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中细玩:一本励志书,跨越31年的回味

清风轩主

<p class="ql-block">近期清理储藏室,发现一本1994年3月6日购于西安天德书屋的《我和三洋》,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五次阅读同一本书,书中一定有我喜欢的描述,同时也表明我对作者三洋电机创史人井植薰的崇敬,也使我有再一次阅读的欲望。</p><p class="ql-block">处于大时代的我们60后,书尾六条记录,刚好涵盖了我国从计划经济的福利分房,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商品房变迁过程。</p><p class="ql-block">书尾的记录如下:</p><p class="ql-block">94年3月12日阅于西安803招待所</p><p class="ql-block">94年9月1日阅于办公室</p><p class="ql-block">95年4月4日又阅于单身宿舍</p><p class="ql-block">96年9月15日阅于14栋宿舍</p><p class="ql-block">2002年5月6日阅于方冲</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5日阅于成都蓝谷地</p><p class="ql-block">也许是第一次记录了西安803招待所,此后每次都记录了阅读的时间和地点,当把这些地方串起来,无意中记录了我31年来的住房变化经过,使本来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p> <p class="ql-block">一、书名</p><p class="ql-block">《我和三洋》一一成功源于探索</p><p class="ql-block">共有298页</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洋》封面</p><p class="ql-block">井植薰(1911年2月9日-1987年8月13日)是日本著名跨国企业三洋电机公司的创始人,被誉为“三洋之魂”。</p><p class="ql-block"> 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井植薰出生于日本淡路岛一个船夫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八个兄弟姐妹。14岁高小毕业后,他进入姐夫松下幸之助创立的松下电器制作所当学徒,从基层员工做起,凭借勤奋和夜校学习,逐步晋升为分厂厂长、常务董事兼制造部长,成为松下核心管理层成员。</p><p class="ql-block"> 创业历程</p><p class="ql-block">1949年,38岁的井植薰离开松下,于1950年与兄长井植岁男共同创立三洋电机公司,初始资金2000万日元。他通过以下策略迅速打开市场:</p><p class="ql-block">1. 反光板突破:利用铜片边角料生产低成本自行车反光板,击败松下等竞争对手,占据市场主导。</p><p class="ql-block">2. 收音机革命:1952年推出售价仅7000日元的塑料外壳收音机,比竞品价格低30%,年销量超23万台,奠定三洋家电地位。</p><p class="ql-block">3. 多元化布局:随后开发喷流洗衣机(售价仅为竞品一半)、分体式空调、电冰箱等产品,推动三洋成为日本“家电三大神器”核心厂商。</p><p class="ql-block"> 管理哲学</p><p class="ql-block">1.身先士卒:以“24-16-8”工作制要求管理层(24小时待命)、中层(每日工作16小时)、基层(8小时专注工作),其守时精确到秒,被员工视为“人体时钟”。</p><p class="ql-block">2.人才优先:提出“造人优于造产品”,通过严格纪律和海外考察培养精英团队,曾创下单月出差48次的纪录以掌握前沿技术。</p><p class="ql-block"> 企业成就</p><p class="ql-block">至1980年代末,三洋已发展为横跨三大洋的跨国集团:</p><p class="ql-block">1.在全球101个国家和地区设分支机构,海外年销售额超5000亿日元(居日本首位)。</p><p class="ql-block">2.1979年起年销售额突破1兆日元,成为日本继本田、索尼后第三家达成此成就的企业。</p><p class="ql-block"> 逝世与遗产</p><p class="ql-block">1987年8月13日,井植薰逝世,享年77岁。他留下的《成功源于探索》强调“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其创新精神与严格管理至今影响日本制造业。</p> <p class="ql-block">扉页</p><p class="ql-block">右下角记录了购书时间及地点。</p> <p class="ql-block">扉页右下角放大</p><p class="ql-block">94年3月6日购于西安天德书店。</p> <p class="ql-block">版权页</p><p class="ql-block">1993年11月第二次印刷</p><p class="ql-block">定价:7.6元。在当时价格算高的。</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洋》插图之一</p><p class="ql-block">本书作者:</p><p class="ql-block">三洋电机创史人井植薰</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洋》插图之二</p><p class="ql-block">1979年参观北京的一家电子工厂</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洋》插图之三</p><p class="ql-block">1979年游览长城</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洋》插图之四</p><p class="ql-block">1982年在新建的“太阳能之家”屋顶上</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洋》插图之五</p><p