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1939年末发生在祖国南疆广西的昆仑关战役仍令人血脉偾张,在八桂大地、红色热土的地方,虽然腥风血雨已过去了86年,但是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打出了中国人的血性,打出了狼兵的怒火,仍恍如昨日,历历在目。这一战浇灭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中国人碧血丹心,唤醒中华儿女奋起抗战,浴血战斗,为保家卫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牺牲、慷慨捐躯,荡气回肠,永世不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寸山河一寸血!”八桂大地那些被岁月淬炼的狼兵精神,在昆仑关点燃,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血性史诗,是千万八桂儿郎用碧血浇铸的丹心长卷,让日军阵营中不时出现“欲灭中国,先平广西”的思绪,心底愁肠满肚、战战兢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昆仑关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关隘。关口两侧,深谷坡陡,地势险要,素有“南方天险”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昆仑关扼守交通隘口,易守难攻,是邕宾(南宁一宾阳)、邕柳(南宁—柳州)、邕梧(南宁一梧州)公路必经的隘口,是我国西南陆路交通要道上的咽喉之地,亦是抗战物资输入中国后方的必经之路。因此,昆仑关成为当时中、日军队必争的战略要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9年深冬,日军第五师团从海上登陆钦州湾。这支号称“钢军”的劲旅连破防线,11月24日攻破南宁,12月4日占领昆仑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立即调兵遣将,第16集团军、第26集团军、第37集团军、第35集团军以及第38集团军陆续集结到位。12月中上旬,先后到达昆仑关、宾阳附近的部队有第5军、第99军、第66军、第36军等14个师,并加强有炮兵和战车部队。入桂参战各部队归桂林行营统一指挥,连同辅助部队、空军部队投入对日反击作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介石将夺取昆仑关战役指挥权授予时任桂林行营主任的广西名将白崇禧。白崇禧乃广西桂林人,与桂军领导李宗仁共称“李白”,他指挥的是国民革命军王牌第五军,军长为杜聿明将军。这支中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被誉为“铁军”,将与日军在昆仑关展开钢铁碰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12月18日黎明,总攻开始。荣誉一师在郑洞国指挥下猛扑敌阵,士兵以血肉之躯迎着机枪弹雨向上冲锋。他们用手榴弹炸开敌阵,在战壕里与日军拼刺刀,枪管打红了就用冷水浇,伤口流血了就撕块衣襟包裹。日军少将中村正雄驰援时,被截杀在九塘隘口,他临终日记里记着“在昆仑关战场上,‘钢军’遇见了一支比‘钢军’更具有决心和毅力的军队。”话语,道尽了中国军队的狠劲。最惨烈处,日军投下毒气弹,汉子们扯下布衫浸尿捂住口鼻,咳着血也要往前爬——他们知道,身后是千万广西父老,是必须守住的家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经攻取,又几经失守,最终当12月31日的阳光刺破硝烟,昆仑关主峰终于竖起残破的军旗,“钢军”神话彻底粉碎。十四昼夜的拉锯,昆仑关主峰的焦土里嵌满弹壳,血渍染红了土地。当1939年最后一缕阳光照亮军旗,日军陈尸遍野,消耗殆尽,“钢军”神话碎成齑粉。这一仗,让日军明白:欲犯中国,先过广西;欲过广西,先踏我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仑关战役,中国军队的炮火撕裂了日军的防线,以1万多名英烈的血肉之躯夺取了南方重要关隘——昆仑关,阻止了日军北上会合。这是桂南会战的高潮,也是中国军队最辉煌的时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昆仑关战役体现了中国军队的战术之精:以山为盾,以智为剑。他们熟悉地形,昆仑隘口是日军难以逾越的天堑。该关北依大明山,南控南宁,易守难攻。白崇禧指挥以荣誉第一师正面强攻,第200师为总预备队,新编第22师迂回敌后。邱清泉率战车部队埋伏于九塘,待日军援军深入时“关门打狗”。战术的巧妙,让中国军队在劣势中化被动为主动。血战之勇:白刃战中狼兵的血性唤醒。昆仑关的战斗,是炮火与冷兵器的交响曲。荣誉第一师突袭仙女山时,士兵们以手榴弹开路,在刺刀与军刀的碰撞中展开白刃战。日军第21旅团号称“钢军”,却在国军的凶猛攻势下节节败退。国仇之恨:12月30日,66军159师477团潜伏一夜,冲上面包山顶与日军逐条坑道争夺。肉搏中,士兵的指甲抠进泥土,血肉模糊的战场只剩嘶吼与咆哮。这场正与邪、我与敌的较量展现正义之师的强悍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仑关战役以精锐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为主攻,多兵种协同配合,在中共地方组织和广西民众以及苏联空军与日本反战同盟等的援助下,经过反复激烈的争夺,攻克日军居高防守的昆仑关及周边环山阵地,歼灭全副武装日军“钢军”5000余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军队也为此付出了伤亡14000多将士的代价。