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名与盗名窃誉之说

荷塘秋色

<p class="ql-block"> 近日里,虽然是隐居闹市。但是,未必是落尽繁华。耳边倒是觉得清静了许多,似乎也落得了许多自在,同时也体验到了远离市井的轻松,和市侩的纷扰。因此,咱也更加懂得了∶“枯树老鸦黄昏路,轻步秋露也湿鞋。夏雨夜凉该早睡,何必要等好梦来”的期待呢?</p><p class="ql-block"> 休闲之际自有闲娱之心,咱家也不时的从“欺世盗名”的这条古老成语,想到了战国末期的赵国旬子。他姓旬名况字卿,在所著《旬子》一书中,曾经用两件事,对欺世盗名者的行径,作出过尖锐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第一件事,他说春秋卫国有一名大夫叫史鱼,每次向卫灵公纳谏,从来都未被卫灵公采纳。他为此很不甘心,直到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曾经多次纳谏卫灵公,要他重用遽伯玉,不要用弥子瑕,他都没有听进去一次。作为一国的大夫我,在生前没有改正国君的过失,死后就不应该成殓。”这事很快传到了卫灵公的耳朵里,他也很受感动,并且决心兑现史鱼生前的遗憾,来实现他曾经的谏言。</p><p class="ql-block"> 另一件事,他说的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有一位叫田仲的人,他哥哥虽然在朝中做了大官,一年奉禄都有好几万石(dàn)粮食。但是,他一不去做官,二不求哥哥的济给(jǐ),而是利用种菜来养活自己的一家人。当时,这两件事中两个人的异常举动虽然耐人寻味。但是,都获得了大家的称赞。然而,旬况却认为他们∶“不但是非仁人之情,而且还是盗名欺世的奸人之辈。险莫大焉。”其意思是说,这两个人都是用盗名的手段,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感。像这样狡诈之人,倘若在动乱时候,拿其手段来作为欺骗世人窃取虚名的话,其实是非常危险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作为成语的寓意,应该是含有贬义的。因为社会上自作聪明者,八面玲珑者确实有。他们不但为求一己私欲绞尽脑汁,而且还用弄虚作假来沽名钓誉。因此,一旦被这些胸怀不轨之人,利用其来欺世盗名,混淆视听,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有的人虽然只是盗名,但他并未欺骗世人,也就是盗名窃誉。后者尽管比前者欺世盗名来得委婉,其目的却仍然含有欺世而盗其名,或是盗其名又窃其誉。说得再好听,都是由欺而盗,或者是由盗而窃。因此,欺也好,盗也成,窃也罢,采用的都是不正当手段。</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欺世盗名的人也好,或者是盗名窃誉的事件也罢,说多不多,说少也确实有不少。咱家只拿历史故事《芒砀山刘邦宰白蛇起义》来说一说吧。说假吧,其故事不但在民间流传有几千年,而且司马迁在作《史记》时,也在他不经意的《高祖本纪》一段中,仅仅只是多写了一句∶“蛇遂一分为两,径开。”由此,还诞生出了一个神话故事来∶《高祖宰蛇,平帝还命》</p><p class="ql-block"> 故事中,说刘邦在秦初时,担任沛县泗水亭长。因为他负责押送一批农民劳役去骊山修造陵墓时,逃跑者甚多,加上恶劣天气不能按时如数的交差,更要被严惩严罚的前提下。刘邦不得不心一横的对劳役们说道∶“因为天公不作美,沛公我与大家的差事都不能如愿以偿了。既然如此,看在大家都是父老乡亲的份上,你们都快逃吧,沛公也会为自己找一处落脚的地方安生。今天就散了,但愿咱们后会有期。”众乡亲见沛公如此仗义,便一呼百应的答应随他起事。并且还建议,在芒砀山就近安营扎寨,要和他干出一番事业来。</p><p class="ql-block"> 如是就有了,一日外出谋生时,因为夜醉归营。刚刚行至芒砀山道口,忽见一士卒前来报告∶“前面路上有一白蛇挡道”。