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此庆贺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当,我听到《黄水谣》那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曲,便会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融入到《黄水谣》的意境中,便会在优美动听,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和变化的旋律中回味。《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乐章,她以其深情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表达了对黄河岸边人民生活的描写和对故乡的思念,唱响了黄河儿女的深情赞歌。她来自土地、来自劳动的歌谣,她以古朴、真挚的凝聚力,唤起心中对家、对亲人的思恋和对“根”的眷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品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后,光未然目睹黄河船夫与激流搏斗的场景,激发出创作灵感,展现了以黄河为意象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如同奔流不息的壮美与民族精神象征,似有一块块闭塞的土地被一点点唤醒。作品以今昔对比的手法,揭露、控诉了日寇入侵华北的滔天罪行,记述了黄河两岸人民在日寇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曾上过黄河壶口两次(山西和陕西),亲临目睹过这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黄河境地;虽未见过船夫们与狂风恶习浪搏斗的情景,虽未聆听到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和优美抒情的旋律;但“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的歌声,久久在我的耳边回响,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昂扬;像是让我看见了“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的那种渴望美好生活的喜人景象;它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昂扬。我伫立在黄河边,又仿佛看到了“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黄水奔流日夜忙,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一幕,激起了我的愤怒与仇恨,我更感受到歌曲在黄河奔流的动态中被真实的表现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生前像是最为喜欢《黄河大合唱》了,每当收音机里播放《黄河大合唱》,他总会随着歌曲的起伏而一起哼唱;当歌曲到达高潮时,他会像是一名忠诚的战士那样,站得笔直笔直的大声得歌唱起来,且神情如此投入,如此激昂……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生活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也许和父亲的经历有关。1937年,那年不足19岁的我父亲,在日寇入侵和中华民族的存亡之际,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也正值抗日战争最为惨烈的“相持阶段”,他毅然奔赴苏区抗日第一线,开展民运和敌后武装斗争,为壮大和巩固苏中抗日根据地,改善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作出了努力......然而,时至今日,我都无从展现父辈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艰苦卓绝的故事,我只是在父辈在特殊时期留下的《检查》中“隐约”感受到他的坚韧和伟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我从《黄水谣》那优美的旋律,看到了像我父辈那样的一群战士,见到了面向光明与希望的脊梁。他们用歌喉、用画笔、用钢枪、用身躯等不同的方式投入对日寇侵略者的战斗,展现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黄水谣》在回响,她通过形象性、叙事性、对比性,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昂扬和抒情性的创作手法,将歌词表达的淋漓尽致,那就是黄河在咆哮,誓死不做亡国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