昆仑关大捷,是桂南会战中的重要战役,是中国军队对日山地攻坚作战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昆仑关的硝烟未散,桂林保卫战的悲歌又起。1944年,冈村宁次率十五万大军压境,而守城的,只有不足两万桂军残部与民团。桂林人民同仇敌忾,拆屋献梁做街垒,民兵身捆炸药伏在路口,师长阚维雍写下“断头不作降将军”的绝命书。这座“最后沦陷的省会”,用满城忠骨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期间,全广西1200多万人口,共有450万子弟上前线——每3个广西人中,就有一个在战场或支前路上。“无桂不成国”,这是血写的箴言,是八桂大地最滚烫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西人血脉里的狼性,是刻进骨髓的基因传承。此前,1937年淞沪会战,白崇禧招募十万子弟兵,报名者竟超百万。少年们背着汉阳造步枪踏上征途,草鞋磨破脚底,却笑着对记者说:“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三日血战,六万广西儿郎血染黄浦江,他们用年轻的生命,让“无桂不成军”的呐喊震动华夏大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在昆仑关战役胜利后,抗战名将杜聿明、戴安澜、邱清泉等人不仅以英勇的战斗指挥闻名,还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文,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对战友的深切缅怀。</p><p class="ql-block"> 杜聿明写下了《昆仑关绝句》:</p><p class="ql-block"> 北海风迷骑士道,</p><p class="ql-block"> 昆仑月葬太和魂。</p><p class="ql-block"> 扶桑万里樱花节,</p><p class="ql-block"> 夜雨千家数泪痕。</p><p class="ql-block"> 戴安澜写下《战场行》:</p><p class="ql-block"> 国祚飘摇战火烧,</p><p class="ql-block"> 将军百战气弥高。</p><p class="ql-block"> 昆仑关上刀光闪,</p><p class="ql-block"> 铁血男儿壮志豪。</p><p class="ql-block"> 邱清泉写了《昆仑关》:</p><p class="ql-block"> 岁暮克昆仑,旌旗冻不翻。</p><p class="ql-block"> 天开交趾地,气夺大和魂。</p><p class="ql-block"> 烽火连山树,刀光照弹痕。</p><p class="ql-block"> 但凭铁和血,胡虏安足论!</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文不仅是名将们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它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去年8月,我来到昆仑关,参观昆仑关战役博物馆,缅怀抗日英烈,感受当年军人誓死保卫祖国的战火洗礼和视死如归的战斗岁月,看着锈蚀的飞机、斑驳的坦克、阴森的陵园和激荡血脉的碑文,禁不住潸然泪下,国耻永不忘,后辈谨记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多年的光阴,昆仑关战役的纪念塔依旧刺破青天。博物馆里锈蚀的钢盔,仿佛还回荡着声嘶力竭冲锋搏杀的呐喊。竹刻上学生军“终有一天将我们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富士山头”的铮铮誓言,振聋发聩,让参观者热血奔涌。狼兵的血脉,从未在这片八桂大地上断流,它永远后继有人,世代延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百年前瓦氏夫人驾舟抗倭的故事,成为北部湾老渔民传给子孙的话语,子孙自发驾船护海,保卫海疆。在百色的缉毒战场上,壮乡子弟用青春与热血斩断毒链,如狼兵一样果敢与英武。在桂林、柳州、贵港假期的训练营里,“小狼兵特训营”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练习壮拳,操练阵列,内务整理,军事作息,稚嫩的口号声响彻云天。广西军训真练、真学、真训,名传全国,虎虎生风。当靖西、那坡、龙州、东兴边关的明月照见界碑旁的挺拔身影,那是狼兵后人的青春风采,这是家国担当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昆仑关的山口,我眺望着脚下的红土地,这片浸透英雄碧血的土地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旺盛的生命激励着当下的广西,从抗倭到抗日,从战争到和平,不变的是“誓死守卫”的信念,是“何惜此身”的肝胆志气。碧血长殷,丹心永照,守卫昆仑,寸土不让,是华夏子孙的义务,是广西狼兵写给家国的情书,是中华民族刻进骨子里的精神胎记——只要山河在,只要血脉在,我们敢战、能战、战必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