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老伴的父亲在卫生部江西干校下放劳动,因长时间没有回来,老妈有些不放心,便让她利用暑假到干校去看老父亲。从北京去时有卫生部下放干部休假返回,带着她和两个小一些的孩子一起过去,所以没操什么心就抵达干校。当年出行一次都不容易,因此,回程时几位家长商量安排他们顺便到杭州玩玩儿再回北京。当时还有一位家在河北的农村妇女也需要回去,凑成一个小团队设计行程游杭州后经上海返回。这个小团队本来应该由这个成年妇女领队,但这位农村妇女没有文化,没出过远门儿,也无主见,担不起这个责任。剩下的三个孩子我老伴最大,回程的吃住行玩儿便交给她负责组织,老父亲专门为此做了几张卡片详细说明每项事物程序办法,拿着这个旅行攻略的最早版本,成就了她50多年前与美丽杭州的一次邂逅。</p><p class="ql-block"> 老伴已记不清她当时上初中还是高一,她因在家里是老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自己座公交车上学,早早就</span>独立管理自己,经常自己乘公交车这跑那跑,属于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所以对此信心满满。后来的结果证明,她当这个团队的老大不但合格,而且十分圆满,家长们也对她的完美组织表示称赞。</p><p class="ql-block"> 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按照家长的计划,中午下火车先找到西泠印社附近的招待所吃午饭,实际情况是到达西泠印社附近早就过了饭点,行走间突然看到楼外楼招牌,觉得应该是个能吃饭的地方,但因过了饭点,里面没有客人,怯生生地问能吃饭吗?,服务员很热情,说可以,备菜还剩一条草鱼,她建议就不用点别的了,让厨师做个一鱼三吃,中段做清蒸,尾巴做西湖醋鱼,鱼头熬汤。瞧瞧这可不是简单解决午饭问题,而是一下吃到了杭州菜肴的天花板。后来老父亲知道了这段经历,直呼你太棒了。这顿饭最后一共花了5元多钱,4人平摊每人1块多。在当时也算比较高的消费了。</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向工作人员打听要去的招待所,这回问对人了,这个招待所就在附近,经他们指路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招待所。价格让现在的人听来都得惊到,如果选择住在楼道,没有床只有一个凉席每人5角钱,住在4人间里,每床1元钱,为了安全他们选择了住房间,交了钱,每人发一个凉席,床是那种棕床,天气炎热也不需要被褥,还给了一盘蚊香,到屋里一看,根本没有纱窗,心说这蚊香有什么用。这一经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不是像听天书一样。</p><p class="ql-block"> 西湖游览本来是重头戏,可家长们设计的乘船游览三潭印月行程,却因来了台风游船全部停运而被打乱,只得冒雨在白堤上走了走,算是游了西湖。那时不像现在到处是游客,赶上下雨基本没人,所以也不知道哪里是什么平湖秋月,哪里是断桥残雪。家长们设计的另一个景点是灵隐寺,这个景点不受台风影响,他们每人花了2分钱乘公交车到达,当时车站紧挨寺院,不像现在要走20分钟才能到达。 </p><p class="ql-block"> 因为没有游湖,看完灵隐寺还有些时间,没有家长们交代,不知还应该去哪玩儿,便打算回招待所了,在公交站看到有一路公交车开往雷峰塔,老伴忽然想起中学课本中曾学过鲁迅的一篇课文“论雷锋塔倒掉了”,于是,提议去雷峰塔看看。几个人每人花了3分钱到了雷峰塔。是不是有些人小鬼大!</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老伴50多年前的西湖之旅 后来没有再去过。我因为工作关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多次去杭州,对杭州比较熟悉,因此重游杭州由我安排。总体思路是重游去过的地方,回忆故去的美好,补上没去成的景点。完成以前夙愿。</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灵隐寺,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日里,都吸引着大量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和信众。他们或是为了礼佛祈福,或是为了欣赏古建筑和自然风光,或是为了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到这里,使得寺内人潮涌动,摩肩接踵。</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公交车站离灵隐寺很远,需要步行约20分钟,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以前不收费,现在与灵隐寺划为一个景区,向外扩展很多,到了这里,老伴发现灵隐寺前原来有个大鲤鱼池没了,当年他们曾在此花两分钱买过老倭瓜喂鱼,玩儿得那叫高兴,还打趣说看着像她们在楼外楼吃的鱼。老伴记忆没错,八九十年代我还看到过这个鱼池,后来可能寺前游客太多搬到他处。 </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红墙黄瓦,与青山绿树相互映衬,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殿宇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现在寺内终年香火缭绕,前来祈福的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香火炉旁,人们手持香烛,虔诚祈祷,袅袅青烟升腾而起,在阳光的照射下,与周围的绿树、古建筑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神圣而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灵隐寺法会盛大,祈福活动丰富。我们到访时,正在进行每年的皈依法会,众多渴望皈依的居士清晨便汇聚大雄宝殿,在法师的引领下,进行迎请、忏悔等仪式,现场清净和谐,洋溢着法喜。