class="ql-block">1984年陪同邓朴方参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三洋电机新产品展示会”</p> <p class="ql-block">《我和三洋》插图之六</p><p class="ql-block">1985年,休息日与家人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天德书屋的售书章</p><p class="ql-block">西安天德书屋经历了从鼎盛到转型的变迁,其发展轨迹与城市文化记忆紧密交织,具体梳理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地理位置与经营特色</p><p class="ql-block">天德书屋最初位于北大街南段西侧,门头由贾平凹题写“天德书屋”四个蓝底鎏金大字,横幅式设计开阔醒目,成为北大街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书店以零售为主,书籍涵盖文史哲、旅游、生活类及学生教辅,因品类丰富且提供免费特色纸袋(印有蓝色河马图案),吸引大量读者,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其位置邻近省行政学院二府街教学点,周边文化氛围浓厚,成为附近学生和市民的常驻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 二、经营模式转型</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中后期,天德书屋逐渐转向批发业务。据记载,东六路书籍批发市场的天德书屋以批发为主,西安多家零售书店在此设有批发点。这一转型可能与市场需求变化及企业战略调整有关。</p><p class="ql-block">至2000年,书店虽仍保留零售功能,但已更侧重批发,最终关闭实体门店,完全转向批发模式。</p><p class="ql-block"> 三、文化符号与记忆留存</p><p class="ql-block">天德书屋不仅是购书场所,更承载了集体文化记忆。读者在此购书的经历常与青春、求学等人生片段交织,例如有人在此购得钱锺书《谈艺录》、余秋雨《行者无疆》,甚至因读书错过相亲机会。书店门头题字、免费纸袋等细节成为时代印记,即便实体消失后,仍被多次追忆。</p><p class="ql-block"> 四、企业背景与业务扩展</p><p class="ql-block">天德书屋隶属于陕西天德文化实业公司,该公司成立于1988年,早期以图书批发零售为主,后开发自有儿童读物品牌“秦驴·唐克”,设计数百种卡通衍生图书。1990年代的经营模式可能已隐含多元化布局,为后续转型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 五、时代变迁中的消逝</p><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改造与数字化阅读兴起,天德书屋的实体空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00年后,其长安北路分店虽短暂存在,但最终仅保留批发业务。书店关闭后,读者通过文字记录与旧书签章(如1994年购书印章)留存记忆,形成“时光同在”的集体怀旧。</p><p class="ql-block">天德书屋的变迁折射出90年代西安文化消费的兴衰与实体书店的转型困境。从北大街的文化地标到案板街的批发据点,再到完全淡出公众视野,其命运既是时代浪潮的缩影,也承载了个体对知识、情感与城市记忆的复杂联结。</p> <p class="ql-block">二、1994年3月</p><p class="ql-block">在西安出差期间的旅游门票及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门票之一</p><p class="ql-block">当代原始部落风情展</p><p class="ql-block">票价肆元(盖鲜章)</p> <p class="ql-block">门票之二</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帝陵地下谜宫艺术展览</p><p class="ql-block">票价:1元</p> <p class="ql-block">门票之三</p><p class="ql-block">《秦代文物精品展》展出的是近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珍品,或是反映军事方面的,或是反映文化政治生活方面的,诸如此类,都可使您瘋管一斑,梦境般地观望到诗圣李白说的『秦王扣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门票之四</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票价:伍元</p> <p class="ql-block">门票之五</p><p class="ql-block">汉兵马俑</p><p class="ql-block">票价:伍元</p> <p class="ql-block">门票之六</p><p class="ql-block">秦始皇陵(前247--210年),是秦始皇帝嬴政的陵墓。在临潼县东五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望峰而筑,原名丽山。</p><p class="ql-block">《史记》载:秦陵修建时达37年,用劳七十余万人。陵园占地49平方公里。外城周6,210米,内城周3,880米。陵现高47米。地宫内满藏奇器珍宝,设有百官座位,以水银为江河大海,铜铸棺椁,"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陵园内有寝殿等建筑遗迹,并有陶兵马,铜车马,马厩,葬仪等陪葬坑和殉葬墓。一九六一年三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编号第三号。