刘邦顿时酒醒劲来般大声道∶“挡道者必除”,他便醉中抽剑,并且快步上前,说时迟那时快便手起剑落,将白蛇一分为二的给宰了。</p><p class="ql-block"> 事后,他便在芒砀山的一处山坳里,打起呼噜来。朦朦胧胧的睡梦中,白蛇对刘邦说∶“身被沛公一分为二,但凡还劳沛公帮我接上为好。”刘邦说∶“这山村野外的,哪里去找郎中?肯怕接不了。”白蛇说∶“既然是这样,但是,沛公欠的账总是要还的。你宰我头我必篡你头,你宰我也尾我必篡你尾,你今天拦腰宰我为两段,我来日必须要平分你的身子。”不出所料,西汉传到平帝,白蛇便投胎转世王蟒。他毒杀汉平王篡汉为“新朝”。后经“汉武中兴”,才平了王蟒恢复汉室,才有了东汉皇期。时不又巧,西汉和东汉各有200年,正好将汉室江山拦腰平分为西汉和东汉。这也肯怕是史学家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因为他不经意写的一句话,给后人留下了不是神话的材料,却编出一个神话故事来了。</p><p class="ql-block"> 话又回过头来说刘邦芒砀山宰白蛇后,倒地沉睡刚刚梦过。一名军士又报∶“宰白蛇处有一老妪在夜哭,人问她何哭?老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又曰∶‘妪子何为见杀?’老妪曰∶‘吾儿是白帝子也,化为蛇,挡道。今被赤帝子所杀,故哭之。’”这时,有军士以为老妪在说胡话,刚欲鞭笞之,老妪却不见了。众军士听其言而不知所然,沛公却听了欣然喜曰∶“赤帝和白帝都是神话中五方天帝,赤帝乃炎帝神农氏,是主火之神。白帝即少昊金天氏,是主金之神,金被火化是天意。”</p><p class="ql-block"> 于是,瞬间在军中传开,沛公是赤帝神农之子,在芒砀山宰白蛇,只因为白帝金神之子化蛇挡道,它违背了天意,火化金是事出必然。不日沛公深得人心,周边能人义士蜂拥而至,队伍也慢慢的壮大了。这就是汉高祖刘邦,在“芒砀山宰白蛇起义”的典故。其故事即有欺世盗名的水分,也有盗名窃誉的成分。究竟是褒还是贬,历史自有评说,民间也有说法,咱家也只是借故事来点缀点缀,说上一说∶“盗世欺名与盗名窃誉之说”,而已。</p><p class="ql-block"> 话又说到汉高祖刘邦,祖籍江苏省徐州市,出身于小农之家,自幼身单力薄。因为他去私塾的路上,途经村口的小道时,经常要被几个顽皮的小哥们打他讹他。于是,他便要求父亲帮他找了一位拳脚师傅,学了些许防身的武术。加上他从小时候起,就懂得为人处事,还心胸豁达。学成后便外出谋生,在黄县时候跟随张耳。早年在沛县还做过文书,秦初时在沛县泗水出任亭长,自称沛公。</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的队伍借助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的农民起义,他也以沛公的名义集聚了三千人的队伍在沛县响应。然后投奔了反秦起义军首领项梁,共立楚怀王。他任砀山郡长,封武安侯。</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的反秦义军,所剩下来的就是两支本是同根的起义军将士,楚霸王项羽与武安侯刘邦了。以武来说,这江山本来就是楚霸王项羽的。一是“项庄舞剑”本就是鸿门宴大骗局,完全是有计划的一出草台班子折子戏。然而,项羽壮着自己的武艺高强,而主动放弃了。二是刘、项两帅之约∶“先进咸阳为君,后进咸阳为臣”,私下两人的约定。然而,又是项羽主动放弃。以他的势力不进咸阳,而是只因为他疾恨秦始皇的侈奢建筑阿房宫,便忘记了他与武安侯沛公还有“江山之约”。待他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从完全捣毁阿房宫的美梦中醒过来的时候,武安侯刘邦已经早就是咸阳之主了。但是他和他的军士们,又不甘心落败为臣,加上他自己觉得也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因此,楚霸王项羽又不得不,因为四面楚歌而破釜沉舟后,还是无法挽回其局面。所以,他也只好被迫在乌江西岸水边,仰天长叹后,自刎谢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