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古桥,首创多项建桥技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3日下午,我们这些河南洛阳人,慕名探访福建泉州市洛阳江入海口的洛阳桥。它建于北宋皇祐至嘉祐年间(1053 - 1059年 ),是中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因唐至北宋中原移民南迁,见此地地形似故乡洛阳,便将江、桥冠以“洛阳”之名,以寄故土情 。</p> <p class="ql-block">洛阳江与洛阳桥的命名,不只是地理标识,更是中原文化在闽南延续的体现。北宋时,郡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名称的象征意义 。</p> <p class="ql-block">泉州洛阳桥畔,蔡襄雕像静静伫立。作为北宋名臣,蔡襄曾主持建造洛阳桥。雕像呈现其儒雅庄重之姿,见证他为桥梁建造、泉州交通与文化发展立下的卓越功绩,成为游客了解洛阳桥历史、缅怀先贤的标志性景观,默默诉说往昔建桥的伟大故事,承载当地厚重历史文化记忆 。</p> <p class="ql-block">泉州洛阳桥中部,有处碑刻景观区。古榕枝繁叶茂,如巨伞遮天蔽日,红墙建筑散发古朴韵味。一排石碑静静林立,“万安祝”“亘海长虹” 等字迹镌刻其上,承载历史文化,见证岁月流转。游客踱步于此,驻足品读碑刻,触摸洛阳桥历史脉络,感受古代工程与人文传承交融的独特氛围。碑刻、光影,都在诉说古桥往昔。我们的队友,也在此留下合影,将这份历史韵味定格 。</p> <p class="ql-block">此地还有一座中亭,它是桥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为过往行人提供了休息和遮风避雨的场所。中亭建筑风格古朴,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其屋顶的燕尾脊造型独特,彰显着当地的建筑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附属文物“西川甘雨”碑亭古朴而立。这一传统石构建筑,以四根石柱为骨,撑起简约屋顶。亭内石碑刻着“西川甘雨”,笔力古朴厚重,它为纪念明代泉州太守方克而建。彼时方克施政有德,百姓以“甘雨”喻其惠政,碑亭承载着地方对善政与先贤的深切铭记,静静诉说往昔故事 。</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墩以长条石交错垒砌成船形分水尖,有效削弱激流冲击。古人别出心裁,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快的特性加固桥基,将石块胶结为一体。此技术成本低廉,牡蛎群落还会随时间自然生长,持续强化结构。至今桥墩上仍可见白色蛎房痕迹。石材采自惠安,借助“浮运架梁”技术施工,历经千年灾害,仍稳固如初。</p> <p class="ql-block">如今,洛阳桥是泉州声名远扬的名胜景区,桥上游客络绎不绝。我们游览时,正巧遇见老师带领一群学生,他们身着蟳埔女服饰。这是福建泉州蟳埔村的传统服饰,特色为头戴 “簪花围”(以鲜花串成花环装饰于头顶 ),身着色彩明艳、兼具独特图案与剪裁的衣裳,尽显浓郁闽南地域文化风情,是当地文化传承与民俗特色的生动体现,也成为了洛阳桥上一道格外靓丽的风景 。</p> <p class="ql-block">站在洛阳桥上极目远眺,只见众多渔船静静停靠在水面,船身 “闽泉台渔” 的编号,是泉州沿海渔业印记的生动注脚。一只白鹭悠然立于船头,为画面添上灵动生机。后方,茂密红树林层层铺展,它们默默守护滩涂,筑牢生态屏障,也让整幅景致浸润在静谧自然气息里,将泉州沿海独有的水乡韵味与生态之美,悠悠传递开来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蟳埔妇</span>女在洛阳桥附近,忙碌经营着生意,生动呈现出泉州沿海渔村的日常劳作场景。几位头戴特色花头巾的她们,围坐一处处理海蛎,面前摆满贝壳食材,手套与工具尽显熟练。这传递出泉州海洋渔业文化里,百姓靠海吃海的质朴与勤劳气息,是当地海洋民俗生活的鲜活缩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探访建筑奇迹洛阳桥,感佩古人智慧。漫步桥上,见渔船静泊、白鹭闲立,偶遇渔家女劳作。古桥勾连古今,生态与人文交融,让我读懂泉州海味生活的质朴美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