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当提起黄河,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就是李白诗中所描绘的气势磅礴。然而,在1997年,黄河却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断流,持续时间整整226天,这还是首次在汛期出现断流。</p><p class="ql-block"> 黄河断流的诱因是黄河全流域缺乏统一调度机制,各地无序取水放大了水资源矛盾。恰逢极端干旱条件,中上游过度引水导致供需矛盾集中爆发。</p><p class="ql-block"> 在1997年11月10日的《胜利报》头版,“油田节水进入非常时期”几行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篇稿件号召大家面对百年不遇的大旱,应对黄河断流的严峻形势,“采取超常措施,严格限量供水,对浪费水资源现象加重处罚”。当年的影像资料也真实记录了黄河干涸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它既支撑着油田生产运行,也养育了油城千家万户。然而,由于1997年降水减少,导致来水量严重不足。加上沿黄各省无序取水,缺乏统一调度,黄河进入了枯水期。</p><p class="ql-block"> 226天!尽管作为当年东营地区唯一一家综合供水单位——供水公司对水情有了充分准备,可在困难面前,还是杯水车薪。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为水而战,供水人责无旁贷。今年74岁的王家福,当年是“抢水大军”中的一员,他对那段往事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采访王家福(原供水公司民丰水源站指导员):“那个时候我们维修班,一抢水都上去,电工、锅炉工,不管什么工种。只要是黄河一来了水,这就上现场接短接。水源站那时有七八十个人。</p><p class="ql-block"> 黄河断流从1992年开始,但没造成过这么大困难,1997年特别干旱,怎么办,就把各个水库的水倒过来。那个时候不管是什么任务,大家都是一块上。抢水抢一次需要干十几个小时不休息。食堂的把饭给送到现场,在那儿吃。我们拿铁锹挖沟,想尽一切办法把水放过来。</p><p class="ql-block"> 抢水时间很长,累得睁不开眼了也得坚持。当时我是维修班班长,还立了个三等功。供水公司经理杨同富亲自到现场指挥。我现在再回去看看,给孩子们讲讲,他们不相信我们那种干法,把衣服一脱就跳下去,下到水里上螺丝,真拼命。”</p><p class="ql-block"> 供水公司党委把抢水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那些日子,公司每天一个抢水运行会,会后领导便奔赴各个抢水战场,穿梭于水库干渠、取水闸口和施工工地现场。管理局主管水利的副局长何富荣、水利处处长马俊德会同东营市领导北上,向上级报告灾情,引起了国务院对黄河生态危机的关注和重视。</p><p class="ql-block"> 王家福和同事们每天一身泥一身水,忙着保障黄河南的供水。而拥有二三十万人口的黄河北也是油田用水大户,是原油生产的半壁江山。这张照片上的小伙子叫郅兴桥,他当时任胜利油田罗家屋子沉沙池淤积工程项目指挥,和同事们负责黄河北的用水调度。</p><p class="ql-block"> 采访郅兴桥(供水分公司安全总监):“1997年黄河断流了226天,对油田影响还是挺大的,咱们停了200口油井,造成了十五个亿的损失。</p><p class="ql-block">在生产方面,我们根据各个区域的用水需求制定了一个工作计划,然后有针对性地供水,这是一个。第二个,我们采取了优化运行。因为咱们当初油田已经有19个水库了,黄河南这一块就是把广南、广北、辛安等水库用渠道和管网进行连接。这些水库可以互相调节、输水,能缓解区域缺水的紧张局面。黄河北滨海地区,孤东、孤北这一块它是连起来的。通过孤北水库,用孤北干渠向孤东水库返水,缓解了紧张局势。河口这边是河口孤河水库、净化站水库,还有5号库,这三个水库是连起来的,保障了河口区域的整个水资源的需求,就这样三个区域通过水库的调水量来满足。</p><p class="ql-block"> 我们引水的时候需要沉沙。当时咱们这个孤河水库这一块没有沉沙池,我们就在罗家屋子这个地方建了一个,把黄河水的泥沙沉到沉沙池里。在丁字路取水口黄河河道上筑拦河坝,截河蓄水引水。建好了拦河坝,这样来了水以后就能把它蓄起来。因为打水船如果水位低的话,它靠不到水流上,所以我们拦起来以后把水位抬高,这样就通过打水船把水引到水库里,不让它往海里流。”