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老城区,有一条举世闻名的南北中轴线,它的北端是气势恢宏的钟鼓楼,能登上钟鼓楼参观游览,是许多中外游客梦寐以求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下图: 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 鼓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钟楼湾临9号,坐北朝南呈大红色,楼身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结构的城基之上,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楼阁,下层为砖石城台,4面皆开设圆券门,上层为木结构。通高46.7米,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履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属重檐三滴水阁楼建筑。</p><p class="ql-block"> 红墙碧瓦、高耸雄硕的鼓楼,是北京中轴线北端最醒目耀眼的建筑物,其高度相当于现在的16层楼。</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3日,是个空气质量优良的好天气,我约了几个老知青一起去登鼓楼,实现策划已久的游览活动。 当天清早,住在距市区20多公里处昌平回龙观小区的我,提前半个多小时就来到钟鼓楼广场,在那里晨练健身的市民还没有结束活动,广场上舞动的彩绸龙,给沉寂的钟楼增添了许多活力。</p> <p class="ql-block"> 原延安宜川县老知青程近阳随后赶到,他是第一次身临其境到钟鼓楼景区游览,看到广场边上的双语宣传简介,就连忙端起相机拍照,准备带回去给亲友分享。</p> <p class="ql-block"> 约定的集合时间已到,只见鼓楼红色围墙的远处,一位穿着雅致的女士正在兴冲冲地赶来,看她那轻盈的脚步,真难以相信这是老知青L姐的身影。她年轻时只登过一次鼓楼,这次是四十多年后的旧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 登鼓楼前,我们先了解了一些相关介绍: 北京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初名“齐政楼”,后多次毁于火灾,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随紫禁城重建,确定中轴线北端地位。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雷击重修。</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钟搂,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鼓楼,嘉庆、光绪年间多次修缮鼓楼。</p><p class="ql-block"> 1957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启动大规模修缮,1996年升格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21年启动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结合古建筑与科技呈现中轴线文化。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终点,2024年随中轴线成功申遗。</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今天上午突发变故,原来约好一起登鼓楼的另外几位老知青,现在都不能如约而来,得知情况,我们仨人赶紧买票登楼游览。</p> <p class="ql-block"> 鼓楼每天有六七场擂鼓表演,第一场是上午10点准时开始,为赶时间,我们决定先上楼游览,等看完擂鼓表演再到楼下展厅参观。</p> <p class="ql-block"> 从鼓楼最东侧楼下进入楼内,一道又高又长呈45度的陡峭台阶直通楼上,这道长台阶共60阶,拐过弯儿还有9阶,每步台阶高约30厘米,比一般住宅楼的台阶要高出许多,对上了岁数的人来说,登起来确实有点儿吃力。</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位年过7旬的老知青,放稳心态慢慢行,中途歇了几次,调整好呼吸再继续向上登。今年已76岁的程近阳学长,看到就要登上鼓楼大殿,不禁开心地笑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鼓楼二层的大殿修建得富丽堂皇,中国古建筑精湛复杂的工艺元素,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大殿里,摆放着古代报时的大鼓25面,其中一面更鼓(主鼓),24面群鼓(因中国农历24节令而设置)。</p><p class="ql-block"> 大厅西侧,另有一面仅存的清代残破主鼓,供游人参观凭吊。</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东侧靠窗处,陈设着十几件中国古代用来计算、掌握时间进度的各种器具,供游人参观品味。程近阳学长颇感兴趣地拍照记录。</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叶母自动报时香漏,中国古代使用燃香计时的器具,具备报时功能。</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时辰香模具。时辰香是中国古代用于计时的香,时辰香模具是将香粉压制成固定字型或花样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时辰烛,中国古代根据燃烧长度计时的蜡烛。蜡烛的侧面标有时间刻度,根据燃烧位置,可以知道相应时刻。</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龙舟香漏,中国古代一种龙舟形状的利用燃香计时的器具,具备报时功能。</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漏香柜,使用燃香计时的器具,元代科学家郭守敬设计制作,因将计时用棒香放进柜子内而得名。柜体可保持棒香燃烧速度的稳定,提高计时的准确性。主要用于皇帝祭祀天地或祖先的大典中计时。