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史文化名城 览世之圣人庙宇

佛缘

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献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乡,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国,鲁国的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曲阜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其中有联合国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保护的4处,省级12处,其他为地市级保护。 2024年3月10日来到了曲阜,这一晚住在曲阜古城里,游览的是孔庙、孔府、孔林,俗称“三孔”,第一个游览的是孔庙。 孔庙,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孔庙,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孔庙又被称为文宣王庙。明永乐年间,因供奉关公的武庙多建于孔庙旁,民间就把文圣人孔子的庙,称为文庙。孔庙还有其他几种名称:至圣庙、宣圣庙、夫子庙、先师庙、儒学庙、黉(hong)学、学宫等。另外,因孔子的家乡在鲁国,他官职为司寇,孔庙也称鲁司寇庙。 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穿过一条老街,就能看到曲阜古城正南门,上书四个大字“万仞宫墙”。墙高虽没有万仞,但古老的城墙青砖,已被岁月剥蚀得凹凸不平,愈发显得孔庙的历史悠久。 孔庙,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qi)官氏和七十二贤人的地方,专家对孔庙有四句话评价:建筑时间最久远、最宏大、保存最完整、东方建筑特色最突出。另外从孔庙的规模也可以看出:一是孔子对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巨大贡献;二是中国在历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在孔子故居建庙堂三间,陈列孔子的衣、车、书等,“岁时奉祀”。历代皇帝对孔庙都有扩建,计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达到现在的规模,我们现在看到的孔庙是明弘治年间的规模,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维修保护,我国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联合国保护的文物单位,孔庙建筑时间之久远,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实属世之罕见。 (网络下载,感谢原作者) 孔庙是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东西相对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6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有碑碣近千块,占地面积约九万五千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br> 神道“万仞宫墙”前古柏苍劲,这段路为孔庙的“神道”,古代重要的庙宇前都有专开的尊敬神灵之通道,称“神道”。<br>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子贡姓端木,名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表示对圣人的尊重。 步行穿过城门,就能看到“金声玉振”的石牌坊,金声玉振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金声玉振”中“玉”字的“点”在中间,意思是孔子不上不下的中庸之道。 金声玉振坊是为表达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以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为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金声玉振”是明代大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br> 过玉振坊后的单孔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人称“二柏担一孔”,这桥名“泮水桥”,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的盼发财,过日子的盼兴旺。 棂星门,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清乾隆十九年重修时改成铁梁石柱。6楹4柱,柱顶屹立4尊石刻天将,威风凛凛。柱下石鼓抱夹,显得稳重端庄。铁梁上铸有12个龙头阀阅,下方为6扇朱栏大门。“棂星门”三字是乾隆13年,弘历御笔题写。相传天上星宿“有二十八宿”,其中,掌管文化的星宿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掌管文化的星宿联系在一起,说明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过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说法。 跨过棂星门后面就是汉白玉的太和元气坊,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极赞孔子的思想,主张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万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阴阳之合”,称“太和”之气是最基本的东西,宇宙之太和,人间之元气,坊额“太和元气”为明朝进士、时任山东巡抚副都御史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养育万物,生生不息。 穿过太和元气坊就是至圣庙坊,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修庙时所添建,当时名“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名为“至圣庙”坊。“至圣庙坊”,是汉白玉的,上饰火焰宝珠、华表、辟邪等,细观察“至圣庙”三个字,用梅花篆字书写,“至”字倒写,代表着圣人思想至高无上、道德高尚、知行完备、至善至美者方为至圣。 圣时门是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后由清世宗皇帝钦定名为圣时门。圣时门建于1.15米高的台基之上,门屋五间,砖身木构屋顶,砖砌拱门洞三道,中为圣时门,左右分别是快靓门和仰高门。上有木构门楼。台基两侧门前后设有台阶,中门前后御道两方降石,上刻浮雕二龙戏珠,翻江倒海,喷云吐雾,该浮雕是孔庙石刻中的精品之一。 圣时门,快覩门、仰高门三门并列,四道台阶同上,中央盘龙,圣时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的赞美,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都走快覩门、仰高门。<br> 快覩门,取先睹为快之意,就是说孔子的学问“五经四书”,谁先学谁先有文化,谁先学谁先有知识,争相学习,以先见到先读为快乐。 仰高门,根据颜回赞扬孔子的一段话命名的,颜回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文言文很难懂,叫“弥坚”,高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说我以礼。”翻译为俺老师循循善诱,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礼节。<br> 仰高门亭子里有两位历史价值很高的汉石人,一位是“亭长”,(汉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门之卒,都是鲁王墓前守卫的,石人被历代金石学家所重视,对研究汉代服装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穿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古柏森森,芳草如茵;碧水清清,横贯东西,象征教化不息。