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入卷:拙政园的水墨流年

雁南飞

在众多江南园林中,拙政园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珠,它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怀着对古典园林艺术的敬仰与向往,我们一大早就从无锡出发,奔赴苏州,来到拙政园,开启了一场探寻诗意与历史的奇妙之旅。 正德四年(1509 年),苏州城里来了位卸任御史王献臣。他没把官场失意当回事,却在大弘寺废址上挥起锄头,照着西晋潘岳 "拙者为政" 的说法,给园子取名 "拙政园"。哪曾想这一刨,刨出了 "天下园林之母" 的根基,更刨得后世游人对着苔痕斑驳的湖石发呆 —— 当年这位老哥,怕是把日子过成了诗吧?岁月变迁,以后拙政园数易其主,经多方修建,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踏入拙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东园。这里地势相对平坦,却巧妙地营造出山林景致与田园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入口处的一组姿态奇异的太湖石,搭配数株黑松与缤纷花卉,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独特的入口设计,遵循着风水理论,将主入口置于东南方位,寓意着吸纳天地间的生气与灵气,保佑家族兴旺发达。在传统文化中,东南方被视为吉祥之地,这样的布局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沿着园内小径前行,来到了东园的主厅——兰雪堂。堂名取自李白的诗句“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充满了诗意与豪情。周围三面粉墙环绕,地面由浅色砖石铺就,与古色古香的建筑相互映衬,尽显朴素典雅。站在堂前,我不禁想象着当年园主人在此会见宾客的情景,这座厅堂不仅是社交的场所,更象征着全园的审美基调,展现出园主人高雅的品味和对自然的热爱。 继续向前,在三岔路口处,缀云峰巍然耸立。这组太湖石堆叠而成的置石组合,质感圆润、姿态奇绝,如同云朵般飘浮在绿荫之间。其表层苔藓斑驳,更增添了几分古意。缀云峰不仅是视觉的焦点,还与周围的植物共同围合出独特的空间,让游人仿佛置身于山林深处,与自然亲密接触。不远处的“联壁峰”,两块太湖石假山相对耸立,结构通透、造型挺拔,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从缀云峰到联壁峰,一路走来,如在画中游,每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离开缀云峰,路过一片小草坪和一组苏州园林主题的雕塑。草坪视野开阔,与之前山石树木环绕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草坪中央的小花坛色彩艳丽,为整个园子增添了一抹活泼的气息。雕塑则巧妙地化用了景墙、门洞、山石等传统景观元素,以抽象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景物的韵味,让现代与历史在这里交融,让人在欣赏现代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沿着荷花池边的小径漫步,一座歇山卷棚顶的水榭映入眼帘,这便是芙蓉榭。“榭”作为一种临水而建的景观建筑,结构通透、造型灵活,是古人观赏风景、休憩歇脚的好去处。 芙蓉榭因周围水面种植着大片莲花而得名,虽然现在莲花还没开放,但湖水在参天古树与山石的映衬下,依然显得幽深静谧。想象着夏日里,满池莲花竞相绽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心中不禁充满了向往。 穿过芙蓉榭,来到了天泉亭。这座重檐八角亭位于林木环绕的草坪中央,檐角高挑,宛如振翅欲飞的鸟儿。亭中央有一口元代古井,相传为大弘寺遗物,水质甘甜,四季不竭,故而得名“天泉”。坐在亭中回廊下,周围是稀疏的树木,向西北方向远眺,能看到秫香馆与放眼亭。此时,微风拂面,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让人的心境也随之舒展、宁静。 走过秫香馆,一条南北向的廊道将东园与中园分隔开来。廊道的粉白色墙面与青灰色砖瓦顶棚,尽显江南水乡的朴素与雅致。墙面上造型各异的雕花漏窗,以植物花纹为纹样,不仅寓意着吉祥如意,还让游人透过间隙瞥见窗外的景色,充满了含蓄之美。地面人字形的铺装指向性明确,引导着游人的脚步。走廊两侧点缀着的太湖石与石笋,形态各异,让游人在行走间领略到步移景异的奇妙效果。 