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p><p class="ql-block">唐代 杜 牧</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p><p class="ql-block">路上行人欲断魂。</p><p class="ql-block">借问酒家何处有,</p><p class="ql-block">牧童遥指杏花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著名唐诗妇孺皆知,但清明时节祭祖为哪般?应怎样祭祖呢?</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通过三子《弟子规》的分享来寻找答案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弱者心理分析:当病人或身体有残缺的人处于弱势时,内心通常带有负能量,会有诸多担忧,如怕拖累别人、被嫌弃、成为负担、不被待见、遭歧视,进而产生焦虑情绪。</p><p class="ql-block">微笑关怀的作用:以面带微笑的方式,像对病人说“妈吃药了”,能减轻其心理压力,让其感受到爱与呵护,觉得温馨、宽慰,心情变好,甚至会觉得孩子孝顺,自己幸福。而病人心情好转后,对病情的好转有帮助。</p><p class="ql-block">●守孝的正确理解:守丧需满三年,“常常悲伤痛苦”并非整日沉浸在极度痛苦中,而是要时常缅怀父母,回忆其教诲,感恩他们的培养教育,不忘本。</p><p class="ql-block">丧礼习俗差异:不同地方丧礼习俗不同,如有的地方人老人去世放鞭炮视为喜丧,而徐州老家则禁止放鞭炮,吹的喇叭也是悲伤音调;南京却放鞭炮。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日常起居遵从丧礼规定,按当地要求行事,比如让不吃肉不喝酒就照做。</p><p class="ql-block">丧礼的操办:办丧事要依礼进行,祭祀需诚心诚意。一般会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前辈掌事,类似公司执行总裁,负责指导各环节流程,确保合乎礼仪、顺利进行,这体现对逝者的尊敬。若不懂又不请专业人士指导,导致现场混乱,是对逝者的极大不敬。</p><p class="ql-block">对待逝者的态度: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样恭恭敬敬,不要认为人去世就无需重视祭祀,不要为省钱而忽视,即便父母或祖先葬在远方,那埋葬之地就是老家,不可敷衍对待祭祀等事宜。</p><p class="ql-block">●重视清明祭祀:要将去世的亲人当作还活着,即便春节回不去,清明节也必须回老家祭祀。每年清明节都会代表全家回去,即便路途遥远开车也要回去,疫情三年中有两年想尽办法回去,哪怕只能待10分钟,已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若不回去会浑身不舒服。</p><p class="ql-block">回忆与大伯的过往:生前非常尊敬大伯,大伯是残疾人,少了一只胳膊,小时候因看伐树被倒下的树砸断胳膊后截肢。大伯很喜欢找,全村人都知晓。大伯临死前将一个上百年的传家宝传给我,后来把传家宝转交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与德礼:中国文化能传承至今,“德”与“礼”至关重要。若能善待逝者,生前的尊敬更不言而喻。家长若教导孩子尊敬祖宗,如祭祀爷爷奶奶时像他们生前一样尊重,会在孩子心中种下“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种子,让孩子懂得珍惜在世亲人,祭祀应带上儿孙。</p><p class="ql-block">●清明节内涵:每次祭祀尽量带上儿孙。清明节,“清”指脑袋要清醒,思考祭祀文化;“明”指心要明了。祭祀要有标准流程,有祭文,该跪则跪,与祖宗说话,这并非迷信。中国人重视祭祀文化有其深意。</p><p class="ql-block">●对生命及阴阳关系的理解:在《道德经》中讲过人不存在真正的死亡,肉体如报废的车,而灵魂不灭,只是转换空间。以树为例,横线代表土地,地下树根象征祖先,树干树枝代表自己,树叶花果代表子孙。地下为阴,地上为阳,阴阳调和为一体。根不健康,生者难以吸取营养茁壮成长;根扎不深,树难以长高。同样,子孙后代若不进行类似叶子光合作用的传承,也影响家族发展 。</p><p class="ql-block">祖先与生者的紧密联系:以树作比,根为祖先,树的其他部分为子孙,根给树提供营养,树叶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也回馈给根,象征逝者与生者一体且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重视多代祖先如同根扎得深,若只重视父母、爷爷奶奶,忽视往上更多代祖先,就是根浅,是忘根忘本的表现。从传承角度看,应尊重父母辈所尊重的长辈。</p><p class="ql-block">祭祀列祖列宗的意义:古代重大事情时会说“祭祀列祖列宗在上”,列祖列宗指多代祖先。当遇到重大事情,诚心说“列祖列宗在上,为整个家族要做某事”,相信人不存在死亡,虽看不见祖先,但他们能感知,会暗中给予力量,让事情更顺利。很多人如今忘却此传统,不懂其意义,实则这并非迷信,而是基于“事死者如事生”的理念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