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门票之七</p><p class="ql-block">票价:拾圆(盖章)</p><p class="ql-block">芙蓉园简介</p><p class="ql-block">唐华清宫遗址﹣﹣芙蓉园位于骊山西秀岭脚下,建筑优美、园景奇异、内设参观、游乐服务等多种项目,集知识性、趣味性、惊险性为一体,是旅游者的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门票之八</p><p class="ql-block">项王营楚汉人物蜡像馆</p><p class="ql-block">票价:拾圆</p> <p class="ql-block">照片之一</p> <p class="ql-block">照片之二</p> <p class="ql-block">照片之三</p> <p class="ql-block">照片之四</p> <p class="ql-block">西安旅游时购买的纪念品</p><p class="ql-block">金属制高级书签</p><p class="ql-block">从上到下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城墙、大雁塔、小雁塔、钟楼</p><p class="ql-block">刚购买时很鲜亮,经过31年的存放,有点退色了。</p> <p class="ql-block">三、每看书一遍,在书末记录阅读时间和地点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书末的记录:</p><p class="ql-block">前三条用的是圆珠笔,后三务用的钢笔</p><p class="ql-block">第一条:94年3月12日阅于西安803招待所</p><p class="ql-block">第二条:94年9月1日阅于办公室</p><p class="ql-block">第三条:95年4月4日又阅于单身宿舍</p><p class="ql-block">第四条:96年9月15日阅于14栋宿舍</p><p class="ql-block">第五条:2002年5月6日阅于方冲</p><p class="ql-block">第六条:2025年4月25日阅于成都蓝谷地</p> <p class="ql-block">第一条:</p><p class="ql-block">94年3月12日阅于西安803厂招待所</p><p class="ql-block">西安803厂简介</p><p class="ql-block">西安803厂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是军工企业,自贡764厂为三线建设企业,是株洲601厂在1965年一分为二而建成。</p><p class="ql-block">西安803厂生产打坦克的炮弹原料三七钨粉、三七钴粉长期由我公司供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p><p class="ql-block">同属陕西的金堆城钼业公司长期为自贡764厂提供钼精矿,由于他们1993年末建成钼酸铵生产线,加上钼精矿货紧价涨,提出只能销售钼酸铵,但其钼酸铵生产线刚建成,质量不稳定,达不到我公司质量要求,故转而请西安803厂出面以生产军工产品要用钼精矿为由,向金堆城采购钼精矿然后再转售给自贡764厂,此时正是由我去西安商谈具体操作细节,因此住在西安803招待所,并记录下在此看的第一遍。</p> <p class="ql-block">第二条:</p><p class="ql-block">94年9月1日阅于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当时通讯不发达,业务之间主要靠出差或电报联系,人员分工较细,工作不饱和,上班工作之余,可以在办公室看看书,在此记录了第二遍阅读。</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办公室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三条</p><p class="ql-block">95年4月4日又阅于单身宿舍</p><p class="ql-block">公司实行的是排队福利分房制,简要回顾一下公司的房型:</p><p class="ql-block">1)母子室:</p><p class="ql-block">十个平方左右,公共水池间,每家一个水龙头;公共厨房间,每家一个天燃气灶,供炒菜做饭用。内走廊,是进入分房序列的开端。</p><p class="ql-block">2)一小间:</p><p class="ql-block">面积略大于母子室,但卧室外有一个小厨房,通走廊。</p><p class="ql-block">3)一大间:</p><p class="ql-block">卧室面积略大于一小间,卧室外有厨房,通走廊。</p><p class="ql-block">4)两小间:</p><p class="ql-block">面积要大于一大间,卧室为两间,有厨房,通走廊。</p><p class="ql-block">5)两室一厅:</p><p class="ql-block">面积在50平米左右,居住条件较好,但仍然没有独立的卫生间。</p><p class="ql-block">6)三室一厅:</p><p class="ql-block">面积在70平米左右,算是公司最好的居住条件,一般要符合一家三代7口人以上,才能分到此房型。八五年之前修的都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八五年以后修的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才有独立的卫生间。</p><p class="ql-block">这是公司八十年代末的福利分房现状,职工根据文件规定按单职工、双职工、工龄等打分排序,空房出来后按分数高低依次选房,职工分到房后只出少量的租金。</p> <p class="ql-block">单身宿舍住房卡</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生育高峰出生的不论男女,到了九十年代初都到了谈婚论嫁时候,公司建房远远跟不上申请住房的速度,分房成了矛盾的焦点。</p><p class="ql-block">我们住单身宿舍的就与同宿舍的商量,让其搬出,单身宿舍成了婚房,炒菜只能在内走廊上用煤油炉子,饭则从食堂购买。</p> <p class="ql-block">第四条:</p><p class="ql-block">96年9月15日阅于14栋宿舍</p><p class="ql-block">大概是96年初,终于分到764厂14栋三楼的一小间住房,于是简单的粉刷墙壁,在水泥沙石上镶嵌碎磁砖,以便打扫卫生。卧室外有厨房,通走廊。</p> <p class="ql-block">分配的14栋住房内景</p><p class="ql-block">大概有十多个平方,有单独的厨房,外面为通走廊,青砖黑瓦。我于1999年末搬离此房后,公司拆掉改建成两室一厅,带厨房和独立卫生间的住房,按成本价销售给厂内职工。