</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屏风香漏,使用燃香计时的器具,因将计时用棒香放在屏风状柜子内得名,主要用于皇帝祭神或祀祖时,放在神庙里计时。</p> <p class="ql-block"> 下图的碑漏,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具之一,现已失传。此碑漏系依据文献记载仿制,高2.2米,宽1.4米,设若干个金属球,每个金属球沿碑漏内铜管下行至击铙,用时为24秒,36个金属球需用14.4分钟(一古刻)依此类推,3600个金属球滚动完毕,正好为24小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下图是日晷,中国古代按照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又叫日规。</span></p> <p class="ql-block"> 下图的铜刻漏,曾经是设在鼓楼上的重要计时器具,真物现已无存。史书记载: 鼓楼旧名齐政楼,上置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刻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铙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p><p class="ql-block"> 依据相关史料,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与苏州古代天文纪实仪器研究所,成功研究仿制了铜刻漏,还原了古代皇家专用的铜刻漏计时器。</p> <p class="ql-block"> 大厅西侧,陈列着那面漆迹斑驳的清代仅存更鼓,鼓面直径1.4米,鼓高2.22米,系整张牛皮蒙制。鼓面上的道道伤痕,到底是因何所致?原先长期放置在大鼓旁的做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介绍牌上面,曾含糊地写着 "鼓面上的刀痕是八国联军侵京时所致 ″。我以前多次陪亲友登上故楼参观游览时,都曾看到过这块牌子,但从前几年开始再来这里游览时,就没有看到过那块宣传牌了,这个重要的变化是和一个美国摄影师有很大关系(这里面的传奇故事,百度里都可以查到)。</p> <p class="ql-block"> 1917年,一个18岁名叫西德尼.戴维.甘博的美国摄影师来到中国考察,几年间去了许多地方,拍摄了数千张黑白照片。他于1968年在美国去世,1984他的家人在一个鞋盒里发现了这些老照片,1989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展引起轰动,2006年他的女儿凯特林女士将这些照片和底片,全都赠送给了美国杜克大学收藏。后经中外学者认真整理研究,发现了北京鼓楼大殿里那面清代更鼓的珍贵照片,从而澄清了已讹传了几十年的不实之说。</p><p class="ql-block"> 下图这张北京鼓楼的黑白老照片儿,是甘博1919年左右拍摄的,二层大殿正中的更鼓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甘博1919年间拍摄的北京鼓楼上的清代更鼓,形状及规格,和现在这面残鼓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 仔细查看,可以看到鼓面上清晰的龙纹,但是没有八国联军留下的划痕和刀痕。</p><p class="ql-block"> 本着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现在北京鼓楼上那块儿醒目的介绍牌儿,已被撤掉了。但曾经接受过不实宣传教育的人们中,有多少人能重新了解到这段迟来的历史真相呢?那些受过教育已经去了天堂的人,也只有去找上帝澄清了。清代更鼓上的那些伤痕究竟是何人所致?这个迷还是等知情人去解开吧。</p> <p class="ql-block"> 趁着擂鼓表演还没开始,我们抓紧时间到大厅外的走廊去转一转,今天的天气真好,蓝天白云空气通透,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点开录像欣赏,录像放完会自动关闭。</p> <p class="ql-block"> 游人漫步在鼓楼外侧高高的走廊上,放眼向四处眺望,北京城区壮美的风景尽收眼底。程近阳学长不停地举起相机拍照,留下难忘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东边的地平线上,北京最高的建筑物“中国尊”高耸入云,引领东三环繁华的商业区楼群,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着中轴线向南看,北京城内最高的山——景山历历在目,景山之顶,是南北中轴线最高位置,景山之南,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故宫"所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鼓楼西侧的水面四周,就是著名的什刹海风景区;远处,美丽的北海白塔下,是 ″让我们荡起双桨" 的地方。近处,什刹海秀美的水面,吸引过多少老北京人夏天来这里游泳,冬天到这里滑冰。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给多少北京老知青留下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向西看,成片的楼群和远处的西山一览无遗。只可惜,雄伟壮观的北京古城墙和十几座古城楼、箭楼,大多不见了踪影,老北京城那举世无双的伟岸雄姿,只能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回想。</p> <p class="ql-block"> 擂鼓表演的时间就要到了,我们回到大厅等候,这时正好听到一名导游在向游客讲解,得知鼓楼现在的这些大鼓,是1987年利用升降机搬上来的;最大的那面主鼓,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门制做的,在开幕式上敲出了国威震撼了世界,奥运结束后,特意安放在鼓楼展示,替换了原来的那面主鼓。</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整,第一次擂鼓表演准时开始,虽然只有三个人在敲鼓,但鼓声已经令人震撼,如果25面大鼓一起擂响,声音定会传向更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点开下图录像,能观赏到擂鼓的实况表演。