山宝贝”,西藏的本土宗教——本教便发源于此。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6638米。它形似圆冠金字塔,峰顶终年积雪,冰雪覆盖下的水平纹理如整齐的台阶叠砌到峰顶。在黑色的莽莽苍苍的高原群山中,它以非凡的形态和气魄威凛于万峰之上。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一直是朝圣者和探险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登上这座神山,或者说至今还没有人胆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它仍是一座无人征服的处女峰。</p> <p class="ql-block">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就是指这座山。在前佛教既本教时代,冈仁波齐被称为“九重万字”山,为雪域藏地之灵魂,相传当时有三百六十位神灵住在这里。古代印度人认定冈仁波齐为世界中心、众水之源。日月星辰皆以此为轴心往复环绕,并各行其道。西藏人和印度人都认为神圣的四条大河: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都源自冈底斯山。这四条河在相距不远处同时出发,向着不同的方向,流过不同的地域,蜿蜒跌宕大相径庭过千里万里之后,重又在同一个归宿底——印度洋中相聚。</p> <p class="ql-block">如此众多的神奇和宗教的魅力,使冈仁波齐成为亚洲最著名的宗教圣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来自印度、尼泊尔、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信徒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来到这里,转山转湖朝圣祈福,了却夙愿。根据藏族的传统,朝圣者来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10圈可在500轮回中免下地域之苦;转山100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常年转十三圈。所以每逢马年转山的人特别多。环绕神山已经成为精神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我很想去转山,不为别的,就为去感受心灵与神灵交会的那一刻,全身心地将自己投入到这个完全纯自然的冈仁波齐,张开思想的羽翼,迈开父母给我的那双凡人的脚,深入这宇宙之域,在途中尽可能贴近它、感受它、近距离去仰视它,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让自己的灵魂飞出躯体,环绕着神山悠悠地漂浮,让躯体随着那个看不见的巨大磁场、按顺时针方向慢慢地转动,摆脱掉世间的一切凡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转山对我有太强的诱惑了,我是多么期待能有这样一次心灵之旅。</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没有安排去转山,我们不是自助游,我们必须服从大部队的整体安排。</p> 神山下的玛尼堆广场 <p class="ql-block">将近7点钟,我们来到一个可以称作是玛尼堆广场的地方,由于辽阔地域没有遮挡,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眺望到无限远处的冈仁波齐。广场很大,以一座白塔为中心,各形各色的玛尼石被一层层地叠堆形成一个个颇具规模的玛尼堆,周围环绕着五色经幡,一大堆牦牛角堆积在玛尼堆的一侧,似乎在守护着这些承载着藏族人民情感的玛尼堆。疾劲的山风一阵紧似一阵,在空旷的山野中发出呜呜的回声。我推测这应该也是一个山口,但周围并没有明显起伏的山脉,又让我怀疑自己的猜测。诺大的广场只有我们几人,偶尔见到一只飞鸟掠过高空,给寂静的广场带来了一点点生气。</p>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阿里的天气说变就变,此时满天的乌云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一场暴风雨似乎马上就要来临。我们迅速离开了玛尼堆广场,去寻找今晚的宿营地——玛旁雍错湖旁的旅馆。在黑暗的夜幕下,不远处的湖面上,一抹神秘的白光好像一把闪着寒光的利剑,倚着朦胧的山脉,似乎要将天地分割。隐约可见湖边还有羊群和牧羊的人。此时正好是晚上7:30,天无日月,只有浓浓的乌云,不知这道白光从何而来?为这神山圣湖之域又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离开这片被神秘寒光笼罩的湖泊,天又变成了另一个天。阳光普照,路边几个解放军战士正带着棉帽口罩,拿着铁锹在维修着公路。据说在阿里地段区,道路的维护是由当地官兵负责的,这也是阿里的独特之处吧。试想如果没有解放军,哪有今天通向阿里的路? <p class="ql-block">17:42在茫茫荒原上我们意外地见到了几只正在奔跑的野驴,但不是成群成队。这是此行新青藏之旅我唯一一次见到的野生动物,太少了太不过瘾了!接着,神山冈仁波齐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比刚才更加清晰,距离我们更近了。