</p> <p class="ql-block">由于房间太小,又是三楼(顶楼),家里异常闷热,于1996年4月9日在自贡电子器材公司购买一台格力空调窗机,凉风效果很好。</p> <p class="ql-block">格力空调器维修服务质量投诉卡</p> <p class="ql-block">住14栋3门3楼19号</p><p class="ql-block">水、电、气用量登记卡</p><p class="ql-block">员工将实际使用数量,月末填上挂在门上,以便福利处人员抄录,然后在工资表中扣除。</p> <p class="ql-block">第五条:</p><p class="ql-block">2002年5月6日阅于方冲</p><p class="ql-block">到了1998年,国家为了减轻沉重的建房负担,对福利分房进行改革,取而代之的是商品房。</p><p class="ql-block">公司先是在工厂附近的马冲口集资建房,要一次性缴费15000元,可得70平米左右的两室一厅,当时拿不出这么多钱而放弃。</p><p class="ql-block">然后是在位于自贡开发区的丹桂建两栋住房,总价要3万多元,按住房申请排队选房,我们因为工龄短,排不上。</p><p class="ql-block">最后公司在位于自贡开发区的方冲小区以每平方米820元与开发商签订购买10栋房屋的合同,公司内部则按排队先后选房,且是最后一次享受福利分房,双职工一套房要优惠3万多,公司统一负责担保住房贷款,少去了许多繁琐的贷款手续,职工只对公司福利处缴费,与银行和开发商打交道则由公司财务处和福利处分别负责。</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直接由10多个平方跨越到100多个平方,且是顶楼的楼中楼,当时还没有金顶楼银底楼的概念,排队靠前的老职工仍然以四、五楼作为优选。</p><p class="ql-block">顶楼是楼中楼,大家以为选顶楼的楼中楼要多出钱,故许多人不敢选,这样排队非常靠后的我幸运的选到了最后一个顶楼。</p><p class="ql-block">到后来听说开发商并未向公司单独收取楼中楼的费,职工不用多出钱,使没有选顶楼的老职工后悔不已,并向厂里反映当初是听说要多缴钱才没选顶楼,公司为了平息老职工的愤怒,向顶楼职工收费1.4万左右,顶楼职工也因为多了两间房、一个大的储藏室、一个卫生间、一个大的平台,相当于多一层楼归自己独享,欣然交费。</p> <p class="ql-block">1998年7月9日</p><p class="ql-block">《自贡硬质合全厂福利处收款单》</p><p class="ql-block">收购房款</p> <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9日</p><p class="ql-block">《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员工购房款及补贴计算表》</p> <p class="ql-block">1998年10月24日</p><p class="ql-block">《自贡硬质合全厂福利处收款单》</p><p class="ql-block">收房贷款</p> <p class="ql-block">1998年10月24日</p><p class="ql-block">《自贡硬质合全厂福利处收款单》</p><p class="ql-block">收购房款</p> <p class="ql-block">1999年8月25日</p><p class="ql-block">《自贡硬质合金厂收据》</p><p class="ql-block">收房贷款</p> <p class="ql-block">1999年9月4日</p><p class="ql-block">《自贡硬质合全厂福利处收款单》</p><p class="ql-block">收购房款</p> <p class="ql-block">2001年5月17日</p><p class="ql-block">《自贡硬质合全厂福利处收款单》</p><p class="ql-block">收购房尾款</p> <p class="ql-block">1999年入住方冲小区时,发放的:</p><p class="ql-block">自贡市方冲小区住户手册</p> <p class="ql-block">方冲客厅</p> <p class="ql-block">方冲客厅墙上</p><p class="ql-block">刘克刚老师书法</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p><p class="ql-block">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p><p class="ql-block">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p><p class="ql-block">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p class="ql-block">杜甫,望岳</p><p class="ql-block">松风堂主人石牛克刚</p><p class="ql-block">时年八十有三</p> <p class="ql-block">方冲客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方冲楼中楼书房</p> <p class="ql-block">方冲楼中楼书房墙上</p><p class="ql-block">刘克刚老师书的对联</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己卯年冬月</p><p class="ql-block">宝剑锋从磨厉出</p><p class="ql-block">梅花香自苦寒来</p><p class="ql-block">松风堂主人石牛克刚</p> <p class="ql-block">方冲书房墙上</p><p class="ql-block">《各界》杂志主编马治权赠条幅</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p><p class="ql-block">金忠先生雅正之</p><p class="ql-block">戉寅秋日,马治权</p> <p class="ql-block">方冲书房一角</p> <p class="ql-block">方冲通向楼中楼的木梯</p> <p class="ql-block">楼梯拐角处墙上</p><p class="ql-block">黄山汪国岛老师书画《江南小景》</p> <p class="ql-block">卧室墙上</p><p class="ql-block">刘克刚老师书画</p> <p class="ql-block">方冲水池假山上自然生长的苔藓类植物</p> <p class="ql-block">2015年1月24日</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自贡从未下这么大的雪,方冲水池边厚厚的积雪</p> <p class="ql-block">2015年1月24日</p><p class="ql-block">方冲水池假山上厚厚的积雪</p> <p class="ql-block">方冲屋顶假山、水池</p> <p class="ql-block">方冲楼中楼露天平台</p><p class="ql-block">我家养了十多年的灵龟在露天平台上自由自在。