3座横跨壁水的石拱桥北面是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为当时孔庙的正门。 “弘道门”为清雍正七年命名并题匾,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碑刻“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 再往前是大中门,这道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该门始建于金朝大定年间,是金代时曲阜孔庙的大门,大中门原为3间,建于金明弘治十三年,清雍正七年重修,3间4柱5楼,眼前建筑系清代重建,高9.42米,长20.44米,宽7.49米,大中门面阔五间,屋顶采用悬山顶,前后檐柱均为木柱,两侧各有掖门,“大中”赞扬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乃天下唯一之正道。 大中门东西两头有守卫孔庙用的角楼,金瓦闪耀,斗拱重叠,东额“德侔天地”,西额“道冠古今”,系山东巡抚曾铣于明嘉靖二十三年手书,赞颂孔子的德行与天同高、与地同在,孔子的学说泽被万世、古今不二。 柱下夹杆石前各有石雕4尊,形象古拙,明风盎然。居中的4只天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相传它威严灵感,可驱除邪恶,匡扶正义。 奎文阁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之一,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存放着历代帝王御赐的图书墨迹和珍版古书。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金代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更名为“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又对其进行了扩建。奎文阁高24.35米、宽30.1米、深17.62米,是全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奎文阁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屋顶采用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拱。在奎文阁楼上四面花棂门窗,窗外有回廊。 “墙倒屋不塌”的现象介绍牌,展示了曲阜孔庙奎文阁的抗震性能,历史背景与建筑特点的结合,让人对古人的智慧叹为观止。 奎文阁前是始建于宋初的同文门,周无墙垣,孑然独立,黄瓦歇山,斗拱疏朗,为北宋孔庙正门。面阔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此门更退居次要地位。<br>清雍正七年,世宗钦定并御题“同文门”,取《礼记》“书同文,行同伦”语意。褒赞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内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南排中间两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的;次外两座系金代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其它均为清代建筑。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拱心抖角”,“拱心抖角”见于《阿房宫赋》,其建筑结构全部是木料建造,以榫卯结构构建,不用一棵铁钉,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由于修建年代不同,有的建筑拱角相互穿插,形成了“拱心抖角”,后被演变为“勾心斗角”。 (图片翻拍,感谢原作者) (拱心) (抖角) 十三碑亭内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从书法上看,真草隶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石碑,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在孔庙内1372块碑刻中,按其重量来说,最重的一块碑应数清康熙二十五年所立的康熙御制碑(位置在大成门前东侧),这块碑碑身重35吨,连赑屃水盘共65吨重,此碑的石料采自于北京的西山,当时从北京将碑刻好,然后沿京杭大运河从通州运往济宁,中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又从济宁运往曲阜,济宁到曲阜90华里,征用了民工600多人,耕牛443头,趁冬季寒冷,沿路地上泼水结冰,碑从冰上滑行,每天走卧牛之地,这样90华里路运了整整十五个昼夜,耗费库银600余两。 在同文门周围有四座明代的御碑,东北为洪武碑,西北为永乐碑,东南为成化碑,西南为弘治碑。洪武碑和永乐碑在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被火烧毁,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由皇帝重立。洪武、永乐、弘治三碑通高二丈四尺二寸(7.60米),由弘治年间的书法家乔宗书,著名刻工阎杰刻石,成化碑高7.85米,宽2.27米,厚近半米,立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是孔庙中按体积算最大的一块碑。 成化碑是较为著名的一块碑,首先是碑文的内容,将孔子思想评价到了绝对高的程度,认为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无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一日者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就是说孔子之道就像人们吃的饭,穿的衣服一样,时时刻刻不能缺少。其二是这块碑的书法艺术,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现在许多出版的书法正楷临摹版本就选自成化碑,然而成化碑的字迹由谁书写尚不得知,肯定不是成化皇帝的手迹,成化年间也没有很出名的书法家,碑文因皇帝书写,又没有留下书家名号,成为千古疑迷。 再往前就到了杏坛,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现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扩建,位置后移。为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即筑一个土台,周围植杏树,名曰“杏坛”。金代在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重建。 杏坛内现有两块石碑,背东面西一碑为金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石于亭内的;面南一碑为清乾隆手书的《杏坛赞》,写道:“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杏坛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这种结构在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四面悬山,十字结脊,巨角重檐,黄瓦朱栏,雕梁画栋,精美华丽,从四面观看形状一致,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亭周围有方正石栏,亭前水波花纹石雕香炉,相传系金代遗物。<br> 过了杏坛,矗立在眼前的大殿,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成殿。大成殿是中国的“三大殿”之一,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山岱庙的“天贶殿”齐名。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br> 大成殿正中竖匾乃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熠熠生辉,端正庄严,门外正中匾额“生民未有”也是雍正皇帝手笔,殿内高悬的“万世师表”巨匾、三副楹联是清乾隆帝手书,“斯文在兹”为光绪帝手书。