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1935年,阎锡山治下,山西同蒲铁路南段开通,其中的“蒲”就是永济的蒲州镇。90年后,我们从永济乘火车,沿同蒲线到达襄汾县。<br> 襄汾位于临汾盆地,北接临汾市区。汾河穿城而过,两岸地形平坦。下图是襄汾县城的滨河公园的人行景观桥。<br></h1> <h1> 我们在这里游玩了“一城一村”:汾城古县治建筑群和丁村古民居。<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一、汾城古县治建筑群</b></span></div> 汾城镇位于襄汾县西部,距县城18公里。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平县移治敬德堡,当年尉迟敬德的封地,即今天的汾城镇。<br> 自此,直到1954年的1300余年间,这里始终为太平县治,再未变更。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上当地注意保护,此地现存从金到清的古建筑计11处40余座,展示了古代县城的县衙、学宫、寺庙、试院和城墙等整套建筑。 <br></h1> <h1> 学前塔、试院、魁星楼和文庙系同一轴线,由南向北,递次排列。<br> <b>学前塔</b>始建年代不详,塔高24米,高耸于古城之中。塔后便是<b>试院</b>。</h1><h1> 清代的<b>魁星阁</b>,是文昌祠仅存的建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文昌帝和魁星是主管考试与录取的神祇。<br></h1> <h1> <b>文庙</b>南端的棂星门,大门由两根盘龙石柱顶着,很有气魄。进门后照例是泮池和大成门。</h1> <h1> 大成门后是大成殿,罕见的重檐歇山顶。观察各地的大成殿,多为单檐。该殿用料不加修琢,粗壮原始,妥妥的元代风格。</h1> <h1> 文庙内,数人合抱的千年古柏,郁葱参天,象征此地的文风昌盛,持久不衰。自宋以来,汾城出过47名进士,316名举人。</h1> <h1> 出文庙后门是山门街。街的东西两端,跨街建有两座明代的 “鉴察坊”“翊(音义)镇坊”。意思是指鉴察与守护人间的道义。翊镇坊外,是古城墙。</h1> <h1> 两牌坊之间的街北是<b>城隍庙</b>。</h1> <h1> 从侧门进入庙内,庙门与门后戏台相距仅1米多。戏台坐南面北,呈“凸”字形平面。中间为过道,演戏时铺板成台,亦称过路戏台。</h1> <h1> 后面便是献亭和正殿。正殿体量宽大,面阔5间,进深6椽,减柱梁架。各构件稍以砍斫,古拙粗壮。梁架居然不落在金柱头上,下金枋则由粗壮的圆木拼拼接接,一看便知是元代遗作。</h1> <h1> 钟楼和鼓楼如两尊神将,护持于正殿两旁。</h1> <h1> 从庙的围墙外看鼓楼,老墙斑驳,造型古朴,沧桑而凝重。</h1> <h1> 庙内建筑的屋角做法很奇特,套兽头悬挂在角梁的套兽榫上,似掉非掉。</h1> <h1> 古城的中心是<b>鼓楼</b>。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1708年)重建。通高约15米,底层砖砌十字券洞通往四街。</h1> <h1> 鼓楼四周,五六十年代的百货公司、供销社(见上图)门脸依旧,满满的时代感。</h1> <h1> 鼓楼南街东侧的一条小巷尽头,有一座砖砌城门,门额上书“<b>屏姑射</b>(念叶)”,姑射山为汾城镇西部吕梁山的一条支脉。<br> 此门为东坡村的寨墙西门,历经三百余载风雨沧桑的岁月洗礼,已经尽显颓态。<br></h1> <h1> <b>社稷庙</b>曾被汾城卫生院占用,现在卫生院已经撤走,但大门紧锁,无法进入,好在网上有游览的视频和照片。图像显示,除了有献亭、正殿和庑廊外,其钟鼓楼的八卦藻井十分了得。以下为截屏照片。</h1> <h1> <b>洪济桥</b>,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为汾城镇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建筑。历代多有修缮,现在则是民国九年(1920年)重修后的风貌。</h1><h1> 现桥下早已无水,但仍在使用,来往车辆川流不息。</h1> <h1> 过洪济桥约40米是<b>东翼门</b>,这是西圪塔村的堡门。城楼新修,据说当年的李自成曾从楼洞下骑马带兵通过。</h1> <h1> 县衙大堂和关帝庙均大门紧闭,无人开门。<br> 进不了古代的县署,却看到了现时的当地民俗:在熙熙攘攘的鼓楼北街丁字路口,搭建了一座结婚的喜棚,音乐高奏,很是热闹。<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二、丁村古民居</b></span></div> 丁村,位于襄汾县城东南5公里的汾河东岸的台地上,汾河和同蒲铁路在村西头绕了个大弯。<br></h1> <h1> 此处是“一村两国保”:丁村遗址和丁村民宅。</h1><h1> 1953年,在丁村发掘出人类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东头,在几幢修葺过的院落里,陈列着出土文物。</h1> <h1> 上面说的汾城镇古建筑群,或勅建,或官做,履琉璃,铺黄瓦,官家气派。而丁村的古建筑是真正的百姓宅院,堪称我国北方汉族四合院的“珍贵”标本。<br> 在村东头有一座丁村民俗博物馆,用村南部保存状况较好的一部分老宅,展示了晋南民间的习俗及物件。<br></h1> <h1> 斗拱、雀替、梁头的木雕极尽精湛。</h1> <h1> 下图是丁村22号古宅,堡垒般的大门,高大巍峨。硬山顶门楼,如同微缩的城门楼。门楣上砖雕匾额“敦厚”,这是主人对家风的诠释。</h1> <h1> 如此的门楼不在少数,下图是巷子深处的一处门楼。同样是硬山顶门楼,不同的是大门上包铁嵌钉,门匾上书“坦荡”,更加气派。</h1> <h1> 明代以降,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家票号——乾德宝钱庄诞生于襄汾。随后形成了太平商帮,他们农商兼顾、积累了大量财富,相继建起了一座座高堂华屋,丁村的丁家是其代表,至今仍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着40多座院落。</h1> <h1> 为防匪患,这里也有寨墙,俗称“土围子”,修得蛮高大。</h1> <h1> 这里不同于晋中地区的那些晋商大院,连幢成片,形如城堡,而只是一家一户的独门宅院。但无论面积大小,却修建得相当精致,以至奢华。可见当年各家的普遍经济状况都很不错。<br> 当然岁月无情,有不少老宅已经凋零颓败。从房屋前的白色编号上看,当地正在准备修缮。<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