</p> <p class="ql-block">方冲小区屋顶平台花园</p><p class="ql-block">水池、假山、金鱼视频</p> <p class="ql-block">方冲窗外满绿的树木</p><p class="ql-block">夏天醒来第一声听到的,就是林中清翠的鸟叫声。</p><p class="ql-block">后来想换房时注意看楼盘的窗外,无法重现此景,回味已成了昔日的奢侈!</p> <p class="ql-block">第六条</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5日阅于成都蓝谷地</p><p class="ql-block">2011年因朋友已经在成都买房,受其鼓动,利用节假日前往成都看房,经多轮比较,确定成都东边的娇子立交桥蓝谷地小区,这里离火车东站、双流机场、还有自贡开车上来必经之地。</p><p class="ql-block">同一小区新房每平要8000多元,附近的精装修每平要11000元,而此套房是前几年客户购买,刚退出来的,价格按原价每平5000多元,整栋楼已经封顶,可去现场看房屋结构及朝向,现场发现有一块较大的钢筋水泥横梁是图纸上没有的,一问才知图纸是2008年以前的,汶川大地震后成都有新的加固要求,这块多出来的可以封闭后利用,加上入户花园及外阳台按半赠送,实际使用面积与合同面积几乎差不多,且正对中庭,于是决定拿下。</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入户花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入户花园之二</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入户花园之三</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入户花园之四</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入户花园墙上</p><p class="ql-block">张跃进老师的书画</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餐厅</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餐厅墙上</p><p class="ql-block">刘克刚老师的书法</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飞流直下三千尺,</p><p class="ql-block">疑是银河落九天。</p><p class="ql-block">书太白诗句</p><p class="ql-block">岁次丁丑春五月</p><p class="ql-block">松风堂主人石牛克刚</p><p class="ql-block">信笔一挥 年八十</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客厅</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客厅墙上</p><p class="ql-block">刘克刚老师的书画</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外书房</p><p class="ql-block">此为购房时图纸上未标注的钢筋水泥横梁,自己用落地窗封闭后作为外书房。</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内书房</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内书房墙上</p><p class="ql-block">刘克刚老师书法</p><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去年今日此门中,</p><p class="ql-block">人面桃花相映红。</p><p class="ql-block">人面不知何处去,</p><p class="ql-block">桃花依旧笑春风。</p><p class="ql-block">乙酉年</p><p class="ql-block">松风堂主人石牛克刚</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窗外之一</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窗外之二</p> <p class="ql-block">蓝谷地中庭</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生人还算幸运,小学在文革之中,初中、高中已经是文革后恢复高考,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全程参与了一些政策的变化,也经历了中国众多的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回首过去,有酸味、有甜味、有苦味、有辣味,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三十一年弹指一挥间,曾经令我十分钦佩的井植薰,其创办的三洋电机公司,在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辉煌之后,已于2012年破产谢幕。</p><p class="ql-block">横跨三大洋的世界级大公司的命运如此,人生亦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