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韩文公祠与永济桥相距不远,永济桥也叫湘子桥,据传说,韩愈在担任潮州刺史期间,由于韩江(当时称鳄溪)水流湍急,阻断了两岸的交通,他便有了建造桥梁的念头。然而,由于技术难度和资金问题,桥梁一直未能建成。后来,韩愈的侄孙韩湘子(也是八仙之一)与广济和尚合力,借助仙法在一夜之间建成了桥梁,这便是广济桥又称湘子桥的由来。 <p class="ql-block"> 其实,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由潮州太守曾汪倡议并开始建造,目的是周济民生。其间经多次修建,至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该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闽粤交通要津。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2003年10月,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修复工程在21座古桥墩上面重建了形态各异、古色古香的12座楼阁和18座亭屋,中间的十八梭船浮桥也得到恢复。</p> <p class="ql-block"> 韩愈本人可能并未直接参与广济桥的建造,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却与这座桥梁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但他却在这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江山改姓韩的赞誉。广济桥作为潮州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也成为了纪念韩愈的一个文化象征。桥梁的建造不仅体现了韩愈为民造福的精神,也彰显了潮州人民对他的敬仰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 韩愈在历史上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思想。正如苏轼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是“</span>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公的“文以明道”,一方面是讲古文是传播“道”的工具。另一方面是讲古文应该言之有物、应该通过质朴自然、流畅生动的文字将“道”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从而文道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文起八代之衰,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个朝代。在这一时期,骈文盛行,文风逐渐衰败,内容空洞,而韩愈的文章使自东汉至隋代以来衰败的文风得以振兴。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章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注重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打破了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文风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道济天下之溺”是指韩愈通过宣扬儒家思想,使天下人从沉溺于佛教、道教等学说的状态中得以拯救。他致力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引导人们回归儒家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p> <p class="ql-block"> 韩愈讲的“文以明道”不是后宋明理学后来讲的“文以载道”将文学只看作传道的工具和载体。韩愈“文以明道”的道也不是佛老之道,也不是宋明理学讲的天道,而是儒家的仁义之道。</p> <p class="ql-block"> 韩愈《原道》中曰:“……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由此可见,韩愈所推崇之道为先秦儒家所接续的 、先王之教的仁 义之道 。所以韩愈提出了“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韩愈在担任潮州刺史期间,为 潮州做了许多贡献,针对当地鳄鱼成灾、危害百姓的问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驱除。他命令下属设坛祭鳄,并亲自撰写了《祭鳄鱼文》,以严肃的文笔和威严的气势,责令鳄鱼限期离开潮州,否则将予以捕杀。韩愈在潮州任上积极兴办学校,将自己在潮州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韩愈在潮州还致力于兴修水利,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韩愈还下令赎放奴婢,奴婢可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君子居其官,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为官与修身的理念。在位时,应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未得位时,则应通过修炼言辞来传播道义、引导社会风气。这种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公职人员和普通公民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