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师解读:金刚经这一品主要是讲由忍辱波罗密,到达般若波罗密。</p><p class="ql-block">“尔时”,这时候,就是当问话的时候,须菩提听了这个经典的感受,“深解义趣”,深解义趣是深深的,很深刻的理解到了,就是真正的悟到了那个道。</p><p class="ql-block">须菩提深解义趣以后哭了,他为什么哭呢?人往往喜极而泣,高兴到了极点,会痛哭流涕。人所追求的,始终没有追求到的,忽然追求到了,会哭起来。这个哭是无上的欢喜,所以也是一种悲心的流露。学佛修道的人,在自己自性清净面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这是自然的现象。当这个人性自然的清净面,所谓本性,本来的面目呈现的时候,自己有无比的欢喜,但是找不到欢喜的痕迹,自然会哭起来。而你问他哭什么,他并不伤心,而是自然的,天性的流露。</p><p class="ql-block">因此,须菩提一边哭一边讲,希有世尊啊!你现在讲这样高深的道理,“我从昔来所得慧眼”,这位须菩提,他天生有慧眼,所以在佛的修持行列中,般若智慧成就最高。所以他说,自从我有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从没有听到过这样深刻究竟道理的经典。他说:假定有一个人,听到这个般若波罗密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p><p class="ql-block">信心清净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专讲个人的信仰,是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地去信仰、盲目地去礼拜,严格地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着手修持。</p><p class="ql-block">所谓正信,要信什么呢?信我们此心,信一切众生皆是佛,心即是佛。只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不能自己见到自己的本性,因此隔了一层,蒙住了,变成凡夫。凡夫跟佛很近,一张纸都不隔的,只要自己的心性见到了,此心就无比的清净。所以说要想明心见性,必须先要做到信心清净,能够生出实相。</p><p class="ql-block">“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假定有一个人,研究这个经典,而到达这个程度,他说,这个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下面,他解释什么叫实相。</p><p class="ql-block">我们讲《金刚经》开始,就解释了般若智慧,一共有五般若,最难的就是实相般若,就是见道之体。实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种名字都是讲这个东西。须菩提叫了一声世尊,自己又加解释,说出他自己的心得。</p><p class="ql-block">所谓这个实相这个东西啊,是无相,即是非相。所以,不着一切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乃至无佛相,也无非佛相,一切相皆不着,连不着相的也不着了。</p><p class="ql-block">须菩提接着说:像我们现在亲自跟着佛,听到这个道理,信解受持,不稀奇。假使后五百岁,有人看了这个经,研究了这个经,也能信解受持,那这个人就是第一希有。第一希有是《金刚经》特别提出来的,第一希有就是了不起,超凡而入圣。</p><p class="ql-block">那后世的人如何见佛呢?这里讲一个禅宗公案,说有一个小孩要小便,跑到大殿上转来转去,后来对着佛的正面,他就小便了。有个法师出来看到说:你这个小孩太没有礼貌,怎么对着佛就小便?小孩说:十方三世都有佛,你叫我向哪一方小便呀?</p><p class="ql-block">佛说,是的,就是这样,你讲得很对。未来世的众生,有人听到《金刚经》的道理,没有被吓住,那就是一个希有的人。事实上有没有又惊又怖又畏的人呢?我们很多人学佛,都想求空,等到空的境界一来,反而吓住了。许多人说:我吓死了,因为我没有了。我说你学佛不是想求个无我吗?怎么还吓住了呢?因为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净,才算真持戒。心不清净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做到了此心清净,念念清净,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此心念念在清净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这就是持戒,持戒还好办,忍辱最难办。</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了解佛学忍辱的意思,看到一个“辱”字,我们会想到受人侮辱叫作辱,这是从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法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痛苦就是辱。譬如我们老了病了,老病就是辱,老病招来自己许多烦恼,也带给别人许多烦恼。</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想学佛,要想修行成就,“忍”是最难做到的,就像打坐修定,为什么定不住啊?两个腿痛,你就忍不住了,这个忍就是忍辱里的一忍啊!当然硬忍是很难,但是你明明知道此身两腿两手,四大皆空,那个时候你就是空不了,忍不过去。阿啾!糟糕,我感冒了,怎么办?看哪个医生好,因为怕死掉,众生相就来了,寿者相就来了,又忍不过去了。