</p> <p class="ql-block"> 雷峰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原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雷峰夕照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至明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因民间流传“雷峰塔砖能辟邪”,导致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最终在1924年9月25日倒塌。</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她们去时看到的就是这个塔基遗址。</p> <p class="ql-block">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2002年10月25日竣工落成。其间浙江省文物研究所对雷峰塔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出土了珍贵文物七十余件。其中重达100公斤的铁函内,装有佛螺髻发舍利的金涂塔,终于重见天日,现陈列于雷峰塔文物展室中。</p><p class="ql-block"> 重建后的雷峰塔高71.7米,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p><p class="ql-block"> 为方便游人,登山设有自动扶梯,塔底留有塔基遗址,上到第一层,游人可以乘电梯到达塔顶。</p> <p class="ql-block"> 登上雷峰塔顶,露天栏廊是俯瞰西湖的绝佳观景台,在这里可以将“一湖映双塔”的美景尽收眼底,花港观鱼、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小瀛洲、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西湖十景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因位于当年夫人居住的招待所附近而印象十分深刻,一进入其中,立刻说还是当年的样子。招待所已记不得在哪里了,大概率因开发西湖景区搬到他处。</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旁边就是杭州知名的楼外楼酒楼,五十年前,贤内带领一行人在这里潇洒了一把,今天也必须重新体验。11点多,赶在大批游客之前入座,点了一个西湖醋鱼,一个东坡肉,一个龙井虾仁,一个西湖莼菜汤。旧地重游算是圆满。</p> <p class="ql-block"> 白堤及断桥残雪景区与楼外楼相连,夫人模模糊糊的记忆中曾走过,因当年游人较少,对西湖景点没有概念,已经记得不十分清楚。</p> <p class="ql-block"> 重游景点看完之后,下一步要把当年没看到景点补上。</p> <p class="ql-block"> 三潭印月景区</p><p class="ql-block"> 西湖中,有一座最大的湖心岛叫小瀛洲,它是明朝西湖疏浚用湖中淤泥堆筑的岛屿 ,因岛南湖面有三座石塔(即“三潭”),水面开阔,适合赏月,形成了“月光映潭”奇观,得名“三潭印月”。这处标志性景观和小瀛洲岛两者共同构成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景区。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p> <p class="ql-block"> 景区总面积约6至7万公顷,以“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田字形布局为特色。核心景点除了“三潭”还有“开网亭”、“闲放台”、“先贤祠”、“迎翠轩”、“花鸟厅”、“我心相印亭”、“曲桥”等。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 从地图上弄了个截图,以总体了解三潭印月景区的概貌。</p> <p class="ql-block"> 康熙御笔“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 在江南温婉的怀抱中,杭州西湖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而三潭印月,则是这明珠上最耀眼的光芒,如梦如幻,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踏入三潭印月,一幅绝美的自然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域与陆地相互交织,似是大自然这位画家精心勾勒的水墨丹青,线条、色彩,都恰到好处,不见一丝雕琢的痕迹。极目远眺,湖波轻漾,层层涟漪恰似灵动的绸带,温柔地环绕着岛屿。微风拂过,波光粼粼,阳光洒在湖面上,为湖水披上了一层细碎的金纱。</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三潭印月,在想象中更是别有一番韵味。明月高悬,洒下银白的光辉,将整个湖面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湖面上,塔身上的圆孔透出点点灯光,与天上的明月相互辉映,形成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奇妙景观。使人觉得仿若置身于梦幻世界,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p> <p class="ql-block"> 花港观鱼位于西湖西南角,东接苏堤西倚西山,南北毗临小南湖和西里湖,为西湖十景之一。 花港观鱼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南宋高官卢允升在此建造“卢园”,后经康熙南巡时重建,题书“花港观鱼”,乾隆下江南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祖孙两代皇帝的题字为景点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鱼池是全园游赏的中心区域,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它们时而聚集,时而散开,为整个景观增添了无限生机。 </p> <p class="ql-block"> 牡丹园是花港观鱼的一大亮点,园内栽培了数百株色泽鲜艳、奇香异常的名贵牡丹,如魏紫、姚黄等,每年谷雨前后,牡丹盛开,争奇斗艳,尽显花中王者风范。 </p> <p class="ql-block"> 苏堤是北宋诗人苏轼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而成,后人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其命名为苏堤。苏堤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杭州的发展变迁。</p><p class="ql-block"> 为了感受苏堤之美,我们一早就抵达这里,环湖摆渡车还没有营业,我们迈开双腿,全程走完3公里的苏堤,细细品味了苏堤两岸之美。</p> <p class="ql-block"> 湖堤曲线之美:苏堤蜿蜒于西湖之上,以优美的弧度自然地分割和连接着西湖的景色,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漂浮在湖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层次感与韵律美。</p> <p class="ql-block"> 古桥之美:苏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单孔半圆拱石桥,桥体为条石砌筑,桥栏雕花,形态小巧、工艺精致。每座桥都有其独特的景致。由于人在堤上,桥的照片并不出彩,因而没有放上图片,请大家发挥想象,勾勒他们的美吧!</p> <p class="ql-block"> 花木繁茂之美:苏堤两旁种植着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卉,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春天,桃花盛开,艳如红霞,柳丝轻扬,翠浪翻空;夏天,绿树成荫,湖面上荷花盛开,荷叶田田;秋天,桂花飘香,红枫似火,树叶色彩斑斓;冬天,腊梅傲雪绽放,银装素裹。</p> <p class="ql-block"> 湖光山色之美:苏堤临着西湖,波光潋滟的湖面与远处的群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水墨画般的美景。湖面上游船穿梭,涟漪荡漾,倒映着堤上的树木、桥梁和远处的山峦、楼阁,虚实相生,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 文学艺术之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苏堤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书画作品。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尽了西湖包括苏堤在内的绝美风姿,这些作品为苏堤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苏堤中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曲院风荷景区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苏堤北侧,岳飞庙前面。南宋时,此地有一座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闻名国内。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麯院风荷。</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康熙则题西湖十景时把这一景区写成“曲院风荷”,立碑在曲院亭中。可惜的是这位“千古一帝”写了个别字“曲”。在没有简化字年代,“麯”“曲”是不通用的,因而害得300多年来的游客苦苦寻求这个“院”到底“曲”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到了康熙的孙子乾隆坐天下时,这个别字仍赫然摆在那里,乾隆便在碑后刻诗说:“莫惊误笔传新榜,恶旨崇情大禹同。这里乾隆引用了大禹“绝旨酒”,断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的历史故事,解释康熙哪里是笔误,是因为厌恶旨酒,就连造酒的“麯”都不愿意写了。乾隆真是端的了得,挖空心思为皇爷爷找回了颜面。</p><p class="ql-block"> 可惜我们游览时正好当天晚上有几位国内文艺大咖要在这里举办音乐会,因下午彩排而早早圈起来,核心部位不让游人进入而没有看到此碑。</p> <p class="ql-block"> 曲院风荷占地14平方千米,有曲院、风荷、滨湖密林等景区,既是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游名园,也是西湖北线热点游览区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曲院最为精彩处在风荷景区,宁静的湖面上,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从水面造型各异的小桥上且行且看,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赏心悦目,醉意销魂。 下次不妨荷花怒放时再来看她。</p> <p class="ql-block"> 匆匆近两天,走马观花似的重游西湖,每天走路两万步以上,仍不能面面俱到。这里得吐槽一下杭州的地铁,看似景区或目的地离地铁口很近,但到站下车后,大多要在地下走7、8百米才到出口,每天都得浪费几千的步数和不少时间,还没开始玩儿,就要累了。</p><p class="ql-block"> 春日西湖,仿佛是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湖边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舞,宛如少女的发丝。桃花、杏花竞相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与碧绿的湖水相互映衬,令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我们引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以表达我们对西湖深深的眷恋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