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这辈子,我最难忘记下乡知青两年头的艰苦生活,虽然时间不算长,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特别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1974年7月末,我高中毕业了,在家呆了几个月,又干了一个多月的季节临时工,天冷就不干了,在家也无所事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我爸单位的领导每次开会都通知我父亲让刚刚毕业在家的我早点插队落户去,好完成单位的指标任务。那时候的大街小巷张贴的宣传标语是下乡光荣,不下不行。我记得当时的广播喇叭里经常听到毛主席语录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当时我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插队当农民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我虽然从心里不愿意去,但也没有办法,当时就是这形势,如果你不下乡去,爸爸的单位会让你在家反省,不让上班,不开工资,全家人的生活都没有着落了,这还了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2px;"> 在年底之前,我就自己拿着户口本到上山下乡办公室报个名,把户口签到宏克力公社大洼丹大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农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二月份报名之后,也就马上就要过阴历年了,上山下乡办公室的领导说你回去等通知吧,等过完年之后统一把你们这批知青一起送到宏克力公社大洼丹大队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 转眼儿春节之后,上山下乡办公室安排一辆解放大敞车送我们去农村,当天我看见下乡的知青中有年龄比我大的,也有比我小的,男男女女大约有20几位, 巧的是其中还有一位是我高中同届的同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行李,我还带了个木箱子,这木箱子还是我大哥在部队复员带回来装弹药的箱子呢。 等我们爬上车,安顿好行李后,就各自坐在自己的行李上,等着开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会儿功夫,见一位身穿皮大衣的中年司机师傅兴匆匆地带着满脸的酒气,(早在七十年代干司机这行当是非常吃香的工作,)来到了汽车前,围着汽车转一圈之后,用力使劲拉开车门上了车,随后哐啷一声又关上了车门,轰了几脚油门,敞车就开动了,除了从排烟管子排出的几股没燃烧尽的浓浓的黑烟之外,再没有其他欢送仪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激情锣鼓,没有红旗招展的热烈场面,更没有鞭炮齐鸣挥手告别的热闹人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汽车拉着我们这些知青远离了家乡,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去往一个最陌生的地方。汽车沿着崎岖不平的盘山路驶向了偏僻的乡村——-宏克力公社大洼丹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坐在车上的这帮新农民都不熟悉,由于大冬天的,每个人捂的都很严实,相互没有语言交流,低头不语,各自好像都想着自己的心事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汽车又在凛冽的寒风中跑了一段时间,向右一拐下了公路,开进了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原来这个村子就是大洼丹大队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屯子不大,看着好像有五六十户人家的样子,除了几趟低矮的土坯房之外再没有其他建筑了。唯有一栋供销社和大队部是联房脊的红砖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队部门前竖立一根高高的电线杆子,上面挂着两只大喇叭,这是初来乍到大洼丹大队给我的最初印象,我想这里算是全屯子最中心的地方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汽车直接开到了大队部的门前停了下来,司机开门跳下去,跺跺脚,转头敞开嗓门对我们大声;说到站了,你们下车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正准备下汽车的时候,从大队部里急匆匆走出一个人来,后来我才知道他就是大队会计,个头不高,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团脸,看样子也就四十来岁,他热情大声叫我们进屋暖和暖和,这时候大队吴书记也兴匆匆赶来了,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家就住在大队部的前面,从他家的后窗户就能看见我们的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代,当时大队都比较穷,大冬天的,根本没有现成空闲房子给我们知青住,也没有吃饭做饭的食堂。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我们分成三五个人一组暂时安排在有条件的农民的家里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估计当时大队也不愿意接收我们这帮知青,村子本来就不富裕,哪有条件安排这帮知青吃住问题呀?大队也是没办法,又不敢不接收这帮知青,现在想想,都是上指下派的政治任务,谁敢不接收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