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五间重檐;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颁御书匾额,北宋末年毁于战乱;金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重修;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又毁于兵火;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重建大成殿,“七间,复檐重基,高一丈有奇,内外皆石柱”;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扩建为九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大成殿毁于雷火,弘治十二年至十七年重建;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毁于火,又重建;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完工,雍正皇帝重颁御书“大成殿”匾额,御制对联悬之庙堂,现在看到的大成殿就是清雍正时期重建的。 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有回廊,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6米,直径0.8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大成殿的屋顶十分精致,边角还有十个神兽,这在古代,可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可见古人对孔圣人是十分的尊重。 大成殿下有双层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35米,南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四周围以双层石栏,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双层石栏设计规整古雅,有复道四通,大露台是祭祀孔子时舞蹈奏乐的地方。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 跨过大成门,大成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坐像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据说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大成殿内除供奉着孔子塑像,两侧还有配四圣人,东面是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面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就是十二哲贤。 大成殿旁边的配殿内,有只口含文笔的鳌兽石雕,导游说:“摸摸鳌头,喻意可以独占鳌头;摸摸鳌的尾,钱来如流水;摸摸鳌的脖,早日娶老婆;摸摸鳌的背,大富又大贵。” 大成殿旁边,有一座红色的墙壁,这就是有名的“鲁壁”。细看“鲁壁”两个字,“壁”字“土”旁多一个“点”,意思是说,“墙里多一点东西”,乃是藏好的经书,古人造字编故事的能力,真心不一般。 鲁壁是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从孔子向后单传八代,到第九代孙共兄弟三人,长子就是孔鲋,孔鲋时期遇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鲋认为“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于是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一些经典书籍几十篇偷藏在墙壁内,自己跑到嵩山隐居去了,到死也没回来,直到刘邦建立汉朝后,逐渐重视儒生,刘邦还亲自来曲阜祭祀孔子,但因秦焚书,《论语》、《尚书》等一些书籍已找不到了,于是召集了一些后人口述整理了《论语》等一些经典,由济南的伏胜回忆整理了《尚书》,后经过当时儒生们的广泛传播,在全国掀起了经学热潮。到了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即鲁恭王,恭王好建宫室,为扩大宫室,拆除了孔子的旧宅,拆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发现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即孔鲋所藏之书,书是用蝌蝌文写于竹简之上的,不同于当时经师们利用隶书写的经典,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孔壁古文”。因为古文经典和当时社会上流传的经典(今文经典)不完全一致,因此出现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随之出现了今古之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古文尚书》,据说它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 金代为纪念孔鲋藏书,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金丝堂”,因传说拆孔子故宅墙取书时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故名“金丝堂”。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重修孔庙时,为孔庙建筑对称,将金丝堂迁到孔庙西路,金丝堂迁出后,在原址扩建了诗礼堂,后来又刻了“鲁壁”碑来纪念孔鲋藏书,鲁壁藏书确实保存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确值得纪念。<div> 鲁壁前有口水井,传说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明代增添了周围的石雕栏杆,并立“孔子故宅井”石碑一块,井西有一座四角凉亭,是专为清乾隆“饮水拜师”而建的,亭内有乾隆御书的“故宅井赞”碑,乾隆说:“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乎宣圣,实我之师”,此碑四面刻字,乾隆八次到曲阜,其中五次在此碑上留言。</div> 孔庙院内古柏苍劲,树龄都在300年以上,每棵树都有自己的编号(看标牌颜色就可识树龄,绿牌300—500年、蓝牌500—800年、红牌800年以上)。所有的古柏都苍劲、挺拔,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大成门旁边有颗桧树,就是著名的“先师手植桧”,相传是孔子亲手所栽。由于战火和自然原因多次枯死,然而又多次萌生,现在所见道的是清雍正二年复生长成,距今已有300多年了,它见证了孔庙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孔子开创儒学,虽历经劫难,却仍延绵不绝,也见证了无数人的来来往往。 在奎文阁后面的东侧,有一颗奇特的桧树。相传是当年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庙祭拜孔子后,曾在此摸过此树,由此沾上帝王之气,树干表面显出龙纹,龙头在树根部分。来时导游说:“如果用手从龙头摸到龙身,就可以青云直上哟!”不过现着就没那个运气了,龙桧被铁栏杆围了起来,想青云直上也不行了! 有龙就有凤,龙柏旁这棵凤型枯柏就是凤柏,有人打趣说:龙柏代表皇帝,凤柏代表皇后;皇帝万岁,龙柏健在;皇后千岁,己经枯死,可不枯就不像凤树了! 曲阜孔庙每天上午八时都要举行开门仪式表演,表演时间虽短,也就十五分钟左右,但是其气势恢弘,乐曲悠扬,舞姿优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观看。 游孔庙不请当地导游等于没来,孔庙的导游真的文理渊博,对孔庙的历史掌故了解甚深,对孔庙的建筑及背后故事张口就来,很是佩服。 孔庙很大,此次只能算是匆匆而过了,但也给以后来此留下点念想,也许以后还会有机会再次来此拜谒孔子。孔庙有观不完的殿堂,走不完的院落,数不尽的碑亭,听不完的故事,到此的游人都是匆匆而过,大多是留几张照片到此一游,孔庙依然是日复一日伴太阳东升西落,今来过看过后感悟到平时有时间浪费时光,不如静下心来多读点圣贤之书充实自我,也不枉来圣人故里一行。(整理记录於2025年6月3日晚。) <b>摄影、文字、编辑:</b>张永胜<br><b>网名:</b>佛 缘 <b> 美篇号:</b>17317369<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照片非常多,特别是孔庙里的石碑、苍松古柏多到无法整理,有些照片用手机拍摄,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记录为主吧)!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