</p><p class="ql-block">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密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密,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p><p class="ql-block">什么理由呢?佛又对须菩提说,像我从前的时候,曾经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这位当时历史上的名王非常残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是个修道的人,相当有成就。后来歌利王因闹意见要杀释迦。他说,你既然是修道的人,我要杀你,你会不会嗔恨?释迦佛说:此心绝对清净,假使我起一念嗔心,你把我四肢分解割掉后,我就不能复原,结果歌利王一节一节把他割了。释迦牟尼没有喊一声唉唷,心里头也没有起一念恨他的心理,只有一念慈悲心。完了以后,歌利王要求证明,释迦牟尼说,假使一个菩萨的慈悲心是真的话,我的身体就马上复原,结果他立刻复原了,又活起来。</p><p class="ql-block">所以佛说,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在当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把自己本身的故事,说给我们修行的人做榜样。当然,并不希望我们被别人割了作试验。现在不必谈割截身体了,叫你不说话你就受不了,叫你坐着不动也受不了,其实这个就是忍辱与禅定、般若的道理。只因为智慧不够,悟道并没有透彻,所以你受不了。</p><p class="ql-block">佛现在所告诉我们的,不是假想,是一个实际的修持。无我相,无人相是智慧的解脱。譬如西方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最后被人家谋害,拿到一杯毒药,朋友们劝他不要吃,他明知道毒药,笑笑,仍然谈笑风生,最后喝下去死掉。又如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忌,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告诉弟子们,跟你们的因缘到了,我要走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师,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因缘已到,杀人抵命,欠账还钱,应该走就走了。又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解脱。</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佛为什么让人家砍他的身体?他是为了证明给世人,修证佛法确有其事,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晓得。有些年轻人,自以为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劝他们,你先求自修啊,自修好了,再来度人,你连自修都没有修好,怎么去度人呢!这也是我经常感叹自己的,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自己都没有学好,度个什么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你没有众生度。</p><p class="ql-block">彻底地说,众生不要你度,个个自己会度,有些菩萨们度众生,绝不是说法,反而加重众生的苦头,等他吃够了苦头,受不了,他自会回头的。这也是一个度人的法门,并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学佛。因为有些年轻的同学们,心心念念在学佛,而且发疯一样的想成佛,成佛干什么?要度众生。众生自己会度,不要你度!“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你要晓得佛法的理,一切众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干什么?每个众生都是自性自度。</p><p class="ql-block">紧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实语、真语,都容易了解,但什么是如语呢?如者如同实相般若,生命的本来毕竟清净,清净到无言语可说,就是如语。全部的《金刚经》说的就是如语。</p><p class="ql-block">不诳语,是不打诳语,不异语是没有说过两样的话。在这部经典,佛为什么要像赌咒一样,怕人们不相信,说他从来没有说过不老实的话呢?这是教我们信心清净,要切实相信,切实相信一个真正的佛法。这个佛法是什么样子?无实亦无虚。</p><p class="ql-block">他先向我们赌了一个咒:我一辈子没有说过谎话,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你们要相信啊!你们听我的啊!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还是我的。</p><p class="ql-block">再进一步告诉须菩提,他说修菩萨道的人,心执着一个佛法可得,一个佛法可修,执着了佛法的一种法就错了。随便举一个例子,许多学佛修道的人,都说:哎!我万缘放下了。问他:那你现在干什么?他说:现在就是修道呀!对不住,一点都没有放下。学佛修道不是万缘里头的一缘吗?难道是万缘以外的一缘吗?</p><p class="ql-block">他告诉须菩提,“当来之世”,将来的时代,或者一个善男子,或者一个善女人,能够接受这部经典的般若要义,照此修行,甚至深入义趣的读诵,这个人就等于是佛。以智慧悟道,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此人成就无量无边功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