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讲解《金刚经》第十五品

微尘

<p class="ql-block">南师解读:什么叫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印度的习惯。印度这个国家不太注重历史,觉得过去的就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记那么清楚干什么?对于数字,开口就是八万四千,就是很多的意思。印度一年分三季,以四个月做一季,也是一年十二个月。佛经上讲时间,一天分三时,就是三个阶段。初日分就是上午,中日分就是中午,后日分就是下午,这三句话其实就是一天。为什么这里提到身布施呢?大凡人生在世,有两件事情最难布施,这一件是钱财。那个钱真是与生命一样要紧,所以钱财最难布施。但是等到要命的时候,绝对慷慨地把钱财付出去,只要保命就好了。</p><p class="ql-block">第二件是身布施。最难布施的是“我”。佛现在讲,假使有一个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什么是恒河沙等身布施?我们一个身子牺牲了,算是一个身体布施,死了以后,投胎再来,那个身子再布施,生生世世都拿生命来布施,牺牲自己,为社会为众生,以恒河沙那么多的生命来作布施,这个是讲数量之多。</p><p class="ql-block">其次讲时间,连续的布施,投胎再来,再布施,再来还是布施,经过百千万亿那么多的劫数,都是以身布施,行菩萨道,这个功德你说有多大?所以常有人问我是不是佛教,我说我没有资格当佛教徒,因为我没有办法以身布施。</p><p class="ql-block">二三十年前,我在基隆的时候,一条船在海上碰到了台风,快翻了。一个有肺病的人在船上,水手拿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他看见一个女的抱着一个小孩子,在喊救命,就把救生圈给了他们母子,自己不要了。那个船员一上来看到,急得不得了,东找西找又找一个救生圈丢给他,他一转身,看到一个年轻人在东找西找,又把这个救生圈给这个年轻人了。他说你年轻还有用,我又老又病,没得用了,最后他牺牲了。这个就是菩萨,在危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自己。</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说我不是佛教徒,不能以身布施,你假使多跟我谈一下,我就不高兴了,心想怎么搞的,尽讲,我都累死了。假使有人家要你帮忙,多跑一点路,哎呀!我那么大年纪,还给你跑,这都是不肯以身布施。所以真正学佛,以身布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p><p class="ql-block">但是佛又说了:如果有一个人,学了《金刚经》的法门以后,做到“信心不逆”,彻底相信金刚般若波罗密大智慧的自性自度的道理,且信心不逆,没有违背,这个人的福德超过前面以身布施的福德。《金刚经》这个经典的本身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量无边”的功德。但这个经典的内涵,是为了真正发大乘心、大菩萨道的人而说的经典。他说假使有人能够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普遍向人家宣扬的话,佛,完全知道这个人。佛可以给你证明,他完全可以看得见,他说,这样的人,不久的将来,都能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p><p class="ql-block">什么理由呢?他说这样的人,他就等于佛,他有责任感,把佛法的这个担子挑起来,自然有一天会大彻大悟。</p><p class="ql-block">在《楞伽经》里,把人的根性分类五种,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喜欢修小乘法。你教他修大乘菩萨道,他不能接受,也无法接受。等于学校的学生,很多人只能够到某种程度。学佛法也是一样,虽不是智商的问题,但是他的根器发心,喜欢走小的路子,弄点功夫啊,打打坐啊,听个声音啊,今天脸色又发光,明天脚又发热等等。这些就是所谓乐小法者。这种人的观念思想,已经落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们一切只是为“我”,希望在人中做个了不起的人,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长寿健康,希望自己不死。至于大乘的法门,如何见性成佛,朝闻道夕死可也,他们根本不予理会。</p><p class="ql-block">佛说的这一本经,始终讲这个经怎么重要怎么重要,现在告诉须菩提,随便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金刚经》这本经典所在,不管世间的人,乃至天上的神,乃至阿修罗、魔王、魔鬼,都自然应该供养这个经典。有这本经摆在那个地方,等于有个佛塔在那里,大家自然都应该供养,应该恭敬,顶礼,乃至拿香花供养它。</p><p class="ql-block">我们说一句对佛不太恭敬的笑话,这一品经啊,佛好像在打广告,说这个般若法门怎么重要怎么好,里头呢好像没有讲到什么东西。可是里头是不是讲了东西呢?这就是《金刚经》说法特殊。</p><p class="ql-block">他讲的第一个重点,“信心不逆”。他讲一切相不住,一切心放下,就可以到家。第二个重点就是敢为佛法挑担子,荷担如来正法,挑大乘法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滔滔浊世中,要有这样的精神。要顶天立地地站起来,为人类的文化、为众生的慧命,而生存、而奋斗。这样的精神需要无比的忍辱、无比的牺牲,这就是重点。佛并不是只作广告,把重点抓出来,再读这一品,就知道它的意义所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