跨过廊道,便进入了拙政园的中园,这里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以水景为主,山环水绕,曲折回环,变化无穷,令人目不暇接。从倚虹亭向远方望去,水面在两岸山石树木与亭台楼阁的映衬下逐渐开阔,成片的莲叶铺满水面,宛如一层绿色的地毯。远处天际线上,报恩寺塔若隐若现。 顺着溪流向西远望,可以看到一座古塔——报恩寺塔,报恩寺塔始建于三国时期,是孙权为纪念母亲而建,现存塔身修建于南宋,为九层八面的砖木混合结构,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拙政园的造园者巧妙地借景,将报恩寺塔纳入视野,开阔的水面与通透的视线,使远景与近景相互映衬,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让这座古老的佛塔为园林增添了一份庄严与神秘的氛围。 沿着南岸前行,碧绿的水面倒映着周围的花草、树木、山石和亭台楼阁,宛如一幅留白的山水画,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对岸水中洲岛上的待霜亭,与南侧的绣绮亭、海棠春坞隔水相望,互为对景。待霜亭四周树木层叠,青葱茂盛,山石掩映,岸线曲折回环,在碧水的映衬下,充满了自然山水的意趣,充分体现了设计者与造园者通过“城市山林”再现自然风光的追求与意向。 紧接着,便来到了拙政园中部的核心建筑——远香堂。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四面厅堂,以原有的若墅堂为基础建成,底层的青石砌筑台基是当时的遗物。其命名“远香”,取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一句。一方面,这源于周围的荷花景致,每逢夏日,满池荷花盛开,清香四溢;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园主人以荷花为喻,追求清高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建筑四周为雕花镂空的透明玻璃落地窗,夏日里,游人坐在堂内,便能将满池荷花尽收眼底,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清新与雅致。 与远香堂隔水相望的是雪香云蔚亭,位于一座堆砌山石的水中洲岛顶端。凉亭处于制高点,站在亭中,可将周围风景尽收眼底,成为一处视觉中心。这里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无论是春日的繁花似锦,还是秋日的金桂飘香,都能让人陶醉其中。亭上的楹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更是将此处的宁静与自然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在喧嚣的尘世中,能寻得这样一处宁静之地,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生命的律动,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跨过曲尺桥,来到三岔路口,一座六角六面单檐攒尖顶凉亭——荷风四面亭出现在眼前。此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四周碧水环绕,荷花亭亭,杨柳依依。在出挑的飞檐下,凭栏休憩,欣赏着周围的湖光山色,惬意无比。 亭上的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美景。春季,杨柳轻拂,繁花似锦;夏日,清风徐来,荷花艳丽;秋季,水波明澈,金桂飘香;冬季,山石静谧,暖阳宜人。随着四季的变迁,这里的景致不断变化,无论何时前来,都能领略到不同的韵味。 向着正南方向望去,一座绛红色的廊桥如彩虹般凌驾于水面,这便是久负盛名的“小飞虹”桥。桥身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中,宛如飞虹,因此得名。小飞虹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桥梁,更是一处独特的景观。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只见绿树成荫,碧水悠悠,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桥下,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仿佛也在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 不远处的水面交汇处,坐落着一座三面环水的船形舫式建筑——香洲。