它像万物之神,高高地凌驾于万物之上,好像不论我们走到那里都可以看见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它的掌握之中。</p><p class="ql-block">晚上约8点半,当落日的余晖洒向广袤大地时,我们终于找到了那座位于玛旁雍错旁、纳木那尼峰下的神湖旅馆。这是一个多么不寻常的夜晚,我们将睡在圣湖的身旁!</p> 睡在玛旁雍错圣湖身边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被雪山圣湖环抱的小旅馆。一层楼高有着十几间屋子的平房,有些房间外墙脚留有刻着外文的碑文,不知是不是那位老外捐建的。面向玛旁雍错是一个四周围墙耸立的院子,可以停放二十几辆车。在院子里可以清楚地望到冈仁波齐神山。原计划在湖边扎帐篷,但有旅馆也就不去受那个苦了,每间房可容纳7~8人,我们6个男女同居一间。几次外出几次男女同居,我是见怪不怪了。旅馆里只提供窗和铺盖,无水无灯,也许这是我见过最简陋的旅馆了。但我们已经非常知足。</p> 放下行李,我们立刻冲向湖边,想去送走湖边最后一抹晚霞。没想到晚霞下的纳木那尼峰表现的如此温柔,敞开他宽大的胸膛,静静地让玛旁雍错倚在他的胸怀。真不知神山冈仁波齐作何感想。冰雪消融后的山坡裸露出土黄色的脊梁,残留下来不多的白雪星星点点地点缀着黄色的山脉。天黑前天空的那种瓦蓝,更是将这山这水衬托的美轮美奂。真是如入仙境。 房后有一座突兀的孤立的金字塔似的山峰,横在我们去玛旁雍错的路中央。尖尖的峰顶,宽大的峰底,让人感觉好像是人为堆砌起来的山峰。山的左右极为对称,山腰上有一座由五间藏式房子组成的寺庙(久贡巴寺/及乌寺)。晚霞将山后的天空烧的通红,金字塔的剪影显得异常诡秘。 我们光顾着拍照了,回到住所已将近9点半,根本没有考虑晚上在哪吃吃什么。在住所我们遇到一些俄罗斯朋友,他们慕名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去转山转湖。他们真是勇敢的人!据说有一辆专用的供给车跟着他们,为他们提供后勤服务。我们的领队反应真快,立刻打起他们的主意,和这些后勤人员谈好价,让他们专为我们做了饭菜,让我们一行在寒冷的夜晚吃上了鸡蛋炒饭、黄瓜木耳粉丝汤。我们打着电筒非常满意地吃着这顿美味佳肴。在藏区、特别是在渺无人烟的阿里地区,在神山圣湖旁,能吃上这样一顿饭,真是一种奢侈了! 回到房间,打开睡袋,但我无法让自己就这样去睡。内心涌动着一个念头,想在满天的星斗下倘祥在神山与圣湖之间,聆听湖水的喃喃私语,聆听心灵与神山的对话,那该是多么的惬意!燕子和老唐响应了我的建议,我们三人走出院子,向湖边走去。<br>月光下的圣湖是多么的静谧,整个旷野又是多么的宁静。幽深的湖水静卧在雪山之间,微风吹来,夜光下的湖面波光粼粼。站在湖边,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圣湖那妙不可言的灵气和巨大的能量。站在在这样壮伟美丽的圣湖边,无论做什么或什么都不做,都是一样的美好。望着这片烟波浩淼的湖水,我只想静静地坐在湖边,望着湖水,让自己的心融化在这片圣水中,让圣湖之水洗去心灵上的所有污垢,让自己灵魂再次得到升华。我感到自己内心从未有过的安然和怡然,分外的宁静。<br> 圣湖—玛旁雍错 <p class="ql-block">玛旁雍错,这座能与冈仁波齐神山齐名的圣湖,位于神山的东南面,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它的湖水由冈底斯山的冰雪融化而来,是圣水。这座高原湖面积412平方公里,海拔4587米,最大深度77米。若论大论海拔高度,它比不上纳木错湖;论美论秀,它比不上羊雍错湖。但是,唯有其神其名,使得它被尊为高原湖泊之国至高至贵的王后。大唐高僧玄奘当年在艰苦倍尝的西天取经途中也到过玛旁雍错,他将该湖称为“西天瑶池”。据说印度著名的领袖甘地的部分骨灰也撒入了玛旁雍错。</p> <p class="ql-block">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在西藏人的眼里,它是西藏众多圣湖中的“圣湖之王”。它与冈仁波齐一样,属于那种你只要瞥过一眼,就再也忘不了的造物主之作。冈仁波齐与玛旁雍错,两者一阳一阴、一刚一柔,互为补充,君临天下,成为信徒们的“世界之父”和“世界之母”。千百年来,神山在西北面25公里外的高山顶上深情地凝望着圣湖,圣湖用它一生的柔情滋润着神山,它们遥遥相望却不能相聚,成为世世代代人们争相传送的永远的歌。</p><p class="ql-block">印度经典中称此湖能洗涤人类的一切罪孽,认为凡是身体能接触到其土地或在其中沐浴过的人,将走向勃拉马的天堂;谁饮过该湖中的水,则将升上湿婆的天宫,并解脱百次回的罪孽。本教尊玛旁雍错为生命湖或命根湖,是生命之源,具有无穷财富和功德,认为用其沐浴能清净所有污垢,消除灾难恶缘,成就一切事业。藏传佛教认为,湖水具有八种功德,饮用沐浴功德无量。因此玛旁雍错是一条神圣的湖,是一条充满神灵的湖。</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多么的幸福啊!今天我们饮用了圣湖的水,用圣湖的水来做我们的晚餐。我从来没有想过天堂地狱的事情,但是今天,圣湖的水却让我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对于旅行者来说,玛旁雍错圣湖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除了它那些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它超凡脱俗的秀丽景色,也足以让每一位经过艰苦跋涉的人心醉神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