</p><p class="ql-block"> 面临226天黄河断流的巨大压力,光靠力气不行,还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这些资料(《黄河断流及其对策》《平原水库资料汇编》《水利建设与管理》)就是他们在日夜奋战中总结的经验和用心血凝聚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采访郅兴桥:“当时断流,我们想出来用水利冲填袋,也就是编织袋向里头充泥沙,让人上去踩。尼龙袋里头的水渗出来,泥沙留在袋里。通过这种简易办法,把小流量的河槽给堵起来。然后抬高水位,把水从新开的渠道引到大水库前面。我们推广应用这种技术,非常可行。</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副局长何富荣带领下开挖填筑人造小黄河,也就是挖‘河中河’,这样小流量的话不浪费水,能提高供水的效率。”</p><p class="ql-block"> 在供水人看来,必须和时间赛跑,和大自然抗争,不让一滴黄河水流入大海,而让它们全部顺畅地流进水库,才能保障油区正常生产与生活。</p><p class="ql-block"> 采访郅兴桥:“那些工人大约有不到20个人干了一个星期,很热又出汗,那时就不考虑那么多了,年轻,也有热情,就是先把这个坝筑起来,把水截住。</p><p class="ql-block"> 当时职工的精神状态斗志昂扬,真的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通过供水人将近一年的拼搏奋战,油井得以正常运转,群众生活也恢复如昨。也许不少人还记得,上个世纪送水车驶入居民点的情形。一辆辆拉着水的大罐车进入小区,大人孩子拿着大桶和铁壶排队取水、如逢甘霖。</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缺水的困境,大家对保护母亲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更懂得了节水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1997年后,油田实行供水系统专业化管理改革,从此对黄河水用水有序、取用有道、管控得法。</p><p class="ql-block"> 从2000年开始,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开始发挥调蓄工作,黄河不再断流。</p><p class="ql-block"> 采访王家福:“经历过抢水,我到现在都有个习惯,洗脸水到盆里,冲便池用。”</p><p class="ql-block"> 采访郅兴桥:“这次之后供水人积累了经验。1997年断流以后,召开了一个国家级研讨会,探讨黄河流域断流的对策。这个研讨会把一些院士也请来了,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到1998年制定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到2006年制定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2023年 将‘四水四定’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就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从1999年以后没有断流过,实现‘四水四定’后,每年保证济南泺口地区不小于120个立方每秒的流量。咱们利津水文站这个地方是不小于50个立方每秒的流量。咱们有这么多水库,有充足的水量做保障了,所以咱们产量也能稳定住。</p><p class="ql-block"> 黄河断流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未雨绸缪,得有充足的蓄水计划。夏天水量丰富的时候养水,枯水季节保障咱用水量。</p><p class="ql-block"> 你这个城市发展,你想发展多大,是根据你的水量匹配,而不能让你无序发展。为了黄河的这个生态湿地,你也得有一定的生态流量。家中有粮心不慌,我们这些水库库容量比较大,蓄满水的话用一年是没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咱们实行阶梯水价,就是为了倡导节水。希望通过这个采访给咱们每个员工宣传一下,让大家都珍惜水资源。作为我们供水人,我们也把水量充足地给大家储备好。”</p><p class="ql-block"> 黄河是母亲河,每一滴水都是我们共有的宝贵资源,都值得我们用心保护。如今的河水汹涌澎湃、浪花奔涌,展现出无尽的生机与活力。作为生活在入海口的石油人,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用实际行动让黄河岁岁安澜、源远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