其得名于屈原《离骚》中的诗句,表达了对水边香草所象征的高尚情操的追求。香洲主要由凉亭式的前舱、水榭式的中舱以及楼阁式的后舱三部分组成,整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比例大小匀称适宜。粉墙黛瓦,造型雅致,色泽柔和,尽显江南水乡建筑特有的柔和、宁静、秀丽之美。登上香洲,仿佛置身于画舫之中,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飘荡,感受着那份悠然与惬意。 跨过水边的廊道,便到了两层式的卷棚歇山顶楼阁——见山楼。其名称源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园主人对归隐山林、重返田园生活的向往。见山楼三面临水,一面背靠假山,设有通道与二楼相连。一侧与水中平台相通,站在楼上,可俯瞰周围的湖光山色,远处的山峦起伏,近处的水波荡漾,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宁静。在这里,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生活气息,体会到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离开中园,来到西园。西园以假山结合建筑造景,相对封闭,却别有一番精致与韵味。中西交界的波形廊是中园与西园的分界线,也是唯一架在水上的长廊。漫步在波形廊上,脚下是潺潺的流水,头顶是雕花的廊顶,两侧是若隐若现的景色。透过廊上的漏窗,可以看到西园的景色,或亭台楼阁,或假山池沼,或花草树木,若隐若现,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充满了含蓄与雅致。 沿着波形廊前行,来到了与谁同坐轩。这座扇形的亭子小巧玲珑,别具一格。亭内设有石桌石凳,坐在亭中,仿佛与天地同坐,与自然对话。亭子的扇形设计,不仅在造型上独特新颖,还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在这里,无论是欣赏日出日落,还是品味清风明月,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超脱。 与谁同坐轩旁,是北客厅卅六鸳鸯馆和南客厅十八曼陀罗馆。又称鸳鸯馆 在道家传说里,北方曼陀罗星君手持山茶花,仪态万千;佛家传说中,佛祖传法时手拈曼陀罗花,漫天下着曼陀罗花雨,赋予了曼陀罗花宁静安详、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馆前种植着山茶花,花开时节,枝枝朵朵,正盛开得娇艳。馆内装饰精美,陈设典雅,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致与细腻。更体现了古时男尊女卑的时尚。坐在馆内,品茶赏景,感受着那份悠闲与惬意,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 离开客厅,来到留听阁。留听阁之名取自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充满了诗意与浪漫。阁前有一片池塘,种植着荷花。秋日里,荷花凋零,荷叶残败,但却别有一番韵味。雨滴落在残荷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站在阁中,聆听着这雨声与荷声交织的旋律,感受着大自然的奇妙与变幻,让人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继续前行,来到了浮翠阁。这座位于西南山顶的高阁,是西园的制高点。登上浮翠阁,放眼望去,只见绿草如茵,石崄峨,树木苍苍,湖水碧。远处的景色尽收眼底,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苏轼在《华阴寄子由》诗中有句:“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因名“浮翠阁”,此阁不仅是观赏风景的好去处,更是一处让人抒发情怀、感悟人生的地方。 再往侧边踱步,便来到了盆景园。园内矮桩的古松虬枝盘曲,像百岁老人攥紧的拳头;纤瘦的竹柏斜出枝叶,倒似水墨画里甩出的几笔留白。最妙的是那些黑松盆景,主干不过腕口粗,却在园艺师傅的剪刀下生出百般姿态 ,园艺老师傅戴副老花镜,正捏着镊子给一盆雀梅摘芽。镊子尖在细密的枝叶间起落,像是在编制一副华丽的锦绣。 游览完西园,我们沿北边步道再次回到中园。枇杷园的云墙和门洞将园林分隔为不同的空间,形成了“隔景”的效果。云墙一堵,旖旎风光隔两边,欲览翠微穿洞门,这边又是一重天。穿过门洞,进入枇杷园,园内种植着枇杷树,每逢枇杷成熟的季节,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嘉实亭则运用了“框景”的手法,白墙恰似纸张,窗作框,冰碧山石入画里,宛如一幅丹青妙手绘就的华章。