</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擂鼓表演,是按新编的乐谱进行,和古代的擂鼓报更的擂法,是完全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下图文字,是对鼓楼之鼓的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 古代擂鼓报更的规矩是: 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合计擂54下,算一通鼓;再重复一遍,总计擂108下,算两通鼓。两通鼓擂完,算报了一次更。</p> <p class="ql-block"> 今天来鼓楼参观的游人中,有某校一个班的高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里参观学习,看着他们青春年少的脸庞和充满活力的身姿,不由得回想起文革前,我们还在学校上学时,也是经常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我们成为知青,远离家乡亲人到陕北偏辟贫困地区插队时,和眼前的这群学生一样,也都只有十六七岁的年纪,可我们却过早地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在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少小离家的老知青,无论走得多远,家乡永远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点开下图视频,可观赏擂鼓表演。</p> <p class="ql-block"> 看完擂鼓表演,意犹未尽的老知青L姐感慨地说: " 真是长见识了,这趟鼓楼登的值得。”</p> <p class="ql-block"> 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这次登鼓楼之行,增长了知识,收获了快乐。一位中学生热心相助,帮我们三个老知青拍了一张合影照片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控制好进度,缓缓走下台阶,来到楼下的展厅参观游览。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北京市政府加强了贯穿北京老城区的南北中轴线及周边古建筑群的宣传力度,鼓楼下层的无粱殿,现已建成高科技多功能的“暮鼓晨钟”报时展览厅,展出内容丰富多彩,令前来参观的游人大开眼界。</p> <p class="ql-block"> 展览用文字说明、老照片、实体物件、模型展示、播放影像等方式,向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用“暮鼓晨钟”报时的具体方法和演变过程,展现了古人对时间观念的严谨态度。时间证明,如果默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现今世界,高科技的计时、报时方式更加先进精准,中国古代沿用了千百年的报时方法,已成为厚重的历史往事,供现代人凭吊品味。</p> <p class="ql-block"> 置身展厅回顾历史,元、明、清时期,鼓楼与钟楼通过“晨钟暮鼓”统一都城作息,夜间击鼓后城门关闭,开启宵禁。此制沿用至民国初年,延续了几个朝代报时的中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作为北京中轴线最高的古建筑群,钟鼓楼承载着"时间权力"的政治意涵,其建筑布局与报时系统,体现了古代天象观与秩序哲学的文化象征。</p> <p class="ql-block"> 鼓楼 "暮鼓晨钟″ 展览厅独具匠心的展览引人入胜,要想充分领会,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参观,认真品味。</p> <p class="ql-block"> 程近阳学长是位技术精湛的业余摄影师,善于抓拍精彩镜头,当年他在陕北农村插队时,利用手中的一部普通国产相机,拍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黑白照片,为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今天在高科技元素的展厅参观游览,他也是兴致勃勃拍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的灯光秀表演美仑美孚,令人眼花缭乱,游客们置身在时间隧道里,穿越时空浮想联翩,定会生出万千的感概。</p><p class="ql-block"> 点开下图小视频,可以观看灯光秀表演。</p> <p class="ql-block"> 热心的程近阳学长,准备把今天看到的奇妙场景,向亲朋好友介绍推荐,并决定邀请还没有到过钟鼓楼的知青老伴,一起来这里参观游览,共度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光阴一去难复返,时间流逝不停留,人世间,最值得珍惜的就是时间!</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一段灯光秀表演,点开视频可以观看。</p> <p class="ql-block"> 一幅介绍钟楼和古钟的文字,引起了游客浓厚的兴趣,钟楼与鼓楼相邻,人们现在看到的这座钟楼,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改用砖石结构重建而成,彻底清除了火患。钟楼通高47.9米,内置中国最重的古代铜钟及八角木钟架。</p> <p class="ql-block"> 这次几个老知青登鼓楼参观收获满满,但没能登上钟楼略显遗憾,却也留下了有时间再来游览的美好期望,再见了,美丽壮观的钟鼓楼,我们还会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 祝老知青们多加保重身体,有机会携同亲朋好友,去游览北京中轴线上的名胜古迹,收获更多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谢谢看阅。</p><p class="ql-block"> 撰文: 王文田</p><p class="ql-block"> 图片: 程近阳</p><p class="ql-block"> 刘 明</p><p class="ql-block"> 王文田</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於北京</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王文田,生于1952年5月28日,北京月坛中学初68届知青,1969年2月1日赴陕西省延安县下坪公社李崖窑大队插队。1971年7月招工到延安汽车修理厂工作,1992年2月调回北京自由职业,现定居北京。</p>