站在亭中,透过窗框欣赏外面的景色,仿佛在欣赏一幅精美的画作,让人不禁感叹造园者的匠心独运。 漫步拙政园的时光,恰似跌入一幅浸着水汽的江南长卷——这座肇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园林,历经五百年风梳雨洗,依然在青瓦飞檐间洇染着旧时光的温润。它哪里只是一片草木亭台?分明是一册摊开的活态史书,每块苔痕斑驳的湖石都藏着岁月私语,每缕穿过花窗的月光都酿着文化沉韵。 从东园"梧竹幽居"的疏朗野趣开始,脚步踏过青石板路,便走进古人藏在山水间的哲思:中园"远香堂"四面落地长窗推开,荷风裹着竹露清响漫进来,曲桥蜿蜒处,假山叠石竟似天然生成的水墨皴法;西园"与谁同坐轩"的扇形窗里,一弯瘦月曾照过多少文人的诗酒清谈?藤蔓攀着花墙生长,漏窗将阳光切成碎金,连池中游弋的锦鲤,都像是从宋画里游出来的点睛之笔。 在这里,湖石是凝固的波涛,亭榭是停驻的云影,花木随四季变换着妆容——春日紫藤垂瀑染紫半廊,夏日睡莲卧波揉碎清光,秋日红枫在"待霜亭"上燃起火焰,冬日腊梅于白墙下缀满琥珀。古人把对天地的敬畏、对生活的诗意,全揉进了这"一勺则江湖万里,一峰则泰华千仞"的方寸之间。当暮色漫过"卅六鸳鸯馆"的琉璃瓦顶,指尖抚过雕花栏杆上的包浆,忽然懂得:所谓园林的魅力,原是让千年时光,都能在这一隅山水里,与每个来者的灵魂温柔相认。 这一趟走下来,鞋底沾着的不是园中的泥土,而是被江南文化浸润的温柔;眼中装下的不止是亭台楼阁,更是古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的浪漫。离去时回望朱漆园门,风掀起衣摆,恍惚间,竟不知是自己走进了园林的画,还是园林住进了心里——从此,这抹黛瓦粉墙的倩影,便成了魂梦里挥不散的江南。 踏出拙政园的朱漆门槛,指尖还留着雕花石栏的温凉,心底却浮起一缕清浅的疑惑——那位隐在历史褶皱里的官吏,究竟如何筹得这般物力,让这方山水在四百余年前便落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间画境? 青石板路在身后蜿蜒成线,回望飞檐下晃动的灯笼,忽然懂得:比起造园者的身份与财力,更动人的是中国人刻在血脉里的浪漫——他们在闹市中辟出"城市山林",把对自然的敬畏酿成假山叠石的皴法,将诗意生活折成花窗漏影的韵律。这份"以一勺代江湖,以片石代峰峦"的哲思,在钢筋水泥疯长的今日,恰似一捧清凉的太湖泉水,浸润着现代人被喧嚣磨出茧子的心灵。 愿更多脚步能叩响这些园林的木门:去看拙政园的荷风如何漫过六百年前的曲桥,去听留园的漏窗怎样把阳光裁成宋词的平仄,去寻狮子林的假山群里藏着多少古人的捉迷藏游戏。当我们蹲下身,看见青苔在湖石上写就的光阴,触摸到瓦当纹路上沉淀的匠心,便会明白:传统文化从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活着的、会呼吸的精神原乡。<br><br> 就让这些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的园林,继续在新时代的晨光里舒展眉目吧——让青砖黛瓦映照年轻人的笑靥,让叠石理水启迪都市人的心灵,让那份"天人合一"的智慧,在钢筋森林里重新长出柔软的枝桠。毕竟有些美好,越是历经时光淘洗,越该在懂得欣赏的目光里,绽放出跨越千年的璀璨。 后记:<br>  这是我第二次游览拙政园,第一次游览是在15年之前,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只是担心自己会因为文笔不佳,而写不出真正美轮美奂的拙政园,站在拙政园内的任何一点,放眼四望,展现在眼前的都是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这也是我不惜面面俱到,生怕错过了每一处景点的原因。都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若没了拙政园这汪碧水,苏州怕也失了半分灵气。集天下园林之大成,静下心来,慢慢欣赏,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定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拙政园。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杨一涛,男,山东郓城人,眼科学博士,农工党党员,菏泽市人大代表,主任医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中心眼科访问学者,中国第二批援汤加医疗队优秀队员,番茄小说平台签约作家,曾在不同媒体等发表诗歌、散文多篇。本篇为本人原创作品,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